北京市第二十九中學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位於前門西城根的中國大學校門。後來該址成為北京市第二十九中學的所在地

北京市第二十九中學北京市的一所普通中等學校。2008年結束。[1]

歷史[編輯]

北京市第二十九中學原來坐落於人民大會堂南側,舊址今為全國人大機關辦公樓。該中學所在地的前身是孫中山仿日本早稻田大學模式創辦的國民大學及附屬中學,於1912年創辦,1913年4月開學。[1]

1912年冬,宋教仁報請北京政府批准辦學,並由政府撥給8.45萬兩白銀用作開辦經費。隨後,宋教仁召集部分國民黨人士組成學校董事會。其中,董事姚憾出面租下位於前門內西城根「願學堂」的數十間房,作為校舍。此後,董事們訂立校章、課程及規則,並發招生廣告,聘任中外教員。校名定為 「國民大學」。即將開學時,首任校長宋教仁於1913年3月19日在上海遇刺身亡。乃改由校董黃興出任第二任校長,由彭允彝代行校長職務。[1]

國民大學設教務、總務、庶務、會計等機構,初設四個部:大學部、專門部、法政別科部、附屬中學部。1913年4月13日,國民大學及附屬中學正式開學,開學典禮在學校院內舉行。上午10時,鳴校鍾奏樂,舉辦開學典禮。先由彭允彝代讀校長黃興的講話(黃興時在南京,未能出席典禮),袁世凱的特派員梁士詒致賀詞,教育總長陳振先講話。[1]

1917年春,經董事會決定,將校名改為「中國大學」。此時,在校學生已有千餘人,原有校舍過於狹小,經校長與校董努力,於1925年6月購買了二龍路口袋胡同鄭王府房產(今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所在地)。1925年9月,除了附屬中學部外,中國大學其他各機構均遷至新校址開學,附屬中學則留在原址。[1]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後,中國大學附屬中學更名為「新生中學」,後又更名「新英中學」。1952年,定名為「北京市第二十九中學」,此後一直未改。[1]

1999年以前,北京市第二十九中學是完全中學,後來因高中規模小,而於1999年改為初中校。該中學是西城區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北京市涉台宣傳窗口單位,每年均要接待來自日本及歐美的中學生代表團進行交流活動。[2]1997年9月,北京市第二十九中學與北京市檔案館、西城區教育局、中國大學校友會聯合在校園內舉辦了《孫中山創辦中國大學及附屬中學史料展》。[1]2001年4月,北京各界聯合在北京市第二十九中學門前設立了「中大舊址說明牌」,並商定擴大《孫中山創辦中國大學及附屬中學史料展》的展室,且重新布展。擴大展室的土木工程於2001年9月20日完工,史料展的布置工作於10月1日之前全部完成。[3]2006年,該校為紀念孫中山而提出改稱「中山中學」,但並未正式更名。[4][5]

2008年,由於西城區教育資源重組,附近生源不足的北京市第二十九中學的師生被安排到附近的重點學校,該中學宣告結束。校址改建為全國人大機關辦公樓[2]

學校領導[編輯]

書記趙占嶺

趙占嶺,男,1947年7月20日生,現任中共北京市第二十九中學黨支部書記。

1966年在北京三中高中畢業,1968年5月分配到房山任中學教師,先後在岳各莊學區的聖水峪、孤山口中學、在良鄉二中任教。

1978年調北京三十二中學。1984年5月被區里任命為北京三十二中教導主任。在此之前一直擔任中學物理教師和班主任。

1980年被評為西城區優秀共產黨員。

1985年北京教育學院物理系畢業取得大專文憑。1997年北京教育(行政)學院學校管理系畢業取得大本文憑(在職學習)。

1989年11月被任命為北京三十二中副校長,主管職高工作。1990年被評為西城區先進工作者。

1990年被評為北京市職教系統先進工作者。

1992年西城區旅遊職業教育集團成立,任理事會理事。

1993年5月被區政府、區教育局派到海南省海口市創辦職業高中,9月1日成立海口旅遊職業學校(國家級重點),擔任學校董事會董事、副校長,主管教學工作。

1994年8月返回北京三十二中仍任副校長。1994年12月被學校(局組織部同意)派到明珠海鮮酒家方莊分店任總經理。

1997年11月被區里任命為北京市外事服務職業高中黨總支副書記,同時,區教育局借調到西城區職業技術教育中心任副主任。

2001年11月區里任命為中共北京市第二十九中學黨支部書記。

參考文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