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馬特·拉赫曼·尼亞齊
將軍閣下 卡拉馬特·拉赫曼·尼亞齊 امجد خان نیازی | |
---|---|
海軍參謀長 | |
任期 1979年3月22日—1983年3月23日 | |
前任 | 莫哈末·沙裏夫 |
繼任 | 塔裏克·凱末爾·汗 |
個人資料 | |
別名 | 卡拉馬特·拉赫曼·尼亞齊 |
出生 | 英屬印度旁遮普邦霍斯希亞爾普爾 |
逝世 | 2021年5月4日 |
民族 | 普什圖人 |
國籍 | 巴基斯坦 |
公民權 | 巴基斯坦 |
軍事背景 | |
效忠 | 巴基斯坦 |
服役 | 巴基斯坦海軍 |
服役時間 | 1948–1983 |
軍階 | 海軍上將 |
部隊 | Naval Operations Branch (S/No. PN. 214):242 |
指揮 | 巴基斯坦海軍 |
參戰 | 印巴戰爭 |
軍事獎勵 | Nishan-e-Imtiaz Hilal-e-Imtiaz Sitara-i-Jurat (1965) |
卡拉馬特·拉赫曼·尼亞齊(烏爾都語:امجد خان نیازی,?—2021年5月4日)是巴基斯坦的一名退役海軍將領,海軍上將軍銜。1979-1983年擔任巴基斯坦海軍參謀長。
1965年-1971年,他參與了兩次印巴戰爭,任巴基斯坦海軍「武勇」號潛艇(PNS Ghazi)指揮官。
傳記
[編輯]卡拉馬特·拉赫曼·尼亞齊出生在英屬印度旁遮普邦的霍斯希亞爾普爾的一個普什圖族貴族家庭。[1] 從當地一所高中畢業後,他於1948年加入巴基斯坦海軍,在作戰分部擔任學員,最初在英國達特茅斯的不列顛皇家海軍學院接受訓練。[1] 回國後,他被提升為少尉,在海軍的職業生涯發展非常順利,最終於1962年晉升為中校。[1]
1963年,尼亞齊中校奉命前往美國完成潛艇作戰訓練,並與當時的艾哈邁德·塔斯尼姆中校一起獲得了接受訓練的資格。[2] 1963年,巴基斯坦海軍的第一艘潛艇「武勇」號(PNS Ghazi)服役後,尼亞齊被提升為指揮官,並成為她的第一任艇長。[2]
1965年9月2日,尼亞齊指揮下的「武勇」號被部署到孟買海岸,開展在沿海地區的秘密巡邏。[2] 她的任務是遠離孟買海岸,只與靠近喀拉蚩海岸的印度海軍主要戰艦交戰。[3] 在巴基斯坦海軍對印度杜瓦卡進行炮擊後,「武勇」號再次返回孟買附近巡邏,並發現了兩艘軍艦,但沒有與它們交戰。[3]
1965年9月17日,尼亞齊下令發射三枚MK-14型魚雷攻擊印軍「布拉馬普特拉」號巡防艦(INS Brahmaputra),當時前者的航海員發現了這枚魚雷。[4] 就命令增加縱深以躲避反擊,因為聽到了三聲遠處的爆炸聲。[5] 尼亞齊在日記中記錄了爆炸,但「布拉馬普特拉」號沒有沉沒,也沒有釋放任何深水炸彈,因為雙方的電子系統都沒有檢測到後者的信號。[5] 在兩國實施停火後,尼亞齊決定繼續在阿拉伯海巡邏,並於1965年9月23日安全返回基地。[3]
尼亞齊在之後提交了他的任務報告,但沒有提交在執行任務過程中聽到的三次神秘爆炸聲的調查報告。尼亞齊和塔斯寧中校因他們的行動被阿尤布·汗總統公開授勳。:165–166[6][7][8]
尼亞齊在1967年之前一直是「武勇」號的艇長,後來被提升為上校,並在接受了一項參謀任務。[1]
1971年,他被提升為準將,並在與印度的第三次戰爭中在潛艇司令部暫時擔任海軍少將軍階。:325[7]1972年,尼亞齊擔任巴基斯坦艦隊司令,隨後被選入伊斯蘭瑪巴德國防大學攻讀戰略研究碩士學位,也是在1972年。:240[9]
1976年畢業後,由於高級旗艦軍官被解職,他在海軍的晉升速度非常快。他立即被提升為二星級少將,成為高級艦隊指揮官,擔任巴基斯坦海軍分艦隊司令。:242[9]1977年,尼亞齊被提升為海軍中將,並被任命為海軍副總參謀長(VCNS),在融入反潛作戰方法的新想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241–242[9]
尼亞齊中將被提升為海軍四級海軍上將,並於1979年3月22日從海軍上將莫哈末·沙里夫手中接過海軍指揮權,擔任海軍參謀長。:242[10] 在齊亞·哈克總統掌權後,尼亞齊海軍上將再次被授予軍事勳章。:250[9]
作為海軍參謀長,他在穩定哈克總統的行政管理方面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並被任命為總統的戒嚴令行政長官。:115[11]:251[9][12] 尼亞齊海軍上將與總統就國家安全問題,包括涉及國內安全的問題進行了密切協調。:69–71[13]
蘇聯入侵阿富汗後,尼亞齊授權喀拉蚩的海軍陸戰隊司令部儲存武器,以及美國通過秘密行動購買的武器,目的是秘密武裝與蘇聯作戰的阿富汗游擊隊。:261–400[9][14]:118[15]
尼亞齊的任期持續了三年,他於1983年3月22日退役,將海軍指揮權移交給海軍上將塔里克·凱末爾·汗。[16]
個人生活
[編輯]退役後,尼亞齊過著非常平靜的生活,靠軍隊養老金生活。[17]沒有尋求公職。他晚年成為了一名信士,從事伊斯蘭教的傳教活動。[17]
2008年1月23日,他以退伍軍人協會退役高級軍官的名義聯合多人,要求佩爾韋茲·穆沙拉夫總統辭職,以便為徹底恢復該國的民主和法律與秩序鋪平道路。[18]
在2009年和2014年,有報道稱,尼亞齊上將因涉嫌在該國從事有爭議的活動而受到國際汽聯的秘密監控,儘管從未對他提出任何指控。[17]
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1.2 1.3 پاک بحریہ کے سربراہ۔ وائس ایڈمرل کرامت رحمان نیازی. www.pakistanconnections.com/. www.pakistanconnections.com/. 22 March 1979 [10 January 2017] (烏爾都語).[失效連結]
- ^ 2.0 2.1 2.2 Amin, Abdul Hameed. Remembering Our Warriors - Vice Admiral Tasneem. www.defencejournal.com. Karachi, Pakistan: Defence Journal, 2001: 1. May 2001 [27 January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5-10) (英語).
- ^ 3.0 3.1 3.2 Shabbir, Usman. 1965 War: Naval operations. pakdef.org. Karachi, Sindh: PakDef Military Consortium. June 2003 [27 January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30 March 2014) (英語).
- ^ Lodhi, Sardar F.S. An Agosta Submarine for Pakistan. Defense Journal (Pakistan). Defense Journal of Pakistan and Lieutenant-General (retired) S.F.S Lodhi. January 2000 [2 November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
- ^ 5.0 5.1 wwiiafterwwii. Last voyage of PNS Ghazi 1971. wwiiafterwwii. wwiiafterwwii. 24 December 2015 [18 November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19).
- ^ Cardozo, Ian. The Sinking of INS Khukri: Survivor's Stories. Roli Books Private Limited. 1999 [28 January 2017]. ISBN 978935194099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08) (英語).
- ^ 7.0 7.1 Niaiz, Amir Abdullah Khan. The Betrayal of East-Pakista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Manohar, 1998. 1998: 316–320. ISBN 978-81-7304-256-0.
- ^ "Pakistan Navy Submarines: A Silent Force to Reckon with!"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akistan Defence website, 20 September 2009
- ^ 9.0 9.1 9.2 9.3 9.4 9.5 Sirohey, Iftikhar Ahmed. Truth Never Retires: An Autobiography of Admiral Iftikhar Ahmed Sirohey. Karachi, Sindh, Pakistan: Jang Publishers. 1995 [28 January 2017]. ISBN 978-160635003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27) (英語).
- ^ The Gazette of Pakistan. The Gazette of Pakistan. 1979 [28 January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09) (英語).
- ^ Asia & Pacific Annual Review. World of Information. 1979 [28 January 2017]. ISBN 978090443914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09) (英語).
- ^ Institute for Defense Studies and Analyses. Strategic analysis: The Naval dictatorship.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nstitute for Defense Studies and Analyses., 1980. 1980 [2022-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09).
- ^ Wirsing, Robert. Pakistan's security under Zia, 1977-1988§ The war in Afghanistan: The interventionist imperative. Washington D.C.: Library of Congress. 1991: 69–71 [2022-07-27]. ISBN 0-312-06067-X.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09).
- ^ Hilali, A.Z. U.S.-Pakistan relations: The Russian war in Afghanistan. Burlington, VT, United States: 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 2005: 129–131 [2022-07-27]. ISBN 0-7546-42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27).
- ^ Analyses, Institute for Defence Studies and. News Review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pril 1981 [28 January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09) (英語).
- ^ Asian Recorder. K. K. Thomas at Recorder Press. 1 January 1983 [28 January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27) (英語).
- ^ 17.0 17.1 17.2 Upadhyay, P. K. From FATA to South Punjab: The Looming Leap of Islamic Radicalism in Pakistan— Institute for Defence Studies and Analyses. www.idsa.in. Institute of Defence Studies and Analysis. 30 November 2009 [28 January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27) (英語).
- ^ Staff Report. Retired generals, officers of other ranks urge Musharraf to step down. 23 January 2008 [2022-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