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希武
周希武 | |
---|---|
出生 | 1885年 大清 |
逝世 | 1928年7月25日 中華民國青海省樂都縣老鴉峽 |
職業 | 地理學家暨民族學家 |
周希武(1885年—1928年7月25日),字子揚,甘肅省天水秦州人,馬麒幕僚、中華民國地理學家暨民族學家[1]。
生平
[編輯]周希武幼年時家貧,艱苦勵學,十五歲入庠。弱冠之年到陝西拜天水翰林張育生為師,並與牛夢洲等相互切磋,過從甚密。因傾心嚮往顧炎武,周希武將自己的書屋命名為「儀顧堂」,有「亭林千古是吾師」之詩句。他受戊戍維新思想的影響,愈覺科舉制度腐朽無用,發出「科第欺人半世勤」的憤言。放棄舉子業,致力於變法改革致用之學。
投入教育
[編輯]1906年,周希武考入甘肅武備學堂,志欲投身教育界。張育生自陝西返回隴南,邀請周希武到天水協助辦理地方自治,設學校。
1912年,周希武生與天水的董汝玉、胡心如、張錦堂等志同道合者,投入黃鉞的秦州起義。
1913年初,周希武由天水至蘭州,被聘為甘肅省立第一中學教務長。1914年,轉赴河西辦學,在涼州任甘肅省立第四中學校長。
勘查玉樹
[編輯]同年,英國與西藏訂立《西姆拉條約》,把青海全境劃歸其內,又策動西藏民軍進擾西康地區。當時,甘、青尚未分省,玉樹歸西寧道管轄。尹昌衡利用此機入侵青海,魚肉當地百姓,導致民族衝突[2]。甘肅當局提出川、甘兩省會同勘查玉樹界務的計劃。周希武上書於甘肅當局,援引圖史,痛陳利弊,既陳述勘界的重大意義,受到當局重視。
甘肅當局決定派甘肅邊關道尹兼忠武軍統領周務學為勘查甘川邊界大員,周希武、牛載坤二人為特派員。於1914年八月從蘭州出發到西寧,然後向青海南部進發,越巴顏喀拉山,涉黃河流,渡金沙江,跋涉近兩千三百餘里,抵達玉樹結古鎮。周希武在玉樹地區,歷時九個月,朝犯瘴癘,暮逐水草,深入藏族帳房,訪問長老,參閱圖志,考察玉樹山川風俗,形勢要隘,並參考舊時檔案,沿用志體,以類排比,寫出長達四萬余言的《玉樹土司調查記》分上下兩卷,附《寧海紀行》一卷,後此書稱《玉樹調查記》[3]。
1916年,馬麒通過甘肅都督張廣建,請北洋政府頒發根據周務學團隊調查冊報的玉樹二十五族千百戶執照。1915年5月9日,北洋政府根正式糾正原先錯誤決定,從此,玉樹地區被置於青海管轄範圍之內[2][4]。
擔任幕僚
[編輯]周希武自玉樹返回西寧後,由周務學及黎丹推薦,被甘邊寧海鎮守使馬麒聘為佐幕,先後擔任鎮守使署總務處長、西寧縣長等政務要職。
1919年秋,北京政府外交部發出「歌電」,以向各省、區徵求意見為名,公布西姆拉會議的部分內容,以及要劃分「內藏」、「外藏」的事實真相,引起國內強烈反對。川、甘、滇、青等地紛紛通電譴責。這次青海對北京歌電的通電,由馬麒著名,其實是由周希武、黎丹、李西芬木共同起草的。這封電文的主旨,仍然是周希武在《玉樹調查記》中反覆強調的主張。
周希武在西寧任職期間,散賑興學、救荒平糶,又網羅舊聞故事,編纂青海史志,日夜筆耕,不以從政而廢。
1925年,周希武東出潼關至陝州會見鄧寶珊將軍,繼又轉赴京都,拜訪名師,考察教育。住京二年,與梁啓超交往甚殷。
馮玉祥五原誓師後,河湟戰雲密布。馬麒1927年初匆匆召開會議。出席的有黎丹、李迺、朱繡、周希武等。會議結果,黎丹、李迺指出應接受國民軍的改編,保存實力,以圖將來。周希武著重指出:「南北大局未定,宜養精蓄銳,切勿輕舉妄動,一著失,全盤皆失。」朱繡是馬麒的外交使節,廣交遊,識時務。他慨然說:「寧海軍雖有若干營,各營並不滿額,即使滿額,也不過是以卵擊石,自不量力。今日之事,稱降而外,安有出路?」,這些言行引起馬麒等人的不滿,對後兩人埋下殺機[5]。
1928年,第四次河湟事變爆發。其時,西寧與蘭州關係極為緊張。同年七月,寧海鎮守使馬麒派以他們兩人等五人小組前往蘭州,謀求和平。行至樂都老鴉峽蓮花寺時,護送部隊譁變,周希武與朱繡皆死於難[6][7][8]。
著作
[編輯]詩稿《榆枋游草》、文稿《儀顧堂文存》、以及史地等學術著作《玉樹調查記》、《漢書地理志》、《青海志經解》、《漢書地理志今釋》、《讀通鑑札記》、《邊事紆籌》、《甘肅水道圖記》、《甘肅民族志》、《村治大義》、《湟中隨筆》。遺稿部分遺失,部分於文化大革命中焚毀[7][9]。
家庭
[編輯]子為青海省政協常委周宜逵[7]。
參考文獻
[編輯]- ^ 天水市秦城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秦城區志》. 中國: 甘肅文化出版社. 2001-05. ISBN 7-80608-625-0 (中文(簡體)).
- ^ 2.0 2.1 桑丁才仁:〈民國初期川隴兩省就隆慶(囊謙)歸屬問題所引發的糾紛〉,《中國藏學》,2007年,第一期[永久失效連結]
- ^ 玉樹藏族自治州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玉樹州志》. 中國: 三秦出版社. 2005-05. ISBN 7-80628-921-6 (中文(簡體)).
- ^ 杨卫:〈论清至民国初年玉树藏族部落的变迁及其原因〉,《青海民族研究》,2010年第04期. [2013-0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5).
- ^ 祁昌善:〈马麒与孙连仲争夺西宁的前前后后〉,青海頻道,2009-11-26. [2013-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1).
- ^ 马忠:〈黎丹与青海〉,青海頻道,2009-11-13. [2013-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1).
- ^ 7.0 7.1 7.2 周宜逵:〈一位献身青海的陇南名士〉, 青海頻道, 2009-11-13. [2013-0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陈有仓:〈河湟奇才朱繡〉,湟源新聞網,2009年04月27日. [2013年1月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3月4日).
- ^ 师凤轩、曹振国:〈天水秦州忠武巷-家园的标志〉, 天水生活網, 2011-01-06. [2013-0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