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小白礁一號

座標28°53′06.322″N 122°14′40.132″E / 28.88508944°N 122.24448111°E / 28.88508944; 122.24448111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28°53′06.322″N 122°14′40.132″E / 28.88508944°N 122.24448111°E / 28.88508944; 122.24448111

北漁山附近地圖,沉船位置用紅叉給出

小白礁一號沉船是中國浙江省象山縣漁山列島小白礁北側發現的一艘清代沉船。據推斷,沉船為寧波琉球或東南亞國家的外貿船隻,在漁山列島海域觸礁沉沒。沉船發現於2008年10月、2011年至2014年期間先後進行四次水下考古,發現青花瓷和大量石材。船體和船上文物被打撈出水,船體被置於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寧波基地內實施保護,並向公眾開放參觀[1]

發現與發掘

[編輯]

根據明《武備志》記載,明代時即有經過漁山列島的航線。列島周邊海況複雜,風高浪急,暗礁較多,歷史上曾發生多次沉船事故,也有漁民曾在此海域打撈到瓷器和其他文物[2]。2008年10月,中國國家博物館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與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開展寧波海域水下文物普查。在此過程中,考古工作者在漁山列島小白礁北側水下24公尺處發現大量石板,進而發現沉船遺址。由於該沉船是小白礁海域發現的第一艘沉船,因而被命名為「小白礁一號」。2009年6月,兩機構再次對沉船遺址進行調查,並展開試掘。此次調查對遺址分布範圍和船體構造等信息進行了調查,發現船體保存較好,龍骨、肋骨、隔倉板等構件尚存。船內發現大量堆放整齊的青花瓷和梅園石,應當為原始堆積的船貨[3]:13-18。船艙內出水400餘件瓷器及磚塊、銅器、錢幣等物件,根據錢幣上的年號斷定沉船年代為清代道光年間[4]

由於沉船埋藏深度較淺,且靠近海島,容易受到海潮侵害和盜撈,2011年4月,中國國家文物局批准對「小白礁一號」進行考古發掘。2011年6月至7月,「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培訓班」期間,參與培訓的學員對遺址進行了表面清理[3]:18。2012年5月至7月,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組織,來自中國國家博物館等機構的水下考古工作者參與的聯合考古隊對船體進行了正式發掘。此次發掘共出水文物118件,其中瓷器88件,船體以上部分所載文物基本清理完成[5]中國中央電視台在6月27日對水下考古活動進行直播[6]。2014年5月至7月,上述機構再次合作,完成了對船體的發掘。此次發掘通過逐塊拆卸的方式出水船體構件236件,器物451件,其中包括青花瓷96件,石板306塊[7]。此後,所發現的船體構件被轉移到位於寧波市北侖區的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寧波基地實施保護和進一步研究[8]

沉船遺蹟

[編輯]

船體

[編輯]

「小白礁一號」沉船所在的海底南高北低,南部深18至22公尺,北部深20至24公尺。海底為粗沙底,含鹽量、有機質含量均較高,且有多種水生生物,這對船體的保存較為不利。遺址發現時,殘存船體南艉北艏,方向為北偏東10°。船舷和船體上部結構因海水侵蝕和海洋生物噬食均已不存,僅存船底,且斷為兩半,殘長20.35公尺,殘寬7.85公尺,其中西半部寬3.18公尺,東半部寬4.86公尺[3]:31,36

殘存的船體構件包括龍骨、肋骨、隔倉板、船殼板及各類補強板材等。龍骨由三段拼接而成,分別為艏龍骨、主龍骨和艉龍骨,殘長各為1.09公尺、14.53公尺和5.86公尺。主、艏龍骨和主、艉龍骨分別使用企口和榫卯相連,連接後全長18.61公尺。出水船底肋骨22件,舷側肋骨21件,此外有補強材數件。船底肋骨大多保存較好,長2.8至4.2公尺,寬16至21公分,厚15至20公分,間距40至60公分,上有一至二個流水孔,底部有釘痕。完整的舷側肋骨均出自船體左(西)側,保存較差。長度多為1.0至2.8公尺,寬11至17公分,厚10至17公分,間距40至60公分[3]:40-50。船殼板共出水94件,包括內層55件,外層39件。內層船殼板長4至8公尺,寬20至33公分,厚4至5.5公分,上有肋骨及其他構件壓痕與釘痕。外層船殼板長1.8至5公尺,寬20至30公分,厚1.5至2.5公分,表面有大量釘孔,局部有殘存的艌料和植物纖維[3]:55,63。出水的艙室構件包括隔倉板3件、鋪倉板23件及其他構件。另發現一件桅座,長187公分,寬89.5公分,厚18.7公分,上開兩孔,發現時已不在原位[3]:70,81

木材

[編輯]

「小白礁一號」沉船所用木材樹種較多。經過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鑑定,已知木材種屬涵蓋9個、15個、18個,且多產於東南亞地區。在檢測樣本中,艏龍骨和主龍骨木材為龍腦香屬,艉龍骨木材為石梓。船底肋骨木材包括芳香坡壘五瓣子楝樹柚木佩龍木英語Peronema等,前半部樹種以龍腦香科、桃金孃科為主,而後半部以馬鞭草科為主。船殼板、艙室構件以樹種以桃金孃科、龍腦香科為主,另有馬鞭草科、使君子科等少量樹種。研究者認為,明清時期中國沿海木材消耗巨大導致中國木材價格較高,且清代乾隆年間開放中國商民在海外造船,因而「小白礁一號」可能是在東南亞依照中國船隻式樣建造的船隻[3]:155,175

出水器物

[編輯]

「小白礁一號」沉船遺址出水器物1064件,以青花瓷為主體,共592件。此外有石板331件、五彩瓷44件及其他器物,另有焦炭若干[3]:82

陶瓷

[編輯]
「小白礁一號」出水五彩瓷罐

沉船遺址出水青花瓷592件,大多產自景德鎮,以弧腹碗為主體,共502件,此外有豆、盤、碟等器物類型。弧腹碗多為纏枝花卉紋,另有2件為靈芝紋。纏枝花卉紋碗依據尺寸可分為大、中、中小和小四種規格,口徑分別為17至18公分、14至15公分、11.2至11.8公分、9.2至10公分。碗施白釉,口沿內側有纏枝花卉紋條帶,內底心有纏枝花卉紋或折枝花葉紋。碗底有底款,可辨識的底款有「道光」、「嘉慶」兩種。此外有斜腹碗27件、杯25件、豆24件及少量碟、勺、燈盞等[3]:84

44件五彩瓷包括碗3件、罐7件和蓋34件,為白胎著綠、黑、紅、黃等色,因海水侵蝕,脫色較為嚴重。另有陶器20件,包括紫砂壺、醬釉壺、紅陶盆等[3]:113,118

其他器物

[編輯]

沉船遺址出水石板331件,為凝灰岩,形狀基本一致,長80至90公分,款60至65公分,厚6至8公分,顏色微紅,表面不平整。研究者認為,這批石材產自寧波鄞江的小溪石[3]:129,152。出水銅錢63件,其中包括清朝康熙通寶2枚、雍正通寶1枚、乾隆通寶33枚、嘉慶通寶11枚、道光通寶4枚,日本、越南鑄造的寬永通寶和景興通寶各一枚。出水貨幣除銅錢以外另有西班牙銀圓一件,正面磨損,背面有王冠,上印西班牙文「HISPAN. ET IND. REX. M. 8R. F.M」。此外有毛筆、硯台、礪石、印章等文物出水,其中印章為葉蠟石質地,刻有「源合盛記」字樣,可能為商號名稱[3]:123,129

研究

[編輯]

「小白礁一號」沉船出水文物中有大量道光、嘉慶年間題款瓷器及嘉慶通寶、道光通寶,且出水器物與馬來西亞迪沙如號沉船相近,因而沉船年代被確定為清道光年間。疊放完整的青花瓷和石板當為船貨,印章當為商號印信,且發現了多國貨幣,因此該船隻應為商船[3]:150。船艙底部載有產自寧波鄞江的小溪石,說明「小白礁一號」的始發港應當是寧波。根據漁山列島與寧波的方位、當時中國的海上貿易狀況以及西沙群島沉船、迪沙如號沉船所載船貨,學者推測「小白礁一號」可能的目的地為琉球或東南亞[3]:152,153。也有學者根據船隻所載石材和瓷碗形制推測,「小白礁一號」可能的目的地是日本長崎,但因風浪漂流至漁山列島海域,並在此沉沒[9]。船體呈南北向,與小白礁垂直,船艉緊貼礁石且斷裂面參差不齊,說明船隻應為是觸礁沉沒[3]:151

保護與展示

[編輯]

「小白礁一號」沉船發現後,所在海域於2010年12月被象山縣列入文物保護點[10]。為有效保護出水船體構件,2014年,在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寧波基地中國港口博物館)建成後,對船體的發掘方才展開。沉船構件出土後,在小白礁現場進行防霉、加固等措施,並裝箱進行低溫保存[3]:139-141。2014年7月,沉船構件被送往寧波基地沉船修復展示室進行修復展示,進行脫鹽、脫水、乾燥等處理。與此同時,保護工作與寧波基地「水下考古在中國」專題陳列一道對參觀者開放,使得公眾能夠了解船體保護和修復的技術[3]:145,149。出水部分青花瓷則在象山縣博物館展示[11]

參考資料

[編輯]
  1. ^ 王存政; 孫美星. 清代商船小白礁Ⅰ号:亲历宁波海上丝绸之路的繁华. 寧波晚報. 2017-07-02 [2019-1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06). 
  2. ^ 塗師平. 小白礁 大聚焦——“浙江·宁波·象山小白礁Ⅰ号沉船”遗址水下考古探析. 寧波通訊. 2012, (13): 37-39.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象山縣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 (編). “小白礁Ⅰ号”:清代沉船遗址水下考古发掘报告.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19. ISBN 978-7-03-060996-0. 
  4. ^ 林國聰; 孟原召; 王光遠. 浙江宁波渔山小白礁一号沉船遗址调查与试掘.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 2011, (11): 54-68. 
  5. ^ 林國聰; 王光遠; 金濤. 浙江象山县“小白礁Ⅰ号”清代沉船2012年发掘简报. 考古. 2015, (6): 54-67. 
  6. ^ 鄒洪珊. 第三次直播终于成功 梅园石出水首次拍到船板肋骨. 錢江晚報. 2012-06-27 [2019-1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09). 
  7. ^ 林國聰; 金濤; 王光遠. 浙江象山县“小白礁Ⅰ号”清代沉船2014年发掘简报. 考古. 2018, (11): 52-73. 
  8. ^ 林國聰. 宁波“小白礁I号”清代沉船水下考古纪实. 文明. 2014, (12): 126-128. 
  9. ^ 劉恆武; 王力軍. 关于小白礁一号沉船若干问题的思考. 東南文化. 2015, (2): 103-108. 
  10. ^ 象山縣文管辦. 渔山清代沉船遗址. 寧波市文物保護管理所. 2018-01-08 [2019-1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5). 
  11. ^ 董小滋. 亲,到象山博物馆看神奇考古新发现. 今日象山. 2016-01-07 [2018-1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17).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