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托尼·路特曼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托尼·路特曼
出生1967年8月21日 編輯維基數據 (57歲)
蓬特雷西納 編輯維基數據
母校
職業土木工程師工程師 編輯維基數據

托尼·路特曼(德語:Toni Rüttimann,1967年8月21日),出生於瑞士小鎮蓬特雷西納,是一名在東南亞拉丁美洲工作的橋梁工程師,當地人常常稱他為「瑞士人托尼」。[1]

托尼·路特曼獨立工作,他和有需求的社區同心協力,使用回收材料建築橋梁,並不收取任何費用。[1]通常由企業捐贈回收材料,當地政府給予建造許可,普通民眾是這些橋梁的主要貢獻者。沒有人會要求回報,而建造好的橋梁則屬於建造它的人們。[2]這些橋可供行人、馱畜、摩托車、雙輪拖拉機使用,但並不適用汽車通行。

在托尼工作過的每個國家,他都會組建起一支由當地人擔當的焊接工隊伍,並尋找一名「築橋夥伴」。托尼會將自己的技術傳授給築橋夥伴,使其能夠履行起維護所建大橋的責任。[3]

托尼居無定所,四海為家,隨身所帶的兩個包就是他所需的一切。一個包裝著他個人的隨身物品,另一個包則是筆記本電腦和一些專業工具。[1][4]截止2014年3月20日,他和當地的社區一起一共建造了648座橋,造福190萬人。[5]

個人簡介

[編輯]
瑞士人托尼和由村民建造的阿瓜里科河大橋

在厄瓜多的早期生涯

[編輯]

托尼高中就讀於阿爾卑斯山卓士學校。1987年,還有兩周他就高中畢業了,這時他在電視上看見厄瓜多遭受地震災害的畫面。他決定在高中畢業當晚出發前往拉丁美洲,出發時他隨身只帶著個人物品和蓬特雷西納恩加丁谷地當地鄰居捐贈的9,000瑞士法郎。[1][3]

抵達厄瓜多東北部的受災地區之後,托尼遇到了一位荷蘭水利工程師。他得到該工程師的技術支援,並在弗羅戴爾谷(Flor del Valle)村當地村民的幫助下,在阿瓜里科河支流上建起了一座52米長的吊橋,讓這座村莊不再與外界隔斷。[4]

托尼在厄瓜多待了六個月,之後回到瑞士,進入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攻讀土木工程。不過,他在大學僅僅待了七個星期,就決定立即重返厄瓜多,去幫助那裡的人們。[3][4]

托尼和他在厄瓜多的夥伴 Walter Yánez

在厄瓜多的亞馬遜叢林地區,托尼設計出一種同社區合作、幾乎無需任何現金投資的建橋系統:由村民帶來砂石、硬木,並提供勞動力。托尼向該地區的石油鑽井平台公司申請舊鋼纜,並向厄瓜多國家石油公司申請捐贈廢棄鋼管[6]

1988年至1990年間,他建造了六座橋梁。其中橫跨阿瓜里科河的一座橋梁全長264米,至今仍然是他建造的最長橋梁。[7]這位被厄瓜多農民親切稱作「瑞士人托尼」的橋梁建造者,發明了廢料建橋法。[1]

在厄瓜多石油小城拉戈阿格里奧(Lago Agrio),托尼找到了一位夥伴——瓦爾特·雅內茲(Walter Yánez),他是一位焊接工兼機械工。[4]接下來的七年中,兩人在當地民眾的幫助下,在厄瓜多境內又建造了82座橋。在1994年內瓦多·德·烏伊拉火山附近的帕埃斯河地震之後,他們在哥倫比亞建造了10座橋梁。[5]

從厄瓜多到中美洲

[編輯]
宏都拉斯和薩爾瓦多間倫帕河上的國際大橋

至1998年11月,托尼和瓦爾特共建造了99座橋梁。同月,兩人在厄瓜多空軍的幫助下匆匆趕往被颶風「米奇」毀壞的宏都拉斯,在那裡他們又建造了33座橋梁。[5]他們在哥斯大黎加尼加拉瓜繼續建造橋梁,還在宏都拉斯和薩爾瓦多之間建造了一座國際大橋。[5][8]

2000年,托尼接受了鋼管制造商塔姆薩(今泰瑞納斯塔姆薩,Tenaris Tamsa)公司捐贈的鋼管,在墨西哥韋拉克魯斯州建造了29座橋。

Pen Sopoan、Yin Sopul 和 Toni 在柬埔寨

通向柬埔寨之路

[編輯]

在瑞士時,托尼到學校和大學演講。在2000年的一次演講上,他見到了一名柬埔寨難民,以當地人民的名義請求他幫助。[2][6]

2001年4月,托尼開始同兩支團隊同時合作,一支是在墨西哥的瓦爾特·雅內茲團隊,另一支則是他的柬埔寨新夥伴機械工尹索普(Yin Sopul)和卡車司機彭索潘(Pen Sopoan)。他們都是紅色高棉種族滅絕的悻存者。[4][6]

格林-巴利症候群導致癱瘓

[編輯]
墨西哥韋拉克魯斯州拉利馬市的一座橋梁

2002年4月,托尼患上吉巴氏綜合症。疾病摧毀了他末梢神經系統的髓磷脂,導致他肌肉癱瘓。[3]

他不得不住院治療,之後被送往泰國詩琳通公主國家醫療康復中心醫治,但他從未停止過工作。一開始,他用嘴咬住一支鉛筆,雙手只有兩個大拇指能動,就這樣他寫出了一個電腦程式,用來將他在墨西哥和柬埔寨的同事發來的測量值變成清晰而完整的指令,這樣就可以通過遠程控制,指揮他的同事繼續建造橋梁。[3][2]

以這種方式,瓦爾特在墨西哥建造了29座橋,此後他回到厄瓜多。2003年之後,他繼續在他的祖國境內建造橋梁。

在越南、寮國、緬甸和印度尼西亞建造的橋梁

[編輯]
越南薄寮省和金甌省間國家河道上的橋梁

經過兩年的治療和康復,托尼終於能夠再次行走,此後他動身前往越南

檳椥省,於該省退休的副省長和前越共戰士麥森(Mai Son)的幫助下,他組建了第三個團隊。2004年至2008年間,他在越南湄公河三角洲各省,包括薄寮省茶榮省銅塔省,建造了58座橋梁。[9]

搬運橋柱,攝於寮國沙灣拿吉的 Xe Xamxoy

之後,托尼前往越南鄰國寮國繼續他的建橋事業。此前,他和他的柬埔寨團隊於2006年就已經在寮國建造了3座橋梁。在寮國卡車司機拉赫(Lanh)和三位焊接工的幫助下,2008年至2010年間,他建造了42座橋梁。[5]

印度尼西亞東爪哇省任抹縣塔曼落麗

在2008年的年中,托尼前往緬甸,那時緬甸還處於美國歐盟的禁運封鎖之下。在仰光,他將一封信和自己所建橋梁的照片呈交給一名政府官員。僅四天後,緬甸首都內比都就傳來了許可,准許他在緬甸建橋。[5]

此後,他和夥伴艾克梁(Aiklian),一位退休寶石手工藝人一起,開始在緬甸全境建造橋梁。五名焊接工在仰光的一家政府造船廠里負責準備建橋的部件。[5]

Aiklian 和 Toni

2010年底,瑞士人托尼開始在印度尼西亞建造橋梁。泰納瑞斯印度尼西亞公司捐贈了鋼管,而印度尼西亞政府頒發了建造許可,還在雅加達城外為他提供了一處焊接車間。印度尼西亞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印尼海軍和陸軍承擔了大部分的海上運輸,而陸上運輸則通常由橋梁所在的當地社區承擔。[1][3]

印度尼西亞團隊由杜拜一家建築工廠的前操作員桑塔納(Suntana)和四名焊接工組成。2011年至2014年3月之間,該團隊在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建造了30座橋,在蘇拉威西島上建造了6座。[5]

供應鏈

[編輯]
泰納瑞斯捐贈的鋼管,攝於仰光

自2005年起,世界最大的無縫鋼管制造商泰納瑞斯(Tenaris)就開始在世界各地捐贈鋼管給托尼。這些廢舊、多餘,甚至全新的鋼管從泰納瑞斯在義大利阿根廷巴西、墨西哥、哥倫比亞和印度尼西亞的各個工廠,千里迢迢運至最終的目的地。[3][4][2]

網紋鋼板鋪成的橋面板

從2004年起,橋梁的橋面板改進為鋼製,社會各界開始捐贈網紋鋼板:越南和厄瓜多的網紋鋼板由當地省政府提供,在寮國和緬甸,這些鋼板的供應者則是來自拉丁美洲主要鋼鐵生產商之一的阿根廷泰紐姆公司(Ternium)提供。[10]

瑞士纜車捐贈的鋼纜

同樣在2005年,托尼開始使用其祖國高山纜車業者捐贈的鋼纜。在瑞士,由於政府頒布了極其嚴格的安全法規,纜車線纜須頻繁更換。[3][11]

由此,托尼收到幾公里長、直徑粗、質量好的鋼纜。[5]

不過,托尼建造的橋梁有一些也不再使用了。在一些地方,特別是厄瓜多和柬埔寨,它們被政府建造的公路橋所取代。有些地方這些橋由於缺乏維護而不能再使用,而在另一些地方,有些橋甚至遭受到了自然災難的破壞,如2008年哥倫比亞帕埃斯河谷的橋就是這樣。[12]

橫跨厄瓜多阿瓜里科河的橋梁

托尼自始至終都與當地民眾進行合作。這樣,這些有意願建橋的社區自己就能夠更換鋼纜或進行其它重大維修。

迄今為止,在修橋的過程中並沒有發生過任何嚴重的事故。這主要是歸功於當地人們已習慣於重體力勞動,以及在預製和建造橋梁的過程中,施工人員嚴格遵守安全規則和程序。[5]

三座特別的大橋

[編輯]
緬甸克欽州的大橋

瑞士人托尼並沒有偏好哪一座橋,但在《瑞士家庭》雜誌的一次採訪中[5],他道出記憶中最為難忘的三座大橋:第一座是他所建造的最長的橋,全長264米,橫跨厄瓜多阿瓜里科河。[7]

宏都拉斯和薩爾瓦多間倫帕河上的國際大橋

第二座是宏都拉斯和薩爾瓦多之間的國際大橋,它連接著馬普拉卡和維多利亞的社區。合作建造大橋的是當地的村民,而在幾年之前,他們還處於互相爭鬥殘殺的狀態之中。[11][8]

最後一座橋在緬甸,在建成後遭克欽獨立軍在游擊隊行動中摧毀,之後得以重建。一位僧侶在最勇敢的村民們的幫助下,最終在水中搶救起了這座橋。[5]

統計數據

[編輯]
橋梁統計數據,2017年8月22日更新 [13] [14]
國家 完成數量 受益人口
柬埔寨 77 209 500
印度尼西亞 114 709 300
寮國 43 129 900
緬甸 135 518 000
越南 58 248 000
亞洲 427 1 814 700
阿根廷 2 3 500
哥倫比亞 19 30 200
哥斯大黎加 14 8 000
厄瓜多 332 384 200
薩爾瓦多 1 2 500
宏都拉斯 33 89 700
墨西哥 30 22 400
尼加拉瓜 4 7 700
拉丁美洲 435 584 200
總計 862 2 362 900

所獲獎項

[編輯]
  • 1997年第23屆Adele Duttweiler獎
  • 1999年J.E. Brandenberger博士獎
  • 2000年國際橋梁及結構工程協會(IABSE)特別大獎,表彰其為貧困人群建築橋梁的原創性貢獻。

2001年之後,托尼拒絕任獎項的提名者。

「我把自己看作同我合作的那些人一樣,」……「我不願接受任何獎項,不願再參加任何晚宴。」[5][14]

參考文獻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EN) Gabriella Panjaitan, Toni Rüttimann, The Bridgebuilder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Indonesia Expat, 02-12-2013.
  2. ^ 2.0 2.1 2.2 2.3 (IT) Giulia Ossola, L'eroe invisibil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Corriere della Sera, 19-06-2009.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EN) Esmeralda Hendrix, Toni El Suizo, Building Bridges for the poor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he Jakarta Post, Indonesia, 15-08-2011
  4. ^ 4.0 4.1 4.2 4.3 4.4 4.5 (EN) Robert Kiener, Bridges of Lov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Reader’s Digest, 2007.
  5.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DE) Daniel Röthlisberger, Brücken für die Armen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4-03-24., Schweizer Familie, 20-03-2014.
  6. ^ 6.0 6.1 6.2 (IT) Susanna Pesenti, Costruisco ponti dell'altro mondo nel mondo dei poveri della Terr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Eco di Bergamo, 21-11-2011
  7. ^ 7.0 7.1 Aguarico River Bridge, Wikipedia
  8. ^ 8.0 8.1 (ES) El Puente del Amor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3-10-04., El Diario de Hoy, El Salvador , 09.10.2000
  9. ^ (VN) Mot nguoi Thuy Si xay giup Ben Tre 40 cau cap treo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Viet Bao, Vietnam, 18-11-2006.
  10. ^ (ES) En esta historia damos sin pedir nada a cambio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Diario El Informante, Argentina, 13-03-2013.
  11. ^ 11.0 11.1 (EN) Barbara Fournier, Toni El Suizo, a lifetime dedicated to building bridges, SDC Traverse, Switzerland, 29-05-2007
  12. ^ (ES) Erupción en el Volcán del Huila. Dos avalanchas destruyeron puentes y amenazan zonas ribereña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Caracol, Colombia, 20-11-2008.
  13. ^ (DE) haengebrücken.com, Ein Leben für Hängebrücken – Toni Rüttimann, 03-16-2022
  14. ^ 14.0 14.1 Bridgebuilder Mailing lis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oni Rüttima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