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拐子馬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拐子馬亦稱拐子陣拐子馬陣,是北宋的騎兵編制,拐子是左翼與右翼的意思,宋人筆記中常有「拐子馬」、「東西拐子馬」、「拐子城」[1]、「兩拐子」的說法。

拐子馬最早見於《鄂王行實編年》一書,作者即岳飛的孫子岳珂因襲汪若海的「三人為伍,以皮索相連」之說,以為金人用拐子馬戰無不勝,紹興十年(1140年)郾城之戰中,被岳飛識破弱點,大破其陣[2],《宋史》延用此說,曰:「兀朮有勁軍,皆重鎧,貫以韋索,三人為聯」。此說至清初大致深信不疑,但《金史》的《兵志》及《兀朮》等傳皆不載。清初女真族乾隆帝御批通鑑輯覽》曾反駁此說不合情理:「北人使馬,唯以控縱便捷為主。若三馬聯絡,馬力既有參差,勢必此前彼卻;而三人相連,或勇怯不齊,勇者且為怯者所累,此理之易明者。 …… 況兀朮戰陣素嫻, …… 豈肯羈絆己馬以受制於人?此或彼時列隊齊進,所向披靡,宋人見其勢不可當,遂從而妄加之名目耳。」

《武經總要》稱「東南拐子馬陣」,為大陣之左右翼也[3]。事實上拐子馬是宋朝騎兵的編制,說拐子馬是兀朮的致勝武器則完全是張冠李戴。近人鄧廣銘考證「拐子馬」之稱,出於當時全朝部隊中「河北簽軍」之口[4],所謂的「朱仙鎮大捷」,大破金兀朮,根本不存在[5],岳飛最北只打到小商橋(臨穎南方12公里處),楊再興陣亡於此。

1956年梁鼎銘繪「岳飛大破拐子馬圖」。

注釋[編輯]

  1. ^ 三朝北盟會編》卷六十六
  2. ^ 《鄂王行實編年》:「兀朮有勁軍,皆重銷,貫以韋索(皮繩),凡三人為聯,號拐子馬,又號鐵浮圖,堵牆而進,官軍不能當,所至屢勝。」
  3. ^ 曾公亮等編纂《武經總要》前集卷七
  4. ^ 鄧廣銘 《 有關「拐子馬」的諸問題的考釋 》
  5. ^ 鄧廣銘《岳飛傳》:「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王自中所撰《郢州忠烈行祠記》,對岳飛的事功備極推崇,其所敘岳飛的戰績就沒有朱仙鎮一役」

參考書目[編輯]

  • 楊汝翼:《順昌戰勝破賊錄》
  • 鄧廣銘《有關「拐子馬」的諸問題的考釋》

參見[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