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鍋打鐵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2012年於加拿大魁北克爆發的學生示威上,示威者在現場大力敲打鍋碗。這起肇因於反對省政府調漲大專院校學費的示威,是北美少數有示威者採用「敲鍋打鐵」做法的抗議事件。

敲鍋打鐵西班牙語:Cacerolazo),亦稱敲鍋遊行,是一種風靡於拉丁美洲的民間遊行。顧名思義,敲鍋遊行指的是人們攜帶自己家裡的和一些其他餐具上街,並通過敲打鍋具造大聲勢,以表示他們對遊行目標的不滿。敲鍋打鐵這種遊行方式的本質——人人都可以帶鍋上街——決定了它是一種參與度很高的民間遊行。敲鍋打鐵最早出現於1971年,當時生活在薩爾瓦多·阿連德執政時期的社會主義智利下的智利人想出了這種方法,以宣洩他們對一些普通的生活用品(包括食物供給不足的不滿。

敲鍋打鐵的西班牙語原詞是Cacerolazo,該詞源於Cacerola,即西班牙語中「煮鍋、燉鍋」的意思,加上西語中常見的加強語氣的構詞後綴-azo,即可以理解為「由鍋具引起的大事件」。

起源 1971-1973[編輯]

1971-1973年薩爾瓦多·阿連德執政時期的社會主義智利,是智利史上最激進的政治左翼化時期。阿連德領導的人民團結聯盟於1971年當選之後,智利政府開始了國有化土地銅礦等項目。然而良好的經濟勢頭僅僅被阿連德保持了1年,1972年開始智利遇到了嚴重的危機。在國內右翼勢力的打擊和美國糧食禁運的大環境之下,智利國內出現了極高的通貨膨脹,最高達到342%。

日常用品短缺,黑市出現。國家的食物補給非常有限,許多人們都無法得到足夠的食物。即使有錢,能夠獲得食物的其他渠道也想對有限。於是這樣的政治形勢下孕育出了敲鍋打鐵的遊行方式。顧名思義,希望政府給自己的鍋裡添上糧食。然後如同許多的民間習俗,該遊行的形式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和應用。在阿連德政府被皮諾切特將軍兵變取代之後,本意抗議食物供給不足的敲鍋示威仍然延續了下來,時至今日更被用於各種不同目的的政治遊行,不再僅僅局限於其被創建時的歷史條件和目的。

阿根廷 2001-2002、2008[編輯]

2001年的阿根廷遭遇了較嚴重的經濟問題,國內群眾對政府失敗的救市方案和日益惡化的經濟形勢失望至極,紛紛上街敲鍋打鐵抗議。

2008年的阿根廷敲鍋遊行則與當時的阿根廷國內農產品罷工有關。總統克里斯蒂娜·費爾南德斯·德基什內爾推行的部分農產品出口禁令,迫使許多農民走上街頭敲鍋打鐵。

智利 2011[編輯]

2011年中旬開始的智利學生遊行,已經成為了智利史上持續最久的學生運動之一。在拉美越來越多的國家擁有了免費的公共教育之後,智利的中學生大學生日益感受到自己為中等和高等教育所支付的費用過高。該學生運動有兩個主要目標:1.免費公共教育,或至少由國家支付教育的大部分費用;2.提高中高等教育的質量。

2011年8月4日智利首都聖地牙哥見證了幾次發生在市中心的遊行(改日的遊行由於沒有被政府批准同意)。持續幾天的漫天的〔〔催淚瓦斯〕〕以及與政府毫無進場的談判使許多人失去了耐心,學生們情緒非常激動並導致出現了小範圍的警民衝突。同日當地時間21:00,智利大街小巷都響起敲鍋打鐵的聲音。正如事先約好的一樣,支持學生運動和反對政府鎮壓的智利民眾使用了他們最擅長的方式表達了自己的觀點。此次敲鍋打鐵在各個街區都延續了至少1個小時。

參考資料及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