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端遇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李端遇(?—?)字小岩,號青渠散人山東安丘人。清朝官員。[1]

生平[編輯]

李端遇是同治二年(1863年)癸亥恩科進士。留京歷任吏部考功司主事員外郎郎中等職務。後來,升任光祿寺少卿、鴻臚寺正卿、太僕寺正卿、通政使司通政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工部侍郎兼錢法堂事務。李端遇多次出任考官。[1]光緒二十一年三月《馬關條約》簽訂後,光緒二十一年閏五月十三日,光緒帝發布保舉人才的明發上諭。該旨下達後,保舉人才的奏摺紛至。其中,光緒二十三年九月初六日,通政使安徽學政李端遇保直隸候補道錢奎元[2]

清朝光緒二十六年五月二十一日,京師義和團正興盛,慈禧太后命李端遇和國子監祭酒王懿榮充京師團練大臣。清廷頒布了宣戰詔書之後,李端遇奉慈禧太后之命「統帶義和團,會五城稽查,參與京城防守事宜」。光緒二十六年七月初六日,奉命兼署吏部右侍郎。八國聯軍攻占天津後,李端遇等人急奏:「天津失守,系倭人裝扮拳民,夜賺城門,京城重地,不可不予為防備。」庚子事變結束後,李端遇不得志,翌年逝世。[1]

參考文獻[編輯]

  1. ^ 1.0 1.1 1.2 孔祥吉、村田雄二郎,日本機密檔案中的白雲觀與高道士,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2. ^ 茅海建,戊戌變法期間的保舉,歷史研究2006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