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柱式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Encyclopédie 第18冊:建築柱式的雕版印刷

柱式(英語:Order)是指一整套古典建築立面形式生成的原則。基本原理就是以柱徑為一個單位,按照一定的比例原則,計算出包括柱座(Base)、柱身(Shaft)和柱頭(Capital)的整個柱子的尺寸,更進一步計算出包括基座(Stylobate)和山花(Pediment)的建築各部分尺寸。

15世紀以來,建築學研究者發現了包括古希臘的三個柱式和古羅馬的五個柱式。最早的柱式來源於古希臘,之後為古羅馬所使用和修改。每種類型都有各異的柱頭形式,包括過樑(類似東亞建築的額枋)、雕帶檐口

按柱式雕刻的順序,由最粗壯原始的到最苗條奢華的柱式依次是塔司干柱式(古羅馬)、多立克柱式(古希臘和古羅馬)、愛奧尼克柱式(古希臘)、愛奧尼克柱式(古羅馬)、科林斯柱式(古希臘和古羅馬)以及混合柱式(古羅馬)。這其中有三種柱式:多立克、愛奧尼克和科林斯是由古希臘人發明的。隨後古羅馬人增加了比多立克柱式簡單的塔司干柱式,以及比科林斯柱式還繁雜的組合柱式。

古羅馬建築師和工程師維特魯威在《建築十書》中介紹了有關古希臘柱式的傳說。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建築教育家塞巴斯蒂亞諾·塞利奧出版一系列關於古典建築樣式的書,在第四冊書中,首次出現了對古羅馬的五種柱式劃分等級的說法。隨後著名的建築大師安德烈亞·帕拉弟奧(Andrea Palladio,1508—1580)在威尼斯發表的論文《建築四書》中明確將柱式系統規範化,形成了被建築界廣為接受的建築立面設計規範。他設計的維琴察圓廳別墅(Rotonda in Villa Capra,1550)就是採用此規範的典範。

歷史

[編輯]

古希臘的建築從公元前7世紀末,除屋架之外,均採用石材建造。神廟是古希臘城市最主要的大型建築,其典型型制是圍廊式。由於石材的力學特性是抗壓不抗拉,造成其結構特點是密柱短跨,柱子、額枋檐部的藝術處理基本上決定了神廟的外立面形式。古希臘建築藝術的種種改進,也都集中在這些構件的形式、比例和相互組合上。公元前6世紀,這些形式已經相當穩定,有了成套定型的做法,即以後古羅馬人所稱的「柱式」。

古希臘三柱式

[編輯]

多立克柱式

[編輯]

希臘多立克柱式(Doric Order)的特點是比較粗大雄壯,沒有柱礎,柱身有20條凹槽,柱頭沒有裝飾,多立克柱又被稱為男性柱。著名的雅典衛城(Athen Acropolis)的帕提農神廟(Parthenon)即採用的是多立克柱式。

愛奧尼柱式

[編輯]

希臘愛奧尼柱式(Ionic Order)的特點是比較纖細秀美,柱身有24條凹槽,柱頭有一對向下的渦卷裝飾,愛奧尼柱又被稱為女性柱。愛奧尼柱由於其優雅高貴的氣質,廣泛出現在古希臘的大量建築中,如雅典衛城的勝利女神神廟(Temple of Athena Nike)和伊瑞克提翁神廟(Erechtheum)。

科林斯柱式

[編輯]

希臘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 Order)的比例比愛奧尼柱更為纖細,柱頭是用毛莨葉(Acanthus)作裝飾,形似盛滿花草的花籃。相對於愛奧尼柱式,科林斯柱式的裝飾性更強,但是在古希臘的應用並不廣泛,雅典的宙斯神廟(Temple of Zeus)採用的是科林斯柱式。

古羅馬五柱式

[編輯]

托斯坎柱式

[編輯]

托斯坎柱式(Tuscan Order)是古羅馬5種主要柱式中的一種,它的風格簡約樸素,類似於多立克柱式,但是同多立克相比省去了柱子表面的凹槽。柱身長度與直徑的比例大約是7:1,顯得粗壯有力。

多立克柱式

[編輯]

羅馬多利克(The Roman Doric Order)柱式是古羅馬人對希臘多利克柱式的改造,主要差別是在柱礎下面增加一個台基。

愛奧尼柱式

[編輯]

特點是比較纖細秀美,柱身有24條凹槽,柱頭有一對向下的渦卷裝飾,愛奧尼柱又被稱為女性柱。愛奧尼柱由於其優雅高貴的氣質,廣泛出現在古希臘的大量建築中。

科林斯柱式

[編輯]

比例比愛奧尼柱更為纖細,柱頭是用毛莨葉(Acanthus)作裝飾,形似盛滿花草的花籃。相對於愛奧尼柱式,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 Order)的裝飾性更強。

混合柱式

[編輯]

又稱羅馬複合式柱式(Roman Composite Order),將愛奧尼克柱式柱頭上的渦捲加入科林斯芼莨葉柱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