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學久
柴學久 | |
---|---|
個人資料 | |
性別 | 男 |
出生 | 1921年 河北邢臺 |
逝世 | 2001年5月 江蘇省無錫市 |
籍貫 | 河北邢臺 |
政黨 | 中國共產黨 |
柴學久(1921年—2001年5月),河北邢臺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將領。
生平
[編輯]1938年10月,參加八路軍,1940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他刻苦鑽研工兵爆破技術,造出多種火器,培訓出近2000名工兵。1942年7月,獲「爆破英雄」榮譽稱號,同年10月,組織民兵爆破訓練,右臂被炸斷,致殘後仍堅持參加戰鬥[1][2]。
1945年春,日軍封鎖八路軍太行軍區、太岳軍區,對八路軍根據地進行掃蕩。時任太行八分區工兵連排長的柴學久,在道清鐵路焦作至修武間的九里山、臥龍崗、白莊、李河一帶,進行機動爆炸,破壞日軍的鐵路運輸。由於爆破組有力打擊,日軍鐵路運輸受到很大牽制,有時數月不能通車,無法通過鐵路組織有效的戰備物資運送。同年4月,八路軍在安陽與日軍交戰,日軍在曲溝建有一個磚牆碉堡,為重點據守之地,對八路軍造成較大威脅。柴學久奉命率領工兵班前往參戰,成功爆破了碉堡,為整個戰役的勝利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太行八分區授予柴學久「獨臂爆破英雄」的光榮稱號[3][4]。
1945年8月,八路軍對日軍發起反攻,在攻打重點防禦地區清化縣城時,城內西北角將日軍駐有日寇的一個中隊鎮守碉堡,共有守軍120多人。由於負責攻擊的八路軍又沒有火炮,只靠步兵攻擊,雙方陷入焦灼。此事工兵連長的柴學久率領爆破班趕來,柴學久親自製作了一捆10公斤重的炸藥,抱起來就往上沖,並成功炸開碉堡一條大口,緊接著,柴學久又拿來一些手榴彈,把一層包有炸藥的布包綁在手榴彈外面,用細繩捆牢,然後爬到臨近敵堡的房頂上,從缺口裡把手榴彈包裹甩進,同時將柴火丟到敵堡出口處,用火點燃,並繼續往碉堡里扔手榴彈。手榴彈爆炸並接連引起炸藥爆炸,八路軍最終成功攻占清化縣[5][6]。
八路軍又乘勝向焦作挺進,柴學久經反覆試驗,發明出一種洋油筒裡面裝滿炸藥與破鋼碎鐵,威力很大的爆破筒。同時,他還創造了一種新探雷器,用以對付電網外圍的地雷。攻城開始後,柴學久親自去爆破電網成功,幫助部隊成功攻占焦作。後八路軍抵近沁陽,通過敵前爆破和突擊隊攻城,並未成功。這時部隊改變戰術,採用坑道作業,接近爆破。柴學久帶領工兵選擇地形、指揮挖掘,並最終把坑道挖到了外壕下面,成功將城牆炸開了五丈寬的大口,後續部隊一躍而起,沿著炸開的道路向城內衝去,4000多名日偽軍在八路軍迅猛打擊下,全部被殲,沁陽被八路軍攻克[3]。
國共內戰期間,1947年3月,柴學久所在部隊參加豫北戰役,他帶領4名工兵衝過封鎖線,炸毀修武城西的九孔橋,保證了部隊按時發起攻擊[4]。1949年6月,柴學久任工兵營營長後,先後創造了渡河草包、接觸輕便橋、浮橋等簡便架橋方法,在廣東戰役、廣西戰役及西南戰役中被廣泛使用。之後,他帶領全營先後在江西、湖南、廣西、廣東、雲南、貴州、四川等省修建橋梁64座,工兵營獲兵團和所在軍黨委授予的「開路先鋒」、「鞏固部隊模範營」[7]。
1950年9月,柴學久出席全國戰鬥英雄代表會議[3][8]。1958年9月,轉業到無錫市民政局任副局長。1985年離休。2001年6月在江蘇無錫因病去世[9]。
參考
[編輯]- ^ 郭化若主編.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大辞典. 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3.07: 757. ISBN 7-206-01814-9.
- ^ 陳建宇,化冰主編;《中國人民解放軍英模辭典》編委會編. 中国人民解放军英模辞典. 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 1991.12: 353. ISBN 7-5411-0706-9.
- ^ 3.0 3.1 3.2 梅大勇編著. 战斗英雄. 濟南:黃河出版社. 2014.03: 15–17. ISBN 7-5460-0491-8.
- ^ 4.0 4.1 瀋陽軍區政治部編研室編. 巍巍长城 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七十周年. 瀋陽:白山出版社. 1997.06: 419–420. ISBN 7-80566-536-2.
- ^ 章德峰編著. 战斗精神100例. 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2014.01: 304–306. ISBN 978-7-5065-6751-0.
- ^ 重慶市人民出版社編輯. 英雄谱. 重慶:重慶市人民出版社. 1954.06: 27–28.
- ^ 顧德如主編. 中外军事人物辞典. 北京:長征出版社. 1990.05: 340. ISBN 7-80015-032-1.
- ^ 《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辭典》編委會編.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辞典. 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1990.05: 230. ISBN 7-80021-189-4.
- ^ 楊冬蘄主編. 邢台县志 1979-2009. 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2012.08: 665–666. ISBN 978-7-202-062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