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西苓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沈西苓
出生1904年
 大清浙江省德清縣
逝世1940年12月17日
 中華民國四川省重慶市
職業電影導演

沈西苓(1904年—1940年12月17日),原名沈學誠,男,浙江德清人,中國電影導演,編劇。

生平[編輯]

1904年生於浙江省德清縣。原名沈學誠[1]。畢業於浙江甲種工業學校,之後曾留學日本,進入東京美術學校學習。1928年回國後與沈端先(夏衍)、鄭伯奇陶晶蓀等組織上海藝術劇社[2],導演了話劇《愛與死的角逐》,並參加過《炭坑夫》等劇目演出。1930年參與組建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同年,他碰巧遇上天一影片公司招考導演、演員和美工,他改名沈西苓投考美工師被錄取。從此開始接觸電影,並對電影編導藝術進行探索和研究[3]。曾為影片《歌場春色》、《有婦之夫》擔任美術師[4]

1933年,他進明星公司自編自導了影片《女性的吶喊》,之後又執導了影片《上海二十四小時》,編導了《女兒經》(合作)、《鄉愁》、《船家女》、《十字街頭》、《中華兒女》等影片。還導演過《怒吼吧,中國》、《武則天》、《保衛蘆溝橋》、《民族萬歲》、《塞上風雲》等話劇和舞台戲。他還曾在報刊上發表《關於電影的幾個意見》、《一九三二年中國電影界的總清算與一九三三年的新期望》、《電影的A、B、C》、《談談電影——獻給不注意電影的國人》等理論文章。還翻譯過一些外國電影作品[4]

1938年1月當選為中華全國電影界抗敵協會理事,同年任中國電影製片廠特約編導委員[5]。1940年12月17日在重慶病逝,年僅36歲[6]

作品[編輯]

年份 片名 注釋
1934年 女兒經
1934年 上海二十四小時
1935年 熱血忠魂
1935年 船家女
1937年 十字街頭

參考文獻[編輯]

  1. ^ 趙學勇等. 《中国电影简史》. 蘭州大學出版社. 2007年: 第45頁. ISBN 9787311026714. 
  2. ^ 高小健. 《新兴电影:一次划时代的运动》. 中國電影出版社. 2005年: 第176頁. ISBN 9787106023843. 
  3. ^ 中國電影家協會 (編). 《中国电影家列传·第1卷》. 中國電影出版社. 1982年: 第85頁. 
  4. ^ 4.0 4.1 中国导演. 中國新聞網. 2004-12-17 [2019-1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4-12-17. 
  5. ^ 汪流 (編). 《中外影视大辞典》.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2001: 第320頁. 
  6. ^ 1940年12月17日 电影艺术家沈西苓病逝. 中國網. 2009-12-16 [2019-1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09).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