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河南貢院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河南貢院始建於清代順治十六年(1659年),是清朝科舉考試選拔貢士的場所,地址乃明代周王府舊址(今開封龍亭一帶),該地在後周北宋時期是國子監所在地,當時河南貢院規模宏大,各類號舍有5000多間,明遠樓高達4餘丈。因地勢較低,屢遭水浸,河南貢院於雍正九年(1731年)被遷至開封城東北隅上方寺內(今河南大學內)。至道光九年(1829年),號舍增至11866間。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黃河泛濫,為加固開封城牆,阻擋洪水灌城,貢院房舍的磚瓦被拆除來充當防洪物資。翌年,貢院重修,新建房舍10009間。[1]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乃是庚子年舉行鄉試之年。7月,八國聯軍進攻北京,鄉試未能如期舉行。清政府決定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補行庚子鄉試,因北京貢院毀於戰火,故清廷決定順天鄉試8月移至河南貢院舉行。因河南貢院號房有限,河南本地鄉試延遲至10月舉行。[2]

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癸卯鄉試年,河南貢院舉行了辛丑科會試、順天鄉試、河南本地鄉試。至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朝廷宣布停止鄉試、會試。河南貢院成為中國科舉考試的最後舉行地。[2]

參看[編輯]

參考資料[編輯]

  1. ^ 开封 科举制度的终结地. 開封網. 2013-04-02 [2014-06-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6) (中文(簡體)). 
  2. ^ 2.0 2.1 中国科举制度的终结地. 河南大學. 2012-0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22) (中文(簡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