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氏貧鱠
外觀
褒氏貧鱠 |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條鰭魚綱 Actinopteri |
目: | 鱸形目 Perciformes |
科: | 鮨科 Serranidae |
屬: | 澤鮨屬 Saloptia |
種: | 褒氏貧鱠 S. powelli
|
二名法 | |
Saloptia powelli |
「褒氏貧鱠」的各地常用名稱 | |
---|---|
中國大陸 | 褒氏貧鱸[6]、鮑氏澤鮨[3] |
臺灣 | 褒氏貧鱠[3][4][5]、 鱠(俗名)、過魚(俗名)、石斑(俗名)、 鱠仔(澎湖)、鮑氏澤鮨(俗名)[3][4][5] |
褒氏貧鱠(學名:Saloptia powelli),俗名「山鱸」、「鮑氏澤鮨」[3][4][5],為條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鮨科的其中一個種,「褒氏貧鱠」,俗名:「鱠」、「過魚」、「石斑」、「鱠仔」(澎湖)[3][4][5],中國大陸稱為「褒氏貧鱸」[6]。[4][5]
分布
[編輯]本魚分布於太平洋區,包括日本、臺灣、南海、社會群島、馬里安那群島、索羅門群島、斐濟群島、庫克群島等海域。[4][5][6]
深度
[編輯]水深140至367公尺(459至1,204英尺)。[4][5]
特徵
[編輯]本魚體長橢圓形,側扁而粗壯,頭背部斜直;眶間區平坦。眼中大,約等於吻長。口大;下頷具有犬齒,兩側齒細尖,下頜約2列。前鰓蓋骨下緣有3枚前向棘,後緣微具鋸齒。鰓蓋骨後緣具3扁棘。體被細小櫛鱗;側線鱗孔數70至78枚;縱列鱗數115至133枚。體上具兩塊黃斑。背鰭具硬棘8枚,軟條11枚;臀鰭硬棘3枚,軟條8枚,棘強壯,不可動性;腹鰭腹位,末端延伸不及肛門開口;胸鰭圓形,中央之鰭條長於上下方之鰭條,且長於腹鰭,但短於後眼眶長;尾鰭內凹形或截形。背鰭及尾鰭為黃色,背鰭與臀鰭軟條末稍色較暗。體長可達35公分。
生態
[編輯]活動在崎嶇不平的珊瑚礁區中,偶會離開洞穴而到處覓食,游泳能力佳,能迅速地追食獵物。以其他魚類及甲殼類為食。[6]
經濟利用
[編輯]食用魚,肉質富彈性,宜做生魚片,亦可清蒸、紅燒及薑絲湯等,皆為不錯的料理方式。
參考文獻
[編輯]- ^ Russell, B. Saloptia powelli.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8, 2018: e.T132816A100572153 [19 November 2021]. doi:10.2305/IUCN.UK.2018-2.RLTS.T132816A100572153.en .
- ^ Saloptia powelli Smith, 1964 AphiaID: 282656. The World Register of Marine Species (WoRMS). [2016-04-09].
- ^ 3.0 3.1 3.2 3.3 3.4 3.5 Saloptia powelli (Smith, 1964). 臺灣魚類資料庫. 數位典藏、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2012 [2016-04-09].分佈、標本(相片、ASIZP0056032、ASIZP0061290、FRIP22380)、Saloptia powelli、褒氏貧鱠
- ^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褒氏貧鱠 Saloptia powelli Smith, 1964. 臺灣物種名錄. 臺灣: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2013-01-24] (中文(臺灣)).
- ^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Saloptia powelli (Smith, 1964) 褒氏貧鱠. 臺灣生物多樣性資訊入口網-TaiBif. 數位典藏、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2016-04-09].;2015-10-01日之前的前端介面舊版:Saloptia powelli (Smith, 1964) 褒氏貧鱠. 臺灣生物多樣性資訊入口網-TaiBif. 數位典藏、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2016-04-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09).
- ^ 6.0 6.1 6.2 6.3 6.4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褒氏贫鲈. 《中國動物物種編目資料庫》.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3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