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路博施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路博施
出生1862年9月9日
英國曼徹斯特
逝世1894年6月6日
中國天津
教育程度愛丁堡大學
職業醫學傳教士

路博施(Frederick Charles Roberts;1862年9月9日—1894年6月6日)是一位英國倫敦會醫學傳教士,獻身於東亞的醫療工作。路博施在服務七年後在中國去世。他是天津馬大夫醫院的第二任院長,和當時唯一的醫生,每天治療大約120-150名病人,並從事鄉村饑荒救濟工作。他還任教於中國第一所西醫學院。1903年建立的滄州教會醫院,即以他命名為博施醫院(Roberts Memorial Hospital)。

早年

[編輯]

1862年9月9日,路博施出生於英國曼徹斯特,父母來自威爾斯的名門望族[1],。他是12個孩子中最小的一個,不過有3個兄弟姐妹在他出生前就去世了。路博施的父母都是虔誠的基督徒,因此他從小就開始禱告讀。路博施在申請加入倫敦會時,說自己在10歲時正式成為基督徒。[2]

路博施幼時就讀於當地基督教婦女開辦的學校。[2]在11至13歲之間,他就讀於曼徹斯特文法學校,1876年進入阿伯里斯特威斯大學[3] 在那裡,他收到姐姐路貞(Mary Roberts)的來信,說她打算去中國傳教,於是他也萌生想去中國傳教的想法。[4]他於1880年進入愛丁堡大學學醫,1886年畢業[1]

傳教 (1887-1894)

[編輯]

在從醫學院畢業後的幾個月里,路博施申請加入倫敦會。[2] 獲得批准後,他被指派去蒙古,與資深傳教士景雅各(James Gilmour)同工。[3]他決定頭幾個月先駐紮在天津,以便加強中文水平,並適應在中國的醫療傳教工作[2]

旅程

[編輯]

1887年9月,路博施乘"格倫希爾"號離開英國。船上有幾位資深傳教士同行,於是他利用在海上的時間學習聖經和中文。船抵達上海後,他和其他分配到天津的傳教士在那裡休息了幾天,然後路博施一行從上海出發,沿陸路北上,來到天津的倫敦會大院。[2]

天津

[編輯]

在天津,路博施與駐紮在那裡的一名倫敦會醫療傳教士馬根濟(John Kenneth MacKenzie)住在一起。他們一起在大沽路79號的教會醫院工作(後來的馬大夫紀念醫院), 他在這裡學說中文,向病人和醫科學生傳教。[5][6] 他還在馬根濟創辦的醫學院任教,這是中國第一所教授西醫的醫學院。[7] 有時馬根濟會離開差會下鄉行醫幾個星期,路博施就要負責為中國醫科學生教外科學。1888年3月,馬根濟讓路博施去蒙古幫助景雅各[2]

蒙古

[編輯]

路博施只帶著一個僕人和一輛車前往蒙古。[8] 景雅各對他的到來寄予厚望,他沒有接受過正式的醫學培訓。路博施和景雅各在倫敦會設在蒙古鄉村的朝陽等三個傳教站之間旅行,在每一個傳教站住上幾天。路博施既參與醫療工作,也參與傳教工作,每天早上還留出時間學習中文。[2]

回到天津

[編輯]

與景雅各同工幾周之後,路博施得到消息,馬根濟醫生生病去世。倫敦會要求路博施回到天津,接管教會醫院。[8] 雖然他不願留下景雅各獨自一人,但他相信接受這個職位是上帝的旨意。路博施沒有耽延,儘量走海路趕回了天津。

馬根濟去世後,李鴻章撤回了政府對天津醫院的支持,導致許多工人離開。這使得路博施沒有合格的助手,只能獨自完成醫院所有的醫療工作。

路博施將基督教納入到所有病人的護理中,建議他們祈禱或感謝上帝。他經常哀嘆,由於病人負擔沉重,他不能花更多的時間傳福音。為了增強向當地婦女的傳教工作,他寫信給他的姐姐路貞求助。[2] 她於1888年11月抵達天津。[3]

到1888年底,路博施已經治療了11,000多名病人,這個數字在1890年增加到18,000。他的名聲傳遍華北。最初他的大多數病人都很窮,後來富有的病人聽說他出色的醫術後,也開始來他的醫院。有些病人來自幾百里之外,慕名而來找路博施醫治。醫院總是不斷被填滿。

路博施的所有醫療服務都是免費的,他用倫敦會給他的薪水來支付醫院的開支。白內障、霍亂和腹瀉是他治療的最常見疾病。[2] 除了治療和傳道工作外,路博施還收集了關於腹瀉的數據,撰寫論文。

1892年,差會任命路博施曾在愛丁堡相識的史密斯醫生(George Purves Smith,1888-1906在中國)來協助他。[1] 在天津有了兩位醫生,讓路博施能有時間投入傳道。[8]

農村工作和饑荒救濟

[編輯]

1890年和1893年洪水過後,許多生活在華北農村的中國人失去了家園和食物來源。路博施承認,中國政府撥給受災人民的救災資金很少。為了幫助解決這個問題,他和傳教士貝賚臣(Thomas Bryson)牧師在洪水過後前往受災村莊,為人民提供捐助,幫助他們度過寒冷的季節。

1892年史密斯博士到達後,路博施和他的姐姐向南旅行100英里,前往鹽山縣的村莊,行醫傳教。人們蜂擁而至找路博施看病,他經常被邀請到人們家裡。他在鄉下的時候,通常整個白天看病,然後在晚上傳道。路博施在鹽山治療了1,500名病人,做了20次手術。1894年,路博施帶著姐姐又去了鹽山一次。[2]

去世

[編輯]

路博施醫生和他的前任馬根濟一樣英年早逝。1894年春天,路博施第二次從鹽山回來時,史密斯醫生正在從流感中恢復過來。路博施把史密斯送離了天津,使他可以在夏天開始前恢復體力。[2] 1894年5月,路博施突然發燒,幾天後就去世了,年僅31歲。[3] 據信,由於不得不獨自管理醫院的負擔,他變虛弱了。[2]。路博施的追思禮拜在合眾會堂(Union Church)舉行,由美國公理會傳教士山嘉利牧師用中文主持,循道公會殷森德牧師則在英國墓地里,用英語主持葬禮。

遺產

[編輯]

另一位醫學傳教士在路博施去世後談到他時說,"他在七年內做了二十五年的工作。他的性格慢不下來。" 路博施雖然離開了,但在天津城鄉的許多信徒繼續信奉基督教。[2] 路貞在天津醫院繼續她弟弟的工作,直到1933年去世。[3] 1903年,倫敦會以他的名字命名在滄州新建的醫院(博施醫院) 。[9]關於路博施的貢獻,見於他同工的回憶錄《馬根濟,在華醫學傳教士》(John Kenneth Mackenzie, Medical Missionary to China)和《景雅各的故事》(The Story of James Gilmour[5][2]

參考

[編輯]
  1. ^ 1.0 1.1 1.2 Mardy Rees, Thomas. Notable Welshmen (1700-1900). Carnarvon: Herald Office. 1908: 436.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Bryson, Mary. Fred. C. Roberts of Tientsin. London: H.R. Allenson. 1895. ISBN 9781298759573. 
  3. ^ 3.0 3.1 3.2 3.3 3.4 Jenkins, Robert. ROBERTS family, of Mynydd-y-gof, Bodedern, Anglesey. Dictionary of Welsh Biography. 1959 [27 October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8). 
  4. ^ Ladies' Meeting. The Chronicle of the 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 (John Snow & Company). June 1896: 129. 
  5. ^ 5.0 5.1 Bryson, Mary. John Kenneth MacKenzie; Medical Missionary to China. New York: Fleming H. Revell Company. 1889: 376. ISBN 9781355831297. 
  6. ^ Mackenzie Memorial Hospital, 79 Rue de Taksu; Tientsin Mission Hospital And Dispensary | Western Medicine in China, 1800-1950. ulib.iupui.edu. [2019-1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8). 
  7. ^ Western medicine : an illustrated history. Loudon, Irvin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ISBN 978-0-19-159176-1. OCLC 45729050. 
  8. ^ 8.0 8.1 8.2 Lovett, Richard. The History of the 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 1795-1895. 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 1899. 
  9. ^ Roberts Memorial Hospital Photographs - Archives Hub. archiveshub.jisc.ac.uk. [2019-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