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丁堡大学
爱丁堡大学 | |||
---|---|---|---|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 |||
![]() | |||
Universitas Academica Edinensis | |||
创办时间 | 1583年10月14日[1] | ||
学校类型 | 公立大学/古典大学 | ||
捐贈基金 | £4.877 亿 (2020)[2] | ||
预算 | £11.125 亿 (2019–20)[2] | ||
校监 | 安妮长公主 | ||
校长 | 马斐森 | ||
行政人員 | 6,247 FTE[3] | ||
教师人數 | 4,832 FTE[3] | ||
学生人數 | 34,275 (2018/19)[4] | ||
本科生人數 | 22,750 (2018/19)[4] | ||
研究生人數 | 11,525 (2018/19)[4] | ||
校址 | ![]() 坐标:55°56′50.6″N 3°11′13.9″W / 55.947389°N 3.187194°W | ||
校區 | 市区/郊区 | ||
代表色 | 红 蓝[5] | ||
隶属 | 罗素大学集团 科英布拉集团 欧洲研究型大学联盟 欧洲首都大学联盟 欧洲大学协会 Universitas 21 Universities UK | ||
網站 | www | ||
|
爱丁堡大学(英語: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缩写:Edin.),坐落于苏格兰首府爱丁堡市,是一所成立于1583年的公立研究型大学。[1] 爱丁堡大学是英语世界现存的第六古老的大学、苏格兰四所古典大学之一,其在欧洲启蒙时代具有相当重要的领导地位,使爱丁堡市成为了当时的启蒙中心之一,享有「北方雅典」之盛名。[6][7]
爱丁堡大学是顶尖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在2014年英国政府的研究卓越框架(Research Excellence Framework)中,其研究实力位居英国第4位,仅次于牛津大学、伦敦大学学院和剑桥大学。[8] 在2021年发布的QS世界大学排名和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中,爱大分别位列世界第16和第30位。[9][10] 爱丁堡大学是众多知名学术组织的成员,包括罗素大学集团、科英布拉集团、欧洲研究型大学联盟和Universitas 21等。[11] 爱丁堡大学与英国皇室保有良好关系,菲利普亲王在1953–2010年担任大学校监,2011年至今则由安妮长公主继任。[12] 爱丁堡大学捐赠基金的数额为英国第3,仅在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之后。爱丁堡大学十分受学生欢迎,每年的申请量超过60,000份。[13] 2019年, 其本科生平均入学成绩(UCAS Tariff)为英国第7。[14]
在四百多年的历史中,爱丁堡大学培养了众多对人类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其著名的毕业生包括:博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数学物理学家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哲学家大卫·休谟、统计学家托马斯·贝叶斯、历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小说家和诗人沃尔特·司各特、发明家亚历山大·格拉汉姆·贝尔、地质学家詹姆斯·赫顿、作家阿瑟·柯南·道尔、经济学家詹姆斯·莫理斯、计算机学家杰弗里·辛顿和医学家钟南山等。[15] 截止2020年10月,爱丁堡大学的校友和教职研究人员中诞生了19名诺贝尔奖得主、3名图灵奖得主、1名菲尔兹奖和阿贝尔奖得主、3名英国首相等若干国家或政府领导人和数个奥运会金牌得主。[16]
爱丁堡大学的三名校友本杰明·拉什(Benjamin Rush)、詹姆斯·威尔逊和约翰·威瑟斯庞(John Witherspoon)是《美国独立宣言》的签署人,被誉为美国开国元勋。至今仍有众多美国学生在爱丁堡大学求学,2019–20年其在校生中有1,525人来自美国,在英国仅次于圣安德鲁斯大学。[17] 自清末起,诸多爱丁堡大学毕业生参与到了中国的发展进程之中,如中国第一位留英博士黄宽、清末怪杰辜鸿铭、两弹一星元勋程开甲和彭桓武等。2019–20年在爱丁堡大学求学的有中国大陆学生4,755人,香港学生360人,澳门学生40人,台湾学生115人。[17] 此外,爱丁堡大学与一些知名大学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其毕业生参与了哈佛大学[18]、普林斯顿大学[19][20]、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21][22]、达特茅斯学院[23]、威廉与玛丽学院[24]、麦吉尔大学[25][26]、戴尔豪斯大学[27][28]和悉尼大学的建立和早期发展。
学校历史[编辑]
成立[编辑]
爱丁堡大学的建立归功于奥克尼群岛首府柯克沃尔的聖馬格努斯大教堂的主教羅伯特·里德,他在1558年去世后将其财产遗留下来作为大学最初的创建基金,並由愛丁堡鎮議會(Edinburgh Town Council)付諸實施,最終在多方努力下詹姆斯六世于1582年頒發了皇家憲章。[29][30][31] 1583年10月,在一名聖安德魯斯大學畢業生Robert Rollock管理授課下,大学正式成立。[1][32] 因為當時的大學都是由教宗詔書創立的,這便非同尋常。[33] 爱丁堡大学是當時蘇格蘭的第四所大學,而同期英格兰只有牛津剑桥兩所大学。大学最初名為唐尼斯学院(Tounis College),1617年改名为詹姆斯國王學院(King James' College)。[34][35]
发展[编辑]
在18世纪,爱丁堡大学是苏格兰启蒙运动的中心。[36] 1750到1800年之间,爱丁堡大学吸引了诸如哲学家大卫·休谟、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早期社会学家亚当·福格森和化学家约瑟夫·布拉克等来其任教。[37] 到18世纪末,爱丁堡大学被认为是整个欧洲和英语世界最杰出的大学之一。[38] 本杰明·富兰克林曾盛赞:“爱丁堡大学拥有许多真正的伟人和从事各种知识研究的教授,这在以往的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从未有过”。[39] 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在1789年写给杜加德·斯图尔特的信中说:“就研究科学而言,世界上没有地方可与爱丁堡大学相较高下”。[40]
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爱丁堡大学的建筑分布整个爱丁堡市区,包含了各种时期的建筑风格。在1789年老学院兴建之前,学校并没有专属的校园。如今老学院仍然屹立于爱丁堡老城的南桥街(South Bridge)和钱伯街(Chamber Street)交汇处,现为法学院主楼,其设计者为羅伯特·亞當。[41]
到19世纪末期,老学院已经无法容纳众多的学生,羅伯特·羅安德·安德森(Robert Rowand Anderson)于1875年受聘设计了医学院大楼(现为老医学院),位于乔治广场。[42] 1897年,麦克尤恩厅(McEwan Hall)建立,成为大学重要的典礼举办大厅,包括学生的毕业典礼。[43] 新学院于1840年代在一所公共教堂的基础上扩建而立,从1920年代开始成为神学院的主楼。[44] 爱丁堡大学学生会(Edinburgh University Students' Association)创建于1884年,[45] 1889年移入世界上最古老的专为学联而建的大楼Teviot Row House中。[46]
1951年,成立于1823年的皇家(迪克)兽医学院(Royal (Dick) School of Veterinary Studies)成为了爱丁堡大学的一部分。[47] 1998年,爱丁堡大学合并了创建于1848年的莫雷教育学院(Moray House School of Education)。[48] 2011年,成立于1760年的爱丁堡艺术学院并入爱丁堡大学,于大学原有的艺术、文化和环境学院组成新的爱丁堡艺术学院(Edinburgh College of Art)。[49][50] 2014年,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Zhejiang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Edinburgh Institute)成立。学院坐落在浙江大学海宁国际校区,于2016年8月开始正式招生,提供生物医学本科学位,学生毕业后可获得两所大学的文凭。[51]
校区分布[编辑]
爱丁堡大学有5个校区,分布在爱丁堡市区和近郊。[52]
- Central Area
- 老学院(Old College):位于南桥街(South Bridge)和钱伯街(Chamber Street)交接处,法学院位于此。
- 新学院(New College):坐落于土丘(The Mound),为神学院所在地,其中一部分被苏格兰教会使用。
- 乔治广场(George Square):坐落在市中心南部,是爱丁堡大学年代最久远的校区,主要包括艺术、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和信息学院,主图书馆也位于此。
- Holyrood campus:在荷里路德宫与亚瑟王座附近,是莫雷教育与体育学院所在地。
- Lauriston campus:位于劳瑞斯顿(Lauriston),是爱丁堡艺术学院所在地。
- Pollock Halls of Residence:东临荷里路德公园,主要为第一年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住宿,主要提供半膳服务。
- King’s Buildings:始建于1920年,坐落在市区南部,是科学与工程学院所在地。[53]
- BioQuarter:坐落于市区东南部,爱丁堡大学主要的医学设施位于此,与爱丁堡皇家医院临近。
- Western General:靠近爱丁堡西部总医院(Western General Hospital),主要包括Biomedical Research Facility,Edinburgh Clinical Research Facility和Institute of Genetics and Cancer。
学校机构[编辑]
爱丁堡大学分为三大学院(College):艺术、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College of Arts,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医学与兽医学院(College of Medicine & Veterinary Medicine),科学与工程学院(College of Science & Engineering)。三大学院下共设21个小学院(School)。
艺术、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编辑]
艺术、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位于乔治广场,是爱大规模最大、研究领域最广的学院,它悠久历史、崇高声誉和光荣传统吸引了国内外众多优秀的学生和学者。在四百多年的历史中,它培养了许多影响世界文明发展进程的人物,如哲学家、经济学家与历史学家大卫·休谟、哲学家与历史学家亚当·福格森和作家与历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等。其下属的12个小学院分别为:
- 商学院(Business School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三重认证)
- 神学院(School of Divinit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经济学院(School of Economic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爱丁堡艺术学院(Edinburgh College of Ar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莫雷教育与体育学院(Moray House School of Education and Spor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社会健康科学学院(School of Health in Social Scienc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历史、古典与考古学院(School of History, Classics and Archaeolog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法学院(Edinburgh Law School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文学、语言与文化学院(School of Literatures, Languages and Cultur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哲学、心理学与语言科学学院(School of Philosophy, Psychology and Language Scienc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社会与政治科学学院(School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Scienc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开放学习中心(The Centre for Open Learning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医学与兽医学院[编辑]
爱丁堡医学院始建于1726年,是世界著名的医学教育中心之一。[56][57] 在这求学或执教过的世界著名医学家为数众多,比如第一个将清洁消毒引入外科手术的約瑟夫·李斯特以及发现氯仿可用于手术麻醉的詹姆斯·扬·辛普森等。爱丁堡大学医学院在将近三百年的历史中,诞生了众多顶尖的医学家,其中包括7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进化论的奠基人、《物种起源》的作者查尔斯·达尔文和福尔摩斯系列的作者阿瑟·柯南·道尔都曾在爱丁堡大学医学院学习。此外,爱大医学院还在许多其他世界著名学府的创立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比如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加拿大的麦吉尔大学以及澳大利亚的悉尼大学等。
皇家兽医学院由著名的兽医学家威廉·狄克于1823年创立,是英国历史最大、历史最久的兽医学院,其水平不仅是一直是全英第一,而且在世界也处于领先地位。[58]
- 爱丁堡医学院(Edinburgh Medical School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皇家(狄克)兽医学院(Royal (Dick) School of Veterinary Studi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科学与工程学院[编辑]
科学与工程学院坐落在爱丁堡南部的King's Buildings校区。它在十八世纪的苏格兰启蒙运动、工业革命及日后的世界发展进程中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引领作用,产生了众多享誉英国乃至全球的顶尖学者,包括4名诺贝尔物理学奖、6名诺贝尔化学奖、1名诺贝尔经济学奖、3名图灵奖和1名菲尔兹奖得主。其下属7个小学院分别为:
- 生物科学学院(School of Biological Scienc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化学学院(School of Chemistr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工程学院(School of Engineering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地球科学学院(School of GeoScienc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信息学院(School of Informatic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数学学院(School of Mathematic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物理与天文学院(School of Physics and Astronom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学术声誉[编辑]
综合排名[编辑]
綜合排行榜 | ||
---|---|---|
全球名次 | ||
《QS》主排名[59] | 16 | |
《泰晤士》主排名[60] | 30 | |
《泰晤士》聲譽版[61] | 30 | |
《美國新聞》全球版[62] | 32 | |
國內名次 | ||
《ARWU》主排名[63] | 6 | |
《QS》主排名[59] | 5 | |
《泰晤士》主排名[60] | 6 | |
《泰晤士》聲譽版[61] | 6 | |
《美國新聞》全球版[64] | 5 | |
《完全指南》[65] | 12 | |
《衛報》[66] | 12 | |
《星期日泰晤士報》[67] | 13 |
自2014年起,爱丁堡大学在各类全球大学排名中均位于世界前50、英国前6。其在《星期日泰晤士报》10年平均(1998–2007)英国大学排名中位列第13。[68]
发布年份 | QS世界大學排名 |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 | 世界大学学术排名 |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 | ||||
---|---|---|---|---|---|---|---|---|
世界 | 英国 | 世界 | 英国 | 世界 | 英国 | 世界 | 英国 | |
2021 | 16 | 5 | 30 | 6 | 38 | 6 | 32 | 5 |
2020 | 20 | 5 | 30 | 6 | 42 | 6 | 30 | 5 |
2019 | 20 | 5 | 30 | 6 | 31 | 5 | 28 | 5 |
2018 | 18 | 5 | 29 | 6 | 32 | 5 | 27 | 5 |
2017 | 23 | 5 | 27 | 6 | 32 | 5 | 30 | 5 |
2016 | 19 | 5 | 27 | 6 | 41 | 6 | 36 | 5 |
2015 | 21 | 6 | 24 | 6 | 47 | 6 | 37 | 5 |
2014 | 17 | 6 | 36 | 6 | 45 | 6 | 40 | 5 |
2013 | 17 | 5 | 39 | 7 | 51 | 6 | ||
2012 | 17 | 5 | 32 | 5 | 51 | 6 | ||
2011 | 21 | 5 | 36 | 5 | 53 | 6 | ||
2010 | 20 | 5 | 40 | 5 | 54 | 6 |
学科排名[编辑]
在2021年发布的完全大学指南(Complete University Guide)中,爱丁堡大学所提供的49门学科中有32门进入英国前10,其中亚洲研究、化学工程、教育学、地质学、语言学、机械工程、医学、音乐、护理学、物理与天文学、社会政策、神学与宗教研究和兽医学位列英国前5。[69]
在2021年QS学科排名中,爱丁堡大学的艺术与人文学科在全球排名第11,生命科学与医学第24,自然科学第43,社会科学与管理第59,工程与技术第75。[70]
在2021年THE的学科排名中,爱丁堡大学的艺术与人文学科位列全球第10,法学第15,心理学第16,临床与健康第21,计算机科学第22,教育学第28,生命科学第28,商业和经济学第43,社会科学第44,物理科学第45,工程与技术第86。[71]
根据CSRanking所统计的2011-2021年的发表情况,爱丁堡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为世界第33(英国第一),并且其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为全球最佳。[72]
交流项目[编辑]
爱丁堡大学在全球近40个国家/地区拥有约300名学生交流合作伙伴,包括(部分)[73]
- 东亚:复旦大学、香港大学、北京大学、国立台湾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京都大学
- 欧洲:巴黎高等商学院、巴黎政治学院、海德堡大学、慕尼黑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维也纳大学、阿姆斯特丹大学、莱顿大学、乌得勒支大学、鲁汶大学、洛桑联邦理工学院、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苏黎世大学、哥本哈根大学、卡罗林斯卡学院、乌普萨拉大学、奥斯陆大学、赫尔辛基大学
- 北美:加州理工学院、卡内基梅隆大学、加州大学(除旧金山和默塞德)[74]、芝加哥大学、达特茅斯学院、埃默里大学、乔治城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弗吉尼亚大学、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英属哥伦比亚大学、麦吉尔大学、多伦多大学
- 大洋洲: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墨尔本大学、悉尼大学、奥克兰大学
知名人物[编辑]
- 20世纪前爱丁堡大学著名校友
亚历山大·格拉汉姆·贝尔,电话机发明者
约瑟夫·布拉克,化学家
托马斯·卡莱尔,历史学家
查尔斯·达尔文,博物学家
亚当·福格森,哲学家、历史学家
大卫·休谟,哲学家
詹姆斯·赫顿,现代地质学之父
沃尔特·司各特,浪漫主义小说家和诗人
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小说家和诗人,著有《金银岛》和《化身博士》等
华人校友[编辑]
- 陈源,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北京大学外文系教授,与徐志摩创办《现代评论》周刊。
- 程开甲,“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理论物理学家。
- 傅斯年,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创办者,曾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
- 辜鸿铭,著名学者、翻译家,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西亚等9种语言,著有《中国人的精神》。
- 黄百渠,中国细胞生物学家,中国民主同盟盟员,1999年首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 黄宽,清末中国第一位留英博士,李鸿章幕府医师,进行了中国首例“胚胎截开术”。
- 黄学东,美籍华人,现任微软全球人工智能首席技术官。
- 李未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前校长。
- 林苍祐,马来西亚华人,第二任槟城首席部长。
- 林汉河,新加坡医生和政治家。
- 林可胜,林文庆长子,中华民国卫生部部长、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中国生理学之父」。
- 林文庆,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厦门大学第二任校长。
- 卢丽安,现任中共十九大代表,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副院长,感动中国2017年年度人物。
- 彭桓武,“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领导了中国第一代原子弹和氢弹的研究和理论设计的工作。
- 彭耀佳,香港总商会前主席。
- 申丹,北京大学人文学部主任,博雅讲席教授。
- 束星北,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被誉为“中国雷达之父”,是李政道、程开甲等物理学家的老师。
- 夏培肃,“中国计算机之母”,筹建了中国的计算机研究机构并在20世纪50年代设计试制成功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
- 辛笛,原名王馨迪,中国现代诗人,九叶诗派代表。
- 许信良,台湾著名政治人物,曾任民主进步党主席和桃园县县长。
- 杨昌济,北京大学教授,伦理学家、教育家,毛泽东的岳父。
- 袁昌英,中国著名女作家,“珞珈三女杰”之一。
- 张明觉,美籍华人生殖生物学家,在体外人工受精的成就促成了第一个试管婴儿的诞生,并发明了复方口服避孕药,“试管婴儿的先驱”及“避孕药之父”。
- 章士钊,北京大学教授,当代著名民主人士、学者、作家、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
- 钟南山,著名传染病学家,中国国家卫健委高级专家组组长和中华医学会会长,“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防治2003年非典型肺炎(SARS)。
- 周鲠生,国际法学家,历任北京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和武汉大学教授。
- 朱光潜,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中国现代美学领域的奠基人,曾任教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四川大学和武汉大学。
诺贝尔奖得主[编辑]
截止2020年10月,爱丁堡大学的校友和教职研究人员中有19位荣获诺贝尔奖,其中6位为爱丁堡大学校友,5位曾在爱丁堡大学长期执教,另有5位相关但并不纳入统计的得主。[16]
姓名 | 获奖领域 | 年份 | 获奖原因 |
---|---|---|---|
查尔斯·巴克拉 | 物理学奖 | 1917 | 因发现元素的特征伦琴辐射而获奖。[75] |
赫尔曼·约瑟夫·马勒 | 生理学或医学奖 | 1946 | 因发现用X射线辐射的方法能够产生突变而获奖。[76] |
马克斯·玻恩 | 物理学奖 | 1954 | 因在量子力学领域的基础研究,特别是对波函数的统计诠释而获奖。[77] |
文森特·迪维尼奥 | 化学奖 | 1955 | 因对具有生物化学重要性的含硫化合物的研究,特别是首次合成了多肽激素而获奖。[78] |
亚历山大·罗伯图斯·托德 | 化学奖 | 1957 | 因在核苷酸和核苷酸辅酶研究方面的工作而获奖。[79] |
伊戈尔·叶夫根耶维奇·塔姆 | 物理学奖 | 1958 | 因发现并解释切连科夫效应而获奖。[80] |
彼得·米切尔 | 化学奖 | 1978 | 因利用化学渗透理论公式,为了解生物能量传递作出贡献而获奖。[81] |
约瑟夫·罗特布拉特 | 和平奖 | 1995 | 因在国际政治中为减少核武器,并朝消除核武器的长远方向前进所做出的努力而获奖。[82] |
詹姆斯·莫理斯 | 经济学奖 | 1996 | 因在信息经济学理论领域做出的重大贡献,尤其是不对称信息条件下的经济激励理论而获奖。[83] |
彼得·杜赫提 | 生理学或医学奖 | 1996 | 因发现细胞介导的免疫防御特性而获奖。[84] |
保罗·纳斯 | 生理学或医学奖 | 2001 | 因发现细胞周期的关键调节因子而获奖。[85] |
库尔特·维特里希 | 化学奖 | 2002 | 因发展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鉴定和结构分析的方法,建立了软解析电离法对生物大分子进行质谱分析而获奖。[86] |
罗伯特·爱德华兹 | 生理学或医学奖 | 2010 | 因在试管婴儿方面的研究而获奖。[87] |
彼得·希格斯 | 物理学奖 | 2013 | 因亚原子粒子质量的生成机制理论,此发现促进了人类对这方面的理解,并且最近由欧洲核子研究组织属下大型强子对撞机的超环面仪器及紧凑μ子线圈探测器发现的基本粒子证实而获奖。[88] |
迈-布里特·莫泽 | 生理学或医学奖 | 2014 | 因发现构成大脑定位系统的网格细胞而获奖。[89] |
爱德华·莫泽 | 生理学或医学奖 | 2014 | 因发现构成大脑定位系统的网格细胞而获奖。[90] |
弗雷泽·斯托达特 | 化学奖 | 2016 | 因设计与合成分子机器的贡献而获奖。[91] |
理查德·亨德森 | 化学奖 | 2017 | 因研制用于溶液内生物分子的高分辨率结构测定的低温电子显微镜技术而获奖。[92] |
迈克尔·罗斯巴什 | 生理学与医学奖 | 2017 | 因对控制昼夜节律分子机制的发现而获奖。[93] |
相关得主[编辑]
- 尼尔斯·玻尔(1922),诺贝尔物理学奖,1949–1950年爱丁堡大学吉福德讲座(Gifford Lectures)。[94][95]
- 亚历山大·弗莱明(194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51–1954年任爱丁堡大学荣誉校长(Rector)。[96][97]
- 爱德华·阿普尔顿(1947),诺贝尔物理学奖,1949–1965年任爱丁堡大学校长(Principal and Vice-Chancellor)。[98][99]
- 温斯顿·丘吉尔(1953),诺贝尔文学奖,1929–1932年任爱丁堡大学荣誉校长(Rector)。[100][97]
- 兰迪·谢克曼(2013),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68–1969年在爱丁堡大学交换学习(Exchange student)。[101]
其他重要奖项得主[编辑]
菲尔兹奖[编辑]
- 迈克尔·阿蒂亚(1966),因阿蒂亚-辛格指标定理和拓扑K-理论而获奖。[102]
阿贝尔奖[编辑]
- 迈克尔·阿蒂亚(2004),因对阿蒂亚-辛格指标定理的发现和证明,对拓扑学、几何学和数学分析的统一,以及对在数学和理论物理学间建立新的桥梁所发挥的突出作用而获奖。[102]
图灵奖[编辑]
姓名 | 年份 | 获奖原因 | 联系 |
---|---|---|---|
罗宾·米尔纳 | 1991 | 因在Logic for Computable Functions (LCF),ML语言和Calculus of communicating systems (CCS)三个领域的成就获奖。 | Lecturer 1973–1984, personal chair 1984–1995, chair of Computer Science 2009–2010[103] |
莱斯利·瓦利安特 | 2010 | 因对众多计算理论所做的变革性的贡献而获奖。 | Lecturer, later reader, 1977–1982[104] |
杰弗里·辛顿 | 2018 | 因在深度学习领域的突破而获奖。 | PhD 1978[105] |
政府领导人[编辑]

国家/政府 | 姓名 | 职位 |
---|---|---|
![]() |
阿瑟·圣克莱 | 大陆议会议长(1787) |
![]() |
吉尔伯特·艾略特,第一代明托伯爵 | 英属科西嘉王国总督(1793–1796) |
![]() |
印度总督(1807-1813) | |
![]() |
约翰·克劳福 | 新加坡驻扎官(1823–1826) |
![]() |
约翰·罗素,第一代罗素伯爵 | 英国首相(1846–52和1865–66) |
![]() |
亨利·坦普尔,第三代帕麦斯顿子爵 | 英国首相(1855–58和1859–65) |
![]() |
威廉·沃克 | 尼加拉瓜总统(1856–1857) |
![]() |
查尔斯·塔珀 | 加拿大总理(1896) |
![]() |
張泽相 | 韩国总理(1952) |
![]() |
柏立基 | 新加坡总督(1955–1957) |
![]() |
香港总督(1958–1964) | |
![]() |
尹潽善 | 韩国总统(1960–1962) |
![]() |
朱利叶斯·尼雷尔 | 坦桑尼亚总统(1964–1985) |
![]() |
海斯廷斯·卡穆祖·班达 | 马拉维总统(1966–1994) |
![]() |
戈登·布朗 | 英国首相(2007–2010) |
参见[编辑]
參考資料[编辑]
- ^ 1.0 1.1 1.2 Opening of Edinburgh University, 1583.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11 August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8).
- ^ 2.0 2.1 Annual Report and Accounts for the Year to 31 July 2020 (PDF).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19 February 202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1-20).
- ^ 3.0 3.1 Staff Headcount & Full Time Equivalent Statistics (FTE) as at September 2020. Human Resources,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September 2020 [17 July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5).
- ^ 4.0 4.1 4.2 Where do HE students study?. Higher Education Statistics Agency. [1 March 2020].
- ^ Edinburgh’s core colours.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17 June 2021].
- ^ Moss, Michael S. Reviewed Work: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An Illustrated History by Robert D. Anderson, Michael Lynch, Nicholas Phillipson. The English Historical Review. June 2004, 119 (482): 810–811 [16 August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9).
- ^ Lowrey, John. From Caesarea to Athens: Greek Revival Edinburgh and the Question of Scottish Identity within the Unionist State. 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Architectural Historians. June 2001, 60 (2): 136–157 [25 August 2021]. doi:10.2307/991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3).
- ^ University Research Excellence Framework 2014 – the full rankings. The Guardian. [27 July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2).
- ^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22. Quacquarelli Symonds Ltd. 8 June 2021 [1 September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18).
- ^ THE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22. Times Higher Education. 2 September 2021 [5 September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7).
- ^ Affiliations.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11 August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10).
- ^ New Chancellor elected.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20 September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3).
- ^ Undergraduate admissions statistics.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14 August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4).
- ^ Complete University Guide 2022 – Entry Standards. The Complete University Guide. 8 June 2021 [8 June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5).
- ^ Alumni in history.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18 August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7).
- ^ 16.0 16.1 Nobel Prizes.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23 August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18).
- ^ 17.0 17.1 Where do HE students come from?. Higher Education Statistics Agency. [1 September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09).
- ^ Schatzki, Stefan C. Benjamin Waterhouse. American Journal of Roentgenology. August 2006, 187 (2): 585. PMID 16861568. doi:10.2214/AJR.05.2125.
- ^ Edinburgh and the USA.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15 August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19 August 2014).
- ^ John Witherspoon. The Presidents of Princeton University. Princeton University. 26 November 2013 [20 June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1 March 2021).
- ^ School of Medicine: A Brief History,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University Archives.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4 December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2 March 2012).
- ^ Rosner, Lisa. Thistle on the Delaware: Edinburgh Medical Education and Philadelphia Practice, 1800–1825. Social History of Medicine. 1 April 1992, 5 (1): 19–42 [14 August 2021]. doi:10.1093/shm/5.1.19.
- ^ White, Paul Dudley. Review of 'Dartmouth Medical School: The First 176 Years'. The New England Quarterly. June 1973: 306–308. JSTOR 364128. doi:10.2307/364128.
- ^ Edinburgh's Links to the USA.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15 August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15).
- ^ Cruess, Richard L. Brief history of Medicine at McGill. Mcgill University. 26 November 2007 [4 December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0).
- ^ Hanaway, Joseph; Cruess, Richard. McGill Medicine, Volume 1: The First Half Century, 1829-1885. 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 8 March 1996 [4 December 2010]. ISBN 978077351324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02).
- ^ History and Tradition. Dalhousie University. [15 August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30).
- ^ George Ramsay, 9th Earl of Dalhousie. Dictionary of Canadian Biography Online. [4 December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16).
- ^ Will of Bishop Robert Reid, 1557.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11 August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8).
- ^ Charter by King James VI.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11 August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8).
- ^ Grant, Alexander. The Story of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During Its First Three Hundred Years. London: Longmans, Green & Co. 1884 [14 August 2021].
- ^ Our History – Robert Rollock (1555-1599).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15 August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8).
- ^ The Origin Of Universities.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15 Novem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 February 2009).
- ^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19 August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19).
- ^ Our History –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11 August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8).
- ^ Mullett, Charles F. A Short History of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1556–1889. By D. B. Horn..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1 February 1968, 73 (3): 808 [14 August 2021]. doi:10.1086/ahr/73.3.808.
- ^ Thornton, Robert.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and the Scottish Enlightenment. Texas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Language. 1968, 10 (3): 415–422 [2021-09-05]. ISSN 0040-469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2).
- ^ Morrell, J. B.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in the Late Eighteenth Century: Its Scientific Eminence and Academic Structure. Isis. 1971, 62 (2): 158–171 [19 August 2021]. doi:10.1086/350728.
- ^ Nolan, J. Bennett. Benjamin Franklin in Scotland and Ireland 1759 and 1771.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938: 50 [19 August 2021]. ISBN 9781512805031.
- ^ From Thomas Jefferson to Dugald Stewart, 21 June 1789. Founders Online. [19 August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6).
- ^ Laying of Foundation Stone of Old College.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14 August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4).
- ^ Our History – Medical School.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15 August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5).
- ^ Opening of McEwan Hall, 1897.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14 August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4).
- ^ Foundation of New College, 1846.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15 August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5).
- ^ Foundation of Students' Representative Council, 1884.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14 August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6).
- ^ Opening of University Union, 1889.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14 August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4).
- ^ Integration of Royal (Dick) Veterinary College, 1951.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11 August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1).
- ^ Merger with Moray House Institute of Education, 1998.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14 August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4).
- ^ Merger with Edinburgh College of Art, 2011.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14 August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4).
- ^ ECA merger.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14 October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 September 2011).
- ^ International Campus Ready to Greet the First Batch of Freshmen. Zhejiang University. 10 August 2016 [14 August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4).
- ^ Campus maps.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2 January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07).
- ^ Laying of Foundation Stone of King's Buildings, 1920.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27 August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5).
- ^ Campbell, K. H. S.; McWhir, J.; Ritchie, W. A.; Wilmut, I. Sheep cloned by nuclear transfer from a cultured cell line. Nature. 7 March 1996, 380 (6569): 64–66 [2021-09-05]. Bibcode:1996Natur.380...64C. PMID 8598906. S2CID 3529638. doi:10.1038/380064a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30).
- ^ Firn, D. Roslin Institute upset by human cloning suggestions. Nature Medicine. March 1999, 5 (3): 253. PMID 10086368. S2CID 41278352. doi:10.1038/6449.
- ^ Foundation of Faculty of Medicine, 1726.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5 September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5).
- ^ Eddy, Matthew D. The Language of Mineralogy: John Walker, Chemistry and the Edinburgh Medical School, 1750–1800. London: Routledge. 15 November 2016. ISBN 9781138265646.
- ^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by Subject 2021: Veterinary Science. Quacquarelli Symonds Ltd. [16 August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5).
- ^ 59.0 59.1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21. Quacquarelli Symonds Limited. 2021 [2016-09-07].
- ^ 60.0 60.1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21. Times Higher Education. 2021 [2016-09-07].
- ^ 61.0 61.1 World Reputation Rankings 2019. Times Higher Education. 2019 [2016-09-07].
- ^ Best Global Universities Rankings. US. News and World Report. 2021 [2016-09-07].
- ^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2020: UK. Shanghai Ranking Consultancy. 2020 [2016-09-07].
- ^ Best Global Universities in the United Kingdom. US. News and World Report. 2021 [2016-09-07].
- ^ University League Table 2021. The Complete University Guide. 2021 [2016-09-07].
- ^ University league tables 2021. The Guardian. 2021 [2016-09-07].
- ^ The Times and Sunday Times University Good University Guide 2021. Times Newspapers. 2021 [2016-09-07].
- ^ University ranking based on performance over 10 years (PDF). The Times (London). 2007 [28 April 200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14 April 2008).
- ^ Complete University Guide 2022 –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The Complete University Guide. [27 June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7).
- ^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by Subject. Quacquarelli Symonds Ltd. [27 June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6).
- ^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by Subject. Times Higher Education. [27 June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01).
- ^ CSRankings: Computer Science Rankings. [26 June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5).
- ^ Exchange destinations (PDF).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28 July 202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7-28).
- ^ Notes of Guidance fo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DF).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28 July 202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7-28).
- ^ Charles Glover Barkla - Biographical. Nobel Foundation. [13 July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2).
- ^ Hermann J. Muller - Biographical. Nobel Foundation. [13 July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1).
- ^ Max Born - Biographical. Nobel Foundation. [13 July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1).
- ^ Vincent du Vigneaud - Biographical. Nobel Foundation. [13 July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5).
- ^ Lord Todd - Biographical. Nobel Foundation. [13 July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10).
- ^ Igor Y. Tamm - Biographical. Nobel Foundation. [13 July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2).
- ^ Peter Mitchell - Biographical. Nobel Foundation. [13 July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24).
- ^ Joseph Rotblat - Biographical. Nobel Foundation. [13 July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30).
- ^ James A. Mirrlees - Biographical. Nobel Foundation. [13 July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2).
- ^ Peter C. Doherty - Biographical. Nobel Foundation. [13 July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2).
- ^ Sir Paul Nurse - Biographical. Nobel Foundation. [13 July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2).
- ^ Kurt Wüthrich - Biographical. Nobel Foundation. [13 July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2).
- ^ Robert G. Edwards - Biographical. Nobel Foundation. [13 July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2).
- ^ Peter Higgs - Biographical. Nobel Foundation. [13 July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2).
- ^ May-Britt Moser - Biographical. Nobel Foundation. [13 July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4).
- ^ Edvard Moser - Biographical. Nobel Foundation. [13 July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29).
- ^ Sir J. Fraser Stoddart - Biographical. Nobel Foundation. [13 July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2).
- ^ Richard Henderson - Biographical. Nobel Foundation. [13 July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2).
- ^ Michael Rosbash - Biographical. Nobel Foundation. [13 July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2).
- ^ Niels Bohr - Biographical. Nobel Foundation. [13 July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12).
- ^ McGrath, Alister E. A Scientific Theology, Volume 3. A&C Black. 1 January 2003: 19. ISBN 0567083497.
- ^ Sir Alexander Fleming - Biographical. Nobel Foundation. [13 July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21).
- ^ 97.0 97.1 The Rector.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4 June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27).
- ^ Edward V. Appleton - Biographical. Nobel Foundation. [13 July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0).
- ^ Sir Edward Victor Appleton.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4 June 2015].
- ^ Winston Churchill - Biographical. Nobel Foundation. [13 July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0).
- ^ Randy W. Schekman - Biographical. Nobel Foundation. [13 July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05).
- ^ 102.0 102.1 Sir Michael Atiyah OM. 22 April 1929–11 January 2019. The Royal Society. [13 July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14).
- ^ Arthur John Robin Gorell. 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 [13 July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7).
- ^ Leslie Gabriel Valiant. 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 [13 July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12).
- ^ Geoffrey E Hinton. 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 [13 July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06).
外部链接[编辑]
- 爱丁堡大学官网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爱丁堡大学学生会官网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爱丁堡大学出版社官网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