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旦大学
本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2016年10月26日) |
復旦大學 | |
---|---|
Fudan University | |
校训 | 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 |
创建时间 |
1905年9月14日![]() |
校庆日 | 公历5月27日(1950年起) 5月5日(1938年-1950年) 9月14日(1905年-1937年)[2] |
学校类型 | 公立科研型綜合大學、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副部级大学 |
校長 | 许宁生 |
党委书记 | 焦扬 |
副校长 | 陈晓漫(常务副校长)、蔡达峰、桂永浩、许征、金力、冯晓源、陆昉、林尚立 |
学术委员会主任 | 闻玉梅 |
教师人數 | 2700人(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共37名) |
职工人數 | 5800人(教职工) |
学生人數 | 31900人(本专科14100人,研究生14800人,学位留学生3000人) |
校址 | ![]() 邯郸校区:邯郸路220号31°17′56″N 121°29′57″E / 31.29889°N 121.49917°E坐标:31°17′56″N 121°29′57″E / 31.29889°N 121.49917°E 枫林校区:医学院路138号 江湾校区:淞沪路2005号 张江校区:张衡路825号 |
校區 | 市區、新區 |
总面积 | 244.32万平方米(不含附属医院) |
老校名 | 復旦公學、私立復旦大學、國立復旦大學 |
代表色 | 蓝 红 |
隶属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网站 | www |
复旦大学,简称復旦,旧称復旦公學、國立復旦大學。创建于1905年,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3]。位于中国上海市,被认为是仅次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华东五所大学(即:华东五校)之一,中國著名大學,名列首批211工程、首批985工程名单。现已发展成一所国际著名的综合性、研究型高校,目标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4]。“复旦”的字面意思是“旦复旦兮(日复一日)”,表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力更生和勤奋[5]。
1905年,于右任、邵力子等原震旦公学学生脱离震旦,拥戴马相伯在吴淞创办复旦公学。1917年始设大学部,1952年院系调整后成为文理综合性大学,2000年与上海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复旦大学。今天的复旦大学拥有邯郸、枫林、张江、江湾四大校区,中山、华山等11家附属医院以及复旦附中等若干所附属学校。
目录
概况[编辑]
地位[编辑]
复旦大学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府,学校直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领导,是教育部与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中国首批7所“211工程”、首批9所“985工程”重点高校之一,也是首批“珠峰计划”、“111计划”重点建设的研究型大學,同时亦是长三角高校合作联盟、金砖国家大学联盟和中国C9联盟成员。
学校形成了文理医三足鼎立的学科格局,办学实力进一步增强。复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拥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等十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6]
数据[编辑]
截至2016年,学校有普通本专科生12881人,研究生16929人,留学生3043人。现有教学科研人员2799人。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42人,中央“千人计划”118人,教育部“长江学者”133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34人,“国家杰青”97人,文科杰出教授1人,文科资深教授11人。有直属院(系)32个,设有本科专业70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7个,并设有3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1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9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入选上海市Ⅰ、Ⅱ类高峰学科7个。有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3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9个,总后卫生部重点实验室1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15个,上海市工程研究中心4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9个。学校还拥有中山医院、华山医院等6家直属附属医院和一批非直属附属医院。[7]
历史[编辑]
复旦大学创建于1905年,原名复旦公学,是中国第一所由国人通过民间集资、自主创办的高等学校。由于不满法国教会对震旦学院的干涉,创校人马相伯率学校中国师生复课,由于右任提议,从《尚书大传·虞夏传》“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中撷取“复旦”二字命名,改校名为“复旦公学”,示意不忘“震旦”之旧,更含恢复中华、兴学救国之意[8]。复旦大学各医学院系、研究单位以及各家附属医院的前身是上海医科大学及其附属医院。上海医科大学创建于1927年,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医学院校,由中国近代著名医学教育家颜福庆创立。
新生的复旦历经危难,几度陷入解体的困境;抗战时期,学校辗转江西再到重庆艰难复校。但学校师生同心,终使复旦从一所大学预备学校发展成一所知名的国立大学。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中,名师云集新复旦,学校实力倍增、迅速崛起;改革开放后,复旦把握机遇,逐渐从一所文理类高校发展成为一所多科性研究型综合大学;2000年,复旦和上海医科大学合并,开始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
复旦公学时期[编辑]
复旦公学的创立,与震旦学院有不少渊源,取名“复旦”,既有恢复震旦之意,又有自强不息之意。
1903年马相伯先生创建了震旦学院;1905年震旦学院因外籍传教士南从周篡夺校政发生学潮,130名学生愤然离校,拥戴马相伯另立新校;退学学生公推于右任、叶仲裕等7人为干事,商议新校创建办法。1905年,马相伯、叶仲裕等邀请热心教育事业的严复、张謇、熊希龄等28人为校董,筹集复旦建校资金。两江总督周馥拨银1万两,并借吴淞提督衙门为临时校舍。
1905年6月29日(农历五月廿七),原震旦学院教师于《时报》登载《震旦学院退学师生公白》,是为“复旦”校名之始。
是年中秋节翌日(公历9月14日),民办官助的复旦公学正式开学,依照清政府高等学堂章程,将近二百学生编为八班,前四班为高等科(大学预科),后四班为预班(中学部)。[9]
1911年12月,吴淞校舍被光复军占用,复旦一度迁校无锡惠山,月余返沪。
1912年5月,暂借爱而近路(今安庆路)开学。9月,迁入李公祠。此后,马相伯去北京任要职,不能亲理校务。学校实际负责人为教务长胡敦复、庶务长叶藻庭。12月,学校发生风潮。为整顿校务,孙中山、王宠惠、陈英士、程德全、唐绍仪、于右任等组成校董会,重订章程,筹措经费,并推王宠惠任董事长,李登辉任校长。
1913年3月1日,复旦重新开学。不久,“二次革命”爆发,校董多逃亡海外,学校经费来源断绝。李登辉采取提高学费、扩大招生人数的办法,在校生由九十余人增至三百余人,学费自一百二十元增至一百六十元,藉以挹注,使复旦度过难关。同时,聘请硕学之士担任讲习,增加学科,扩充体制,校务始克发展。
从1912年至1916年,复旦公学共培养大学预科毕业生15人,中学毕业生150人。
1915年,学校在江湾购地,以建校舍、恢弘规模。从此,建设复旦、办与欧美并驾齐驱的大学成为李登辉毕生的事业。复旦的发展和他关系极大,如果说马相伯是复旦的缔造者,那么李登辉则是复旦重要的振兴者。
私立复旦大学、国立复旦大学时期[编辑]
1917年,复旦公学改制为为私立复旦大学,创办大学本科。李登辉为复旦大学首任校长。私立复旦大学下设文、理、商三科,并保留了复旦公学原有的大学预科和中学部。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10]:253。运动中,复旦学生成为上海学生运动的先锋之一[11]。李登辉特准其他学校的一大批因参与爱国运动而被当局开除的学生转入复旦[12]:91。孙中山也关注复旦学生运动,及时给予指导。五四运动,使复旦声誉鹊起,章益、吴南轩、江一平等人也崭露头角,日后成为校长。
1922年,江湾校园(今邯郸校区)建筑次第完工,寒假后,大学部由徐家汇李公祠(今上海市复旦中学)迁入,当时的校园范围大致在现今的相辉堂一带,此后渐次扩充。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八一三”事变后,复旦大学被迫内迁,与同为私立大学的大夏大学合并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联合大学,联大一设庐山,称复旦大夏第一联合大学,一设贵阳,称第二联合大学。庐山联大以原复旦师生为主,贵阳联大则以原大夏师生为主。
不久,日军进犯江西,复旦再迁重庆北碚,并于1941年改为国立。在渝期间,共毕业了近3000名学生。
1946年,学校迁回上海江湾原址。至1949年,学校设立文、理、法、商、农五院20 多个系(科),初具综合性大学的雏形。
国立上海医学院时期[编辑]
中国早期的医学院校大多为外国教会所办,当时时局混乱,若干医学院校停办,学生辍学。具有民族自尊感的颜福庆、乐文照、高镜朗、赵运文等医学界人士,决心创办一所由中国人自办自教、为中国人服务的医学院。1927年,他们在上海组建了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医学院后随学校主体改名而改为国立江苏大学医学院、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
1928年7月,接办中华民国红十字会的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今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为实习医院。
1933年1月,叶子衡先生捐赠江湾叶家花园,用于开设肺病疗养院。另募款建造病房,同年6月揭幕。为纪念其父叶澄衷,定名澄衷肺病疗养院(今上海市肺科医院)。
1936年9月,枫林新校舍落成。同年12月中山医院落成,附设护士学校一所。
抗战爆发后,上医先后迁至云南昆明白龙潭、重庆歌乐山。1944年,接办重庆中央医院(今西南医院)为附属医院。
1946年5月至8月,师生分三批迁回上海。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编辑]
1949年秋,奉教育部指示,上海私立暨南大学新闻系并入复旦大学新闻系;1950年9月,复旦大学生物系海洋组并入山东大学;1951年,复旦大学土木工程系并入交通大学,教育系并入新成立的华东师范大学。
1952年,复旦大学列名第一批进行院系调整的高等院校。1952年8月至9月底,浙江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大同大学、沪江大学、震旦大学、圣约翰大学、南京大学、金陵大学、安徽大学、上海学院等校的有关系科陆续与复旦大学合并,而复旦大学财经学院会计、统计、企业管理、银行、贸易、合作六个系及统计、贸易、银行三个专修科调出,支援成立上海财经学院;农学院农艺、园艺、农化三系调至东北沈阳,新建沈阳农学院;茶叶专修科调至安徽大学农学院;法学院法律、政治两系调出,支援成立华东政法学院;外文系德文组调出,并入南京大学。[13]复旦是当时全国院系调整中组合高校最多的大学,此后,由十余所高等学校有关系科合并组成的新复旦,汇聚了江、浙、皖、沪地区最著名的一批专家学者,成为一所文理科综合性大学,从此跻身全国一流名校之列。同年,国立上海医学院更名为上海第一医学院,院系调整中浙江大学理学院药学系并入学校药学院。西门妇孺医院(今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上海镭锭治疗院(今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分别于1952年、1953年划归上海第一医学院。1952年又在犹太医院旧址上新建眼耳鼻喉科医院(今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
1956年,全国院校教授等级评比,上海第一医学院有16人获评一级教授,数量居全国內地高等院校第二名(仅次于北京大学27名),其中5位为上医毕业生。同年,上海第一医学院集中力量,倾半校之力,在重庆建立了重庆医学院。
1959年,复旦大学和上海第一医学院成为首批全国重点大学。
文化大革命时期[编辑]
复旦大学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陷入一片混乱,发展几近停顿。文革中,复旦受审查和批斗的教职工占80%左右,受迫害致死的有41人。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受迫害者才得到平反。
1966年,“八·六斗鬼风”席卷复旦。8月5~8日,复旦大学56名教授和干部头戴高帽,脸涂墨汁被揪斗。[14]
1966年8月11日,受北京红卫兵运动的影响,复旦大学外语系学生成立“红卫兵战斗组”(这是上海第一个以“红卫兵”命名的组织)。8月19日,上海百万群众在人民广场举行“庆祝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群众大会”。会上,复旦“红卫兵战斗小组”报告了代表在北京见到毛泽东的情景。[15]
1967年一月张春桥利用造反派发动“一月風暴”向上海市市委夺权,成立上海市革命委员会,夺权运动之后席卷全国。但从1967年1月23日起,复旦的造反派组织发动第一次炮打张春桥事件。中央文革对此发出“一·二九中央文革特急电报”,第一次炮打张春桥事件失败。张春桥顺势发动反对“炮打中央文革的反革命逆流”运动。1968年4月12日开始,复旦再次发生第二次炮打张春桥事件。1970年张利用一打三反运动进行反扑。[16]
1967年11月“军宣队”进入学校;[17]:78次8月26日“工宣队”进入学校[18][19]。自1970年起,全校共招收六届“工农兵学员”6576人。
1978年,苏步青就任校长、夏征农就任第一书记后,进行了一系列拨乱反正工作,同时倡导民主办校,推动思想解放运动[20]。4月28日,复旦召开平反大会,党委常委、组织部长李庆元宣布平反决定,学校秩序逐渐恢复正常。
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编辑]
1984年,复旦大学和上海第一医学院成为全国首批设立研究生院的高校。
20世纪80年代以后,复旦大学逐步发展成为一所包含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以及管理科学在内的多科性研究型综合大学。
1985年,上海第一医学院更名为上海医科大学。[21]
1989年4月15日,胡耀邦逝世。中共上海市委于4月16日晚八时向中共中央的报告称:复旦大学在4月15日半夜时刻发现贴于中央饭厅的四张小字报,六幅标语。[22]这些活动逐渐拉开了六四事件的序幕。当年5月,复旦和其他在沪高校学生多次人民广场、外滩汇丰银行大楼(原上海市政府所在地)等地,进行静坐、发表演说、游行示威、绝食、散发请愿书等抗议活动[23][24][25][26]。6月4日天安门清场后,自清晨起,复旦以及上医大、同济、交大和华东师大等部分高校的大学生上街游行,并先后在全市几十个交通要道口拦军车、设路障、堵交通,表示抗议。6月9日上午,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化工学院、同济大学等十五所大学的六千多名学生在人民广场举行「追悼会」,向「北京死难同胞致哀」[27]。六四事件之后,90、91、92三级复旦大学新生在大连陆军学院和南昌陆军学院进行了长达一年的军训[28][29][30]。
进入新世纪[编辑]
2000年,复旦大学与上海医科大学合并,成立新的复旦大学,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优势学科从“文理并进”发展成为文理医“三足鼎立”的新格局。上海医科大学与老复旦大学的合并,拓宽了复旦的学科结构,为综合性大学的发展目标奠定了基础。但在合校初期,上海医科大学各医学院系和附属医院被调整为由校方统一管理,这一管理体制后来被证明不符合医学教育、临床和科研的实际,影响了上医的发展。[31][32]
2005年,复旦大学建校100周年,张江校区、江湾新校区先后建成投入使用。同年复旦学院作为本科一年级新生学院成立,作为学校实施通识教育的教学、研究和管理机构。
2012年,新的复旦学院成立,复旦学院升格为复旦大学的本科生院。同年,新的上海医学院成立,作为学校党政的派出机关,代表学校统一管理各医学院系和附属医院。
声望和排名[编辑]
世界大学排名[编辑]
名次 | 院校 | 地區 | 總分 |
---|---|---|---|
24 | 清华大学 | ![]() |
86.0 |
27 | 香港大學 | ![]() |
85.4 |
36 | 香港科技大學 | ![]() |
81.8 |
39 | 北京大学 | ![]() |
81.3 |
43 | 复旦大学 | ![]() |
79.4 |
44 | 香港中文大學 | ![]() |
78.1 |
55 | 香港城市大学 | ![]() |
75.4 |
61 | 上海交通大學 | ![]() |
72.2 |
68 | 國立臺灣大學 | ![]() |
70.2 |
名次 | 院校 | 地區 | 總分 |
---|---|---|---|
2 | 香港大學 | ![]() |
98.5 |
4 | 香港科技大學 | ![]() |
98.0 |
5 | 清华大学 | ![]() |
97.1 |
7 | 香港城市大學 | ![]() |
96.4 |
8 | 香港中文大學 | ![]() |
96.0 |
9 | 北京大学 | ![]() |
95.6 |
11 | 复旦大学 | ![]() |
94.9 |
名次 | 院校 | 地區 | 總分 |
---|---|---|---|
1 | 清华大学 | ![]() |
100 |
2 | 北京大学 | ![]() |
97.2 |
3 | 复旦大学 | ![]() |
95.1 |
4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 |
92.1 |
5 | 上海交通大学 | ![]() |
91.2 |
8 | 南京大学 | ![]() |
89.4 |
9 | 浙江大學 | ![]() |
87.6 |
排名 | 院校 | 地區 | 總分 |
---|---|---|---|
29 | 北京大学 | ![]() |
77.8 |
35 | 清华大学 | ![]() |
76.2 |
43 | 香港大學 | ![]() |
73.0 |
49 | 香港科技大學 | ![]() |
71.1 |
76 | 香港中文大學 | ![]() |
63.6 |
排名 | 院校 | 地區 | 總分 |
---|---|---|---|
18 | 清华大学 | ![]() |
17.5 |
21 | 北京大学 | ![]() |
15.9 |
45 | 香港大學 | ![]() |
6.6 |
71-80 | 香港中文大學 | ![]() |
-- |
71-80 | 香港科技大學 | ![]() |
-- |
71-80 | 復旦大学 | ![]() |
-- |
71-80 | 上海交通大学 | ![]() |
-- |
81-90 | 國立臺灣大學 | ![]() |
-- |
81-90 | 浙江大学 | ![]() |
-- |
名次 | 院校 | 地區 | 總分 |
---|---|---|---|
2 | 北京大学 | ![]() |
72.9 |
4 | 香港大學 | ![]() |
71.9 |
5 | 清华大学 | ![]() |
70.9 |
6 | 香港科技大學 | ![]() |
69.9 |
13 | 香港中文大學 | ![]() |
56.2 |
14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 |
52.8 |
15 | 國立臺灣大學 | ![]() |
51.4 |
16 | 香港城市大學 | ![]() |
51.3 |
19 | 復旦大学 | ![]() |
50.0 |
名次 | 院校 | 地區 | 總分 |
---|---|---|---|
1 | 北京大学 | ![]() |
73.8 |
2 | 清华大学 | ![]() |
72.6 |
5 | 國立臺灣大學 | ![]() |
50.8 |
7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学 | ![]() |
48.6 |
8 | 浙江大学 | ![]() |
45.9 |
10 | 上海交通大学 | ![]() |
43.7 |
名次 | 院校 | 地區 |
---|---|---|
58 | 清华大学 | ![]() |
71 | 北京大学 | ![]() |
101-150 | 复旦大学 | ![]() |
101-150 | 上海交通大学 | ![]() |
101-150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 |
101-150 | 浙江大学 | ![]() |
101-150 | 香港大學 | ![]() |
151-200 | 國立臺灣大學 | ![]() |
151-200 | 中國醫藥大學 | ![]() |
151-200 | 哈爾濱工業大學 | ![]() |
151-200 | 中山大学 | ![]() |
151-200 | 西安交通大學 | ![]() |
名次 | 院校 | 地區 |
---|---|---|
80 | 清华大学 | ![]() |
93 | 北京大学 | ![]() |
100 | 上海交通大学 | ![]() |
101-150 | 复旦大学 | ![]() |
101-150 | 國立臺灣大學 | ![]() |
101-150 | 香港大學 | ![]() |
101-150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 |
101-150 | 浙江大学 | ![]() |
151-200 | 中山大学 | ![]() |
名次 | 院校 | 地區 | 總分 |
---|---|---|---|
1 | 清华大学 | ![]() |
100.0 |
2 | 北京大学 | ![]() |
82.6 |
3 | 國立清華大學 | ![]() |
75.8 |
4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 |
70.3 |
5 | 香港大學 | ![]() |
66.5 |
5 | 香港中文大學 | ![]() |
66.5 |
7 | 國立臺灣大學 | ![]() |
66.1 |
8 | 香港城市大學 | ![]() |
65.9 |
9 | 浙江大学 | ![]() |
64.2 |
10 | 上海交通大学 | ![]() |
63.2 |
10 | 香港科技大學 | ![]() |
63.2 |
名次 | 院校 | 地區 |
---|---|---|
34 | 浙江大学 | ![]() |
38 | 北京大学 | ![]() |
42 | 清华大学 | ![]() |
64 | 國立臺灣大學 | ![]() |
70 | 上海交通大学 | ![]() |
76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 |
79 | 华中科技大学 | ![]() |
中国内地大学排名[编辑]
14 | 13 | 12 | 11 | 10 | 09 | 08 | 07 | 06 | 05 | 04 | 03 | 02 | 学校名称 | 类型 | 总分 | 研究生 培养 |
本科生 培养 |
自然科学 研究 |
社会科学 研究 |
---|---|---|---|---|---|---|---|---|---|---|---|---|---|---|---|---|---|---|---|
1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北京大学 | 综合 | 204.98 | 60.23 | 29.94 | 75.34 | 39.47 |
2 | 1 | 1 | 1 | 3 | 3 | 3 | 3 | 3 | 3 | 3 | 3 | 3 | 浙江大学 | 综合 | 200.54 | 59.01 | 25.17 | 99.98 | 16.38 |
3 | 3 | 3 | 3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清华大学 | 理工 | 197.07 | 56.81 | 29.77 | 91.90 | 18.59 |
4 | 4 | 4 | 4 | 4 | 4 | 4 | 4 | 4 | 7 | 9 | 9 | 10 | 上海交通大学 | 综合 | 149.19 | 43.45 | 21.17 | 75.75 | 8.83 |
5 | 5 | 5 | 5 | 5 | 6 | 6 | 6 | 5 | 4 | 4 | 4 | 4 | 复旦大学 | 综合 | 131.84 | 38.69 | 17.99 | 53.10 | 22.06 |
名次 | 学校名称 | 类型 | 总分 | 科学研究 | 人才培养 | 综合声誉 |
---|---|---|---|---|---|---|
1 | 北京大学 | 综合 | 100 | 91.81 | 100 | 100 |
2 | 清华大学 | 理工 | 96.81 | 100 | 87.30 | 92.46 |
3 | 上海交通大学 | 综合 | 55.87 | 54.25 | 53.64 | 53.97 |
4 | 复旦大学 | 综合 | 54.27 | 49.96 | 50.54 | 64.04 |
5 | 武汉大学 | 综合 | 47.62 | 57.64 | 33.91 | 46.89 |
传统与文化[编辑]
校训[编辑]
复旦大学的校训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论语·子張第十九》,原文为:
“ |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 |
复旦的校训并非在学校诞生之时就确定的。在复旦建校十年(1915年)之际,当时的校长李登辉先生仿效美国名校制度,制定校训、校徽,于是才有了校训的产生。该校训最后由李登辉和马相伯等人共同选定[46]。
上海医科大学的老校训是“正谊明道”,出自《董仲舒传》,原文为:
“ | 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 ” |
1934年6月,国立上海医学院院务会议决定以“正谊明道”为校训。同时,决定学生毕业时举行宣誓典礼,誓词为:“余誓以至诚,本余所学,为人群服务,严守医师条戒,终身不渝,并力求深造,克尽厥职,谨此宣誓。”此外,上海医科大学也曾把江泽民于1997年为学校题写的“严谨求实,团结创新”作为新校训。
精神[编辑]
“复旦精神”是团结、服务、牺牲,由老校长李登辉总结归纳。1947年7月,他对毕业生说:“服务、牺牲、团结,是复旦的精神,更是你们的责任!”。
此外,学校百年校庆时提出“爱国奉献、学术独立、海纳百川、追求卓越”为新时期复旦精神[47];也有很多学生认同“自由而无用”——即思想与学术、甚至生活观念,能在无边的时空中恣意游走,以及对身边现实功利的有意疏离——为复旦的灵魂。[48]
“上医精神”是为人群服务,出自创始人颜福庆一贯提倡的理念:“不计功利,为社会、为人群服务”。上海医科大学创建80周年时,“正谊明道的道德理想”和“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也被总结为上医的精神和传统。
校歌[编辑]
现行校歌(老校歌)创作于1925年,于复旦2005年百年校庆时正式恢复校歌地位。由刘大白作词、丰子恺作曲。[49][50]其早期旋律源自当时的荷兰国歌《尼德兰人的血脉》,后改为现今旋律。[51]

此外,复旦历史上曾有一首新校歌,集体创作于1988年,虽然新校歌通俗易懂,但由于口号式的歌词空洞无物、备受学生冷落,因而在校学生会的建议下,校方最终决定于2005年复旦百年校庆时正式停用这首新校歌。[52]
校花[编辑]
复旦大学的校花是白玉兰。因其绽于春寒料峭时,先开花后生叶,花开时皎洁如白玉,得誉“花中君子”,故以此为校花。
1913年3月,复旦公学刚刚从吴淞迁入徐家汇的李公祠,庭院中有数株白玉兰树正在绽放,师生认为白玉兰是“花中君子”,私下定为校花。
1947年,李登辉校长在复旦同学会(即校友会)年会上正式提议白玉兰为复旦校花,得到了与会校友的热烈鼓掌而获通过。[53]
社团[编辑]
1979年“文革”后复旦第一个学生社团——书画协会成立。现校内本科生学生社团分学术、实践、体育、艺术等18类,总数210个。
3108教室[编辑]
3108教室,即复旦邯郸校区第三教学楼一楼西2教室,可容纳约200人。3108教室因是美国总统里根等众多名人演讲过的教室,是复旦文化的核心标志物之一,也是各类社团活动最为热门的教室。同时,自2010-2011学年起,该教室成为邯郸校区可通宵自习的教室之一。2014秋季学期因教学楼修缮暂停开放,2015年春季学期重新开放,但不再作为通宵自习教室。
四大校区[编辑]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复旦大学已经形成“一体两翼”的校园格局:即以邯郸校区、江湾新校区为一体,以枫林校区、张江校区为两翼。截至2012年底,学校共有土地244.32万平方米,合约3813亩。
邯郸校区[编辑]
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 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复旦大学历史建筑群
|
|
---|---|
所在 | |
时代 | 1921年-1950年 |
编号 | 4G009 |
公布 | 2004年 |
邯郸校区位于杨浦区,是复旦行政部门所在地,也是复旦历史最悠久的校区(1915年购得,1920年奠基,1922年学校迁于此),目前亦为大部分院系、学生的所在地。其正门位于邯郸路220号,近五角场。占地922297平方米,合1383亩。未来,邯郸校区的功能定位将被调整为以人文社会科学院系和本科生教学为主。
枫林校区[编辑]
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 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国立上海医学院
|
|
---|---|
所在 | |
时代 | 1936年 |
编号 | 2-64 |
公布 | 1994年 |
枫林校区位于徐汇区,是原上海医科大学校址。占地192123平方米,合288亩,位于医学院路138号。是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护理学院的所在地。枫林校区的功能定位是医学学科相关院系和本科生教学。
张江校区[编辑]
张江校区坐落于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占地228176平方米,合342亩,位于张衡路825号。是微电子学院、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软件学院、药学院的所在地。张江校区的定位是以产学研前沿相关的学科为主。
江湾校区[编辑]

江湾校区是复旦面积最大的校区,1号门(正门)位于淞沪路2005号。校区坐落于杨浦区西北角、新江湾城西北部,占地面积约1600亩(其中学生教师公寓占地面积100亩),规划全日制在校生10000人。校区距江湾城市副中心约1.5公里,距复旦大学邯郸路校区约3.5公里,于2003年12月30日破土动工。[54]目前法学院位于江湾校区,生命科学学院亦已搬入江湾校区。未来规划的定位是以理科部分和工科院系及科研机构为主,法学院大楼、图书馆、生命科学学院大楼等已经建成,数学、物理、化学和环境生态大楼也已列入建设规划。2013-2014学年起上海医学院因枫林校区修缮主体搬入江湾校区。
组织机构[编辑]
院系所[编辑]
|
|
附属医院[编辑]
复旦大学现拥有中山医院、华山医院、肿瘤医院、妇产科医院、儿科医院、眼耳鼻喉科医院6家直属医院和金山医院、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华东医院、浦东医院(筹)、闵行区精神卫生中心(筹)、青浦区中心医院(筹)、静安区中心医院(筹)、闵行区中心医院(筹)、附属口腔医院(筹)等一系列非直属医院[56][57]
附属学校[编辑]
复旦附中、复旦二附中、复旦附小、复旦幼儿园、复旦医学院幼儿园
直属单位[编辑]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自然科学版、医学版)、图书馆(文献信息中心)、档案馆、校园信息化办公室、艺术教育中心、分析测试中心、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复旦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上海复旦复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复旦大学风湿免疫过敏性疾病研究中心
国家重点学科[编辑]
复旦大学拥有86个各类国家重点学科,居全国第三位,仅次于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含北京協和醫學院)。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不含覆盖)总数居全国第二位,仅次于北京大学。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编辑]
哲学、理论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基础医学、中西医结合。[58]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编辑]
产业经济学、金融学、政治学理论、国际关系、历史地理学、中国近现代史、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内科学(心血管病)、内科学(肾病)、内科学(传染病)、儿科学、神经病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外科学、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妇产科学、肿瘤学、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药剂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59]
重点实验室[编辑]
国家重点实验室[编辑]
- 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物理学系)
- 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生命科学学院)
- 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础医学院)
- 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高分子科学系)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编辑]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编辑] |
卫生部(卫计委)重点实验室[编辑] |
上海市重点实验室[编辑]
|
历任校长[编辑]
|
![]()
马相伯,复旦公学创始人
![]()
颜福庆,国立上海医学院创始人
|
![]()
李登辉,私立复旦大学首任校长
|
著名校友[编辑]
- 于右任(由震旦公学转入,参与建校),记者、诗人、书法家、政治家,同盟会元老、辛亥革命元勋。
- 邵力子(由震旦公学转入,参与建校),国民党民主人士。
- 罗家伦,“五四”学生运动领袖,国立清华大学校长、国立中央大学校长。
- 程天放,五四运动上海学生领导人之一,曾任四川大学校长,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亦曾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等职。
- 胡敦复,清华学堂首任教务长、大同大学校长。
- 陈寅恪(复旦公学第一届毕业生),历史学家、国学大师。(陈寅恪在复旦公学正式毕业没有疑问,复旦现存有他的毕业会考成绩单。)
- 毛人凤,中华民国陆军上将,军统局局长。
- 竺可桢(复旦公学第一届学生,未毕业),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 谭其骧,中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历史学家,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长水集》等。
- 冯德培,生理学家、神经生物学家,中国神经肌肉生理学研究的开拓者。
- 童第周,实验胚胎生物学家。
- 胡汝鼎,電機工程師。
- 张志让,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法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
- 孙越崎,实业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能源界泰斗。
- 李焕, 中华民国行政院院长、总统府资政、教育部部长。为中国国民党的资深党员。
- 伍蠡甫,艺术理论家、国画大家、翻译家。
- 陈昭礼,曾任中共复旦大学地下党支部书记,闽北起义、南宁兵变和百色起义领导者,中共烈士。
- 费巩,曾任浙江大学训导长,1945年被国民党秘密绑架杀害,中华人民共和国追认的革命烈士。
- 严幼韵,女外交官。
- 夏征农,革命家、教育家,《辞海》主编。
- 郭维城,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部长,少将军衔,193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政治系,亦曾任张学良机要秘书。
- 马彦祥,戏剧导演、戏剧活动家、理论家。
- 陈瑛,中国新文学早期的女作家、文学翻译家,笔名“沉樱”,马彦祥夫人。
- 徐梵澄,历史学家,宗教学家,翻译家。
- 王铁崖,国际法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国际海牙常设仲裁院仲裁员,前南斯拉夫问题国际刑事法庭大法官。
- 许崇德,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学家,中国宪法学研究会名誉会长。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法律系,曾参与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起草。
- 吴敬琏,经济学家。
- 洪绂曾,草业专家。
- 李岚清,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總理。
- 谷超豪,中国当代数学家,复旦大学数学系教授,曾获得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 邓景发,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表面化学和催化化学首席发明人。
- 胡思得,原子核物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长。
- 杨福家,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
- 唐家璇,前国务委员、外交部部长。
- 陆谷孙,英语语言文学家,《英汉大辞典》主编。
- 桑国卫,全國人大副委員長,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
- 李源潮,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前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前江苏省委书记。
- 蒋巨峰,现任四川省省长。
- 梁保华,原中共江苏省委书记、江苏省省长。
- 巴特尔,历任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国家民委主任。
- 朱民,现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原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1982年至1985年,在复旦大学经济系任教。
- 钱智,现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副主席。
- 戴公兴,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副主席。
- 陈健,曾任联合国副秘书长(2001年至2007年2月),负责联合国大会和会议管理。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
- 陈至立,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国务委员、教育部部长。
- 梁晓声,作家。
- 陈奎德,普林斯顿大学中国学社执行主席。
- 何清涟,作家,经济学家。主要著作有《人口:中国的悬剑》、《现代化的陷阱》、《经济学与人类关怀》、《我们依然在仰望星空》、《雾锁中国--中国政府如何控制媒体》等。
- 江绵恒,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江泽民长子。
- 章晟曼,美国花旗银行集团全球银行业务副主席,曾任世界银行常务副行长。
- 曹景行,凤凰卫视评论员、主持人、言论总监。
- 王沪宁,政治学家,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三个代表”等重要思想的构建者。
- 王家瑞,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1995年9月至1997年12月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在职研究工作,现兼任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专业博士生导师。[63]
- 张首晟,旅美物理学家,美国斯坦福大学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之一。
- 梁建章,携程旅行网董事局主席,创始人之一。
- 陈思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学者。
- 曹国伟,新浪总裁、首席执行官。
- 唐海松,亿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CEO。
- 郭广昌,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董事长、总裁兼CEO。
- 张黎刚,爱康网董事长兼CEO,e龙网创始人之一、前CEO。
- 闾丘露薇,凤凰卫视女记者、主持人,被誉为“战地玫瑰”。
- 陈天桥,盛大互动娱乐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CEO。
- 卢志强,泛海集团董事长。文革后进入复旦学习。[64]
- 李大潜,数学家[65],中国科学院院士,法兰西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 方永刚,解放军优秀政治教员,全国道德模范。
- 王威琪,生物医学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 包蕾,儿童文学作家。
- 虹影,女作家,中国新女性文学的代表之一。
- 陆奇(计算机系本科、硕士毕业),现任微软全面负责互联网业务的总裁,曾任雅虎公司负责搜索和广告技术的执行副总裁。
- 孟晓犁,统计学家,哈佛大学文理研究生院院长,首位出任世界顶尖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的华人。
- 吴晓波,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财经作家,哈佛大学访问学者,“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人。常年从事公司研究。
- 郑筱萸
- 陳冠華,於1986年畢業於復旦大學物理系,现任香港大學化學系教授
自1952年以来,复旦大学共培养了78名院士,仅次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其中复旦培养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有53人,排名全国高校第二位,仅次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还培养了48位长江学者,仅次于北京大学,排名第二。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方面,复旦大学为中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自1998年教育部开始评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以来,复旦大学共培养了优秀博士45人,仅次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
復旦大學共有52個分布在海內外的校友會。
国际交流[编辑]
复旦大学已成为国际上有影响的学术中心之一,具有广泛紧密的国际联系,学术交流活动非常活跃。
复旦大学已与香港大学,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法国巴黎政治学院、巴黎高科、蒙彼利埃大学,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并与美国耶鲁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日本早稻田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加拿大女王大学、韩国高丽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11年复旦派出参加国际校际交流的学生近1700人,2010年共接纳来自119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达6809人次,是中国大陆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大学。[66]
此外,复旦曾向300多位国际知名学者和人士授予了名誉博士、名誉教授、顾问教授等称号。美国总统里根、法国总统德斯坦、荷兰首相吕贝尔斯、以色列总理拉宾、德国总统约翰内斯·劳、德国总理科尔、爱尔兰总理埃亨、阿根廷总统基什内尔等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曾到复旦访问并发表演讲。
参考文献[编辑]
- ^ 复旦中学校史馆讲解词[失效連結]
- ^ 复旦校庆日应恢复为九月十四日
- ^ 胡锦涛致复旦大学建校100周年的贺信
- ^ 复旦概况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3-08-06.
- ^ The Name of the University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3-08-06.
- ^ 复旦概况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3-08-06.
- ^ [1]
- ^ 校名事,鉴于南从周者流已盗用“震旦”之名登报招生,乃由于右任提议,从《卿云歌》“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中撷取“复旦”二字命名,为“复旦公学”,示意不忘“震旦”之旧,更含恢复中华之意。(《于右任与复旦大学》)
- ^ 复旦中学校史馆讲解词[失效連結]
- ^ 歐陽哲生. 五四運動的歷史詮釋. 秀威出版. 2011-10-01. ISBN 9789862218259 (中文(繁體)).
- ^ 苏继红, 邓书杰 李 梅 吴晓莉. 风暴来临(1920-1929)(中国历史大事详解). 青苹果数据中心. 2013-12-18 (中文(简体)).
- ^ 钱益民. 李登辉传.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ISBN 9787309044973 (中文(简体)).
- ^ 建国初期复旦大学的院系调整 复旦大学档案馆[失效連結]
- ^ 《上海青年志》第三篇青年运动,专记一:“文化大革命”中的上海红卫兵运动,第一节 红卫兵的“造反”行为,一、批斗“牛鬼蛇神”,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2002年
- ^ 《上海青年志》第三篇青年运动,专记一:“文化大革命”中的上海红卫兵运动,第三节 红卫兵事件,六、上海红卫兵组织,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2002年
- ^ 复旦往事 > 第二部分 复旦园里炮声隆.
- ^ 复旦大学志第二卷.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85. ISBN 9787309015348 (中文(简体)).
- ^ 《人民日报》1968年8月29日第三版 《大学的天下,我们工人阶级坐定了》
- ^ 《上海青年志》第三篇青年运动,专记一:“文化大革命”中的上海红卫兵运动,第三节 红卫兵事件,五、工宣队进驻与9·4事件,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2002年
- ^ 复旦大学网站:复旦大学历史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7-03-14.
- ^ 穆子月, 李沐紫 杨倩 刘兆祥 朔之北 许毕基. 学府往事系列(套装共5册). 青苹果数据中心. 2015-10-30 (中文(简体)).
- ^ 張良. 一,学潮兴起. 《中国“六四”真相》. 明鏡出版社. ISBN 9789628744367.
- ^ 張良. 三,「五四宣言」. 《中国“六四”真相》. 明鏡出版社. ISBN 9789628744367.
- ^ 張良. 五,赵紫阳下台 」. 《中国“六四”真相》. 明鏡出版社. ISBN 9789628744367.
- ^ 張良. 六,戒严. 《中国“六四”真相》. 明鏡出版社. ISBN 9789628744367.
- ^ 張良. 七,「幕后黑手」. 《中国“六四”真相》. 明鏡出版社. ISBN 9789628744367.
- ^ 張良. 十,「六四」惨案. 《中国“六四”真相》. 明鏡出版社. ISBN 9789628744367.
- ^ SECOND CHINESE COLLEGE SENDS FRESHMEN FOR YEAR OF ARMY TRAINING. 美联社.
- ^ 复旦大学90、91、92年级军训纪念. mitbbs.
- ^ 国家教委关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参加军训优 秀毕业生直接进党政机关等问题的通知. 国家教委. [2014-06-19].
- ^ 石扉:《新复旦大学的三年之痒》。《中国改革》,2003年8期。
- ^ 刁承湘(上医老教授、上医63级毕业生):《漫话上医的传统与精神》
- ^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Quacquarelli Symonds Limited. 2016 [2016-10-01] (英语).
- ^ QS University Rankings: Asia 2016. Quacquarelli Symonds Limited. 2016-06-14 [2016-06-14] (英语).
- ^ QS University Rankings: BRICS 2016. Quacquarelli Symonds Limited. 2016 [2016-07-24] (英语).
- ^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16-2017. Time Higher Education. 2016-09-22 [2016-09-23] (英语).
- ^ World Reputation Rankings 2016 results. Time Higher Education. 2016 [2016-05-05] (英语).
- ^ Asia University Rankings 2016 top 200. Time Higher Education. 2016 [2016-06-21] (英语).
- ^ BRICS & Emerging Economies Rankings 2016. 2016 [2016-05-05] (英语).
- ^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2016. Shanghai Ranking Consultancy. 2016-08-15 [2016-08-15] (英语).
- ^ Alternative Ranking ( Excluding Award Factor ). Shanghai Ranking Consultancy. 2014 [2015-04-04] (英语).
- ^ Greater China Ranking. 最好大學網. Shanghai Ranking Consultancy. 2016-10-18 [2016-10-18] (英语).
- ^ Asia. Cybermetrics Lab. 2016 [2015-04-04] (英语).
- ^ 武书连2014年中国大学排行榜. 腾讯教育. 2014-01-06 [2014-02-01].
- ^ 中国大学排行榜. 中国校友会网. 2014 [2013-12-30].
- ^ 《复旦校史简介》,李登辉,1915年
- ^ 复旦大学文明在线:大学精神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4-03-19.
- ^ 复旦的灵魂:追求“自由而无用”? 李泓冰 人民网文化频道
- ^ 复旦校歌[失效連結] 复旦校友网
- ^ 复旦大学 Fudan University - 复旦标志. [2014年9月1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6月5日).
- ^ 复旦大学 Fudan University - 复旦标志:早期旋律曲谱. [2014年9月1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6月5日).
- ^ 我校决定统一使用老校歌_综合新闻_复旦大学. [2004-12-09].
- ^ 东方网:花中君子――复旦校花白玉兰
- ^ 江湾校区简介
- ^ 复旦新闻网:新复旦学院组建 升格为本科生院
- ^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附属医院
- ^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学院概况
- ^ 复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09-12-16.
- ^ 复旦国家二级重点学科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09-12-16.
- ^ 复旦大学:重点实验室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09-12-12.
- ^ 复旦大学历任领导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05-02-06.
- ^ 复旦大学历任领导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05-02-06. 复旦大学官方网站
- ^ 王家瑞同志简历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09-06-08.
- ^ 卢志强简介
- ^ 李大潜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05-10-12.
- ^ 复旦招生网:2012年复旦招办主任答考生问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2-07-08.
外部链接[编辑]
![]() |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复旦大学 |
参见[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