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理工大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成都理工大学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成都理工大学校徽
老校名成都地质学院
成都理工学院
校训穷究于理,成就于工
创办时间1956年3月15日[1]
学校标识码4151010616
学校类型公立
党委书记龚灏
校长刘清友
副校长许强、曾英、侯明才、巨能攀
学生人數约36000
校址中国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二仙桥东三路1号
坐标30°39′57″N 104°8′13″E / 30.66583°N 104.13694°E / 30.66583; 104.13694
校區市区,2887亩
隶属四川省
邮政编码610059
網站www.cdut.edu.cn
位置
Map

成都理工大学,简称成理成都理工,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由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四川省人民政府和成都市人民政府共建,是首批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111计划[2]、“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成员,为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之一。[1]

学校是以理工为主,以地质、能源、资源科学、核技术、环境科学为优势,以土木、化工、材料、电子、机械、信息科学、管理科学等学科专业为特色的部省共建重点大学。原地质矿产部、国土资源部直属重点高校。学校先后承担了国家重大研发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地调计划等一大批重要项目。[1]

截至2021年5月,学校用地2887亩,建筑面积97万平方米。 设有20个教学学院、1个沉积地质研究院、1个地质调查研究院。设有74个本科专业。学校有教职员工3821人[3],其中,有教授(级)442人,副教授(级)776人。特聘中国科学院刘宝珺院士为名誉校长。柔性引智高端专家(院士)58人。2021-2022学年,学校全日制在校生总规模为38373人,其中普通本科生30161人,硕士研究生6912人,博士研究生1153人。[1]

历史沿革[编辑]

成都理工大学综合楼

成都理工大学前身为成都地质学院,创办于1956年3月15日,由重庆大学西北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长春地质勘探学院(现吉林大学)、交通大学地质相关科系组建而成,[4]为原地质矿产部国土资源部直属重点高校。1960年,学校开始招收研究生。1966年4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停止招生6年;1972年3月,开始招收三年制普通班大学生;1977年全面恢复本科生;1978年恢复招收硕士研究生。[4]1981年,学校成为国家恢复学位制度后首批获得硕士授予权的高校;1983年,学校成为国家恢复学位制度后首批招收博士生的高校[5],1984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更名为成都理工学院,同年获批确定为部属重点高校。学校先后由地质部、地质矿产部、国土资源部直属,2000年划转为中央与地方共建。2001年在成都理工学院基础上经教育部批准组建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国土资源部与四川省人民政府重新签署共建成都理工大学协议。2017年入选首批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2019年教育部与四川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建四川大学等8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协议》,成为教育部与四川省共建高校。2022年入选第二轮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1][6]

师资[编辑]

截至2022年9月,学校有教职员工3821人,其中,有教授(级)439人,副教授(级)774人。获国家级人才项目、称号和荣誉206人次,其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4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人、IEEE Fellow入选者1人、其他国家院士1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5人、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1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全国优秀教师7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4人;获省部级人才项目、称号和荣誉493人次。[7]

师资概览(部分)
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宝珺(名誉校长)、王成善[8]、郭华东[9]、陈毓川、张国伟[10]
中国工程院院士 多吉[8]
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黄润秋、王成善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8人) 许强、黄润秋、庹先国、王成善、刘耘、范宣梅、李超、彭强[11]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 许强、刘清友、王宇杰
IEEE Fellow (1人) 黄琦
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 黄润秋、刘清友
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人) 黄润秋、许强
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 金景福、张倬元、倪师军、施泽进、伊向艺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7人) 黄润秋、刘宝珺、李勇、裴向军、刘耘、唐菊兴、范宣梅[11]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4人) 黄润秋、王成善、刘树根、唐川、刘清友、许强、李天斌、庹先国、李忠权、李勇、刘耘、唐菊兴、裴向军、范宣梅[11]

学科建设[编辑]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1个):[编辑]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球科学学科群)世界一流学科,以学科群的方式进行建设,涵盖“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质学、地球物理学”三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2]

国家重点学科(1个):[编辑]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含“地质工程”、“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三个二级重点学科)。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编辑]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省级重点学科(15个):[编辑]

应用化学、环境工程、固体地球物理学、岩土工程、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含古人类学)、信号与信息处理、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油气田开发工程、第四纪地质学、材料学、核技术与应用、管理科学与工程、应用数学。

博士、硕士学科
博士后流动站(6个)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核科学与技术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7个) 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球物理学、土木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核科学与技术
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个) 资源与环境
博士、硕士学位授权自主设置及交叉设置二级学科(13个) 岩石物理学、沉积学(含:古地理学)、矿产资源化学、核资源与核勘查工程、环境地质学、应用地球物理、矿物材料学、金属矿产与金属材料学、非常规油气地质学、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数学地质、资源与环境遥感、地下水科学与工程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6个) 应用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学、数学、化学、物理学、地理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力学、网络空间安全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6个) 金融、应用统计、法律、翻译(英语笔译;英语口译)、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土木水利、生物与医药、风景园林、会计、工程管理、艺术、国际商务

科研[编辑]

科研平台(部分)[编辑]

学校是国家重要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1]

国家重点实验室[编辑]

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编辑]

  • 国家环境保护水土污染协同控制与联合修复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编辑]

  •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编辑]

  • 构造成矿成藏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
  • 地学空间信息技术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
  • 自然资源部深时地理环境重建与应用重点实验室

应急管理部重点实验室[编辑]

  • 滑坡灾害风险预警与防控应急管理部重点实验室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编辑]

  • 地质灾害防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自然资源部工程技术创新中心[编辑]

  • 自然资源部复杂构造区页岩气勘探开发工程技术创新中心
  • 自然资源部地质环境监测工程技术创新中心
  • 自然资源部西部地区地质灾害防控与生态修复技术创新中心

天府实验室[编辑]

  • 天府永兴实验室(碳中和)

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编辑]

  • 地学核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 数学地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 页岩气评价与开采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参与)

青海省重点实验室[编辑]

  • 硫酸盐型盐湖资源综合利用青海省重点实验室(共建)

四川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编辑]

  • 地质灾害防控协同创新中心
  • 攀西战略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协同创新中心
  • 四川盆地及周缘优质页岩气资源潜力评价协同创新中心

四川省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编辑]

  • 地质环境脆弱区生态修复材料与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 地热能勘探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 四川省页岩气勘探开发工程实验室

四川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编辑]

  • 工业互联网智能监测及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四川省土壤地下水环境修复与评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四川省地理国情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

四川省哲学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编辑]

  • 四川矿产资源研究中心
  • 国家公园研究中心

获得奖项[编辑]

学校先后承担了国家重大研发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地调计划等一大批重要项目。截至2020年,学校累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等各项奖励954项(次),其中包括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9项、中国专利奖金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9项;省级政府奖和社会力量奖近926项(次);获得授权专利1920余项。[1]

2019年,学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其中参与的“渤海湾盆地深层大型整装凝析气田勘探理论技术与重大发现”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牵头完成的“西部山区大型滑坡潜在隐患早期识别与监测预警关键技术”、“中国西部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构造—沉积分异与大规模油气聚集”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

学术期刊[编辑]

主办学术期刊6种,其中有CSCD核心期刊2种、中文核心期刊2种、中国科技核心期刊4种。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由四川省教育厅主管、成都理工大学主办的、面向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人文社会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其前身是1993年创刊的《四川省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四川省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与《理工高教研究》(成都理工大学内刊)合刊,并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更名为《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刊期为季刊。2011年又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刊期正式转为双月刊。[13]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办于1960年,原名《成都地质学院学报》(1960~1993年)、《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4~2002年)。入选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一版(1992)、第三版(2000) 、第四版(2004) 和第五版(2008);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14]
  • 《矿物岩石》创刊于1980年,属四川省科协主管,由四川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与成都理工大学主办。主要就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沉积学以及相关学科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搭建地球及空间科学中有关物质成分的学术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的交流平台,为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服务。先后三次(1996年、2000年、2004年)被遴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及EI光盘版全部收录。
  •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创刊于1979年。主要刊登中国国内外地球探测信息处理和计算机处理及其应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被美国《化学文摘》(CA)、《中国石油文摘》、《中国地质文摘》及美国《地质光盘数据库》、俄罗斯《文摘杂志》等十多家中国国内外知名文摘收录,还成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等知名检索机构的来源期刊。
  •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原《地质科技管理》、《地质系统管理研究》)创刊于1984年,由国土资源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和成都理工大学主办,是一份刊载土地、矿产、水、海洋等自然资源科技和管理研究成果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期刊网》 入网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入网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原文收录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CEPS收录期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
  •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创刊于1990年9月,为自然科学学术性期刊。主要刊登由地球内部动力和外动力以及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引起的地质灾害,如滑坡、崩塌、岩溶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土壤沙漠化、海水入侵等地质灾害方面的治理与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成果。该刊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中国科技信息研究院万方(数据)集体公司《科技期刊群》。

对外交流合作[编辑]

近年来大批国外著名专家学者来成都理工大学交流访问、讲授课程,参与科研,极大的提高了学校教学科研国际化水平。学校邀请多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一大批世界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国际合作科技项目取得丰硕成果。学校聘请外籍专家定期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课程,纳入人才培养体系。近5年共聘请400余人次长期外国专家在校任教,规模在四川省仅次于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2]

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开始与英国数所大学开展深度合作,是全国较早设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高校。[15]现有两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一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2019年,教育部批准设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成都理工大学牛津布鲁克斯学院。

2013年,成都理工大学与英国爱丁堡大学签署教育合作备忘录。两校在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环境地学等5个本科专业开展“2+2”合作办学项目。学生先在国内学习两年本科课程,然后到爱丁堡大学继续深造、完成剩余两年的本科课程后,可同时获得成都理工大学的毕业证书、学位与爱丁堡大学的学位。[16][17]

校园环境[编辑]

成都理工大学的心桥

校园面积2887亩,校舍建筑面积70余万平方米,一座博物馆,一座东区图书馆,一座水上图书馆。

图书馆[编辑]

截至2019年3月,学校建有2个图书馆,东区图书馆建筑面积4.1万平方米、阅览座位6000个,西区图书馆(水上图书馆)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阅览座位1200个,图书馆馆藏印刷型书刊240万册,拥有数字资源数据库102个,电子图书430万册,电子期刊4.9万种。馆内建有国土资源西南地区科技查新站和四川省高等学校文献传递服务中心。

博物馆[编辑]

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是一座在中国享有较高知名度的以地学类为主的自然博物馆,馆藏标本10万余件,其中合川马门溪龙化石、重庆大竹鱼化石、隆昌铁陨石等都是世界级的珍品。与成都市共建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为中国西部最大自然博物馆。

学院设置[编辑]

  • 研究生院
  • 地球科学学院
  • 能源学院
  • 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
  • 地球物理学院
  • 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 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
  • 管理科学学院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外国语学院
  • 法学院
  • 商学院
  • 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
  • 体育学院
  • 计算机与网络安全学院(牛津布鲁克斯学院)
  • 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
  • 生态环境学院
  • 沉积地质研究院
  • 地质调查研究院
  • 继续教育学院

独立学院:

杰出校友[编辑]

  • 常隆庆(攀枝花之父)
  • 多吉(中国工程院院士、原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 王成善(中国科学院院士)
  • 崔鹏(中国科学院院士)
  • 胡瑞忠(中国科学院院士)
  • 黄润秋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部长、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
  • 胡昌升甘肃省省委书记)
  • 许大纯(海关总署党委委员、政治部主任)
  • 罗强四川省副省长)
  • 赖蛟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 胡广杰江苏省副省长)
  • 李彬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九三学社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委)
  • 王世杰贵州省副省长、民革中央常委、贵州省委主委)
  • 王昱 (重庆市政协副主席、台盟重庆市主委)
  • 宗国英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原云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
  • 周源知乎创始人、CEO)
  • 唐岩陌陌创始人、董事长)
  • 夏庆龙(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0883.HK, CEO.US, CNU.CA, 600938.CN)总裁、执行董事)
  • 周心怀(中国海洋石油集团副总经理)
  • 梅非奇(中国银行(601988.SH, 3988.HK)高级管理层成员 ,中国银行董事会秘书、公司秘书)
  • 冯勇(东方电气股份有限公司(1072.HK, 600875.SH)监事会主席,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总审计师)
  • 柳江(四川长虹电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
  • 胡泽松(盛和资源控股股份有限公司(600392.SH)董事长)
  • 章方良(金斯瑞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01548.HK)创始人、董事会战略委员会主席,传奇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NASDAQ: LEGN)实际控制人、董事会主席)
  • 胡精沛(厦门万里石股份有限公司(002785.SZ)董事长、第一大股东)
  • 马思唯(说唱歌手)
  • 万大庆(加州大学欧文分校教授,国际华人数学家晨兴数学银奖获得者)

参考文献[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学校简介. 成都理工大学. 2021-05 [2021-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7). 
  2. ^ 2.0 2.1 国际交流与合作蓬勃开展,国际化办学稳步提升. 
  3. ^ 师资简况. 成都理工大学. 
  4. ^ 4.0 4.1 大事记. [2021-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8). 
  5. ^ 成都理工大学中英合作办学. 
  6. ^ 张守帅. 教育部与四川省签署共建“双一流”建设高校协议. 四川日报. 2019-12-27 [2021-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5). 
  7. ^ 成都理工大学. 师资简况. 
  8. ^ 8.0 8.1 我校启动“珠峰科学研究计划”. [2021-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03).  引用错误:带有name属性“:2”的<ref>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9. ^ 我校召开数字胡焕庸线研究院办公会. 
  10. ^ 学院简介. [2022-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04). 
  11. ^ 11.0 11.1 11.2 成都理工大学. 师资队伍. 
  12. ^ 一流学科. [2021-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3). 
  13. ^ 期刊简介.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杂志社. [2021-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0). 
  14. ^ 期刊介绍.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官网. [2021-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19). 
  15. ^ 成理中英简史. 
  16. ^ 成都理工大携手爱丁堡大学开展“2+2”合作办学项目. news.sina.com.cn. [2021-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3). 
  17. ^ 英国爱丁堡大学2+2项目说明. 

外部链接[编辑]

参看[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