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化工大学创办于1958年,原名“北京化工学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培养尖端科学技术所需求的高级化工人才”而创建的一所大学,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2004年成为第一所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结果为优秀的高校。[1]
历史沿革[编辑]
最初选址有争论,一些人认为应该和其他学院一起建在高校密集的北京西北郊区,最后由康生决定,选择化工部办公大楼附近的和平街北口作为校址(即现在的东校区)。1960年10月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建校初期学校设有3个系12个本科专业,在校生规模达3150人,校舍建筑面积9万平方米。
“文革”期间,学校遭到严重破坏,1966年-1970年5年间,学校停课,中断招生。期间曾经计划将学校南迁,并派出考察组前往湖南冷水江考察,考察组最后决定放弃该计划。1971年10月与北京化纤工学院合并,这期间进行了大幅度专业调整,停办了全部尖端绝密专业,增设了若干新专业,全院共设置5个系14个专业。1971年-1976年招收6届工农兵学员。
1977年10月恢复统一高考招生制度,招收四年制本科生,1978年招收首届研究生,同年10月北京化纤工学院分出。1994年2月北京化工学院更名为北京化工大学,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题写校名。1996年4月北京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并入,成为现在的西校区。1998年9月划转为教育部直属高校,2001年7月通过国家“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项目验收。[2]
校园环境[编辑]
北京化工大学现有东西北三个校区。
东校区(主校区)[编辑]
位于北京北三环和平街北口,是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所在地。校园面积不大,绿地较少,建筑多为老式建筑,且校园东侧有大量老旧平房,占据了学校的宝贵地块。
校园内有三座较为知名的雕塑:
- 毛泽东雕像:位于学校大门,文革中革命群众用了不长的时间树立,在塑像的手指处装有避雷针。
- 侯德榜雕像:位于科技大厦前的公共草坪,因侯德榜家人将其藏书捐献给北京化工大学图书馆,故立之。
- 母校之光雕塑:处于中心花园,纪念建校45周年所立,其形状曾参考某些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结构(有一说法是聚乙烯的链状分子结构)。
东校区地理位置优越,紧邻北三环,西南角临近北京地铁5号线和平西桥站,东侧与中日友好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相邻,附近还有对外经贸大学,北京服装学院等数所高校。
在北京化工大学的未来发展计划中,东校区将被保留并作为研究生校区及实验室、行政机构的所在地,本科生将在未来(2016年后)逐步迁往南口镇新校区。
西校区(大专部、部分国际班学生)[编辑]
西区位于紫竹院公园西侧,即原北京化工管理干部学院。
北校区(南口新校区)[编辑]
2011年3月,学校向教育部上报《北京化工大学关于拟征地建设新校区的请示》,2011年5月,教育部《关于北京化工大学征地建设昌平新校区有关问题的批复》(教发函[2011]120号)批准北京化工大学在北京市昌平区征地建设新校区。北京化工大学将在昌平区南口镇征地1964亩建设新校区,建设规模为90.6万平方米。新校区将按照一次规划,分期建设的模式实施。一期建设周期从2013年至2016年,征地、建设部分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和教学楼、实验室、体育设施等31.6万平方米用房;二期建设周期从2017年至2020年,建设部分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和36万平方米用房;三期建设周期从2021年至2025年,建设科研及实验中试等用房23万平方米。[3]
学院设置[编辑]
北京化工大学设有化学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理学院、文法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侯德榜工程师学院、能源学院、巴黎居里工程师学院等15个学院。
参考资料[编辑]
[1]http://www.buct.edu.cn/zjbh/xxjj/index.htm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http://www.buct.edu.cn/zjbh/lsyg/index.htm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http://xxq.buct.edu.cn/xmgk/index.htm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外部链接[编辑]
|
---|
| | | 华北29+4 | |
---|
| 东北11 | |
---|
| 华东30+1 | |
---|
| 中南18 | |
---|
| 西南10 | |
---|
| 西北13 | |
---|
|
- 下划线:非本地备案学校,并在分省计数中计入加号后数字。*:非中央部属高校,隶属所在地省、自治区、市、兵团。未标者均为教育部直属高校。
共有112所学校被列为211工程。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已宣佈211工程終止。
|
|
|
---|
| | | 华北26-2 | |
---|
| 东北12-3 | |
---|
| 华东26 | |
---|
| 中南15-1 | |
---|
| 西南10-4 | |
---|
| 西北9 | |
---|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90年代后不再以官方形式使用此称谓。行政区划和学校信息以1990年为准,当时尚无重庆直辖市。
星号*:原学校经过改名、合并或拆分已经不存在,括号内表示学校现名称或现归属。
|
|
|
---|
| | | 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 (强基计划试点学校) 36 | |
---|
| 一流大学建设高校B类 6 | |
---|
| 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不含以上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95 | |
---|
| |
|
- ^ 学校简介. [2016-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