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mi-protection-shackle.svg

國立中央大學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国立中央大学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國立中央大學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NCULogo.svg
校训誠樸
创办时间1915年(民國4年)
國立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創校[1][2][3]
復辦時間1962年(民國51年)
在臺復校[1]於苗栗縣二坪山設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
1968年(民國57年)遷址於中壢恢復大學部並改名為國立中央大學理學院
1979年(民國68年)正式復名為國立中央大學
校庆日6月9日[4]
學校代碼0008
学校类型國立大學綜合大學
捐贈基金國立中央大學校務基金
新臺幣3,933,476,187元[5]
校长周景揚
副校长李光華
綦振瀛
吳瑞賢
顏上堯臺灣聯合大學系統
教师人數697名(2021年)
职工人數446名(2021年)
学生人數11,938(2021年)
本科生人數6,016(2021年)
研究生人數5,922(2021年)
校址 中華民國臺灣
中壢區中大路300號
24°58′5.81″N 121°11′34.40″E / 24.9682806°N 121.1928889°E / 24.9682806; 121.1928889坐标24°58′5.81″N 121°11′34.40″E / 24.9682806°N 121.1928889°E / 24.9682806; 121.1928889
校區八德校區(籌建中)
 南投縣信義鄉神木村九鄰鹿林1號(鹿林天文台
总面积62.65公頃
體育聯盟Logo of Chinese Taipei University Sports Federation.svg 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
代表色
昵称中央、央大、NCU
吉祥物果果
所屬法人中華民國教育部
隶属桃竹苗區域教學資源中心(中心學校)
臺灣聯合大學系統
國際商管學院促進協會AACSB
EMBA商管聯盟EMBA Alliance
邮政编码320317
網站www.ncu.edu.tw
位置
Map

國立中央大學(簡稱中大[註 1]),是台灣桃園市一所公立研究型大學。中央大學在臺復校後設有文、理、管理、資訊電機、地球科學客家、生醫理工等8間學院,22個學系、54個研究所、8個校屬研究中心、1個聯合研究中心和總教學中心和位於玉山國家公園鹿林天文台以及附屬中壢高級中學(中大壢中)。中大與國立清華大學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國立政治大學共組臺灣聯合大學系統,4校享有圖書資源共享、跨校修課輔系等合作協定。

國立中央大學創校於中華民國舊時首都南京市因而得名。前身可追溯到清末两江总督张之洞在南京筹办的三江师范学堂。1915年在其原址筹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历国立东南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等阶段,最终于1928年5月定名为国立中央大学。國共內戰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52年將國立中央大學拆分成南京大學東南大學等19間大學。1962年中央大學在臺復校戴運軌等校友籌備努力[6][1][7],初期在苗栗縣二坪山設「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1968年遷址於中壢市[註 2]恢復大學部並改名為「國立中央大學理學院」[3],1979年正式復名為「國立中央大學」。

校史

國立中央大學(大陸時期,1949年前)

1921年至1923年,東南大學與南京高師並設,圖為當時的校門。
南京高師一字房,建於清末己酉年(1909年)
南京國立中央大學四牌樓正門
南京國立中央大學禮堂(1930年)

國立中央大學前身可追溯到1902年創建的三江師範學堂,1906年更名為兩江優級師範學堂,1911年辛亥革命後停辦[8]

1915年在兩江優級師範學堂原址籌建的國立南京高等師範學校開學[9]。當年的校長郭秉文,師承哲學家杜威,率先在大陸提倡現代教育觀念和科學的教育方法。[10]

1921年南京高師擴建為國立東南大學,1923年南京高師併入東南大學。

1927年6月蔡元培擔任中華民國大學院院長仿效法國大學區制北伐克城次序將其改組為國立第四中山大學,

1928年2月又奉令依所在地更名為江蘇大學,由於校名遭去除「國立」二字且「既不足以冠全國中心之學府,又不足以樹首都聲教之規模」遂引發「易名風潮」,師生罷課抗議要求改名為具有國際性和永久性的「國立南京大學」,並致函時任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的吳稚暉尋求支持,而吳稚暉另提出了「國立首都大學」之議,但一時間仍然是難有定論。而後,國民黨江蘇省黨部執行常委馬元放提議改名為「國立中央大學」,因「中央」二字冠冕輝煌,不但能標示出國都之所在,又更足以彰顯並形成全國教育及文化之中心。

迄至1928年5月,國民政府正式定名國立中央大學[11],師生同慶,易名風潮始息。

1928年國立中央大學的院系設置:

  • 理學院:數學系、生物系、物理系、化學系、心理系、地學系
  • 醫學院:基本醫學系、臨床醫學系;
  • 法學院:政治系、經濟系、法律系;
  • 商學院:工商管理系、銀行理財系、會計系、國際貿易系;
  • 師範學院:教育系、師資專修科、體育專修科、藝術專修科;
  • 工學院:土木系、建築系、機械系、電機系、化工系;
  • 文學院:中文系、外語系、史學系、哲學系、社會系;
  • 農學院:農藝系、園藝系、農產製造科。

1932年,位於上海的國立中央大學商學院獨立為國立上海商學院、國立中央大學醫學院獨立為國立上海醫學院

1935年國立中央大學於南京重建醫學院。

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爆發,11月,國立中央大學西遷重慶沙坪壩,在重慶大學出借的松林坡建造校舍復學,後又在柏溪建造供一年級新生使用的新校區。醫學院遷成都華西壩,借用華西大學校舍。抗戰時期,在國民政府以「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號召下,國立中央大學和重慶大學投筆從戎的學生占在校生的三分之一[12]。當時,李承晚領導的大韓民國臨時政府便暫設在國立中央大學校內(松林坡民主牆右側)[13]

1940年4月,汪精衛政府在南京成立「國立中央大學復校籌備委員會」,片面宣布國立中央大學復辦,不久遷至金陵大學舊址(今南京大學北園東半部分),國立中央大學師生謂之“汪偽中央大學”。

1941年時,國立中央大學已設有七個學院(理、醫、法、師範、工、文、農)、一研究院、五十六系、九研究部,一專科學校,一附屬中學,以及醫院、農場、工廠等;有專職正、副教授183人,講師39人,助教179人;在校大學生3153人,全校開設課程共829種。

1941、1943年教育部兩次遴選出「聲譽卓著,具有特殊貢獻」的「部聘教授」45人,國立中央大學入選12人,超過總數的四分之一[14][15]。且當時國立中央大學一校的經費,相當於北京、清華、交通、浙江四校的總和。抗戰初期的全國大學名校「聯考」統一招生中,全國三分之二考生將國立中央大學做為第一志願填報之[16]

1945年抗戰勝利後,南京“偽中央大學”解散,復員南京的國立中央大學與金陵大學協商,圖書雜誌歸金陵大學,儀器設備與檔案則由國立中央大學接收。[17]

1946年11月,國立中央大學遷返南京,隔年的院系設置為:

  • 理學院:數學系、生物系、物理系、化學系、心理系、地理系、地質系、氣象系;
  • 醫學院:醫科、牙科、牙醫專修科、護士師資專修科、高级醫事檢驗職業科;
  • 法學院:社會系、政治系、經濟系、法律系、邊政系、司法組;
  • 師範學院:教育系、體育系、藝術系、體育專修科;
  • 工學院:土木系、水利系、建築系、機械系、航空系、電機系、化工系;
  • 文學院:中文系、外文系、歷史系、哲學系、俄文專修科;
  • 農學院:農藝系、農業化學系、農業經濟系、園藝系、畜牧獸醫系、森林系、畜牧獸醫專修科。

同時,研究院下設中文、外文、歷史、地理、哲學、數學、生物、物理、化學、心理、法律、政經、教育、農藝、森林、農經、畜牧獸醫、土木、電機、生理、公衛和生化等學部,此外尚設有附屬幼兒園、小學、中學等。

1949年更名為國立南京大學,隔年逕稱南京大學

1952年中國大陸高校院系調整時,南京大學(原國立中央大學)文、理學院與金陵大學文、理學院相併並搬遷到金大鼓樓校址,成為新南京大學

南京大學(原國立中央大學)工學院為主體在原中央大學四牌樓本部組建南京工學院(後復更名東南大學)。

南京大學(原國立中央大學)農學院與金陵大學農學院合併成立南京農學院,校址設在原中央大學丁家橋二部(後遷往城外)。

南京大學(原國立中央大學)師範學院與金陵大學相關科系合併成立南京師範學院,設於金陵女子文理學院舊址。

南京大學(原國立中央大學)醫學院1952年1月,改屬中國人民解放軍序列,更名為華東軍區軍醫學院,3月改名第三軍醫學院,12月改名為第五軍醫大學。

南京大學(原國立中央大學)航空系、水利系、森林系分別與多所大學相關科系合併,分別在南京成立華東航空學院華東水利學院南京林學院;法學院遭裁撤。

國立中央大學(在臺復校,1949年後)

國立中央大學在臺復校紀念塔
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群

許多國立中央大學師生、校友於1949年前後抵臺,其中眾員便落腳國立臺灣大學開展學術研究與教學工作,故兩校之間存在著一定程度的淵源。值得一提的是,國立臺灣大學的前十任校長裡有五位是國立中央大學校友,其中,戴運軌在國立臺灣大學教務長任內亦曾代理校長職務主持進行了國立臺灣大學的改制。

1958年中華民國教育部議決同意國立中央大學在台湾復校;1962年5月,籌建「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梅貽琦黃季陸徐柏園等人先後擔任籌備委員會主任委員;同年7月,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正式成立,戴運軌為首任所長,初期借用臺大物理館;次年遷苗栗縣二坪山(今國立聯合大學);1967年因校地過小致發展受限遷往桃園縣中壢市雙連坡;1968年改名為「國立中央大學理學院」,設大學部物理學大氣物理學兩系,並由戴運軌任院長; 1979年恢復校名國立中央大學,擴大發展為綜合大學,由李新民出任在臺首任校長。

1998年核准成立地球科學學院資訊電機學院;2002年入選中華民國教育部最初7所重點研究型大學之一[18]。2003年成立客家學院。迨2013年,國立中央大學已發展為臺灣一所頂尖的綜合研究型大學

國立中壢高中於2013年10月改隸國立中央大學,易名為國立中央大學附屬中壢高級中學(簡稱中大壢中),成為國立中央大學復校後第一所附屬中學。

2014年國立中央大學將理學院下生命科學系、認知與神經科學研究所、系統生物與生物資訊研究所與工學院下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跨領域轉譯醫學研究所等一系四所整合成立生醫理工學院,並新設生醫科學與工程學系,是為國立中央大學第八個學院。

2020年,成立太空科學與工程學系,是全台獨創且唯一的太空相關大學部科系,目的在於培養前往美國太空總署進行任務的太空人與太空科學家。

歷任校長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

姓名 任期 備註
繆荃孫 1902年- 三江師範學堂,中大創校年份不承認此校為其起源[19]
李瑞清 1905年-1912年 兩江優級師範學堂,中大創校年份不承認此校為其起源
江謙 1914年-1919年 國立南京高等師範学校
郭秉文 1919年-1925年 國立南京高等師範学校、國立東南大學
張乃燕 1927年-1930年 國立第四中山大學、國立江蘇大學、國立中央大學
朱家驊 1930年-1931年
劉光華 1931年 代理
任鴻隽 1931年 代理,未就
段錫朋 1931年 代理
李四光 1931年 代理,未就
羅家倫 1932年-1941年
顧孟余 1941年-1943年
蔣中正 1943年-1944年
顧毓琇 1944年-1945年
吳有訓 1945年-1947年
周鴻經 1948年-1949年

在臺復校

姓名 任期 備註
梅貽琦 1962年 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籌備委員會
戴運軌 1962年-1973年 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國立中央大學理學院
李新民 1973年-1982年 國立中央大學理學院、國立中央大學復名
余傳韜 1982年-1990年
劉兆漢 1990年-2003年
劉全生 2003年-2006年
李羅權 2006年-2008年
蔣偉寧 2008年-2009年 代理
蔣偉寧 2009年-2012年 就任教育部長
劉振榮 2012年-2012年 代理
李誠 2012年-2013年 代理
周景揚 2013年-

精神象徵

松的精神

國立中央大學以「」為精神象徵,位於中國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原中央大學四牌樓校園西北角梅庵屋前的六朝松,歷經世代風霜,依舊傲然挺立,四季長青與屹立挺拔是松的精神,引領中大人不斷精進、超越[20]

校訓-誠樸

「......中央大學的校訓是『誠樸』,在對日本抗戰時期,因環境的需要,大陸時期羅家倫校長加了『雄偉』兩字,現在對日抗戰已獲勝利後四十七年,我們回復僅用『誠樸』二字。

『誠』即對學問要有誠意,不以其為升官發財的途徑,不以其為取得文憑資格的工具。要知道從來成大功業,成大學問的人,莫不是備嘗艱辛,鍥而不捨地做出來的。對學問若無誠意,結果必至學問自學問,個人自個人。現在一般研究學術的都很少誠於學問。看書也好,寫文章也好,都缺少對學問負責的態度。至於人與人間,應當以誠相見,就更用不著說了。

『樸』就是質樸和樸實的意思。現在有些人,以學問做門面,作裝飾、尚纖巧、重浮華;很難看到埋頭用功,不計功利而在實際學問上作遠大而艱苦的努力者。要體念『幾何學中無王者之路(捷徑)』這句話。須知一切學問之中皆無『王者之路』。崇實而用笨功,才能樹立起樸厚的學術氣象。」

校徽

設計者:陳之佛教授(國立中央大學美術系教授)。 設計年份:1930年。

校徽中央的牌樓門,是南京四牌樓二號國立中央大學雄偉的大門,牌樓上方由右至左刻有『國立中央大學』六個金字,由大門向裡望去是一座圓頂的大禮堂。1930年朱家驊校長接事後,以國民會議的名義請求政府撥款五十一萬銀元,由建築系教授盧毓駿主持,1931年4月底完工,時為南京是最新穎莊嚴雄偉的建築,前廊有愛奧尼克式的列柱和三角頂,堂內是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圓頂,挑高三十四米,分三層可容兩千七百餘人,在諸校園中獨具特色。涵義為全國最高學府,孕育人才的象徵。禮堂兩邊是城牆垛子,表示國立中央大學是建在六朝古都石頭城內。

校徽下端有數行水紋,寓意國立中央大學設於長江之濱,校史源遠流長。

校歌

中央大学校歌创作于1947年,由汪東作词,程懋筠作曲。

《校歌原文》維襟江而枕海兮,金陵宅其中。陟陞皇以臨睨兮,此實為天府之雄。煥哉郁郁兮文所鍾,宏我黌舍兮甲於南東。干戈永戢,弦誦斯崇。百年樹人,鬱鬱蔥蔥。廣博易良兮吳之風,以此為教兮四方來同。

《易讀版》解讀與釋義:龍亞珍教授(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前控長江後枕東海啊!金陵吾校宅其中。登上皇天睥睨俯瞰啊!含藏富庶天下稱雄。文豐物阜榮光炳煥喲!是那禮樂斯文所育鍾。齊力興學堂廡宏偉喲!器宇軒昂冠於南東。干戈爭戰永息止,弦歌雅誦教化崇。百年樹人傳道業,棟梁喬木鬱蔥蔥。胸襟寬博溫良平易喲!樂教承繼古吳風。秉此聖賢之道而教啊!四方宗仰有志來同!

校園

健雄館(物理系)

現今國立中央大學校園位於桃園市中壢區雙連坡之上,由陳其寬依據井田棋盤的概念規劃設計而成,佔地六十餘公頃

校園中心為中正圖書館(舊圖),中庭有口古井,象徵知識泉源。校園綠草如茵、蒼松林立、風景幽美,素有「中央公園」雅稱。

外界咸認國立中央大學校園是「最熱門偶像劇校園取景地」,眾多影視戲劇在此拍攝,例如:舞動奇蹟18歲的約定貧窮貴公子逆女、甜檸檬之戀、摘星、MVP情人娛樂插班生新不了情蜜桃女孩、我的秘密花園、海豚灣戀人星願愛殺17惡魔在身邊我要變成硬柿子18禁不禁鬥牛要不要歡喜來逗陣敗犬女王福氣又安康天下父母心下一站,幸福偷心大聖PS男我的自由年代必娶女人稍息立正我愛你。此外亦有不少電視廣告相中校園場景,如:多力多滋、2010上海世博台灣館等。

建築

國鼎光電大樓

中大十景

中大湖
  • 「中大路上」:中大路是國立中央大學牌樓(又稱國立中央大學凱旋門)至正門的筆直大道。
  • 「中大湖景」:「玄武湖」乃仿大陸時期國立中央大學後湖玄武湖所建,師生常稱之為「中大湖」。
  • 「太極銅雕」:位於文學院旁的大草坪正中央,象徵傳統文化。銅雕為朱銘大師之傑作。
  • 「百花川語」:百花川為橫貫中央校園的蜿蜒溪渠,因旁邊種有百種花草而得名。又有一說是溪旁的路上來往女生眾多而得名。
  • 「筆墨紙硯」:位於國立中央大學正門,由四座隱含文房四寶寓意的建築構成之景。
  • 「情人步道」:沿著環校道路的松林小徑,全長約1.5公里。
  • 「綠草如茵」:國立中央大學校園數處大草坪。
  • 「烏龜池畔」:位在男九舍前,為一小型噴水池。
  • 「松濤書閣」:國立中央大學總圖書館、中正圖書館、國鼎圖書資料館、數學系分館,藏書量十分豐富。
  • 「女舍廣場」:女十四舍前廣場,經過特殊設計,是情侶約會的熱門地點。

學術架構

教學單位

國立中央大學目前設有文、理、工、管理、資訊電機、地球科學、客家、生醫理工等8個學院,22個學系和51個研究所,依據學位授予法及校方相關章程修業期滿且成績及格者,授予各領域學士碩士博士學位

一級研究中心

一級研究中心 太空及遙測研究中心 數據分析方法研究中心
中子束應用研究中心 奈米科技研究中心
光電科學研究中心 生物科技與生醫工程中心
環境研究中心 軟體研究中心
通訊系統研究中心 學習科技研究中心
科學教育中心 臺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
國立中央大學與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聯合研發中心 災害防治研究中心
客家研究中心 人文研究中心
地震災害鏈風險評估及管理研究中心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1]

各學院研究中心

理學院 生物醫藥研發中心 核磁共振研究中心
數學與理論物理中心 複雜系統研究中心
薄膜技術研究中心 科學教育中心
地球科學學院 國科會地球科學研究推動中心 環境與能源研究中心(臺灣聯大)
客家學院 社會暨政策科學研究中心 公法與治理研究中心
管理學院 管理學術研究中心 企業資源規劃(ERP)中心
尤努斯社會企業中心(YSBC) 公益傳播中心(CMSI) 國際事務(IMBA)辦公室
工學院 精密儀器中心 淨煤研究中心
奈米觸媒研究中心 永續環境科技研究中心
橋梁與軌道工程研究中心
文學院 儒學研究中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性/別研究室 兩岸發展史研究中心
明清研究中心 語言文字研究室
視覺文化研究中心 電影文化研究室
Laboratoire de la Lumière Magique 魔光實驗室 法語國家電影與文化研究室
戲劇暨表演研究室 戲曲研究室
現代文學教學研究資料室 琦君研究室
紅學研究室

學術泛論

學術成果

  • 鹿林巡天計畫(Lulin Sky Survey, LUSS):臺灣的小行星發現肇始於國立中央大學。2002年11月25日,國立中央大學天文所研究生使用鹿林一米望遠鏡意外發現2002 WT18 (鹿林1號,永久編號259110[22]),成為臺灣發現第一顆小行星。三年後,發現第二顆小行星 2005 GW60(永久編號231051[23])。在2006年3月開始,國立中央大學啟動的「鹿林巡天計畫」,迄今總計發現約8百多顆小行星、1顆近地小行星及1顆彗星。
  • 2008年國立中央大學太空及遙測研究中心主任劉說安榮獲「俄羅斯聯邦工程科學院(Academy of Engineering Sciences,Russian Federation)」院士榮銜;此係俄羅斯最高科技成就獎,目前該科學院國外院士中僅5位華人。之所以獲此榮銜,劉說安認為,應與其將掩星觀測理論運用到重力波現象的觀測與詮釋有關。就創新理論言,劉說安與其研究團隊率先提出低軌道衛星掩星觀測地球大氣層中重力波的理論,應用於美國GPS/Met、德國CHAMP及臺灣福爾摩沙衛星三號星系等掩星觀測資料,推演全球大氣重力波資訊,分析其時空特徵,不僅提供大氣動力及改善氣象預報關鍵資訊,更奠定福衛三號掩星觀測的自主能力。
  • 面對可能帶給人類災難的全球暖化及氣候變遷,2008年國立中央大學結合臺灣產、官、學界力量建構全球最大海空溫室氣體觀測平臺,大氣系教授王國英擔任該計畫主持人。國立中央大學團隊並加入歐洲聯盟執行委員會主辦之「溫室效應氣體觀測計劃」,與德國和法國國家實驗室簽署了「溫室氣體太平洋觀測計劃合作備忘錄」。

社會聲望及學術評價

2003年與國立清華大學國立交通大學國立陽明大學共組「臺灣聯合大學系統」並提出「松竹楊梅」的口號,4校享有圖書資源共享、跨校修課輔系、以及往來各校的校際專車[26]。 在天文、地球物理、大氣、光電、資工、機械設計、太空遙測、數位學習、認知神經科學、性別、電影、文化研究、客家文化、戲劇戲曲、財務金融、商管等領域均有表現。

國立中央大學管理學院於2014年、2019年獲得AACSB的全球頂尖商管學院認證與再次認證;另於2015年通過美國特許金融分析師(CFA)協會之課程認證,全台僅該院以及國立政治大學國立中山大學取得。



綜合排行榜
全球名次
《ARWU》主排名[31] 801-900(2022年)[27]
《QS》主排名[32] 581-590(2023年)[28]
《泰晤士》主排名[33] 1001-1200(2023年)[29]
《美國新聞》全球版[34] 826(2023年)[30]
國內名次
《ARWU》主排名[36] 11-14(2022年)[35]
《QS》主排名[32] 11(2023年)[28]
《泰晤士》主排名[33] 12-17(2023年)[29]
《美國新聞》全球版[37] 6(2023年)[30]

在2023年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的全球最佳大學排名榜中,中大位列全台第六,國立臺灣大學排名全球第203名,國立清華大學排第394名,中國醫藥大學排第507名,國立交通大學排第579名,國立成功大學排第639名,中央大學排第862名。[30]

根據2023年QS世界大學排名,全球排名第581-590名,國內排名第11名,亞洲排名第103名。[28]

根據2018年QS世界大學排名,其中「藝術與設計」項目,排名第101-150名;「統計及作業研究」項目,排名第151-200名;「電子電機工程」項目,排名第151-200名;「工程與技術」項目,排名第182名;「自然科學」項目,排名第211名;「物理學及天文學」項目,排名第201-250名;「電腦科學與資訊科技」項目,排名第201-250名;「機械工程」項目,排名第201-250名;「材料科學」項目,排名251-300名;「現代語言」項目,排名第251-300名;「社會科學」項目,排名264名;「經濟學」項目,排名第251-300名;「商業管理研究」項目,排名251-300名;「化學工程」項目,排名第251-300名;「人文與藝術」項目,排名276名;「數學」項目,排名第251-300名;「化學」項目,排名第351-400名。

2018年,入選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補助總金額全國名列第五(依總金額排列序為國立臺灣大學國立成功大學國立交通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中央大學)。

在2011年《世界大學科研論文質量評比》[38]中「工學」項目排名第148名。在更細項的排名中,中大也有傑出表現,2011年世界大學科研論文質量評比中「物理」項目、「地球科學」項目、「電機」項目、「資訊」項目、「機械」項目、「化工」項目、「材料科學」項目、「土木」及「建築」項目,分別排名第279名、第259名、第115名、第75名、第288名、第189名、第280名及第162名。

學生生活

國立中央大學新生營、大一生活知訊網

每年大學指定科目考試校系分發作業放榜時,大一生活知訊網與榜單同步上線,提供即將進入國立中央大學大一新生第一手的校園資訊。開學前夕,一改各大學之制式化的新生訓練,學校主辦單位與各系所將大地遊戲、名人演講、社團之夜等活動融入新生訓練內容,讓大一新生快速獲知學校的各項資源感受校園的熱情與活力。

松濤電台、小中大電視台

2006年學務處諮商中心成立校園網路電台松濤電台,每個學期推出不同的學生自製節目,內容包含音樂類(西洋古典、華語/東洋流行、獨立樂團…)及談話類(名人訪談、Live Call-in、生活保健、心靈懇談…),並聯播IC之音之節目,例如《蔣勳時間·美的沉思》、《洪蘭時間·講理就好》、《劉炯朗時間·你愛談天我愛笑》。

2010年前後課外活動組輔導成立校園網路電視台小中大電視台 ,在國立中央大學校園內製撥影片,分為影創部、新聞部與行銷部。小中大電視台有《琴殤》、《NCUTV 中央搜查線》等校園網路影片。

校慶

國立中央大學校慶紀念日為每年的6月9日,校慶在每年紀念日前舉辦。由校長秘書室新聞組主辦,並與其他校內單位合作,當日活動會有校園園遊會、舞台表演、野餐、校友盃排球賽等內容。

畢業典禮、夜之祭、畢業舞會

國立中央大學於每年6月均舉辦畢業典禮,於2008年起畢業典禮改至依仁堂籃球館內舉行。畢業季在數年前開始夜之祭的活動,延續之今已成校內傳統活動。夜之祭活動包括鬼屋、園遊會、演唱會等,將國立中央大學畢業典禮當晚夜色點綴得更加耀眼。

國立中央大學畢業生環校

數字幹訓、二十系幹訓

幹訓目的為訓練各活動重要幹部,包括社團、系學會、迎新宿營、暑期營隊,國立中央大學活動可說是各家爭鳴、百花齊放,中大課外活動組每年皆會徵召大二各活動菁英舉辦幹訓給大一學生進行活動相關知識教學瞭解學校提供給學生的種種資源,得以大一學生勝任幹部工作。

聯合校友週

國立中央大學校園內有許多聯誼性社團是以學校或地區為單位,於每年5月為聯絡彼此感情,並宣傳各地區或學校特色,舉辦聯合校友週活動。

企業徵才與研發替代役徵才

因畢業生就業輔導之需,學務處畢業生與僑生輔導組於近幾年起籌辦企業徵才活動,每年於5月~6月招募工作人員,並於3月期間舉辦企業徵才相關活動,為國立中央大學畢業生與國內各企業接起友誼的橋樑,幫助畢業生們指引未來的方向。

學生社團

校園雖受限於地理位置因素,但學生社團發展及活動蓬勃。目前校內正式登記的社團數目共有97個,加上未登記之地下社團有約將近100餘個,大致可分為五大類社團:學術性、康樂性、聯誼性、服務性、學生自治性社團。學生社團活動地點分別在校地南區的遊藝館、據德樓、志道樓、夢工廠(原男13舍機車停車場)。

學生自治

各系有系學會,全校則有學生會、研究生協會、親善大使。學生自治團體由學務處課外活動組輔導。

各系或社團之夜

各系學會或其他社團會於特定時間,於校園裡面舉辦自己系上的表演活動。如資管之夜、法文之夜、地科之夜等等。

校友

同源學校

參見


注釋

  1. ^ 「中大」是國立中央大學官方簡稱,是臺灣智慧財產局的註冊商標。在中國大陸「中大」常指廣州的中山大學。在香港常指香港中文大學(恰巧地,國立中央大學與香港中文大學之象徵色,均為紫、金二色)。
  2. ^ 今桃園市中壢區

資料來源

  1. ^ 1.0 1.1 1.2 認識中大/關於中央大學 - 校史紀要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國立中央大學
  2. ^ 總統出席「中央大學創校97週年暨在臺建校50週年校慶」中華民國總統府
  3. ^ 3.0 3.1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Times Higher Education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4. ^ 中央大学校史网. [2012-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4). 
  5. ^ 國立中央大學. 中央政府總決算案-國立中央大學校務基金 (PDF). 桃園市: 中華民國教育部. 2014 (中文). [永久失效連結]
  6. ^ 戴運軌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華百科全書‧1983年典藏版。
  7.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104學年度大學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8. ^ 王德滋等 (编). 三江、两江师范学堂. 南京大学百年史.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1-44 [2016-02-16]. ISBN 730503903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9. ^ 歷史沿革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東南大學
  10. ^ 認識中央大學,校史紀要. 
  11. ^ 中大改名令到校. 民國日報. 民國17年5月5日
  12. ^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 [2013-05-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2). 
  13. ^ 中央大学四年略記 胡業倫 (PDF). [2013-05-1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1-11). 
  14. ^ 炸彈下壯大的中央大學 王運來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5. ^ 首批民國部聘教授共45人。其中,國立中央大學:12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9人;國立浙江大學:5人;國立武漢大學。中大12位部聘教授:徐悲鴻(藝術,國立中央大學) 胡小石(國學,國立中央大學) 樓光來(外文,國立中央大學) 柳詒徵(歷史,國立中央大學) 艾偉(心理,國立中央大學) 孫本文(社會,國立中央大學) 戴修瓚(法律,國立中央大學) 高濟宇(化學,國立中央大學) 胡煥庸(地理,國立中央大學) 蔡翹(生理,國立中央大學) 梁希(林學,國立中央大學) 常導直(教育,國立中央大學) 秉誌(生物,國立中央大學教授,當選時困居上海)
  16. ^ 中央大學抗戰内遷“借住”重慶大學辦學. [2013-05-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11). 
  17. ^ 民國三十四年「教育部檢報國立專科以上學校教員及國立研究機關科研人員統計總表」
    • 國立中央大學: 教授325人,副教授57人,講師113人,助教259人。
    •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教授155人,副教授7人,講師34人,助教177人。
    • 中央研究院:教授55人,副教授32人,講師45人,助教16人。
    • 全國:教授級3298人,副教授級1063人,講師級1647人,助教級1955人。
  18. ^ 黃慕萱,書目計量與學術評鑑—國內七所研究型大學論文發表概況分析。引文分析與學術評鑑研討會論文集(臺北,2004),135-152。
  19. ^ 中國大陸南京大學及東南大學等學校均認定1902年三江師範學堂為其起源,進而於2002年舉辦百年校慶;惟實際上,1945年國立中央大學(重慶時期)曾舉辦30周年校慶,其年份計算上僅承認1915年新建之國立南高師為其源頭,不採納三江師範學堂年份;國立中央大學於台灣復校後,沿舊習不計算三江師範學堂為其起源。參考:《大學的校長和教授一中央大學三十周年校慶感言》,《大公報》(重慶) 1945年6月9日,第1張第3版
  20. ^ 央大事務組及新聞. 中大代表植物「松」 (PDF). 國立中央大學. [2023-05-06]. 
  21. ^ 存档副本. [2019-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1. 
  22. ^ 259110 (2002 WT18). [2011-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1). 
  23. ^ 231051 (2005 GW60). [2011-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1). 
  24. ^ 參與國際泛星計畫研究 臺灣成為亞洲唯一團隊[永久失效連結]
  25. ^ 國際泛星科學任務啟動. [2010-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6-28). 
  26. ^ 松竹楊梅四校大學生校園經驗與學習成果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NSC91-2413-H-007-003)。陳舜芬(2004)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教育學程中心。
  27. ^ ShanghaiRanking-Univiersities. www.shanghairanking.com. [2022-1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13). 
  28. ^ 28.0 28.1 28.2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Top Universities. [2021-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7) (英语). 
  29. ^ 29.0 29.1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Times Higher Education (THE). 2021-11-12 [2022-1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2) (英语). 
  30. ^ 30.0 30.1 30.2 存档副本. [2022-1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13). 
  31. ^ 2022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Shanghai Ranking Consultancy. 2022 [2023-04-14]. 
  32. ^ 32.0 32.1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21. Quacquarelli Symonds Limited. 2021 [2016-09-07]. 
  33. ^ 33.0 33.1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21. Times Higher Education. 2021 [2016-09-07]. 
  34. ^ Best Global Universities Rankings. US. News and World Report. 2021 [2016-09-07]. 
  35.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CWUR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36. ^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2020: UK. Shanghai Ranking Consultancy. 2020 [2016-09-07]. 
  37. ^ Best Global Universities in the United Kingdom. US. News and World Report. 2021 [2016-09-07]. 
  38. ^ 2011年界大學科研論文質量評比. [2011-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12).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