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梵大學,簡稱華梵,創辦於1990年(華梵工學院),1993年更名華梵人文科技學院,1997年改制為華梵大學,是一所位於臺灣新北市石碇區的綜合大學。自2019年,華梵大學將原有的12學系縮減為5學系[1],同時因應少子化將教育型態朝小班教學的書院型大學轉型[2]。
學校象徵[编辑]
創辦人[编辑]
創辦人曉雲法師,為佛教界大德比丘尼,集教育家、宗教家、藝術家於一身,提倡重視德育的覺性教育。
以「華梵」為校名,意在彰顯五千年中華文化及兩千年中國佛教思想,用專業技術服務人群,以高尚品德導正社會。
釋曉雲法師作詞,黃友棣教授作曲
創校理念[编辑]
創辦人釋曉雲法師提倡「覺之教育」,並以「人文與科技融匯,慈悲與智慧相生」 為創校宗旨,「德智能仁」為校訓。
「覺」是重視自我反省、開拓心靈智慧的人本教育。以實現人文精神與科學技術的整合,結合儒家忠恕傳統道德及佛教「自覺覺他」的萻薩精神,培養德學相彰,能為時代中流砥柱的棟樑人材。
學校環境[编辑]
位於中華民國台灣新北市石碇區豐田里大崙山頂,海拔500至550公尺為國內地理位置第二高的大專院校,僅次於暨南大學。天氣晴朗時向西南方可見臺北101大樓,向東方遠眺則隱約可見到海面。校區風景優美,有森林大學之譽,校內普遍為相思林,另外在三友路沿線種植梅花、竹子、松樹。校區位於臺北水源特定區,因此校內設有環安衛小組,並設置環保作業管制區、設置焚化爐、淨水廠、污水處理場等系統以確保臺北地區水資源安全衛生。
校園建築[编辑]
- 統理館
- 世用館
- 霓虹館
- 之安館
- 薈萃樓
- 民先館
- 六度樓
- 覺照樓
- 而時館
- 世學館
- 廣欽老和尚紀念圖書館(圖書資訊大樓)[3]
- 于藝館
- 明月樓
- 明鏡樓
- 五明樓
- 華梵堂
- 般若堂(於2012年燒毀,目前已拆除[4] )
- 般若禪苑[5]
歷任董事長[编辑]
任別
|
姓名
|
任期
|
1 |
釋曉雲 |
創校 ─2004年10月15日
|
2 |
釋修慈 |
2004年10月15日─2008年12月25日
|
3 |
釋仁隱 |
2008年12月26日─2010年12月25日
|
4 |
釋仁華 |
2010年12月26日─2012年12月25日
|
5 |
釋悟觀 |
2012年12月26日─現任
|
歷任校長[编辑]
任別
|
姓名
|
任期
|
備註
|
1 |
于傑民 |
創校 ─1991年1月31日 |
|
2 |
郭榮趙 |
1991年1月31日─1991年5月 |
|
代理 |
廖清照 |
1991年5月─1992年7月31日 |
|
3 |
田博元 |
1992年8月1日─1995年7月31日 |
|
4 |
馬遜 |
1996年8月1日─2005年7月31日 |
2006年出家,依止五台山上夢下參老和尚,法號釋隆迅。
|
5
|
6
|
7
|
代理 |
顏維謀 |
2005年8月1日─2006年1月31日 |
|
8 |
顏維謀 |
2006年2月1日─2010年1月31日 |
後轉任台南大學、台北科技大學
|
9
|
代理 |
簡江儒 |
2010年2月1日─2010年2月8日 |
|
10 |
朱建民 |
2010年2月8日─2015年7月31日 |
|
11
|
12 |
高柏園 |
2015年8月1日-2018年7月31日 |
淡江大學中文系教授借調
|
13 |
李天任 |
2018年8月1日-2021年7月31日 |
前文化大學校長,設計與創意學院代理院長
|
14 |
林從一 |
2021年8月1日-現任 |
前國立成功大學副校長
|
- 1986年9月26日,正式向教育部提出設校申請。
- 1990年3月28日,「華梵工學院」正式設校,設置工業管理學系、機械工程學系、電子工程學系、建築學系、工業設計學系。于傑民博士出任校長。
- 1992年2月1日,改名「華梵人文科技學院」。
- 1993年,增設中國文學系、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班。
- 1994年,增設外國語文學系。
- 1995年,增設機電工程研究所碩士班。
- 1996年,增設工業管理學系碩士班、哲學系及美術學系。
- 1997年8月1日,改名「華梵大學」,設文學院、工學院、藝術設計學院。增設資訊管理學系。開設中等教育學程。
- 1999年,增設環境設計學系。
- 2000年,新增設計研究所碩士班。
- 2001年,增設機電工程研究所博士班、碩士在職專班及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
- 2002年,新增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博士班、電子工程學系碩士班。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設計研究所、工業管理學系、資訊管理學系等系所增設碩士在職專班。成立應用傳播學程。
- 2003年,環境設計學系改名環境與防災設計學系並增設碩士班。機械工程學系、機電工程研究所合併為機電工程學系(含碩、博士班);設計研究所之空間設計組與產品設計組分別歸併為建築學系及工業設計學系之碩士班。
- 2004年,增設哲學系碩士班及碩士在職專班。工業管理學系改名工業工程與經營資訊學系(含碩士班)。成立成立師資培育中心。該校創辦人曉雲法師圓寂。
- 2005年,增設中國文學系碩士班。成立語言中心。
- 2006年,增設美術學系碩士班。成立先進製造研究中心、文化資產研究中心、山坡地永續發展研究中心、書法研究中心、曉雲法師研究中心
- 2006年,首度獲教育部核定通過「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教務處增設教學創意發展中心。
- 2008年,成立佛教研修學院並增設佛教學系。
- 2009年,工學院改名工程暨管理學院,佛教研修學院更名為佛教學院。師資培育中心停招教育學程。
- 2009年10月30日,廣欽老和尚紀念圖書館落成啟用典禮。
- 2011年,美術學系改名美術與文創學系。
- 2018年,環境與防災設計學系改名景觀與環境設計學系。
- 2019年,該校轉型發展計畫獲教育部通過,學院系所大幅調整,電子工程學系、資訊管理學系、工業工程與經營資訊學系、中國文學系、外國語文學系、佛教學系、工業設計學系、建築學系、景觀與環境設計學系、哲學系、藝術設計學院學士班等系所全數停招;機電工程學系學士班與碩士班停招;僅美術與文創學系、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機電工程學系博士班繼續招生。整合暨有學院系所,增設智慧生活科技學系(含碩士班與碩士在職專班)、智慧生活設計學系(含碩士班與碩士在職專班)、攝影與VR設計學系(含碩士班與碩士在職專班)、佛教藝術學系(含碩士班與碩士在職專班)。取消原工程暨管理學院、文學院、藝術設計學院之設置,改設人文與藝術學院、智慧生活科技學院、設計與創意學院,並保留佛教學院。
- 2021年,停招機電工程學系博士班、智慧生活設計學系創意產品與汽車設計碩士班、智慧生活設計學系創意產品與汽車設計碩士在職專班。
- 2021年,第十四任校長林從一就任。
教學單位[编辑]
人文與藝術學院
|
美術與文創學系(含碩士、碩專班)
- 美術創作組
- 文創設計組
|
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含碩士、碩專、博士班)
|
中國文學系 (學、碩)
|
外國語文學系(學、碩)
|
哲學系(學、碩、碩在職)
|
藝術設計學士班
|
智慧生活科技學院
|
智慧生活科技學系(含碩士、碩專班)
- 智慧產品開發組
- 大數據與管理組
|
機電工程學系(博士班)
|
電子工程學系(學、碩)
|
工業工程與經營資訊學系(學、碩、碩在職)
|
資訊管理學系(學、碩)
|
|
設計與創意學院
|
智慧生活設計學系(含碩士、碩專班)
- 創意產品與汽車設計組
- 空間設計組
|
攝影與VR設計學系(含碩士、碩專班)
- 攝影與科技藝術組
- VR與互動媒體組
|
建築學系(學、碩)
|
工業設計學系(學、碩、碩在職)
|
景觀與環境設計學系(學、碩)
|
|
佛教學院
|
佛教藝術學系(含碩士、碩專班)
|
佛教學系(學)
|
行政單位[编辑]
行政單位
|
教務處
|
書院教育處
|
總務處
|
圖書資訊處
|
校長室
|
秘書室
|
人事室
|
會計室
|
體育室
|
軍訓室
|
公共事務處
|
國際招生處
|
研究中心[编辑]
研究中心
|
語言中心
|
人文教育研究中心
|
推廣教育中心
|
曉雲法師研究中心
|
書法研究中心
|
文化資產研究中心
|
山坡地永續發展研究中心
|
|
文學院
|
應用傳播學程
|
心靈成長與療育學程
|
文化教育事業學程
|
外語學分學程
|
其他單位[编辑]
歷年新生註冊率[编辑]
教育部高教司長朱俊彰:「資訊公開角度上[6],家長跟學生在選擇大學科系志願時,可參考註冊率,但還要綜合研究其他數據,公開平台上也有各校的教師數據、論文研究量能、輔系及雙主修數量、出國交流人次等,應從多方判斷教學品質,而非僅看註冊率。」[7]
教研成果[编辑]
首次進入ESI學門排名[编辑]
中華民國教育部與大學共同捐助成立的評鑑機構「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公布「2010台灣ESI論文統計結果」,全臺灣僅39校進入ESI學門排名。
華梵大學進入ESI全球排名之學門如下:
西班牙世界大學排名[编辑]
- 2010年7月「世界大學網路排名」全球第2053名
- 2011年7月「世界大學網路排名」全球第1809名
- 2012年7月「世界大學網路排名」全球第1627名[8]
- 2019年7月「世界大學網路排名」全球第4442名[9]
- 2020年7月「世界大學網路排名」全球第4603名[10]
- 2021年7月「世界大學網路排名」全球第5385名[11]
國內評鑑[编辑]
2010抗震盃—地震工程模型製作國際競賽[编辑]
機電工程學系參加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所舉辦的「2010抗震盃—地震工程模型製作國際競賽」,拿下大專組冠軍[15]。
學生社團[编辑]
社團列表
|
|
|
學生社團[16]
- 學術性社團
- 動漫社
- 創意沙發社
- 橋藝社
- 華梵團契社
- 數位傳播社
- 塔羅社
- 茶藝社
- 環保藝術社
- 工藝材質社
- 華梵四健會
- 藝文性社團
- 沁音國樂社
- 熱門音樂社
- 攝影社
- 吉他社
- 迴聲合唱團
- 手語社
|
- 康樂性社團
- 氣球造型社
- 舞蹈研習社
- 魔術社
- 長雲國術社
- 射箭社
- 劍道社
- 美食社
- 熱門舞蹈社
- 羽球社
- 網球社
- 拳擊社
- 撞球社
- 桌球社
- 服務性社團
- 原生社
- 幸運草志工團
- 宿舍聯誼社
- 親善大使社
- 華路美社
- 華梵主持人社
- 紫錐花運動義工社
|
校內媒體[编辑]
校內原有兩個隸屬校方的媒體華梵導報 及 華梵鐘聲,但華梵鐘聲自民國94年9月開始與華梵導報合併,故現在只剩下一個媒體。
國際學術交流[编辑]
目前與華梵締結姊妹校的學校列表:
校際聯盟[编辑]
知名校友[编辑]
藝術類[编辑]
- 陳子衿:已故作家。
- 楊侖:西班牙新銳藝術家,曾獲西班牙全國繪畫首獎「綠畫筆獎」。
- 鍾華瑄:第55屆十大傑出青年藝術及文化類獎。
宗教類[编辑]
- 黃英傑:台灣第一位「漢人」獲得藏傳佛教認證的轉世成就者,為第三世巴麥欽哲仁波切,曾任華梵大學人文教育研究中心專任助理教授。現致力於弘法。
政治類[编辑]
學術教育類[编辑]
企業界[编辑]
演藝圈[编辑]
關於完整的華梵大學校友資訊,請參照 華梵榮譽榜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參考文獻[编辑]
外部連結[编辑]
其他相關連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