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明德
鄧明德 | |
---|---|
出生 | 1855年1月3日 法國伊澤爾省瓦隆 |
逝世 | 1918年12月9日 中華民國雲南省路南青山口 | (63歲)
職業 | 天主教傳教士 |
鄧明德又名鄧保祿(1855年1月3日—1918年12月19日),原名保祿·維亞爾(英語:Paul Vial),出生於法國伊澤爾省格勒諾布爾北部的瓦隆。天主教傳教士。鄧明德也是第一個研究彝學的外國人,被稱為國際彝學研究第一人。因其研究彝族並發表了多篇論文及書籍,被法國文學院授予文學博士學位。[1]
生平
[編輯]初立志成為耶穌會士,讀初學院一年後,因師長提出異議,1876年9月,鄧明德加入巴黎外方傳教會神學院,1879年從巴黎神學院畢業,9月20日,擔任神父,到中國雲南省傳教。1880年4月,到達雲南鹽津縣龍溪主教公署。同年10月,分派到漾濞縣任天主教副本堂。1885年,又派到嵩明縣得子村教堂,在那裡接觸到彝族人。1887年他來到天生關(原屬陸良縣),結識了路美邑撒尼農民杞躍山,後又隨杞來到路美邑建教堂。他是來路南(今石林縣)的第一個天主教傳教士,先後在青山口、維則、冒水洞、大灣箐、濫泥箐、大色多、野豬塘(今屬彌勒市)、綿羊坡(今屬宜良縣)等彝族村寨蓋教堂傳教[2][3]。
鄧明德在路南31年,為傳播天主教打基礎,為擴大天主教在路南的影響及取得教徒對他的信任,他不時身著彝族服飾,學習撒尼和阿細人語言,蓋學校辦教育和修水利。1892年在路美邑開辦一所小學,並親任數學教師。1911年在青山口興辦天民小學,又親兼法文及數學教師。他從西歐帶來了鐘錶、指南針、經緯儀、寒暑表、顯微鏡、望遠鏡、留聲機、照相機、手搖電影放映機、幻燈、自行車、洋鼓洋號,開闊了學生視野[4]。學生從初辦時二、三十人發展到1917年百人以上,學生中40%為撒尼人,60%為阿細人,先後使數百名彝族青年能識文斷字[5]。
1902年他在路美邑測設小型水庫一座,庫容30萬立方米,庫名新壩,到1905年建成,灌溉農田數百畝。後又在小色多村老圍洞修小壩塘一座,在馬料河(青山口段)建攔河閘一座,使這些地區農田灌溉初步得到改善。為在彝區傳播天主教義,他學習彝族文字,請了四、五個精通彝文的畢摩到路美邑教彝文[6]。他先後用彝文編譯《教義問答》、《領聖體前後經》,著有《雲南倮倮文研究》、《保倮與苗子》、《倮倮人之歷史與宗教》、《法倮字典》等論著,在法國定鑄彝文鉛模,在香港印刷出書[7]。
1918年1月19日,在路南青山口病逝,教徒遵照他生前遺言,將其遺體葬在維則天主教堂旁[6],碑文中間大字為「雲南傳教司鐸鄧公聖(名)保祿之墓」。文化大革命時期,其墓和碑被砸毀[8]。
參考
[編輯]- ^ 崔曉霞. 民族叙事话语再现—《阿诗玛》英译研究. 南開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語言文學博士學位論文. 2012年: 10.
- ^ 方豪著. 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7.08: 654–655. ISBN 978-7-80123-894-8.
- ^ 風之末端著. 昆明旧时光 KUNMING OLD DAYS. 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 2015.09: 190. ISBN 978-7-5032-5370-6.
- ^ 李師程主編;雲南省政協文史委員會編. 云南文史集粹 第9卷 民族 宗教. 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2004.12: 632–633. ISBN 7-222-04262-8.
- ^ 昆明市路南彝族自治縣誌編纂委員會編. 路南彝族自治县志. 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 1996.11: 862–863. ISBN 7-5367-1294-4.
- ^ 6.0 6.1 方豪著. 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 天主教上海教區光啟社. 2003.12: 677–678.
- ^ 張勇,汪寧主編. 楚图南纪念文集. 昆明: 雲南美術出版社. 2008.10: 196–198. ISBN 978-7-80695-754-7.
- ^ 政協石林彝族自治縣文史資料編輯委員會; 石林縣文物管理所. 石林文物志(内部资料). 1999: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