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卡萊恩效應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阿斯卡萊恩效應(英語:Askaryan effect[1]是指粒子在較密的介電質(如月壤)中,以比的相速快的速度運動,介電質就會產生一束帶各向異性電荷二次粒子,成為電磁譜中無線電微波電磁波,以錐形發射。阿斯卡萊恩效應以切倫科夫效應為基礎。

歷史[編輯]

它是亞美尼亞蘇聯物理學家格根·阿斯卡萊恩於1962年提出的假設。38年後,於2000年實驗觀察到。目前,已在矽砂岩鹽中觀察到這種效應。

最主要令人對這效應感興趣的原因是,可用大塊材料去探測超高能的微中子。

Antarctic Impulse Transient Antenna (ANITA) [2] 實驗已使用氣球搭載的天線探測到高能微中子通過南極的冰層時由阿斯卡萊恩效應產生的無線電輻射;正在建設中的 Askaryan Radio Array (ARA)[3]實驗也利用同樣的原理來探測高能微中子。有幾種實驗基於阿斯卡萊恩輻射,也用月亮作微中子探測器

參考文獻[編輯]

  1. ^ P.W.Gorham et al.Phys. Rev. Lett. 99 171101(2007)
  2. ^ ANITA Project Overview. [2014-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4). 
  3. ^ Askaryan Radio Array (ARA). [2014-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