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虬
陳虬(1851年10月19日—1904年1月1日)[1],原名國珍,字慶宋,號子珊,後改字志三,號蟄廬,別號皋牢子,浙江瑞安縣城人,祖籍浙江樂清斗山。清朝中醫學家、中醫教育家、文字改革家,維新派人士。戊戌變法前,他和湯壽潛(字蟄仙)並稱「浙東二蟄」,和陳黻宸、宋恕並稱「東甌三傑」(東甌三先生)。[2]
生平
[編輯]清朝咸豐元年閏八月二十日(1851年10月19日),他出生於一個貧困家庭,祖父是更夫,父親是漆匠。他自幼好學,並學習拳棒和游泳。後來他曾多次參加鄉試,但均未被錄取,遂研究中醫。26歲開始,他為人治病。1880年他30歲時,他的醫學著作《蟄廬診錄》成書。 31歲時,他組織求志社,並與該社的許啟疇、金鳴昌、陳黻宸等人探討學術等問題。1883年他33歲時,撰寫了《治平三議》,討論社會制度改革。1884年,他撰寫了《醫院議》。1885年,陳虬、陳黻宸、何迪啟、陳葆善合資創建了中國最早的中醫院之一利濟醫院,以及中國最早的中醫專科學校之一利濟醫學堂,陳虬親自在該學堂主講,並以自己撰寫的《利濟教經》等作為學堂的教科書,《利濟教經》也成為了中國最早的自編的新式教科書之一。[2]
光緒十五年(1889年),他在39歲時考中舉人,但列末名。光緒十六年(1890年),他到北京參加會試,但未考中。在歸途中,他拜見了山東巡撫張曜,條陳八事,首條為「創設方院以通下情」,即提議開設議會。光緒十九年(1893年),他出版了《治平通議》,其中的《救時要議》受到官學兩界的重視,張之洞「見陳氏《通議》而大悅,渴欲接談」,梁啓超將該書列入了《西學書目表》。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他獲得溫處道宗源瀚的支持,在溫州府城設利濟醫院分院以及分院學堂。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冬,他設立了利濟學堂報館,並任主編。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利濟學堂報》創刊於溫州,這是中國最早的高校科技學報。[3]同年,他兼任杭州《經世報》主筆。此後,他曾在上述兩家報紙上發表多篇政論。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他在北京參加保國會,和蔡元培在北京籌設保浙會,並帶頭公呈請設保浙公會。[2][1]
戊戌政變後,《利濟學堂報》和學堂舊有的虧空使利濟醫院債務增加,學堂不得不停辦。陳虬本人也被指稱為「康黨」,一度避居上海。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瑞安利濟醫院股份票發行,此外陳虬還獨力承辦了溫州府城的利濟醫院。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他在溫州府城創辦了新字甌文學堂,使用《新字甌文七音鐸》作為教材,嘗試推行拼音化文字改革。[2]
光緒二十九年十一月十四日(1904年1月1日),陳虬逝世,享年53歲。[1]
著作
[編輯]- 胡珠生主編,陳虬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