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馬爾康·亞諾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新導向自马尔科姆·阿诺德
亞諾
Malcolm Henry Arnold
出生(1921-10-21)1921年10月21日
 英國北安普頓
逝世2006年9月23日(2006歲—09—23)(84歲)
 英國諾福克郡諾域治
國籍 英國
知名作品9部交響曲,電影配樂《桂河大橋》,英格蘭舞曲,蘇格蘭舞曲
所屬時期/樂派20世紀
擅長類型交響曲,管弦樂,電影配樂,協奏曲,銅管樂

馬爾康·亨利·亞諾爵士,CBE(英語:Sir Malcolm Henry Arnold,1921年10月21日—2006年9月23日)是一名英國作曲家

亞諾年輕時以小號家為其主要職業,30歲後他則專注於作曲。他和布列頓一樣都是當時英國很有名氣的作曲家,而他寫的輕音樂如威爾斯舞曲、英格蘭舞曲、蘇格蘭舞曲、愛爾蘭舞曲和康瓦耳舞曲皆為他有名的作品。

早年生涯和教育

[編輯]

亞諾出生於北安普敦的一個鞋匠家庭,在五名孩子中為最幼小,自小就已對新興的爵士樂抱有相當興趣。看到著名爵士樂演奏家路易斯·阿姆斯壯在伯恩茅斯的演出後,他就開始學習吹小號,並於5年後獲得獎學金和入讀皇家音樂學院。在皇家音樂學院中,他跟戈登·雅各(Gordon Jacob)學習作曲和歐內斯·霍爾(Ernest Hall)學習小號。1941年,他加入倫敦愛樂管弦樂團,其位則為第二小號手,並於1943年晉升為首席小號手。

1944年,亞諾自願加入英軍,但被軍隊編制於軍樂隊;亞諾其後不滿,並對其腳開槍以被軍方開除。他其後在英國廣播公司管弦樂團擔任首席小號手一段時間,並於1946年回到倫敦愛樂管弦樂團演出;1948年,他成為一名全職作曲家。

作品

[編輯]

亞諾雖為作曲以調性為主的保守派作曲家,但其作品數量非常豐富和受歡迎;他個人認為自己的風格深受白遼士的格調影響。他很有名氣的作品為他九首的交響樂。此外,他也寫下多首吉他大提琴單簧管口琴鋼琴協奏曲。其威爾斯舞曲、英格蘭舞曲、蘇格蘭舞曲、愛爾蘭舞曲和康瓦耳舞曲也是非常受歡迎的輕音樂,其中英格蘭舞曲的一首樂曲為英國電視節目《報章摘要》(What the Papers Say)的主題曲。此外,他寫下大量自己作品的管樂隊改編曲。

電影音樂

[編輯]

亞諾為不少電影作曲,如《烏龍女校》(The Belles of St Trinian's,1953年)、《六福客棧》(The Inn of the Sixth Happiness,1958年)和《微風輕哨》(Whistle Down the Wind,1961年),而他於1957年為《桂河大橋》(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創作的音樂更榮獲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原創音樂獎。此外,他指揮為深紫色合唱團作品,《樂隊與管弦樂團協奏曲》(Concerto for Group and Orchestra)錄音的皇家愛樂交響樂團和為讓·羅德(Jon Lord)的作品,《雙子組曲》(Gemini Suite)錄音的倫敦交響樂團。

晚年

[編輯]

亞諾晚年時受困於財政和健康問題。1978年,他入住了皇家自由醫院的精學科部多月。1979年,他轉往位於北安普敦的聖安德魯醫院以治療憂鬱症酗酒。幾年後,他成功康復並於1986年寫下他最後的第九交響樂。1991年,他最後一次在逍遙音樂會演出。2006年9月23日,由於他的胸部受到感染,他於諾福特及諾域治大學醫院病逝,終年85歲。

影響

[編輯]

亞諾的作品為青年或業餘交響樂團的常演曲目,因為其音樂多為獨特,常把古典音樂、爵士樂、民歌和流行音樂混合起來,也因此常於逍遙音樂會演出。他在生時也是羅奇代爾青年交響樂團的贊助者。自1980年起,北安普敦每年十月皆會舉行馬爾康·亞諾節而記念他,當天會有多場演奏他作品的音樂會。

參見

[編輯]

參考書目

[編輯]

訃文連結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

採訪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