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溝
外觀
鴻溝,中國古代運河,大約為南北走向,位於今河南鄭州、滎陽、中牟境內。
開鑿於戰國,到南北朝一直發揮重要的作用;隋朝至宋朝仍存在,但已非主要幹道;元朝時堵塞,鴻溝自此走入歷史。
戰國時期,魏國遷都大梁。魏惠王十年(前360年),魏國開鑿連結黃河與淮河的運河,稱為鴻溝。鴻溝修成後,使濟河、淮河和黃河互相貫通,構成了鴻溝運河系統。經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一直是黃淮主要水運交通線路之一。
名稱
[編輯]鴻溝在歷史上有不同名字,《竹書紀年》稱「大溝」,《史記·河渠書》稱「鴻溝」,《漢書·地理志》稱「狼湯渠」,《後漢書·郡國志》稱「鴻溝水」,《水經注》稱「蒗蕩渠」或「渠水」,魏晉以後稱「蔡河」。
河道
[編輯]鴻溝故道從滎陽北的黃河南岸開鑿,引黃河水東經中牟北,開封北而折向南,經尉氏東、太康西、淮陽,再分兩支:南入潁水,東入沙水,二者皆入淮河。鴻溝中途在開封東,分水入汳水(古汴水)。又南,向東分水入睢水、渙水,皆可通淮。再南,向東分水入渦水,直通淮河。
隋代開通濟渠,唐改名廣濟渠,宋時的汴河,成為黃淮間的交通幹道,時稱蔡河的鴻溝仍部分起著溝通黃淮的作用。元代建大都,開京杭運河,水運幹線東移,蔡河湮塞,鴻溝自此走入歷史。 [1]
典故
[編輯]秦滅魏時,秦軍將軍王翦決鴻溝水灌大梁城,大梁城三月而壞,魏國滅亡。
楚漢相爭時,漢四年(前203年)八月,楚漢進入相持階段,項羽向劉邦提出議和,楚漢約定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鴻溝以西為漢,以東為楚,項羽歸還劉邦的父親和妻子,從此休戰。九月,項羽率兵東歸。劉邦背約乘機追擊楚軍,次年十二月圍困項羽於垓下,項羽自刎而亡。
演變
[編輯]鴻溝後用來比喻把人或事物隔開的明顯界線。例如,不可逾越的鴻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