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2年金帳汗國進軍弗拉基米爾大公國
內弗魯伊向弗拉基米爾大公國進軍 | |||||||
---|---|---|---|---|---|---|---|
| |||||||
參戰方 | |||||||
• 金帳汗國 | • 弗拉基米爾大公國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 韃靼人內弗魯伊(Неврюй) |
• 安德烈·雅羅斯拉維奇(Андрій Ярославич) • 雅羅斯拉夫·雅羅斯拉維奇(Ярослав Ярославич) |
內弗魯伊(Nevryu)的軍勢 ( 1252年5月) - 是欽察汗國王公內弗魯伊領軍的一次攻勢,當時可能是亞歷山大·雅羅斯拉維奇·涅夫斯基[1] [2] [3]為了想進攻他兄弟弗拉基米爾大公安德烈·雅羅斯拉維奇,而請求內弗魯伊發動此次攻勢。
歷史
[編輯]衝突起因於1246年在金帳汗國裡的雅羅斯拉夫·弗謝沃洛多維奇中毒後,有關遺產分割的問題。按照舊有的繼承順序,雅羅斯拉夫的弟弟斯維亞托斯拉夫·弗謝沃洛多維奇接任弗拉基米爾大公。雅羅斯拉夫的小兒子米哈伊洛·雅羅斯拉維奇則從他叔叔那裡繼承弗拉基米爾的王位。依據一些信源的說法,當拔都要求將弗拉基米爾的偉大統治權交予亞歷山大時,雅羅斯拉夫則將大公權力以及他的長子亞歷山大、諾夫哥羅德和基輔遺贈予安德魯,後者是得到了金帳汗貴由的支持。 貴由和拔都間的衝突於1247年告終, 貴由在河中與拔都爭戰的時候身亡。在接下來幾年時間,可汗王位被蒙克擁有著,他致力於鎮壓治內的政治對手,包括在蒲隆地( 1251 )領導的拔都派軍隊的協助下。
1249年底,亞歷山大和安德魯返回了俄羅斯,之後安德魯和雅羅斯拉夫·雅羅斯拉維奇與加利西亞的丹尼爾結盟。
據一些信源說法,向安德烈·雅羅斯拉維奇進軍的命令是由拔都的兒子撒里答下達的;據其他說法,這個是拔都自己完成的。攻勢領軍者是內弗魯伊,在諾夫哥羅德編年史中稱其作「王公」。據一些編年史資料,除他外這支部隊還由可能持有特姆尼克軍銜的temniks和Olabuga(勇敢的Alabuga)所指揮。
這支軍隊,是遭遇到由弗拉基米爾和蘇茲達爾大公安德烈雅羅斯拉維奇、佩列斯拉夫和特維爾王公斯雅羅拉夫雅羅斯拉維奇以及他的省長日季斯拉夫蘇茲達爾博亞爾所領導的四個公國聯軍的抵抗。
軍勢來回的路線:Ulus Sartak部落(霍普拉河和伏爾加河之間) - 穿過茨納河 - 弗拉基米爾 - 穿過克利亞濟馬河 - 佩列斯拉夫爾-扎列斯基 -Ulus Sartak部落[4] 。
內弗魯伊的部隊是在弗拉基米爾附近越過克利亞濟馬河 ,在鮑里索夫日前夕(即7月23日)擊敗了安德魯。戰鬥細節不得而知。安德魯和雅羅斯拉夫先是逃往諾夫哥羅德,但諾夫哥羅德人並未接收他們,之後他們以及他們的家眷,就再經過諾夫哥羅德、普斯科夫和科利萬(塔林)逃往瑞典,雅羅斯拉夫雅羅斯拉維奇就逃到了普斯科夫。 1252年5月 15日,內弗魯伊贏得佩列斯拉夫爾-扎列斯基戰鬥並佔據了這座城市,時雅羅斯拉夫·雅羅斯拉維奇的妻子被殺,米哈伊洛和斯維亞托斯拉夫·雅羅斯拉維奇的孩子被俘,日季斯拉夫省長也被殺,還有許多人、馬和牛被帶去了金帳汗國的部落。
這是蒙古入侵之後進擊弗拉基米爾大公國的第一支大型蒙古韃靼軍隊。
歷史學家們對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參與內弗魯伊(Nevruy)軍勢的情況持有不同的看法,因這次戰事,他是成為弗拉基米爾大公。從瑞典回來後,安德魯·雅羅斯拉維奇接受了亞歷山大·雅羅斯拉維奇對蘇玆達爾的統治(斯維亞托斯拉夫·弗謝沃洛多維奇於1252年離世),往後他們之間新的衝突情況是不得而知,但特維爾的雅羅斯拉夫·雅羅斯拉維奇王公繼續爭奪弗拉基米爾的偉大王位,弗拉基米爾於1255年11月在諾夫哥羅德統治。然而,到次年即1256 年,亞曆山大返回諾夫哥羅德,由他的兒子德米特里·亞歷山德羅維奇接掌權位(最後訊息需再查驗)。
參見
[編輯]- 蒙古入侵
- 杜登進軍(Дюденева рать)
參考
[編輯]- ^ Соловьев С. М. История России с древнейших времен. — М.: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социально-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 1960. — Т. 3. — С. 156—157.
- ^ George Vernadsky. A History of Russia, 5 vols. —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43—1969. — Vol. 3: The Mongols and Russia. — PP. 143—149.
- ^ J.L.I.Fennell. The Crisis of Medieval Russia 1200—1304. — London: Longman, 1983. — PP. 106—108.
- ^ Ю. В. Селезнев. «Русско-ордынские конфликты XIII—XV веков». Таблица № 9. стр. 36-37.
文獻
[編輯]- Егоров В. Л. Историческая география Золотой Орды в XIII—XIV вв. / Отв. редактор В. И. Буганов. — М.: Наука, 1985. — С. 182—183. — 11 000 экз.
- Лаушкин А. В. Идеология «ордынского плена» и летописные известия о «Неврюевой рати» // История и культура Ростовской земли. 2000. Ростов, 2001. С.24-31.
- Неврюй // Славянская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 Киевская Русь — Московия: в 2 т. Т. 2 Н-Я. / Авт.-сост. В. В. Богуславский— М.: Олма-Пресс, 2005. — 816 с. ISBN 5224022495, ISBN 9785224022496 — С. 23.
- Селезнёв Ю. В. Элита Золотой Орды. — Казань: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Фэн» АН РТ, 2009. — С. 138. — 232 с.
- Селезнев Ю. В. // Русско-ордынские конфликты XIII—XV веков. // М. 2014г.
- Неврюева рать, 1252 г. // Хрусталёв Д. Г. Северные крестоносцы. Русь в борьбе за сферы влияния в Восточной Прибалтике в XII—XIII вв. — СПб.: Евразия, 2009/
- Неврюева рать // Дегтярёв А. Я. Избранные труды по русской истории. В 2 т. — Т. 2. — М.: Парад, 2008. — 575 с., ил. — С. 234—237.
- Храпачевский Р. П. Неврюева рать в свете монгольских источников
外部鏈接
[編輯]- Piskarev 的編年史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7 July 2020[日期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