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94rain/學術道德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學術誠信 (英語:Academic Integrity),是學術界的道德準則 或 規範。該詞由"學術完整性"的始祖Don McCabe英語Don McCabe提出[1] 。其中包括如避免作弊剽竊;保持一定的學術標準;在研究和學術出版方面的誠信和嚴謹等多個方面。[2]

違反學術道德的形式[編輯]

學術不誠實的例子包括:

  • 剽竊:未經適當承認,採用或複製其他作者(個人,集體,組織,社區或其他類型的作者,包括匿名作者)的原創作品。
  • 偽造:在任何正式的學術練習中偽造數據,信息或引用。
  • 欺騙:向教師提供關於正式學術活動的虛假信息。例如,錯過最後期限或虛假聲稱已提交作品的錯誤藉口。
  • 作弊:任何試圖在沒有得到應有的確認(包括使用備忘單)的正式學術活動(如考試)中獲得幫助的嘗試。
  • 賄賂或付費服務:提供作業答案或測試答案。
  • 破壞:行動以防止他人完成他們的工作。這包括從圖書館書籍中刪除頁面或故意破壞其他人的實驗。
  • 教授不端行為:學術上欺詐的教授行為等同於學術欺詐或學位欺詐。
  • 假冒:假冒學生的身份以給學生的學業成績帶來好處,例如代表該學生參加考試。
  • 合同作弊:一種欺騙形式,學生雇用第三方代表他們完成工作。論文工廠屬於這一類。

歷史演變[編輯]

在18世紀後期,學術誠信與美國南方的榮譽準則英語Academic honor code密切相關,著重於責任,驕傲,權力和自尊。[3] 學術誠信僅僅與個人的社會地位和外在表現有關。任何學術不誠實行為都是為了維護他們的好名聲而被視為達到目的的必要手段。

直到19世紀末,當大學的目標發生變化時,學術誠信的概念才發生變化。這個時代的學者被要求通過原創研究來教學和創作。 這種演變對促進整個學術機構的團結非常重要,並鼓勵學生互相追究不誠實行為的責任。它還允許學生通過彼此的自我監控感受到自己的能力。

信息技術的進步給學術誠信帶來了挑戰,特別是在網際網路上的剽竊 and use of poor-quality sources found on the internet.[4]信息技術也增加了合作寫作的機會,引發了作者身份正確歸屬的問題。[5]

對大學的影響[編輯]

現今大多數教育機構都對學術道德有著嚴格的要求。

違反學術道德的案例[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1. ^ Donald McCabe (Obituary). (2016). Star-Ledger. Retrieved from http://obits.nj.com/obituaries/starledger/obituary.aspx?pid=181490279
  2. ^ Alison Kirk, Learning and the marketplace, 1996-11-30, ISBN 9780809320929  |ISBN=|isbn=只需其一 (幫助)
  3. ^ Tricia Gallant, Revisiting the Past: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Academic Integrity, Academic Integrity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13–31 
  4. ^ The Netherlands Code of Conduct for Academic Practice (PDF).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ies in the Netherlands英語Association of Universities in the Netherlands (VSNU). 2014. 
  5. ^ Tricia Gallant, Twenty-First Century Forces Shaping Academic Integrity, Academic Integrity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6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