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Ghren/三國演義
《三國志演義》,通稱《三國演義》,[1]是元末明初羅貫中根據陳壽《三國志》和裴松之註解以及民間三國故事傳說,經過藝術加工創作而成的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四大名著」之一。[a][b][2]
《三國志演義》的內容從東漢靈帝建寧二年(169年),至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為止,描述了百年左右發生的事件。第1至33回,從東漢末年黃巾軍起義寫到曹操平定北方;第34回至第50回,集中描寫赤壁之戰以及戰後三分;第51回至第115回,重點記述劉備集團活動,以及劉備死後,諸葛亮治理蜀國,六出祁山,和姜維北伐中原的故事。第116至第120回,寫三國統一於晉。
《三國演義》在敘事中加以褒貶,直接傳達作者的價值觀念:崇尚明君、仁政的理想化政治世界,譴責殘忍、詭詐、製造亂世的昏君、奸臣。小說寫了超過1200個人物,採取特徵化性格的方式,塑造了智慧竭誠的諸葛亮、勇武忠義的關羽、亦奸亦雄的曹操等一大批形象鮮明的角色。敘事謀篇極有章法,能將取材自不同文本的零散片段串聯成清晰的敘事線,單個故事內因果邏輯縝密,各個故事之間脈絡分明。語言接近史傳,採用淺顯、明快、素雅的文言文,重敘述而輕描寫,重共性而輕個性。[a][b][c]
《三國》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小說,為中國古代長篇小說的發展和繁榮奠定基礎。《三國》也是中國第一部歷史演義小說,引發了歷史演義小說寫作的熱潮。《三國演義》也受到海外讀者的歡迎,早於隆慶三年已經傳至朝鮮。目前,韓國、日本、印尼、越南、泰國、英國、法國、俄羅斯等許多國家都有該國文字的譯本。
成書過程
[編輯]三國故事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東晉王隱《蜀記》記載諸葛亮大開城門智退司馬懿;隋煬帝曾和群臣觀看三國題材的傀儡戲;唐朝寺院中流傳「死諸葛怖生仲達」的俗賢故事;晚唐李商隱詩句記錄當時兒童對三國人物張飛、鄧艾的形象十分熟悉。宋、元時期,講史藝術勃興,從三國故事中大量取材。北宋瓦舍中出現了專說三國的講史家,並表現出崇尚劉備集團、貶抑曹操集團的傾向性。金元時期出現了三國主題的講史話本《三國志平話》《三分事略》,兩書內容幾乎一致,前半部分主要描述張飛之勇,後半部分主要描述諸葛亮之智,雖然較為粗疏,但已集民間三國故事之大成,初步形成了完整的敘事框架。[3][4][5][6]
《三國志》(包括裴松之注)、《後漢書》、《資治通鑒》、《資治通鑑綱目》對《三國演義》的成書有重大的影響。其中,《三國志》(含裴注)為《三國演義》最重要的史料來源。《通鑒綱目》則在思想傾向和編纂體例上影響了《三國演義》。[a]
戲曲方面,已知元代及元明之際雜劇中以三國為題材的雜劇劇目就有60多種之多,當中過半以蜀漢人物為中心,擁有鮮明擁劉反曹的傾向,如關漢卿《關大王單刀會》、鄭光祖《虎牢關三戰呂布》等。[b]
在長期的、眾多的民間傳說和民間藝人創作之上,羅貫中「據正史,採小說, 證文辭,通好尚」(高儒《百川書志》)創作了《三國志演義》此作。[b]
作者和成書年代
[編輯]明代著述和刻本多記錄《三國演義》的編著者是羅本,字貫中,東原(今山東東平)人。他可能還參與了《水滸傳》的編著,但不清楚具體承擔了哪方面工作,與施耐庵是何關係、如何分工。章回小說《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傳》《三遂平妖傳》也署名羅貫中,但不少學者質疑這些並非他的作品,系後人偽托。[7][8][9]
賈仲名《錄鬼簿續編》中記載了一位名叫羅貫中的戲曲家,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大約生於元代中期1320年前後,今存有其創作的歷史題材雜劇《趙太祖龍虎風雲會》。這位羅貫中與《三國志演義》的作者是否是同一人,如果是的話其籍貫是東原還是太原,這些問題都尚無定論。[8][10][11]
《三國演義》的成書年代同樣頗有爭議,元代中後期、元末、明初、明中葉四種說法並存。因無定論,通常稱其成書於「元末明初」。[10]
版本
[編輯]《三國演義》現存明清刻本超過100種,文字、情節有不少出入,傳承關係複雜。原作最初以抄本形式流傳,至明中葉分化為兩個平行的系統:演義系統,為官方刻印(官本)或江南書坊刻印(江南本),面向士大夫階層,書名多作「三國志演義」;志傳系統,為福建建陽書坊刻印(閩本),面向小市民階層,書名多作「三國志傳」,其中許多都增入了虛構人物關索[註 1]的故事。現存最古老的版本是明嘉靖元年(1522年)序刻本《三國志通俗演義》(「嘉靖元年本」或「嘉靖壬午本」),屬演義系統;第二古老的是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序刻本《通俗演義三國志史傳》(「葉逢春本」),也是現存最古老的繪像本,屬志傳系統。大多數學者認為,志傳系統的祖本比演義系統的祖本更接近原作的本來面貌。[12][13][14]
萬曆二十年(1592年)雙峰堂《批評三國志傳》(「余象斗本」)刊行,開《三國志演義》點評本之先河。[15]清康熙年間,毛綸、毛宗崗父子在「李卓吾評本」(葉晝偽托,屬演義系統)的基礎上,打磨文字,修訂情節,整理回目,刪削論贊,增易詩文,並詳加點評。「毛評本」大幅提高了小說的藝術水平,強化了尊劉貶曹的傾向,刊行後風靡圖書市場,成為《三國志演義》事實上的定本。當今大眾最常接觸的通行版本仍是去掉毛氏點評、保留毛氏改動的「毛改本」。[d]
20世紀90年代,沈伯俊針對書中不影響情節發展、藝術性、思想性的人名、地名、職官名等錯誤,加以校正、整理,根據不同底本推出多個校理本,統稱為「沈本」,是當代新版本中較為重要的一種。[16]
全書大綱
[編輯]董卓進京,天下陷入大亂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東漢末年,宦官十常侍掌權,朝政昏亂,黃巾之亂爆發。賣鞋小販劉備因徵兵而與逃犯關羽、屠戶張飛結識,在桃園中結拜為兄弟,隨後率鄉勇討伐黃巾立功。但因十常侍非親不用,劉備只獲縣尉職位。張飛怒打前來索賄的督郵,劉備掛印而去。
外戚何進與十常侍的鬥爭以兩敗俱亡告終,朝廷大權落入何進生前密詔入洛的西涼刺史董卓之手。董卓用赤兔馬收買武力高強的呂布叛殺并州刺史丁原,而後廢少帝,立陳留王為獻帝。驍騎校尉曹操行刺董卓失敗,逃回老家,發檄文號召天下討董。十八路諸侯響應,以渤海太守袁紹為盟主,劉備等也跟隨北平太守公孫瓚參與其中。華雄鎮守汜水關,連斬盟軍武將,卻被關羽一合斬殺,但袁紹竟因劉備官職低微而不予賞賜。劉、關、張在虎牢關合力擊退呂布。董卓見勢不妙,挾持獻帝遷都長安。盟軍除曹操外都不願追擊,各自班師,相互爭奪地盤。長沙太守孫堅在洛陽發現傳國玉璽並私藏,為此遭荊州刺史劉表討伐,交戰中身亡。袁紹與公孫瓚在河北相爭,劉、關、張在支援公孫瓚時與勇將趙雲結識。在長安,司徒王允利用養女貂蟬布下連環計,誘使呂布殺死董卓。董卓舊部李傕、郭汜本欲逃回西涼,在謀士賈詡的建議下回師長安,打敗呂布、殺死王允,又擊敗出兵勤王的西涼太守馬騰和并州刺史韓遂。
群雄逐鹿,曹操統一關東
青州黃巾又起,曹操受朝廷之命討伐,獲得大量降兵和人口,實力大增。又因父親遭徐州刺史陶謙手下劫殺,出兵攻徐州。劉備向公孫瓚借兵,赴徐州相救。呂布突然襲擊曹操後方,曹操只得回師。陶謙臨終前將徐州讓於劉備,呂布被曹操擊敗後也來投奔。李傕、郭汜自相殘殺,曹操乘機迎獻帝至許昌,從此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用謀士荀彧計策,挑撥劉備和呂布,呂布趁劉備受命征討南陽太守袁術時偷占徐州,反客為主。孫堅之子孫策以玉璽做抵押向袁術借兵,在結拜兄弟周瑜輔佐下橫掃江東。袁術得到玉璽後圖謀稱帝,先攻劉備,呂布以轅門射戟的方式助劉備化解危機。但因張飛與呂布舊怨,劉備只得放棄地盤,轉投曹操。曹操攻打宛城,張繡本已投降,後因嬸嬸被曹操占有而怒設伏兵,曹操驚險逃跑中失去了長子曹昂和大將典韋。袁術稱帝,被曹、呂、劉、孫聯軍擊敗。曹操征討呂布,將其擒獲後於白門樓處死。
劉備隨曹操回許昌後,被獻帝認作皇叔,又與董承、馬騰等在衣帶詔上簽名,承諾共誅曹操。曹操邀劉備煮酒論英雄,認為天下只有劉備配與自己並列。劉備十分不安,以討伐袁術為藉口逃離許昌,擊潰袁術後占據徐州不回。衣帶詔事發,曹操東征劉備,劉備投奔袁紹,關羽則有條件地暫時投降由曹操掌控的漢室朝廷。在斬殺袁紹大將顏良、文丑後,關羽離開曹營獨行千里尋訪兄長,過五關、斬六將,最終兄弟在古城相會。收納趙雲後,劉備一方前往汝南駐紮。
孫策謀劃偷襲許昌,卻遭道士于吉以法術害死,臨終前將江東託付給弟弟孫權。無後顧之憂的曹操與擊敗公孫瓚後統一河北的袁紹在官渡對峙。袁紹雖然勢力更強,但剛愎自用,手下紛紛投奔曹操。曹軍在烏巢燒掉袁軍糧草,又在倉亭大捷,取得對袁紹的決定性勝利。曹操又攻汝南,迫使劉備逃往荊州投奔劉表,再攻袁紹及其死後內訌的諸子,平定烏桓、遼東後統一關東。
孫劉聯盟,拒曹操於赤壁
劉備被劉表安置在新野,因酒後豪言而遭忌憚。劉表妻舅蔡瑁欲除掉劉備,劉備發覺後從酒席上遁走,縱馬飛越檀溪逃過一劫,隨後偶遇隱士水鏡先生,水鏡告訴劉備,得到伏龍、鳳雛之一即可安天下。劉備在謀士徐庶輔佐下打敗曹兵,但徐庶很快因母親被抓而不得已改投曹營,離開前告訴劉備伏龍就是隱居在南陽臥龍崗的諸葛亮。劉備三次誠心拜訪,終於得見。諸葛亮在隆中茅廬中分析天下局勢,為劉備定下未來戰略,並同意出山。劉表臨終前令長子劉琦繼位、劉備輔佐,蔡夫人和蔡瑁卻改立幼子劉琮。曹操率兵南下,劉琮不戰而降。在諸葛亮輔佐下,劉備在博望坡、新野先後打敗曹軍,但因實力懸殊,只能攜百姓一路奔逃。趙雲血戰長坂坡,張飛大喝當陽橋,保住劉備幼子阿斗,掩護劉備撤退至江夏。
曹操大軍繼續南下,猶豫是戰是降的孫權派謀士魯肅去江夏打探劉備虛實。諸葛亮隨魯肅赴江東,先舌戰傾向於投降的眾文官,再智激孫權。在周瑜、魯肅與眾武將的意見下,孫權決議聯劉抗曹。曹軍初戰不利,依賴蔡瑁等荊州降將操練水軍,周瑜巧施反間計,將之除掉。周瑜對諸葛亮心懷妒意,布置不可能的造箭任務,諸葛亮草船借箭,巧妙交差。周瑜與諸葛亮定下火攻計策,安排黃蓋用苦肉計,闞澤下詐降書,龐統假獻連環計。曹操聽龐統之言,將戰船以鐵索相連,橫槊賦詩,志在必得。諸葛亮施法借來東風,黃蓋駕火船沖寨,三江水戰,火燒赤壁。曹操在大火中匆忙逃跑,只因駐守華容道的關羽感念舊情才僥倖逃脫,統一天下的進程就此中斷。
劉備崛起,三分格局確立
孫劉聯軍擊敗曹操後立刻開始爭奪荊州。周瑜正面擊敗曹軍,不料曹軍中諸葛亮之計,三座城池都輕易落入劉備之手。劉備出兵荊南四郡,關羽在長沙城下與老將黃忠多番鏖戰,最終魏延率城內百姓起義,獻城於劉備。魯肅向劉備討要荊州,諸葛亮稱圖得益州後再歸還。周瑜假意安排孫權之妹嫁劉備,想要囚禁劉備,不料諸葛亮早有錦囊妙計託付趙雲,使劉備娶親後安然返回,東吳賠了夫人又折兵。周瑜的計策屢屢被諸葛亮識破,三次動怒觸動舊傷,憤恨而亡。
為專心對付孫權,曹操將馬騰召入許昌殺害,以除西北方的後顧之憂。馬騰之子馬超興兵復仇,在潼關殺得曹操割須棄袍。大將許褚保護曹操,又裸衣與馬超大戰。曹操使計離間馬超與韓遂,擊敗馬超。馬超只好提兵入羌,後又在隴西冀城受挫,只得投奔漢中張魯。
張魯擔心遭曹操進攻,計劃先攻擊益州劉璋以壯大實力。劉璋尋求劉備相助,而其手下謀士張松、法正等早已暗謀迎劉備為新主公。劉備留諸葛亮在荊州,攜鳳雛龐統入川,於葭萌關駐紮。孫權欲騙妹妹攜阿斗回東吳,趙雲截江奪回阿斗。劉璋在手下苦勸下,對劉備逐漸失去信任,劉備率先反客為主,向成都出兵。龐統於雒城落鳳坡中箭身亡,諸葛亮、張飛入川援助,留關羽鎮守荊州。張飛智擒嚴顏並勸服其歸降。張魯遣馬超攻葭萌關,張飛與馬超挑燈夜戰。諸葛亮設計招降馬超。馬超率大軍兵臨成都,劉璋無奈投降。劉備已占有益州,東吳於是希望歸還荊州。魯肅明設宴會,暗布伏兵,關羽單刀赴會,全身而退。
東南方向,曹軍將領張遼威震逍遙津,東吳將領甘寧百騎劫營,戰線總體僵持。西北方向,曹操平定張魯,占得漢中,威脅益州。曹、劉在漢中決戰。黃忠在定軍山陣斬曹軍主帥夏侯淵。諸葛亮運籌帷幄,迫使曹操撤兵。劉備即位漢中王,封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為五虎大將。天下鼎足三分。
英雄末路,舊時代的落幕
關羽奉命北伐樊城,曹仁率兵堅守。曹操派于禁、龐德前往救援。關羽與龐德大戰,隨後借秋水淹沒七軍,龐德寧死不屈被斬,于禁乞降。在荊州問題上長期受氣的孫權令呂蒙謀取荊州。呂蒙先裝病,再率兵穿白衣扮客商渡江,偷襲兵力不足的荊州,一向被關羽嚴苛對待的公安、南郡守將傅士仁、糜芳也先後獻城投降。關羽攻樊城不下,荊州又失守,只好敗走麥城,突圍時被擒獲,遭孫權斬首。
孫權為嫁禍,將關羽頭顱轉獻曹操,曹操卻被關羽顯聖所驚嚇,不久身亡。曹丕即位後篡漢自立為大魏皇帝。劉備亦在蜀中稱帝以繼漢室,隨後舉兵攻吳以報弟仇。張飛因關羽之死而情緒失控,常施怒氣於兵士,遭刺殺身亡。劉備憤恨東征,連勝十餘陣,孫權遂起用書生陸遜為大將。陸遜堅守不出,劉備因天氣炎熱而移營寨於林蔭中避暑,陸遜趁機火燒連營,在彝陵大破蜀軍。劉備兵敗後一病不起,在白帝城向諸葛亮託付後事後身亡。
諸葛用兵,天命終究難違
曹丕聯合東吳、南蠻、西羌與孟達共同伐蜀,諸葛亮輕描淡寫間令五路大軍紛紛退兵,並與東吳重新達成抗曹聯盟。為除後顧之憂,諸葛亮率兵南征,七擒七縱蠻王孟獲,使其傾心歸降。
隨後諸葛亮開始北伐,在進攻隴上時招降了魏國少年將軍姜維,再出祁山,直逼長安,在陣前罵死老臣王朗。新城太守孟達與諸葛亮約定叛魏歸蜀,卻被司馬懿迅速鎮壓。諸葛亮派馬謖守街亭,馬謖將兵營設於山上,魏軍圍山切斷取水道路,攻破蜀軍。司馬懿率大軍十五萬攻西城,諸葛亮身邊只有二千五百人,卻大開城門,騙得司馬懿起疑心退兵。諸葛亮撤兵回到漢中,含淚依照軍令將馬謖問斬。此後諸葛亮又三次北伐,雖然在戰場上多次擊敗司馬懿,殺死魏國大將王雙、曹真、張郃,但因為兵糧不足、人才凋零、後方內訌而均無功而返。三年後,諸葛亮再度北伐,在上方谷困住司馬懿父子並縱火,不料突降暴雨,司馬懿逃出生天。諸葛亮為激司馬懿出戰而送其女子服裝,司馬懿隱忍不出。諸葛亮壽命將至,點七星燈施法續命,卻在最後一天被魏延誤滅主燈。在五丈原的秋風中,諸葛亮結束了為興復漢室而鞠躬盡瘁的人生。
諸葛亮在臨死前布置下木雕像,嚇跑了以為諸葛亮是裝死設伏的司馬懿,掩護蜀軍安全撤退。魏延不滿諸葛亮將事務交給楊儀,決定造反,但諸葛亮生前早已安排馬岱假意依附魏延,於陣前將之襲殺。
司馬篡魏,三分歸晉一統
在魏國,曹睿傳位給曹芳,令曹爽與司馬懿輔政。司馬懿佯裝年老體病,讓曹爽放鬆警惕,乘其出城發動政變,詔殺曹爽,掌握大權。司馬懿病死後,其子司馬師、司馬昭繼續專權。曹芳傳衣帶詔討司馬兄弟,事發後被廢,曹髦被立為帝。鎮東將軍毌丘儉、揚州刺史文欽聞訊反叛,司馬師平亂後因眼疾病故,繼任的鎮東將軍諸葛誕同樣反叛,被司馬昭平定。曹髦不堪做傀儡,聚集內廷侍衛討伐司馬昭,被司馬昭部下成濟殺死。司馬昭將弒君之罪推在成濟身上,又立曹奐為帝。
姜維繼承諸葛亮遺志,不斷北伐,但均無顯著進展。後主劉禪聽信宦官黃皓讒言,想要廢除姜維兵權。姜維求於隴西沓中屯田,此後長期駐外。司馬昭派鍾會協助鄧艾大舉進攻蜀漢。鍾會攻破漢中,姜維退守劍閣。鄧艾與鍾會不和,於是兵行險著,從陰平小路翻山越嶺,偷襲江油,直逼成都。劉禪不戰而降,蜀漢滅亡。姜維為復興蜀漢,假意投降鍾會,聯合其除掉鄧艾,又鼓動其舉兵反魏,結果很快被平定。劉禪被司馬昭封為安樂公,樂不思蜀。
在東吳,於諸葛亮北伐時稱帝的孫權年老去世,孫亮繼位。諸葛恪專權,被孫峻所殺。此後孫峻和孫綝先後專權,孫亮想要誅殺孫綝,事發後孫綝廢孫亮,改立孫休為帝。孫休聯合老將丁奉除掉孫綝,奪回大權。
伐蜀勝利後,司馬昭獲封為晉王,不久病死,傳位司馬炎。司馬炎篡魏自立為帝。孫休聽聞後憂慮成疾去世,孫皓繼位。司馬炎派王濬、杜預攻吳,孫皓投降。天下大勢,分久必合,百年戰亂至此歸晉一統。
思想傾向
[編輯]《三國演義》並非單純地記錄歷史,而是在敘事中加以褒貶,毫不隱晦地傳達作者的價值觀念:崇尚明君、忠臣、賢良、仁政的理想化政治世界,譴責殘忍、詭詐、製造亂世的昏君、奸臣。這種思想傾向與《三國志平話》秉持的輪迴報應觀截然不同,其建立在傳統的儒家政治和倫理觀念之上,並糅合了民間大眾心理。[a][b][c]:183,240
歷朝以來,史學家對於曹、劉孰為正統爭論不一,民間則一貫尊劉貶曹。《三國演義》總體上也持這一傾向,不是因為劉備的漢室宗親身份,也並非對歷史人物的評價,而是對霸道政治的貶斥和對王道政治的渴望。書中的劉備是仁君的典範,在政治層面上施行仁政,愛民如子,在個人層面上重視道德,待人以誠。劉備集團的文臣武將也以忠義回報主公,鞠躬盡瘁,發揮智勇以創造理想的清平世界。與劉備相對的是書中的曹操。他雄才大略,遠勝於殘暴的董卓、剛愎的袁紹等人,但奸詐而無愛人之心,「寧使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為了權謀可以隨意地將百姓、部下作為犧牲品。書中借劉備之口指出這一對政治道德化身的極致對立:「今與吾水火相敵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每與操相反,事乃可成。」[c][36][a][b]
與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描寫的理想國度不同,《三國演義》渴望的安樂治世並非空想的烏托邦,而是可以實現的清平世界。但遺憾的是,這在現實中沒有真正成功。小說並沒有歪曲歷史,而是忠實地記錄了蜀漢覆滅、三分一統於晉的過程,流露出對理想破滅、大道不行的迷惘和悲嘆。[c]:193[37][a][b][36]
紛紛世事無窮盡,天數茫茫不可逃。
鼎足三分已成夢,後人憑弔空牢騷。
——《三國志演義》末回結尾
藝術特色
[編輯]七實三虛
[編輯]清朝史學家章學誠稱《三國演義》「七分實事,三分虛構」[e]。作為歷史演義小說,書中有大量虛構人物和情節。如小說中,諸葛亮引大小官僚上表,請劉備即皇帝位,而劉備對此多加謙讓。在諸葛亮設計裝病,率文武眾官再次請求,劉備才勉強得准。在即位後,依然再三辭讓(第八十回)。而《三國志》中,劉備則沒有多次辭讓帝位。這些虛構內容多數是為了「尊劉貶曹」,突顯蜀漢的正統性質,並在藝術上增加文學趣味。[f][17]
為方便讀者了解小說文本與歷史記述的差異,一些學者整理了文史對照的版本,如盛巽昌編《三國演義補證本》,周文業、鄧宏順合編《三國志通俗演義文史對照本》《三國志演義文史對照本》,許盤清編《三國演義地圖珍藏本》等。[g]
人物塑造
[編輯]《三國演義》寫了1200多個人物,其中有名姓的約1000人,是中國古典小說中書寫人物最多的一部[18]。小說塑造人物的方式主要是特徵化其性格: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徵,略寫次要方面;人物性格從登場起就定型,此後不斷深化與豐富;通過對比的方式刻畫特徵不同的人物,區分性格相似的人物。這種寫作方法類似民間文學對傳奇人物的塑造,同時又符合正統儒家觀念下仁、義、智、勇等典型規範。[b][c]:234
通過這樣的方式,羅貫中塑造了一批個性鮮明而純粹的形象。其中最為成功的是毛宗崗評為「三絕」的諸葛亮、關羽和曹操。諸葛亮料事如神,更有忠貞竭誠之品質。關羽勇武無敵,並以其獨絕千秋的義氣超越一般武將,而在極富英雄主義色彩的同時又有心高氣傲的一面。小說中的曹操並不像《平話》和傳統戲曲中那樣單純地奸詐、陰險、兇殘,而是勇於進取、樂觀豪爽、胸襟博大,同時專權僭越、多疑詭詐、不擇手段。《平話》和雜劇中關羽辭別後,曹操想假借賜袍將其擒拿,小說中改寫為曹操誠心贈袍、讚賞、成全;史傳中有曹操因多疑誤殺呂伯奢一家的記載,小說中增加故意殺死呂伯奢的情節,將「寧我負人、毋人負我」擴為「寧使我負天下人、毋教天下人負我」。羅貫中在曹操形象的兩方面用力,使之豐富、複雜,成為真正典型的奸雄形象。另一方面,小說中的人物缺少思想活動及內在衝突,罕有性格上的成長,有時因為過於典型化而失去真實感,如魯迅批評其「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a][b][c]:231
敘事章法
[編輯]《三國演義》取材於講史平話、雜劇、史傳文學,而能將大小故事串聯成脈絡清晰的敘事線。李福清將王允借貂蟬誘呂布誅董卓的「連環計」故事拆解為14個段落,其中5個來自史書,3個是雜劇與史書結合,1個受雜劇啟發,2個受雜劇或《平話》啟發,3個由羅貫中構思。羅貫中將這些原本散落各處的零散片段加以改造和時序安插,深化其中的因果關係,編織為完整統一的小說敘事。故事也不像《平話》那樣簡單地線性發展,而是在董卓與呂布的衝突中間插入李儒出面相勸的情節,於前進中有頓挫,緩急節奏交替。羅貫中還將史傳中董卓「拔手戟擲布」的無關情節插入連環計中,又將呂布刺殺董卓時的武器由史傳中的矛改為了戟,使得在人的明線之外,又有一條前後照應的物的伏線。[c]:218-228
《三國演義》不僅單個故事內的因果邏輯縝密,各個故事之間的聯繫也相當嚴整。小說跨越百年,人多事繁,千頭萬緒,而能敘述得井井有條,環環相扣。全書的宏大規模建立在精密的敘事結構之上,以漢室衰亡起,以晉朝統一結,主體部分交纏著魏、蜀、吳各自興衰的三條主線,此起彼伏,渾然一體。三條線中以曹劉鬥爭為干,曹劉鬥爭中以劉備集團為重,劉備集團中以諸葛亮為主,諸葛亮中又以隆中對為核:上承此前群雄逐鹿之形勢,下啟此後三分天下之格局。[b][c]:224[a]
戰爭描寫
[編輯]《三國演義》非常善於描寫戰爭,可以說是一部軍事文學作品。書中四十多場戰役,上百個戰鬥場面,有實寫、有虛寫,有遠景、有特寫,圍城、劫營、火燒、水淹、強攻、智取、單挑、舌戰等各有不同。戰場外,更有計謀、外交、政治相互交織,錯綜複雜。大戰中,又加宴飲、賦詩、軼事作為點綴,張弛有度。[a][b]
操教釃熱酒一杯,與關公飲了上馬。關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來。」出帳提刀,飛身上馬。眾諸侯聽得關外鼓聲大振,喊聲大舉,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眾皆失驚。正欲探聽,鸞鈴響處,馬到中軍,雲長提華雄之頭,擲於地上。其酒尚溫。 ——《三國演義》通行本第五回
語言文辭
[編輯]《三國演義》的語言更接近史傳而非民間文學,總體上採用淺顯的文言文,「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既通俗易懂,又富有歷史敘事的韻味。用語程式化,重敘述而輕描寫,重共性而輕個性:劉備、馬超、諸葛亮都長得「面如冠玉」,關羽、魏延都「面如重棗」,情感多為簡單、強烈的「大喜」「大怒」,動作常是戲劇化的「仰天長嘆」「哭絕於地」,人物話語除張飛等個別形象外差異性不大。[a][b][c]:229-233
影響
[編輯]中國文學史
[編輯]《三國演義》是中國第一部歷史演義小說,其成功刺激了其他歷史演義小說的生產,從盤古開天地寫到當代,其中較有代表性的屬以《東周列國志》為代表的列國系統和以《隋唐演義》為代表的隋唐系統。此後又發展出了時事小說(如《檮杌閒評》等),或向英雄傳奇小說、人物傳記小說等轉化、融合。已知的明、清歷史小說有超過200種之多。[b]
《三國演義》也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小說,為中國古代長篇小說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因其巨大的成功,分回立目的章回體遂成為中國古代長篇小說最主要的、甚至唯一的形式。自《三國》以後,中國長篇章回小說繁榮勃興,出現了《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紅樓夢》《儒林外史》等眾多佳作,成為中國古代文學史的重要組成部分。[b]
海外傳播
[編輯]- 朝鮮
《三國》早於隆慶三年(1569年)已經傳入朝鮮,經過朝鮮之役之後開始普及。初期流傳的時候,因為《三國》歪曲歷史事實,被受批評,如奇大升認為:「《三國志衍義》,則其怪誕如是,而至於印出,其時之人,豈不無識?觀其文字,亦皆常談,只見怪僻而已」[註 2],而不減其流通熱度。現存最早的版本是1627年(仁祖五年,天啟七年)在濟州島刊行的《新刊校正古本大字音釋三國志通俗演義》。至十八世紀,因毛本的刊行,《三國演義》開始進入當時文人的視野。至十九世紀,《三國演義》開始在普通民眾中得到普及,並產生了《赤壁歌》的說唱藝術作品,是盤索里五大作品中唯一以外國文學為主題的。[19]
- 日本
《三國演義》何時傳入日本尚沒有一致的說法,主流的說法是在江戶時代初期傳入的。《三國演義》在日本的初譯本為《通俗三國志》,元祿二至五年(1689年-1692年)由署名湖南文山的譯者翻譯而成,共50卷。譯本並非對原文的忠實翻譯,對內容有較大的增刪。譯本問世以後,吸收了當時以武士和富裕工商者為主的讀者群。約150年後,由池田東籬亭校訂,葛飾戴斗插畫的《繪本通俗三國志》(天保七年至十二年,1836年-1841年出版)的出版,進一步將《三國演義》擴大到一般百姓的層面。[h]:11-28
吉川英治的《三國志》於1939年開始在《中外商業新報》(今《日本經濟新聞》)連載,至1943年連載完畢,歷時五年。此該作基於湖南文山翻譯的《通俗三國志》和久保天隨的《新譯演義三國志》的基礎上對《演義》進行改編,增加了作者的思想和創意,帶動了日本的「三國熱」。[h]:37-55
- 東南亞
越南方面,在20世紀之前,明清小說的傳播主要是通過戲曲、口述或者改編的方式。在英國博物院收藏的50多種越南木刻版劇本中,有9種是關於三國故事的。1901年,在西貢(今胡志明市)報紙《農賈茗談》(Nông cổ mím đàm)上刊登了法國人卡納瓦喬(Canavaggio)翻譯成國語字的《三國志俗譯》(Tam Quốc Chí Tục Dịch),為首個越南語譯本。[20]
泰國方面,在《演義》出現前已經有三國故事在當地流傳。1802年,昭帕耶帕康(洪)領受拉瑪一世的王命組織翻譯《三國演義》,通稱洪版《三國》。隨後,《三國》開始在泰國流傳起來,受到泰國人的喜愛。曼谷王朝六世王瓦棲拉兀時期,洪版《三國》被譽為官方權威的「泰國文學俱樂部」評為「散文體故事類作品之冠」。[i]
- 西方的譯介
- 拉丁語:晁德蒞(Angelo Zottoli)翻譯出十二回(第1-4回、25回、41回、45-49回、56回),總題為《三國志》,見《中國文化教程》第一版。[21]
- 英語(片段譯本甚多,略):
- 約翰·斯蒂爾(John G. Steele)譯,題《第一子書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副題為《舌戰》1905年由上海長老會出版社印刷出版。首部節譯本。
- 鄧羅(布魯威特一泰勒,C. H. Brewitt-Taylor)譯《三國志演義》,1925年由上海別發洋行出版,共二卷。首部全譯本。
- 張亦文(Cheung Yik-man)譯《三國演義精華》,1927年由香港文心出版社出版,譯出第43-50回(赤壁之戰)。後出全譯本,1985年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
- 莫斯·羅伯茨(Moss Roborts)譯《三國:中國的壯麗戲劇》(Three Kingdoms :A Historical Novel),1976年紐約梅林因書局出版。共節譯出四十四回。選譯文對原文還有所節略,故選譯本譯文約有原書四分之一左右。後出全譯本,1992年由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出版社及北京外文出版社聯合出版。西方評論界一般認為此本是易於閱讀的較好版本。
- 虞蘇美譯:《三國演義》(北京:上海外語出版社,2017)。首個由中國人翻譯的全譯本。
- 法語:
- 西奧多·帕維(Théodore Pavie)譯《三國演義》,巴黎B.迪普拉書局1845年出版第一卷,1851年出版第二卷。一共譯至四十四回為止,未完成全書翻譯。
- 嚴全(Nghien Toan)與路易·里克(Louis Ricaud)合譯的《三國》四卷本。譯至《三國演義》第六十回為止(每卷十五回),譯文較忠實於原作。書中有詳細的譯註,並附清初木刻圖多幅。書前有嚴全所撰《序言》及羅伯特·魯爾曼(RobertBuhlmann)所撰《導言》。
- 孫超英(Chao ying Durand-Sun,音譯)譯[22]:L'Épopée des Trois Royaumes(巴黎:友豐書店,2006年至2015年),共六卷。[23]
- 德語:
- 弗朗茨·庫恩譯《三國志:中國小說》,1940年由柏林G.基彭霍伊爾出版社出版。全書共分二十章。譯文至三十八回為止。書中有舊木版插圖24幅,這些插圖是穆勒(F.W.K.Müller)教授1909年在保定府獲得的,現藏柏林民族博物館。
- 尹芳夏(Eva Schestag),2017年初由德國菲舍爾出版社出版。首個德語全譯本。[22]
- 荷蘭語:哥羅內(C.C.S.Crone)譯,題為1943年由烏德勒支A.W.波羅納出版社出版。據庫恩譯本轉譯。
- 俄語:巴拿休克(B.A.Πанасюк)翻譯並注釋,書中附有三國地圖、職官表及插圖16幅,並附有簡短的出版說明。1954年由莫斯科文學出版社出版。120回全譯本,共二卷。
外部連結
[編輯]- 嘉靖元年序本:三國志通俗演義
- 周曰校本:新刊校正古本大字音釋三國志通俗演義
- 志傳評林本:新刊京本校正演義全像三國志傳評林
- 楊閩齋本:重刻京本通俗演義按鑒三國志傳
- 朱鼎臣本:新刻音釋旁訓評林演義三國志傳
- 李卓吾評本:李卓吾先生批評三國志
注釋
a.
一些版本稱「關索」,一些版本稱「花關索」,人物情節也不相同。
b.
元祖本指的是現存所有版本的共同祖本。元祖本可能就是羅貫中原作,也可能距原作有一定差距。
c.
語出《三國志》裴松之注。
d.
指吉川英治在編譯《三國志演義》基礎上創作的小說《三國志》。
參考
[編輯]- ^ 陳翔華. 罗贯中原著书名不作「三国演义」说. 三国志演义纵论. : 33-44.
- ^ 張文珍; 馬瑞芳.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研究丛书——中国古代通俗小说发展研究[M] 第1版. 濟南: 山東教育出版社. 2016: 37-42. ISBN 9787532891832.
- ^ 陳翔華. 略论《三国志演义》. 三国志演义纵论. : 1-12.
- ^ 陳翔華. 《三国志平话》说略. 三国志演义纵论. : 457-461.
- ^ 黃毅. 《三国志平话》与元杂剧“三国戏”——《三国演义》形成史研究之一 明清小说研究. 2007: 80-92.
- ^ 陳翔華. 三国故事剧考略. 三国志演义纵论. : 349-428.
- ^ 陳翔華. 《三国志演义》原编撰者及有关问题. 三国志演义纵论. : 13-32.
- ^ 8.0 8.1 劉世德. 罗贯中与《三国志演义》// 三国与红楼论集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3: 22-56. ISBN 9787516117361.
- ^ 柳存仁. 罗贯中讲史小说之真伪性质// 刘世德 (编) 中国古代小说研究 台湾香港论文选辑.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 74-172.
- ^ 10.0 10.1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沈伯俊16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沈伯俊25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 沈伯俊. 《三国演义》版本研究的新进展 社会科学研究. 2004: 150-154.
|issue=
被忽略 (幫助) - ^ 中川諭. 《三国志演义》版本研究. 由林妙燕翻譯.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 ISBN 978-7-5325-5628-1.
- ^ 魏安. 三国演义版本考. 由1996翻譯.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 7-5325-2023-4.
- ^ 陳翔華. 三国志演义纵论. : 130-148. 已忽略未知參數
|chaptor=
(幫助) - ^ 梅新林; 韓偉表. 《三國演義》研究的百年回顧及前瞻. 文學評論. 2002, (01): 6-17.
- ^ 陳翔華. 论讲史平话及其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 三国志演义纵论. : 430-456.
-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沈49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 王赫延. 《三國演義》在朝鮮半島的傳播. 外國問題研究. 2014, (04): 59-62.
- ^ 余麗瑤. 《三國演義》在越南的傳播及影響. 百色學院學報. 2020, 33 (03): 75-80.
- ^ 王麗娜; 杜維沫. 《三國演義》的外文譯文. 明清小說研究. 2006, 82 (4): 70-85.
- ^ 22.0 22.1 龍健. “比起三国,《权力的游戏》只能算小儿科”. 南方周末. [2023-09-14].
- ^ L'épopée des trois royaumes 3 fr. You Feng(友豐) (法語).
引用錯誤:在<references>
標籤中name屬性為「郭素媛」的參考文獻沒有在文中使用
引用錯誤:在<references>
標籤中name屬性為「闵庚旭」的參考文獻沒有在文中使用
引用錯誤:<references>
中定義的<ref>
沒有給出name屬性
<references>
標籤中name屬性為「纵论130」的參考文獻沒有在文中使用專著
[編輯]-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郭預衡 (編). 中國古代文學史長編(元明清卷) 2000年重印本. 北京: 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2: 298–333. ISBN 7810398598.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袁行霈 (編). 中國文學史(第四卷) 第三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 21-37. ISBN 9787040325720.
-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李福清. 三国演义与民间文学传统. 由尹錫康; 田大畏翻譯.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ISBN 7-5325-2170-2.
-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沈伯俊76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 語出《丙辰札記》。
- ^ 鄧宏順. 整理说明. 周文業; 鄧宏順 (編). 三國志演義文史對照本. 北京: 中國古籍出版社. 2013.
-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邓宏顺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 8.0 8.1 趙瑩. 《三国演义》在日本的译介与研究. 天津: 南開大學出版社. 2014. ISBN 978-7-310-04601-0.
- ^ 金勇. 形似神异:《三国演义》在泰国的古今传播.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8: 引言1-6. ISBN 978-7-301-29453-6.
©2023 shidian.baike.com反饋郵箱:service@mail.shidianbaike.com未成年人舉報熱線:400-140-2108 按5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400-140-2108
26.26.126.2
沈伯俊. 論毛本《三國演義》// 沈伯俊論三國. 成都: 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 2018: 76-86. 978-7-5643-6440-3.
27.
劉世德. 夜話三國. 北京: 書目文獻出版社, 1995: 50-51. 7-5013-1216-8.
28.
沈伯俊. 再談重新校理《三國演義》的幾個問題// 沈伯俊論三國. 成都: 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 2018: 98-115. 978-7-5643-6440-3.
29.
陳遼. 真實性·學術性·科學性——評沈伯俊《三國演義》校理本. 社會科學研究, 1992, (06): 127-128.
30.
梅新林, 韓偉表. 《三國演義》研究的百年回顧及前瞻. 文學評論, 2002, (01): 6-17.
31.
郭預衡 (主編). 中國古代文學史 4.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99-100. 7-5325-2380-2.
32.32.132.2
鄧宏順. 整理說明. 周文業; 鄧宏順 (編). 三國志演義文史對照本. 北京: 中國古籍出版社, 2013. 978-7-5348-4190-3.
33.
丘振聲. 三國演義縱橫談. 桂林: 灕江出版社, 1983: 330-332.
34.
鄭鐵生. 三國演義敘事藝術. 北京: 新華出版社, 2000: 141-144. 7-5011-4930-5.
35.
沈伯俊. 《李卓吾先生批評三國志》考論// 沈伯俊論三國. 成都: 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 2018: 65-75. 978-7-5643-6440-3.
36.36.136.2
張錦池. 中國六大古典小說識要.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3: 1-28. 978-7-02-010013-2.
37.
黃鈞. 我們民族的雄偉的歷史悲劇——從魏、蜀矛盾看《三國演義》的思想內容. 社會科學研究, 1983, (04): 9-18.
38.
沈伯俊. 《三國志宗僚》考辨// 沈伯俊論三國. 成都: 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 2018: 49-54. 978-7-5643-6440-3.
39.
劉敬圻. 嘉靖本《三國志通俗演義》中的曹操性格// 明清小說補論. 哈爾濱: 北方文藝出版社, 2016: 15-40. 978-7-5317-3713-1.
40.
沈伯俊. 略論「為曹操翻桉」// 沈伯俊論三國. 成都: 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 2018: 428-438. 978-7-5643-6440-3.
41.41.141.241.3
齊裕焜 (主編). 中國古代小說演變史.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5. 978-7-02-010549-6.
42.42.142.2
王麗娜. 中國古典小說戲曲名著在國外. 上海: 學林出版社, 1988: 1-53. 7-80510-168-X.
43.43.143.243.3
金文京. 《三國演義》的世界. 邱嶺, 吳芳玲 (譯).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10: 218-252. 978-7-100-07335-6.
44.
聚寶. 《三國演義》在蒙古地區的傳播研究. 海拉爾: 內蒙古文化出版社, 2013. 978-7-5521-0294-9.
45.45.145.245.3
趙瑩. 《三國演義》在日本的譯介與研究. 天津: 南開大學出版社, 2014. 978-7-310-04601-0.
46.
陳翔華. 諸葛亮形象史研究. 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0: 328-334. 7-80518-131-4.
47.47.147.2
邱嶺; 吳芳齡. 三國演義在日本. 銀川: 寧夏人民出版社, 2006. 7-227-03128-4.
48.
陳翔華. 俗文學創作與《三國志演義》// 三國演義縱論. 台北市: 文津出版社, 2006: 303-318. 978-957-668-797-6.
49.
胡世厚 (主編). 總序. 三國戲曲集成 元代卷. 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18. 978-7-309-13343-1.
50.
紀德君. 演繹《三國志》,彈唱兒女情——彈詞《三國志玉璽傳》試論. 文化遺產, 2009, (03): 70-75.
51.
韓霄. 《三國演義》的現代傳播 (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 武漢大學, 2005.
52.
左岩. 近二十年《三國演義》影視傳播及價值實現研究 (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 山東大學, 2011.
53.
高國靖. 1980年代以來《三國演義》改編影視劇研究(戲劇與影視學碩士論文). 西北師範大學, 2021.
54.
Red Cliff (2008). Box Office Mojo. [2022-11-06].
55.
Red Cliff II (2009). Box Office Mojo. [2022-11-06].
56.
呂偉. 老版、再版《三國演義》連環畫得失談// 姜維朴 (編). 連環畫藝術 第33輯. 北京: 中國連環畫出版社, 1995. 7-5061-0662-0.
57.
陳大為. 未竟之戰——三國故事的當代詮釋與消費趨勢// 亞洲閱讀:都市文學與文化1950~2004. 台北市: 萬卷樓圖書, 2004: 197-251. 9577394965.
58.
王六一 (主編). 征途 走向百年的中國動畫 卷9 中國動畫國際卷. 北京: 三辰影庫音像出版社, 2012: 137-139. 7-83000-125-1.
59.
王煜. 三國IP:遊戲的霸主. 新民周刊, 2017, (08): 102-104.
60.
陶克彥, 朱宗明, 廖智. 三國題材在遊戲作品中的應用研究. 文化學刊, 2021, (03): 133-135.
61.
程慶. 三國題材電腦遊戲簡介// 成都武侯祠博物館 (編). 諸葛亮與三國文化 6. 成都: 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3: 183-192. 978-7-5364-7817-6.
62.
蔣大器. 三國志通俗演義序// 朱一玄, 劉毓忱 (編). 三國演義資料彙編. 天津: 百花文藝出版社, 1983: 269-270. 10151·633.
63.
胡適. 《三國志演義》序// 胡適古典文學研究論集.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735-743. 7-5325-0283-X.
64.
杜貴晨. 毛澤東與《三國演義》. 海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1, (04): 54-57.
65.
刘再复. 双典批判 对《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的文化批判.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 99-101. 978-7-108-03465-6.}} 如无特别说明,识典百科全部内容遵循 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 协议国际版(CC BY-SA 4.0)
用戶協議隱私政策侵權投訴營業執照京ICP證060907號京ICP備06004007號-4新出發京零字第海210295號
中國網際網路舉報中心北京不良信息舉報中心(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1)第00103號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2152號
©2023 shidian.baike.com反饋郵箱:service@mail.shidianbaike.com未成年人舉報熱線:400-140-2108 按5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400-140-2108
引用錯誤:頁面中存在<ref group="註">
標籤,但沒有找到相應的<references group="註" />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