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XuanEa/沙盒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離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後:1966-1968[edit] 1966年-1968年:從哥倫比亞廣播公司離職 奧布里身負價值250萬美元的股票離開了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搬至日落大道,並成立了一家製片公司——奧布里公司。在1967年,奧布里的律師雷森·鮑澤(Gregson E. Bautzer)試圖為自己的另一位客戶收購美國廣播公司(ABC),這位客戶就是來自拉斯維加斯的百萬富翁霍華德·休斯(Howard Hughes)。收購完成後,奧布里得到聘用,接管美國廣播公司。但為人低調的休斯拒絕親自出席由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舉辦的聽證會,因此聽證會不得不否決了此項收購案,交易由此付諸東流。 奧布里顯赫的聲譽、英俊的外表、無盡的風流韻事及他戲劇性地離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經歷,為三部小說提供了靈感。他曾經的朋友基夫·布拉塞爾(Keefe Brasselle)撰寫了一部作品,題為《食人族:一部關於電視上野蠻酋長的小說》。在該小說的標題中,大寫字母的運用讓人難以理解。諾拉·埃夫隆(Nora Ephron)評論該標題為「沒有可讀性」。哈羅德·羅賓斯(Harold Robbins)於1969年出版了作品《繼承人》,同年傑奎琳·蘇珊恩(Jacqueline Susann)出版了《愛情機器》,兩部作品中都有以奧布里為原型的人物。在蘇珊恩的作品中,奧布里的角色是網絡主管羅賓·斯通(Robin Stone)。保羅·羅森菲爾德(Paul Rosenfield)透露道,奧布里和蘇珊恩「暗中合作」,並將蘇珊恩的經歷「搬至電視屏幕上」。儘管蘇珊恩的丈夫歐文·曼斯菲爾德(Irving Mansfield)在全職打理妻子的事業之前,自己也是一名忙碌的電視製片人。蘇珊恩談論起奧布里時,說道,自己的鄰居奧布里,「生來就是那種負責電視製片工作的人,天生就是小說人物的原型。」 1967年6月,奧布里簽署了一份為期兩年的合同,為哥倫比亞電影公司出品電影。儘管有傳聞稱,奧布里是娛樂圈多個職位的候選人,但奧布里對紐約時報的記者文森特·坎比(Vincent Canby)透露:他「再也不想涉足娛樂圈的公司了」。用坎比的話說,奧布里曾一直「涉及多個領域的工作,包括影視出品、房地產和珍珠養殖」。在1965年,奧拉汗(Oulahan)和蘭伯特(Lambert)寫道,他「投資領域十分廣泛,從銅礦開採到華夫餅連鎖店均有涉足。」他為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製作的第一個項目,是改編帕特里夏·海史密斯(Patricia Highsmith)的作品《遠走高飛的人》。奧布里告訴坎比:「我的出品標準是看是該作品否有利可圖。」 擔任米高梅總裁: 1969–1973[edit] 1969年-1973年:年擔任米高梅電影公司總裁 1969年,一名來自拉斯維加斯的商人科克·科克里安(Kirk Kerkorian)接管米高梅電影公司時,奧布里的事業重新迎來轉機。科克推翻了當年早些時候控制米高梅的埃德加·布朗夫曼(Edgar M. Bronfman),此時,布朗夫曼是加拿大的一家酒業巨頭。奧布里的律師格雷森·鮑澤同時也是科克的代理人,因此,鮑澤向科克舉薦奧布里。在製片人赫伯·賈菲(Herb Jaffe)和麥克·弗蘭科維奇(Mike Frankovich)拒絕該職位後,奧布里成為了科克的第三人選。同時,製片人雷·斯塔克(Ray Stark)也是該職位的候選人之一。在前總裁路易斯·F·波爾克(Louis F. Polk Jr.)從1月14日起就擔任米高梅總裁,在遭解僱後,1969年10月21日,米高梅總裁由奧布里出任,他接任了波爾克的工作。奧布里是1969年米高梅電影公司的第三任總裁。波爾克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說,「沒有人喜歡留下半截工作走人」。他還說自己已經著手進行米高梅急需的改革。到1969年8月31年財年為止,米高梅已經損失了3500萬美元。 奧布里的薪水是每周4000美元,但他並未同米高梅簽署工作合同。1986年,他說「我希望科克能對我說『走人吧,吉姆』如果我沒有簽署合同,就沒有工作的義務。」正如20世紀60年代的大多數電影公司一樣,當時的米高梅正在生死存亡的邊緣苦苦掙扎,科克里安信心滿滿地說,他新聘的總裁會讓公司重回昔日的輝煌。事實上,奧布里很大程度上整頓了公司,此前,科克里安通過建造米高梅大酒店將公司轉變為以酒店為導向的公司。奧布里說:「我們一直在使用老舊的方法」。後來,在1986年,他說,整個公司「完全處於混亂狀態。只有掀起地毯,你才能看到地毯下到底有多混亂。公司珍視的聲譽已是千瘡百孔。」 在奧布里就職的幾天內,他取消了12部電影以削減成本,其中包括弗雷德·辛尼曼 (Fred Zinnemann) 的《男人的命運》,該片即將開始主要攝影。奧布里1970年4月29日宣布在將總部從紐約市遷至卡爾弗城時解僱了3500名員工以更靠近生產設施。他下令出售米高梅歷史悠久的服裝和道具收藏,例如《綠野仙蹤》中朱迪·加蘭 (Judy Garland) 穿的紅寶石拖鞋、《亂世佳人》中費雯麗的裙子,以及《繼承風雲》中斯賓塞·特雷西 (Spencer Tracy) 穿的西裝。該西裝最終被查爾斯曼森的一位辯護律師購買,他經常穿著它出庭。工作室位於卡爾弗城的大部分外景地及其在科內霍谷的2000英畝(相當於8平方公里)的牧場都賣給了房地產開發商;這些行動在波爾克在任期間就已有計劃。奧布里因處理公司檔案和停止製作而受到批評。他在1986年回憶說,「雄鹿必須停在某個地方,而它就停在我身邊。懷舊在這裡很流行,所以我們因賣朱迪加蘭的紅鞋而受到批評。對我們來說它們沒有價值,其本身也沒有內在價值。 他的行為減輕了公司的財務壓力。在他上任的頭九個月里,他將米高梅的債務削減了2700萬美元,占總債務的近四分之一。該公司在上一段時期虧損了1830萬美元,而在這九個月內取得了54萬美元的利潤。

奧布里取消了兩部朱莉·安德魯斯(Julie Andrews)的電影

提效[edit] 公司損失巨大,因為波爾克將他前任在職期間拍攝的許多電影的花費作為總虧損一筆勾銷;該公司在截至1969年8月31日的財政年度中虧損3540萬美元。1969年12月,奧布里告訴《紐約時報》:「基本上,我們目前真正關注的是去切實簡化這項操作。當你損失和我們一樣多的錢時,沒有什麼別的可做。」奧布里還說:「我們已經決定,我們不會繼續在40英畝的站立式布景的基礎上進行製作。作為當今電影主要觀眾群體的年輕人將其稱為塑料世界,這在今天的業務中幾乎是一種威懾。」 奧布里宣布了快速製作每部成本不超過200萬美元的電影的計劃,但其中許多電影遭到了評論家和觀眾的轟炸。然而,其中一項取得了成功,那就是理察·朗德特里 (Richard Roundtree) 的電影《軸》,該片耗資100萬美元,票房收入約為1200萬美元。代理人蘇·門格斯說他是一個非常強硬的交易方;她曾說「我寧願和他上床,也不願和他談判。」早些時候,奧布里取消了兩部朱莉·安德魯斯的電影,即《她愛我》和《用音樂說出來》,理由是音樂劇的風潮已經過去。1970 年,因超出預算,他還試圖取消大衛·萊恩的《瑞恩的女兒》或者精簡其規模,但未能成功。 在 1970 財年上半年,儘管大面積放棄各類電影,該公司仍實現了650萬美元的利潤。該公司已將經營虧損從650萬美元大幅削減至160萬美元。奧布里在 1970年4月告訴媒體,如果沒有以下四部電影,公司本可以賺錢。它們分別是赫伯特·羅斯改編自詹姆斯·希爾頓的小說《再見》、由彼得·奧圖爾和佩圖拉·克拉克主演的《奇普斯先生》;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 (Michelangelo Antonioni) 的《扎布里斯基角》 (Zabriskie Point),該電影被寶琳·凱爾 (Pauline Kael) 稱為是「巨大的、人造的、搖搖欲墜的電影廢墟」;由羅伯特·萊恩 (Robert Ryan) 和查克·康納斯 (Chuck Connors) 主演的奇遇電影《尼莫船長和水下城市》,以及西德尼·盧美 (Sidney Lumet) 執導、奧馬爾·謝里夫 (Omar Sharif)、阿努克·艾米(Anouk Aimée)和樂天·聯雅Lotte Lenya主演的《約會》。這四部電影的製作成本接近2000萬美元,但未能實現收支平衡。同月,文森特·坎比 (Vincent Canby) 在《紐約時報》上寫道,「看電影的觀眾變幻無常的口味使得 [工作室的電影] 存貨的很大一部分已經過時了。」 到本財政年度結束時,該公司取得了150萬美元的利潤,對於一年前虧損3500萬美元的公司來說,這是一個了不起的轉變。1971年1月,奧布里宣布,「我們很高興公司已經扭虧為盈。通過管理層的政策,包括全面重組、實質性經濟、整合運營以及近期電影的更好表現,我們已經基本能夠實現盈利。」同月,在20世紀福克斯公司解僱了其兩名高管理察·扎努克和大衛·布朗之後幾天,奧布里宣布公司正在與福克斯公司進行合併談判。兩周後,他宣布會談已經結束。然而,福克斯董事長兼執行長達里爾·F·扎努克公開否認有任何談判。他告訴媒體;「過去和現在都沒有,未來也不打算就我們兩家公司的合併或任何其他類型的聯合進行任何討論」。 現實做法[edit] 奧布里親自參與到米高梅的工作,並親自剪輯電影。《紐約時報雜誌》寫道,「奧布里對米高梅電影每一個創意細節的投入遠遠超過了他對哥倫比亞廣播公司 (CBS) 劇本的投入。」剪輯了羅伯特·米徹姆 (Robert Mitchum) 主演的電影《回家》後,導演赫伯特·B·倫納德 (Herbert B. Leonard) 公開進行抗議。1971年,他在接受《時代》雜誌採訪時表示:「他單方面、武斷地破壞了這部電影。」導演布萊克·愛德華茲 (Blake Edwards) 對奧布里私自改動威廉·霍爾登 (William Holden) 主演的電影《戎馬闖天關》很生氣,他告訴《紐約時報雜誌》:「刪減?他還不如一個一年級的學電影的學生懂得多。他把電影的核心部分直接剪掉了」由於奧布里的剪輯,《碟中諜》系列的製片人布魯斯·蓋勒 (Bruce Geller) 將他的名字從他的第一部電影《科基》的演職人員名單中刪除了。電影《錢德勒》的製片人麥可·S·勞克林 (Michael S. Laughlin) 和導演保羅·馬格伍德 (Paul Magwood) 在行業報紙上刊登了一整版的廣告,宣稱: 關於我們的電影《錢德勒》,讓我們給予應有的榮譽。我們遺憾地承認,所有的剪輯、後期製作以及附加場景都是由小詹姆斯·T·奧布里 (James T. Aubrey Jr.) 執行的。我們很抱歉。


奧布里和導演薩姆·佩金帕 (Sam Peckinpah) 發生了衝突

勞克林(Laughlin)在接受《時代》雜誌採訪時表示:「你就是不能和奧布里打交道。他知道,訴訟費用很高,而且由於法律程序上的拖延,在你的案子上法庭之前,這部電影早就不見了。」奧布里還曾與薩姆·佩金帕 (Sam Peckinpah) 有過一次臭名昭著的爭吵,後者在1973年開始了西部片《比利小子》的拍攝。奧布里在製作初期削減了佩金帕的預算,不允許他重拍關鍵鏡頭,將上映日期推遲到陣亡將士紀念日,並剪掉了將近20分鐘的影片。剪輯師羅傑·斯波提斯伍德 (Roger Spottiswoode) 說:「奧布里下令剪掉一些場景,除了他知道薩姆不希望剪掉這些場景之外,沒有其他原因。」影評人約翰·西蒙 (John Simon) 寫道,奧布里「理應成為電影編輯工會的榮譽成員,或者更確切地說,是不光彩的成員。」 米高梅曾與美國電影協會 (MPAA) 及其在1968年制定的電影評級系統存在分歧。奧布里說,米高梅在1971年因評級問題和「高昂的會費」問題而退出美國電影協會。1971年10月,米高梅宣布將在拉斯維加斯建造世界上最大的酒店(米高梅大酒店),並準備涉足遊輪業務。次月,該公司公布1971財政年度利潤為1630萬美元,相比1970財政年度的160萬美元,當年利潤大幅增長,為25年來的最高水平。 在米高梅工作四年後,奧布里宣布辭職,他說:「我願意做的工作已經完成了。」1973年10月31日,科克萊恩(Kerkorian)成為繼任者。《時代》雜誌宣稱:「在奧布里的領導下,米高梅製作出了大量利潤高、中等預算的垃圾片,比如《劫機》和《塔蘭圖拉毒蛛》;導演們經常指責他愛管閒事,他也疏遠了其中的許多人,」但是「作為一個金融類導演,奧布里也許應該獲得奧斯卡獎。」 最後生涯:1974-1994 [edit] 20世紀70年代中期,奧布里和雪莉·蘭辛(Sherry Lansing)在穿過威爾希爾大道時出了車禍,導致兩人受傷,蘭辛拄著拐杖生活了一年半,奧布里一直照顧她,直到她恢復健康。「他每天都來。他會說:『你不會瘸的。』而我自己的母親和父親都不能給我更多的支持。」蘭辛在2004年接受《綜藝》雜誌採訪時說。 奧布里在離開米高梅之後成為了一名獨立製片人,製作了10部令人難忘的電影。他最大的成功是1979年一部關於達拉斯牛仔啦啦隊的影視片,由簡·西摩(Jane Seymour)主演。20世紀80年代中葉,他是英特馬克(Entermark)公司的董事長,這是一家製作低成本電影的製片公司,由幾個富有的德克薩斯人運營,包括前州長約翰·康納利 (John Connally)。他說:「我們的理論是,在今天的附屬權利下,一部成本為300萬美元的電影是有實際利潤的。我們不需要4000萬美元的票房,也不需要在聖誕節上映。」為了宣傳這個具有風險的項目,他在1986年罕見地接受了《洛杉磯時報》的採訪。保羅·羅森菲爾德 (Paul Rosenfield) 發現他毫無悔意: 奧布里並不否認他做事魯莽,拍攝風格可以讓脆弱的演藝界自我瓦解。「如果我是做輪胎生意的,」奧布里說,「即使客戶不買我的輪胎,我也不會傷心。我會想,『那又怎樣?』但在我這行,如果我不買劇本,編劇就會踢狗,打老婆。所以你要學會關注人際關係。但這並不意味著你要對別人撒謊。我攪過別人的局,也被別人攪過局,我知道,做個攪局者更好,要誠實地做到這一點很難,但我更喜歡別人這樣對待我。我現在不想要權力,也不想要權威,所以我想我的坦率傷害不了我。 1986年,佩利(Paley)被迫離職後,勞倫斯·蒂施 (Laurence Tisch) 收購了哥倫比亞廣播公司,,之後,八卦專欄作家利茲·史密斯 (Liz Smith) 報導了奧布里的這段經歷,從而引發了有關奧布里將再次擔任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執行長的傳言。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布蘭登·塔提科夫 (Brandon Tartikoff) 致力於恢復美國全國廣播公司 (NBC) 的聲譽時,奧布里擔任他的顧問。1994年,奧布里因心臟病發作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