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見潾
德莊王朱見潾(1448年5月7日—1517年9月7日),是明英宗庶次子,母靖莊安穆宸妃萬氏。朱見潾初名朱見清,出生後不久,其父英宗在土木堡之變中被俘,朱見清由祖母孫太后撫養。景泰三年五月初三(1452年5月21日)受封榮王。
天順元年(1457年)明英宗復辟,在當年三月初六(1457年3月30日)改封德王,並改名朱見潾。天順六年(1462年),代表英宗祭告太廟。天順七年(1463年),搬出紫禁城,入住京城諸王府,準備就藩。英宗下旨令文武百官參照太子規格朝見朱見潾。皇叔襄王朱瞻墡還送了厚禮。英宗臨終前,內閣首輔李賢多次勸英宗不要易儲,說傳位太子朱見濡則宗社幸甚,英宗最終沒有易儲。
朱見濡登基為明憲宗後,朱見潾仍享有特權,曾代表憲宗祭掃十三陵和祭告太廟。後於成化元年(1465年)納妃,成化三年二月十七(1467年3月22日)就藩,為明朝自宣德四年(1429年)以來首次皇子就藩,俸祿全為祿米,憲宗還賜他愛吃的白熟粳米每年兩百多石,朱見潾的封地也在他的請求下從德州遷到濟南府。
朱見潾或曾被英宗錢皇后撫養,次年錢皇后去世後,朱見潾以「撫育深恩」為由,請求回京奔喪,未獲准。而一年前其生母萬宸妃過世時,史料則並無記載朱見潾曾請求送葬。從明憲宗開始,朱見潾得到大量賞賜,包括田地近萬頃以及全濟南府稅收。據濟南地方志記載,朱見潾修建德王府時參照紫禁城的規格,設有承運殿、圜殿和存心殿三大殿,王府占地範圍北至今濟南後宰門,南至泉城路,西至芙蓉街。先前齊王朱榑、漢王朱高煦因為獲罪被廢,所占田產都成為荒田,此時都被憲宗應朱見潾所請賜給了他,最後得到壽張、清河、章丘、新城等縣閒地六千五百多頃。
憲宗駕崩時,兄弟中唯有朱見潾提出奔喪。明孝宗年間,王妃劉氏去世,孝宗特准朱見潾以掃墓的名義每年出城一次。武宗年間,下旨所有王府田地統一徵銀三分。朱見潾上書請求免除,未果。
他在位六十年,在正德十二年(1517年)過世,諡號莊,四年後由其子朱祐榕嗣位。
1993年除夕,山東省文物部門對號稱濟南小十三陵的一組明朝大墓進行搶救性發掘,通過墓誌判斷出該大墓為朱見潾及其後裔的墓葬及疑冢。朱見潾的墓室由前後兩殿組成,棺床為石刻須彌座式,長達兩米,石門使用了二龍戲珠圖案,且每扇石門均雕有九排門釘,每排為9個,一共有81個,為皇帝規制,亦可見朱見潾的特殊地位。
家庭
[編輯]壙志
[編輯]王諱見潾,乃英宗睿皇帝之子。母宸妃萬氏。正統十三年四月初五日生,天順元年三月內封為德王。正德十二年八月二十二日以疾薨,享年七十歲。妃劉氏武城後衛正千戶劉忠之女,子三人女四人。訃聞,上輟視朝三日,遣官賜祭,仍命有司治喪葬如制。慈聖康壽太皇太后、慈壽皇太后及文武衙門皆致祭焉。以正德十三年四月二十八日葬於青崖山之原,惟王宗室至親享有大國,仁慎恭厚,人無間言,七十餘年有如一日。夫何一疾遂至不起,豈非命耶,爰述其概,納諸幽宮,永垂不朽雲。
妃劉氏武成衛正千戶忠之女,成化元年五月二十八日冊立為德王妃,一子三女,子封王世子,長女曰金鄉郡主,次女曰樂安郡主,三女曰萊陽郡主。今弘治六年十二月初三日以疾薨逝,享年四十五歲。訃聞,上賜祭令有司營葬如制。聖慈仁壽太皇太后、皇太后、中宮在京、親王在京、親王妃在京,公主皆遣祭焉,以弘治九年九月二十七日葬於青崖山之原,嗚呼!妃以淑德作嬪親藩,享有榮封,貴富兼備,茲以命終,夫婦何憾,爰述其概,納諸幽壙,永垂不朽雲。
無 原因:明政府封之 |
明榮國國王 1452年-1457年 |
空缺 下一位持有相同頭銜者: 莊王朱祐樞
|
無 原因:明政府封之 |
明德國國王 1457年-1517年 |
繼任: 子懿王朱祐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