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聶士成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聶士成
《庚子辛亥忠烈像贊》之聶士成像
庚子辛亥忠烈像贊》之聶士成像
 大清直隸提督
字號字功亭
諡號忠節
出生1836年
 大清安徽省合肥北鄉崗集三十鋪村
逝世1900年
 大清直隸省天津府
經歷

聶士成(1836年—1900年),功亭忠節安徽合肥北鄉(今崗集鄉聶祠堂)人,淮軍名將。

生平

[編輯]

生於合肥北鄉崗集三十鋪村聶祠堂郢一農家。武童出身,其母有烈女之風,七十歲時仍能練武。後隨淮軍袁甲三攻打捻軍。改隸淮軍,任把總,平定太平軍、捻軍有功,授予「力勇巴圖魯」勇名,與王孝祺章高元並稱「淮軍後起三名將」。

光緒十年(1884年)爆發中法戰爭,聶士成奉命率軍赴台,授山西太原鎮總兵。1894年甲午戰爭,聶士成隨提督葉志超武毅軍援朝,駐軍牙山。於遼東大高嶺一帶取得清軍為數不多的幾場勝利,以功授直隸提督

戰後武毅軍剩餘部隊駐紮蘆臺。聶士成按德國軍法操練,並提拔當時的張作霖

1898年,清政府將北洋部隊改為武衛軍,聶士成所部武毅軍馬步三十營改制為武衛前軍

1900年,義和團運動在山東等地迅速發展,聶士成力主鎮壓。4月,義和團破壞保定鐵路,5月30日,聶奉命保護蘆保京津鐵路。義和團燒毀黃村鐵路,聶軍小隊前往阻止,被義和團迎擊,傷數十人。之後義和團三千人毀廊坊鐵軌,聶士成率軍前往,遭義和團襲擊,聶軍還擊殺死義和團五百人。[1]當時掌政之端王載漪、大學士剛毅等人下旨嚴責士成。直隸總督裕祿命聶士成回蘆台,聶士成率軍回天津。當時天津有義和團二萬多人,常擊殺武衛軍士兵,聶士成不敢反抗,但聶軍與義和團的讎隙更深。軍機大臣榮祿害怕聶軍嘩變,寫信安慰聶士成,稱武衛軍軍服西化,容易被誤會。聶士成回信稱:「拳匪害民,必貽禍國家。某為直隸提督,境內有匪,不能剿,如職任何?若以剿匪受大戮,必不敢辭。」[2]

6月,聶士成率所部守衛天津楊村一帶,與義和團一起阻擊欲入京拯救使館區的八國聯軍先遣隊,清軍與聯軍互有死傷,而義和團則被聶士成派上前線,遭聯軍機槍掃射,撤回時又遭聶軍機槍掃射,死傷慘重。由於京津鐵路已被義和團破壞、八國聯軍先遣隊不擅陸戰、聶軍裝備精良(配有德製重機槍),聯軍無法前進只能後撤,清廷稱此役為廊坊大捷。但裕祿將之歸功並大賞於義和團,而聶軍則分文無賞。[3]

1900年7月9日,義和團為報復聶士成,派人綁架聶士成家眷,聶士成聞訊後大怒分兵營救,兩軍正式開戰。同時日軍義和團紀莊子戰場包抄天津,在紀莊子擊敗義和團後抄襲聶士成後路,聶士成由於身穿黃馬褂目標過大被日軍炮火擊中身亡[4]。義和團意欲搶奪並侮辱聶士成屍體,因德軍進逼而未果,德軍後將聶士成遺體歸還清軍。

紀念

[編輯]
天津聶士成殉難紀念碑

1905年清政府於天津八里台以南(今天津市南開區紫金山路與衛津南路交叉口)立碑紀念,碑高2.4米,花崗石砌築基座。碑正面刻「聶忠節公殉難處」,兩側立柱上刻「勇烈貫長虹,想當年馬革裹屍,一片丹心忍作怒濤飛海上;精誠留碧血,看今日蟲沙歷劫,三軍白骨悲歌樂府戰城南」,橫額為「生氣凜然」。

紀念碑在文革中被列入四大舊徹底砸爛;1984年復立時,碑文僅留「聶忠節公殉難處」七字。

2000年是其為國捐軀100周年,天津市政府在原聶公碑所在地樹立了一座高4.18米的聶忠節公橫刀躍馬銅像以示緬懷,底座鐫刻贊詩一首:將軍驅騎刀光寒,一躍橋頭此生瞻。聶公當年激揚處,多少青松配雨寒。

相關條目

[編輯]

延伸閱讀

[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清史稿·卷467》,出自趙爾巽清史稿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清史稿·卷467
維基共享資源閱覽影像

參考文獻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