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壽宮花園
外觀
(重新導向自雲光樓)
綜述
[編輯]清朝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到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改建寧壽宮時,在寧壽宮後區西部的東西寬約40米、南北長160米的窄長區域內建成了一座花園,備乾隆帝歸政後游賞,故又名「乾隆花園」。[1]
寧壽宮花園自南到北分成四進院落:[1]
- 第一進院:主體建築是古華軒,古華軒前有一株古楸樹,古華軒因此樹而得名。軒東的假山上有承露台,軒西有帶有流杯渠的禊賞亭,亭北山上有旭輝庭。古華軒南側有假山,假山中有曲徑。古華軒東南角有曲廊、矩亭、抑齋圍繞而成的小院,院內東南砌有假山,山上的小亭為「擷芳亭」。[1]
- 第二進院:古華軒後的垂花門內是第二進院。正房為遂初堂,其前方東西兩側有配房,通過轉角廊、倒座廊將正房、配房、垂花門連成一體,形成一個典型的三合院。院內採用太湖石點景,疏植花木。[1]
- 第三進院:遂初堂後的第三進院主要為山景。院內假山峰巒起伏,山間還有深谷,山下有洞通往四方。有蹬道可上山,山上有天橋,聳秀亭立於山頂。院北有萃賞樓,西側有延趣樓,東南山麓有坐北朝南的三友軒,三面出廊,東面緊鄰樂壽堂的西廊。
- 第四進院:萃賞樓以北是第四進也是最後一進院。主體建築為符望閣,符望閣南山屏上有碧螺亭,此亭的造型及裝修都採用五瓣梅花形或者折枝梅花紋。亭南有小虹橋通往萃賞樓。山屏西南的養和精舍,平面呈曲尺形。符望閣西有玉粹軒,符望閣北有倦勤齋,玉粹軒北依著西牆有小樓竹香館,外面圍有一道南北向弓形的矮牆。倦勤齋南側、玉粹軒北側接有爬山廊,可到竹香館的二層。[1]
寧壽宮花園布局合宜,經營有緒。屋頂形式多樣,色彩豐富,有黃色、綠色、藍色、紫色、翠藍色等色彩,梁枋彩繪大批使用金線蘇式彩畫。南北中軸線的布置有所變化,後半部的中軸線略向東移。寧壽宮花園既帶有私家園林的玲瓏精秀,又和皇宮的氛圍很協調。[1]
2001年,故宮博物院和世界建築文物保護基金會成立了一個國際合作隊伍,以修復保護倦勤齋,後來該保護項目擴展至倦勤齋所在的寧壽宮花園裡的所有建築。整個寧壽宮花園的修復與保護工作共分四個階段,預計將在2017年全部完工。2008年11月10日,倦勤齋保護工程竣工。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表示:「倦勤齋保護項目作為故宮大修的組成部分,具有試點意義,其經驗將被推廣到整個故宮。」[2]
建築
[編輯]第一進院
[編輯]- 衍祺門:位於整個寧壽宮花園的最南端,是花園的南門,也是第一進院的正門。衍祺門以東為養性門。衍祺門內正面是一組假山,穿過假山中的山洞,可來到古華軒前。
- 古華軒:為第一進院落的主體建築。建於清朝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古華軒是一座坐北朝南的敞軒,面闊三間帶迴廊,正面懸掛著乾隆帝御筆「古華軒」木匾。卷棚歇山頂,黃琉璃瓦綠剪邊。檐柱之間設有倒掛楣子和坐凳,金柱間有透空燈籠錦落地罩,以區分內外,內外空間形成了貫通之勢。古華軒明間內檐以及三間後檐懸掛著木雕龍匾四塊,明間北柱朝南掛對聯一副「明月清風無盡藏,長楸古栢是佳朋」,均為乾隆帝為古楸而題寫。古華軒前檐下種植有古楸樹一株,建古華軒時樹齡已逾百年,古華軒便因此古樹而得名。古華軒的裝修十分素雅,軒內的天花採用卷草花卉圖案的楠木貼雕。因為圖案凸起於天花板上,所以產生了強烈的立體感,獨具韻味。[3]
- 禊賞亭:位於第一進院落西側,建於清朝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坐西朝東,位於須彌座平台上,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前出抱廈,平面呈「凸」字形,三面出歇山頂,中間是四角攢尖琉璃寶頂,黃琉璃瓦綠剪邊,檐下繪有蘇式彩畫。明間後面設有黑漆雲龍屏門,以遮擋亭後的高牆,北側有遊廊通往旭輝庭。禊賞亭抱廈內的地面鑿石成曲折狀的渠,渠長27米,取「曲水流觴」之意,稱為「流杯渠」。渠水源自禊賞亭南側假山後面隱蔽的水井,汲水進缸,經過假山內的暗渠流到流杯渠中。禊賞亭內外均繪有竹紋,代表王羲之蘭亭修禊時的「茂林修竹」。禊賞亭前砌有山石踏步,亭檐下面用刻著竹紋的漢白玉欄板圍護。[4]
- 旭輝庭:位於禊賞亭以北的假山上,坐西朝東。建於清朝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面闊三間,進深一間,歇山式卷棚頂,覆黃琉璃瓦綠剪邊。明間開門,其他各間為檻牆、支摘窗,窗是步步錦格扇芯。東側、南側前出廊,南側連接爬山遊廊。檐下繪有蘇式彩畫。旭輝庭因朝東,高居假山上,可迎日出,故乾隆帝題「旭輝」。
- 擷芳亭:位於第一進院落的東南隅。北側是抑齋,抑齋西側有遊廊相連,遊廊向西延伸,轉而向南,圍成一個小院。遊廊轉角處建有矩亭。擷芳亭建在石山上,高出牆垣,從亭中可以俯瞰院內外的風景。擷芳亭是四角攢尖頂,綠琉璃瓦頂,黃琉璃瓦件飾檐、脊。檐下有倒掛楣子、白石坐凳欄杆。石山上有蹬道,可登上擷芳亭。[5]
- 抑齋:位於第一進院落內的東南角,建於清朝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坐北朝南,面闊兩間,硬山式卷棚頂,頂覆黃琉璃瓦綠剪邊,前後出廊,檐下繪有蘇式彩畫。前後開有門,門戶錯置,步步錦隔扇門,其他是檻窗,玻璃屜窗。室內是小佛堂,隔斷上嵌有佛龕。東間有門可以暗通養性殿的西配殿佛堂。抑齋前的東南隅假山上有擷芳亭;抑齋西側為矩亭;抑齋向北可到露台。[6]
- 矩亭:位於第一進院落,抑齋西側,建於清朝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矩亭平面呈方形,坐西朝東,四角攢尖寶頂,黃琉璃瓦綠剪邊。檐下繪有蘇式彩畫。矩亭內的西面是遊廊檻窗,上面懸掛著乾隆帝御筆「矩亭」匾,頂部為編織紋天花,此為宮中僅有。矩亭的南面、北面、東面接有遊廊,向南可通往衍祺門,向北可到露台,向東可到抑齋。 [7]
- 露台:又稱「仙台」,位於第一進院落東側。建於清朝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露台位於太湖石堆疊的假山上,面積7平方米,用白石欄杆圍繞。欄板寬0.84米,高0.42米,南北相對各有兩塊,西側為三塊,東側為兩塊,東側中間為入口,欄板之間有石望柱。露台內的地面鋪有米黃色斑石。露台外順山北下,有木石欄杆,露台南北兩側有石階通往露台下的石洞。石洞的正面和南面各闢有洞門,正面是朱扉金釘宮門,南面是朱漆板門。門洞口都是寬0.8米,高1.9米,素白石券。南門券頂上方是半圓形木雕透窗。洞內有佛龕,坐北朝南,東壁上嵌著石刻乾隆帝御書佛經,冬季陽光經過透窗可以直射在經文上。[8]
第二進院
[編輯]- 院門:位於位於寧壽宮花園的南北中軸線上,古華軒後面,遂初堂之前,是第二進院落的院門。院門是四扇綠漆的垂花門。[9]
- 遂初堂:位於寧壽宮花園的南北中軸線上,古華軒後面,是第二進院落的正房。建於清朝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嘉慶、光緒年間重修。遂初堂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坐北朝南,卷棚歇山頂,黃琉璃瓦綠剪邊,前後出廊。前廊下懸掛著乾隆帝御筆滿文與漢文「遂初堂」匾額。中間開門,其他各間開支摘窗。明間是過廳,穿過過廳可來到寧壽宮花園的第三進院落。遂初堂左右有轉角遊廊,和東、西配房前廊相連。[9]遂初堂內匾額為「養素陶情」,東室內對聯為「屏山靜水皆真宰,蘿月松風合靜觀」。
- 東、西配房:各五間,北三間為明廊,中間開門,南二間為暗廊。配房南端出廊,和院牆垂花門的倒座遊廊相連。外檐都繪有蘇式彩畫,虎皮石牆基。正房、東西配房以及轉角遊廊、廊房圍合成一個平面很方正的庭院。院內疊有石山一座,太湖石點景,疏植花木,環山有翠竹、綠樹,海墁地面鋪有方磚甬路,以連接正房和東西配房。[9]
第三進院
[編輯]- 三友軒:位於第三進院落,坐北朝南,是一座三開間的小軒。建於清朝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黃琉璃瓦卷棚頂,西為歇山式,東為硬山式,三面出廊,這種屋頂構造形式是宮中僅有。三友軒明間槅扇四扇,中間兩扇是門,檐下懸掛「三友軒」匾,兩個次間是燈籠錦支摘窗。三友軒內以松、竹、梅「歲寒三友」作為裝修主題。紫檀透雕圓光罩上的竹葉以玉片鑲嵌。東為三扇支摘窗,和樂壽堂可隔窗相望。後檐都是支摘窗,窗外是假山。西次間的西牆辟有窗,用紫檀木透雕松、竹、梅紋的窗櫺。透過西窗,可以欣賞窗外的假山、翠竹、青松。[10]
- 延趣樓:位於第三進院落西側。建於清朝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後來嘉慶七年(1802年)修,光緒十七年(1891年)重修。延趣樓分為上下兩層,連廊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歇山卷棚頂,黃色琉璃瓦件飾檐、脊,其他鋪有𡧗綠色琉璃瓦,脊角走獸五個。檐下梁枋繪有蘇式彩畫。延趣樓的東面、南面、北面出廊。廊檐安有倒掛楣子,下面設有欄杆。廊內側安有門窗以分隔內外空間,門窗上部均以櫺條拼為步步錦。室內裝修用多種瓷片鑲嵌裝飾。延趣樓初建時,有天橋自樓上通至院內石山的峰頂,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將天橋拆除,形成了如今的格局。[11]延趣樓有對聯:「軒亭喜淳樸,甌研總清嘉」。
- 聳秀亭:位於第三進院落,院內堆疊著很高的假山,山頂有聳秀亭。聳秀亭平面呈方形,四角攢尖頂。黃色琉璃瓦件飾檐、脊,其餘鋪𡧗綠色琉璃瓦。檐下有倒掛楣子,下設有坐凳欄杆。聳秀亭下是懸崖峭壁,還有幽深的洞谷。從亭內可俯瞰寧壽宮園內外的風景。[12]
- 萃賞樓:位於第三進院落北側。建於清朝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嘉慶年間、光緒年間先後進行修葺。萃賞樓坐北朝南,卷棚歇山頂,黃琉璃瓦綠剪邊。上下分為兩層,各面闊五間,前後出廊。萃賞樓正面下層是明廊,上層東四間是明廊,西梢間隔成暗廊,明間開有門,其他各間均為窗。萃賞樓的後檐下層兩次間分別開一門,上層中間開門,其他各間均為窗。隔扇門都是步步錦隔心,夔龍團紋裙板,窗是步步錦支摘窗。上下檐柱之間設有雕花彩繪木欄杆。外檐飾有博古紋蘇式彩畫,檐下安有倒掛楣子。萃賞樓上後檐明間的門外架有一座凌空的白石小橋,通至後山主峰上的碧螺亭。萃賞樓前的假山峰巒疊起,洞谷連通。萃賞樓西側有上下遊廊通往雲光樓。[13]萃賞樓下西室匾曰「聚景」,兩旁楹聯為「金界樓台思訓畫,碧城鸞鶴義山詩」。樓上兩匾,一為「積芳」,一為「延綠」,楹聯為「素壁題詩還自檢,明窗披帙雅相親」。
第四進院
[編輯]- 符望閣:是第四進院落的主體建築。建於清朝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嘉慶七年(1802年)修,光緒十七年(1891年)重修。符望閣形制仿建福宮花園的延春閣。平面呈方形,外觀為兩層,內部實為三層,四角攢尖頂。藍色琉璃瓦件飾檐、脊,其餘鋪𡧗黃色琉璃瓦。符望閣室內用不同類型的裝修分隔空間,在穿越各門之際,容易令人迷失方向,故俗稱「迷樓」。室內以金、玉、琺瑯等等鑲嵌裝飾,非常精美。乾隆年間,每年農曆臘月二十一日,乾隆帝在此賞飯給王公大臣。嘉慶帝曾登該閣,並作《詠符望閣》詩。符望閣是寧壽宮花園中最為高大的建築,從閣上可俯瞰紫禁城內外景色。[16]符望閣中對聯為「澄懷觀物真超矣,得意忘言亦快哉」。
- 雲光樓:位於第四進院落西南隅,樓內懸掛「養和精舍」匾額。建於清朝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形制仿建福宮花園的「玉壺冰」。雲光樓平面呈曲尺形,西依宮牆,從北向南又折向東。雲光樓分為上下兩層,上頂北側是歇山頂,東側是硬山頂。前檐出廊,上層北側用石橋和院內的假山相連,東側外接上下兩層遊廊通往萃賞樓。雲光樓前有蜿蜒橫過的假山,假山主峰上有碧螺亭,平面呈五瓣梅花形。雲光樓內東側設有佛堂,匾額「西方極樂世界安養道場」。乾隆帝、嘉慶帝均作有《養和精舍》詩。[17]雲光樓楹聯為「春鳥有言率和樂,上林無樹不森沉」。雲光樓下南室對聯為「四壁圖書鑒今古,一庭花木驗農桑」。西樓上匾曰「雲光」,其內供佛,對聯為「一龕古佛鐘魚寂,半榻天風衣袂寒」。
- 碧螺亭:位於符望閣南側的疊山主峰上,因平面似梅花,構件飾以梅花紋,所以又稱「碧螺梅花亭」,建於清朝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碧螺亭平面呈梅花形,底下有五瓣形須彌座,五柱五脊,重檐攢尖頂,上層覆蓋翡翠綠琉璃瓦,下層覆蓋孔雀藍琉璃瓦,上下兩層都用紫晶色琉璃瓦剪邊,上面安有束腰藍底白色冰梅寶頂。每層有五條垂脊,分成五個坡面,也是仿梅花。亭柱之間圍成弧形的白石欄板上雕有各類梅花紋圖案。柱檐下方安有透雕折枝梅花紋的倒掛楣子。碧螺亭內的頂棚是貼雕的梅花圖案天花。上下檐的額枋彩畫是點金加彩折枝梅花紋蘇式彩畫。碧螺亭前檐下方懸掛乾隆帝御筆「碧螺」匾。碧螺亭南架有一座石橋,通往萃賞樓的二層,碧螺亭東西兩側有石階可通往山下。[18]
- 玉粹軒:位於第四進院落,西依宮牆,東為符望閣。清朝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仿建福宮花園凝暉堂而興建。玉粹軒面闊三間,前出廊,歇山卷棚頂,綠色琉璃瓦件飾檐、脊,其餘鋪𡧗黃色琉璃瓦。玉粹軒內分隔為三室,南為「得閒室」,北為佛堂。室內有通道向北通往竹香館。玉粹軒前東南側橫亙著一道用彩色石片貼面的短垣,北側通過遊廊向東和符望閣連接,將玉粹軒前隔出了一個小院。玉粹軒南和石山相連接,山上有蹬道通往山頂。[19]得閑室對聯為「甄性神明鏡,陶情翰墨筵」。
- 竹香館:位於符望閣西北,西依宮牆,坐西朝東。清朝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仿建福宮花園碧琳館而興建。竹香館分為上下兩層,主樓三間,兩側耳樓各為一間。耳樓兩端連有斜廊,向北通往倦勤齋,向南通往玉粹軒。主樓是歇山卷棚頂,黃色琉璃瓦件飾檐、脊,其餘鋪𡧗綠色琉璃瓦。竹香館的外側堆成石山,下層的窗口掩映在山石的縫隙中。竹香館前有弓形牆垣,牆垣正中開有八方形洞門,兩側安有琉璃漏窗,將竹香館圍合成一個獨立的小院,小院內松柏蒼翠。[20]牆垣八方形洞門上方刻有「映寒碧」三字。
- 倦勤齋:位於寧壽宮花園最北端,符望閣北側,北依宮牆。清朝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仿建福宮花園敬勝齋而興建。倦勤齋坐北朝南,面闊九間,卷棚硬山頂,綠琉璃瓦黃剪邊。前出廊,檐下繪有蘇式彩畫。倦勤齋東五間和符望閣相對,東西分別接有遊廊,各與符望閣的東西廊相接,房廊相對,形成封閉院落,自然形成了倦勤齋東五間、西四間的格局。倦勤齋前由東、西兩段遊廊隔成一個庭院,庭院內有古柏,有十字方磚甬路。西四間前建有一弧形院牆,院牆中間開八方門,通向竹香館。[21]
- 倦勤齋東五間:明間開門,其他各間為步步錦支摘窗,明間檐下懸掛著「倦勤齋」匾額。內頂棚糊有團花紋天花。倦勤齋東五間、西四間室內南側均為過道。東五間自東次間東前檐柱到西次間西前檐柱建有平面呈「凹」字形的仙樓(凹口朝南),用紗櫥隔成數間小室,設有寶座床多處。仙樓是「卍」字錦底竹絲掛檐,鑲嵌玉璧,裙板為百鹿圖,夾紗雙面繡隔心,這是清朝乾隆時期內檐裝修中的精品。中央有通道和西四間相通。[21]東五間明間仙樓一層寶座後的對聯為「一貫惟誠主於敬,萬幾無曠本諸身」。
- 倦勤齋西四間:頂棚繪有竹架藤蘿的海漫天花,四周環繞著竹籬,樓閣之間有白鶴、喜鵲、姚黃魏紫,這番美景是室內的通景畫。此畫是乾隆年間宮廷畫師郎世寧、王幼學的作品,裱糊在室內西牆、北牆及頂棚上。南面中間立有一楠木雕彩繪竹紋圓光罩,和北牆裱糊的通景畫中的彩繪竹籬圓光罩相對應。室內西側有一方形小亭,坐西朝東。該亭是木質仿竹紋,又稱「竹亭」,四角攢尖式頂,上有塗金木寶頂。亭南和亭北設有木質仿竹夾層籬笆。後檐南北兩側各設有一個門,供上下場用,這是倦勤齋小戲台,是為乾隆帝當太上皇時在室內看戲而建。[21]戲台的面闊和進深均不足4米,規格和漱芳齋後殿西間的「風雅存」戲台相仿。戲台的上、下場門後面(西側)將近1米寬的過道與戲台南北兩側所設的木質仿竹夾層籬笆相連。戲台前有一塊2米多見方的平台,四周圍有欄杆,據說是演出雜耍、戲法時所用。[22]戲台前側的兩根柱子上懸掛對聯「著添南極應無算,喜在嘉生兆有年」。乾隆年間,南府的太監經常在該戲台演唱岔曲。室內東側設有一仙樓,坐東朝西,分為上下兩層,兩層正中各設有一個寶座床,是看戲時使用。[21]仙樓二層寶座後有一副對聯。仙樓東側為樓梯,自南向北而上,南側正對西四間的門。
- 珍妃井:位於倦勤齋東側,寧壽宮景祺閣北院的西牆外,因光緒帝珍妃1900年被投入此井溺亡而得名。
- 貞順門:位於珍妃井以北,坐南朝北,是寧壽宮花園的北門,也是整個寧壽宮的北門。
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1.2 1.3 1.4 1.5 1.6 宁寿宫花园(乾隆花园),故宫博物院,于2013-10-22查阅. [2013-1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3).
- ^ 故宫“最豪华”宫殿倦勤斋恢复往日风采,搜狐,2008年11月11日. [2013年10月2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年1月6日).
- ^ 古华轩,故宫博物院,于2013-10-22查阅. [2013-1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3).
- ^ 禊赏亭,故宫博物院,于2013-10-22查阅. [2013-1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3).
- ^ 撷芳亭,故宫博物院,于2013-10-22查阅. [2013-1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3).
- ^ 抑斋,故宫博物院,于2013-10-22查阅. [2013-1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3).
- ^ 矩亭,故宫博物院,于2013-10-22查阅. [2013-1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3).
- ^ 露台,故宫博物院,于2013-10-22查阅. [2013-1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3).
- ^ 9.0 9.1 9.2 遂初堂,故宫博物院,于2013-10-22查阅. [2013-1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3).
- ^ 三友轩,故宫博物院,于2013-10-22查阅. [2013-1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3).
- ^ 延趣楼,故宫博物院,于2013-10-22查阅. [2013-1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3).
- ^ 耸秀亭,故宫博物院,于2013-10-22查阅. [2013-1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3).
- ^ 萃赏楼,故宫博物院,于2013-10-22查阅. [2013-1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3).
- ^ 克里专程到故宫探访这个神秘花园 究竟什么来头. 北晚新視覺. 2016-06-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07).
- ^ 刘延东和克里考察故宫乾隆花园修复工程. 新華網. 2016-06-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07).
- ^ 符望阁,故宫博物院,于2013-10-22查阅. [2013-1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3).
- ^ 云光楼,故宫博物院,于2013-10-22查阅. [2013-1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3).
- ^ 碧螺亭,故宫博物院,于2013-10-22查阅. [2013-1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3).
- ^ 玉粹轩,故宫博物院,于2013-10-22查阅. [2013-1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3).
- ^ 竹香馆,故宫博物院,于2013-10-22查阅. [2013-1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3).
- ^ 21.0 21.1 21.2 21.3 倦勤斋,故宫博物院,于2013-10-22查阅. [2013-1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3).
- ^ 清宫戏台开创先例(清宫演戏探秘④),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04月09日,第七版. [2013年10月2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10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