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提琴協奏曲 (巴托克)
外观
巴托克中提琴協奏曲,作品號Sz. 120(或BB 128),乃是受中提琴演奏家威廉·普里姆罗斯委託而作,屬於作曲家生涯末期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背景
[编辑]普里姆罗斯深受巴托克第2號小提琴協奏曲的錄音(由耶胡迪·梅纽因演奏)感動,於1944年冬季同他表達委託創作的意願[1][2]:29。起初,巴托克因自己對中提琴的性能不夠了解,而欲推辭,後來則折服於普氏的演奏下,進而應允寫作。
兩人對創作期程有非常具體的規劃,首先便約定將在1945年10月完成[2]:30。巴托克當時居於紐約薩拉奈克湖,9月時,他完成了作品的草稿版本。「你的中提琴協奏曲已經大致完成草稿,只需要去完成製譜的工作。」(9月8日致普氏信[2]:31)不過,根據後來對信件、曲譜草稿的研究,巴托克事實上落後於他所規劃的進度,遺稿中可發現多處的塗改,且當中有部分並非出自本人之手。管弦樂配器亦未完成,僅在鋼琴伴奏譜當中留有部分的註記[2]:31。
巴托克在創作期間持續與白血病對抗,但他的症狀已十分嚴重,並不幸於1945年9月26日逝世。作品由他的學生,亦是中提琴演奏家的瑟爾利·堤珀接手完成[3][2]:31。
首演
[编辑]1945年12月2日,普里姆罗斯(中提琴),多拉蒂·安塔尔指揮明尼苏达交響樂團[4]
出版
[编辑]- 瑟爾利·堤珀版本,1950年,博浩出版社
- 巴托克·彼得(Bartók Péter)版本,1955年[註 1]
- Csaba Erdelyi[譯名請求]版本,1992年
- 大提琴改編版本(瑟爾利·堤珀)[註 2][5]
分析
[编辑]配器
[编辑]此章节需要扩充。 |
說明
[编辑]本曲共三樂章,採不間斷演奏,通常的演奏時間約廿五分。
- 第1樂章
奏鳴曲式。
- 第2樂章
三段體。
- 第3樂章
輪旋曲式。
錄音
[编辑]註釋
[编辑]參考資料
[编辑]- 參照
- ^ Peter, Bartók, "The Principal Theme of Béla Bartók’s Viola Concerto," Studia Musicologica Academiae Scientiarum Hungaricae T. 35 (1993-1994): 47.
- ^ 2.0 2.1 2.2 2.3 2.4 曹立東. 巴爾托克《中提琴協奏曲》指揮研究 (碩士论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3年4月 [2021-02-12].
- ^ Béla Bartók, Viola Concerto, ed. by Tibor Serly (England: Boosey & Hawkes, 1949), 1.
- ^ Tibor Serly. Story of a Concerto: Bartók's Last Work. The New York Times. 1949-12-11 [2021-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07).
- ^ Musicweb International Review, 201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