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庫拉
凱庫拉 | |
---|---|
小型鄉鎮 | |
凱庫拉半島上的小鎮 | |
坐标:42°24′S 173°41′E / 42.40°S 173.68°E | |
國家 | 紐西蘭 |
區域 | 坎特伯雷區 |
行政區劃 | 凱庫拉區 |
政府 | |
• 市長 | 克雷格·麥克爾(Craig Mackle) |
• 副市長 | 茱莉·豪頓(Julie Howden) |
面积 | |
• 市區 | 6.78 平方公里(2.62 平方英里) |
• 區 | 2,046.77 平方公里(790.26 平方英里) |
人口(2023年6月)[1] | |
• 市区 | 2,360 |
• 市区密度 | 348人/平方公里(902人/平方英里) |
• 區 | 4,230 |
• 區密度 | 2.07人/平方公里(5.35人/平方英里) |
郵遞區號 | Map of postcodes |
市區號 | 7300 |
網站 | www |
凱庫拉(英語:Kaikōura)是位於紐西蘭南島東岸北部的小鎮兼二級行區域,即凱庫拉區(英語:Kaikōura District)。位於紐西蘭1號國道上,基督城北邊約180公里處。永久居住人口數約2,400人(2020年6月統計)。
本小鎮是凱庫拉區區治所在地,行政區劃上屬於坎特伯雷大區的一部分。[2] 凱庫拉是南半球第一個達EarthCheck標準認可的社區。[3]
凱庫拉是紐西蘭熱門的觀光景點之一,當地旅遊最主要的特色是賞鯨,其次是跟海豚近距離接觸或一起游泳。本小鎮也是觀察新澳毛皮海獅最佳觀賞處。
本小鎮的基礎設施在2016年的地震遭到嚴重毀損,地震更引發了小型海嘯,更使海灣及周邊區域被抬升2米左右。地震造成了2人死亡、57人受傷,阻斷了交通通行,使往返凱庫拉的車輛和鐵路列車因公路和鐵路毀壞而無法進出,一千名遊客和數百名居民受困。[4][5]由於陸上交通都遭到毀壞無法進出,政府當局派出空軍直升機將許多人運送出來,海軍方面派出坎特伯雷號多任務艦L421運送數百名遊客撤離。[6] [7]
名稱
[编辑]地名原文「Kaikōura」意思是“龍蝦料理”,毛利語「kai」是食物,「kōura」是龍蝦[8]。本地盛產一種分布在紐西蘭的龍蝦,至今龍蝦依然在小鎮扮演重要角色,不少餐廳都會提供用龍蝦做成的料理 。
歷史
[编辑]毛利人在登陸紐西蘭後立即定居在此地,恐鳥骨骼在此地出現的證據顯示毛利人曾在這狩獵恐鳥。[9] 從1670年起納塔胡部落便一直住在凱庫拉。至少有14到40個定居點位址在凱庫拉出現過。[10][11]
庫克船長在1770年有經過凱庫拉但沒登陸。但曾紀錄過這裡有四艘雙殼舟,總共57位毛利人試圖接近奮進號。[12][13]
在1827–1828年,納提托亞部落和納塔胡部落發生了較大規模的部落衝突,造成數百人傷亡。[12] 納塔胡部落對納提托亞部落突襲感到驚訝,因為他們正在期待納提卡杭谷努部落的來訪,而該兩個部落之間互相友好。[9]
凱庫拉第一間捕鯨站在1842年由羅伯特·菲夫設立,其後約翰·加德(John Guard)在1844年至1846年跟他的家人一起加入捕鯨業,總計初期有40位男性員工在此捕鯨站工作。1845年,他在南部海灣買了第二間捕鯨站,隨後第二間捕鯨站成了小鎮的中樞到1867年。因此區域的鯨魚受濫捕影響導致數量大幅減少,菲夫只好轉行運輸業和農業持續做他的生意直到逝世。[13] 但捕鯨站直到1922年持續運作著。[12]
紐西蘭政府於1847年從納提托亞部落購買了凱庫拉以北的土地。納塔胡部落對此提出質疑,納塔胡部落認為納提托亞部落無權出售不屬於他們的土地。1857年紐西蘭政府以200英鎊的價格購買阿什利河(Ashley River)和懷奧河(Waiau River)之間的土地,由納塔胡部落簽署並完成了所有土地交易。當地毛利人只分配到少數區域,這些保留給毛利人的區域在1900年被紐西蘭政府以興建鐵路和改善“地景”為由強制徵收更多土地後,空間更少了。[9]
1850年代時,凱庫拉獲得的土地都會出售給歐洲開拓者,他們在這些區域開設綿羊牧場。半島周圍很多區域被出售,小鎮開始逐漸發展,1870年代開通了道路和橋樑,一座小型碼頭於1863年建成。通往羅瑟勒姆的公路於1888年建成,這條路在1890年代修建成了紐西蘭1號國道,增加了跨越亨達利山丘的路段,1914年建成跨河橋樑。
從1853年至1876年,凱庫拉劃定為尼爾森省的一部分。1876年凱庫拉郡組成,隨後到1900年便在這些平坦空地種了59顆異葉南洋杉,這些樹現在以“保育類樹種”的狀態由區議會成員保護著。[10]
1935年,由於修建鐵路需要大量勞動力,人口一度大幅增加。1945年12月鐵路建成,由基督城至皮克頓的鐵路正式在凱庫拉竣工,當時約有5,000人慶祝這條鐵路線開通。[14][9]
1970年代,由於漁業資源逐漸枯竭,導致凱庫拉賴以為生的產業衰退,經濟發展逐漸停滯,使得本區不得不轉型朝旅遊業發展。1975年,已可提供304張汽車旅館床位和500張露營地床位及旅館床位。馬爾堡區發展委員會指出,這裡有人投資住宿,但沒人投資旅遊景點。1984年工黨新任首相當選後的經濟重置也對本區產生不利影響,農場沒了收入,公共部門就業受到嚴重影響,本年足足失去了170個工作崗位。[9]
1985年,一群當地有志人士在凱庫拉建立了旅遊中心,將本區的特色作為旅遊目的地進行宣傳。此時的重點在於吸引觀光客,賺取觀光收入以建設步道和風景區。[9]
1987年賞鯨業的來臨,開始使本區的經濟復甦,當地部落領導人擔心當地失業問題,抵押他們的房屋而買了6.7米長的賞鯨船,開啟了賞鯨業務,以吸引觀光客觀賞抹香鯨為賣點。第一年就有超過3,000位觀光客來本區賞鯨。至此成了本區一大支柱的產業,每年吸引100,000人次來賞鯨,成為凱庫拉目前最大的收入來源。[15][16][13]
地理
[编辑]凱庫拉區最重要的海岸線是從康維河河口到克拉倫斯河河口這一段,通稱為「凱庫拉海岸」。該段海岸線在南島東海岸頗為特殊,因為幾乎沒有沿海平原地形。瀕海的凱庫拉嶺為南阿爾卑斯山脈的一條分支,直接從海洋聳起。
凱庫拉的環境特色是優美的景色,可映入眼簾地觀看凱庫拉嶺,正因如此,本小鎮建造了很多步道上山穿過山脈,讓遊客到不同區域觀賞不同景色。最常用的步道是往菲夫山(Mountain Fyffe)的步道,在菲夫山的山頂就可看到凱庫拉半島的全景。
菲夫山(Mountain Fyffe)的名稱是為紀念菲夫家族而得名,他們是第一個居住在凱庫拉的歐洲移民家族。其於1842年建造的村舍至今仍屹立不搖,現在是凱庫拉熱門的旅遊景點,由紐西蘭遺產局管理。該村舍最大的特色在於其基礎結構是由鯨骨製作而成的。[17]
本小鎮位於凱庫拉半島,從本島延伸至小鎮以南海域,產生了上升海流,吸引很多從希庫朗伊海溝附近地帶游來此處的生物聚集。受惠於當地海流帶來的豐富漁業資源,凱庫拉成了當時紐西蘭捕鯨業的中心。但隨著捕鯨禁令的實施,凱庫拉受到影響而衰退,如今靠著轉型成賞鯨業吸引大量觀光客,這項產業成功地使凱庫拉成了紐西蘭賞鯨業的中心。
本小鎮東部邊緣也是一大群新澳毛皮海獅群聚地,退潮時可更好地觀察海獅群。由於位置是在較能步行的岩石區塊,在這可在此區域步行一段距離,較近地觀察海岸的生態。本小鎮也是世界上觀賞信天翁、海燕及海鷗等海鳥的最佳賞鳥地點之一。[18]
氣候
[编辑]凱庫拉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平均高温 °C(°F) | 20.6 (69.1) |
20 (68) |
18.8 (65.8) |
16.6 (61.9) |
14.1 (57.4) |
11.6 (52.9) |
10.9 (51.6) |
11.5 (52.7) |
13.6 (56.5) |
15.3 (59.5) |
16.9 (62.4) |
19.1 (66.4) |
15.8 (60.3) |
平均低温 °C(°F) | 12.8 (55.0) |
12.8 (55.0) |
11.9 (53.4) |
9.9 (49.8) |
7.7 (45.9) |
5.8 (42.4) |
5.1 (41.2) |
5.6 (42.1) |
6.7 (44.1) |
8.2 (46.8) |
9.8 (49.6) |
11.7 (53.1) |
9.0 (48.2) |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 47 (1.9) |
59 (2.3) |
92 (3.6) |
81 (3.2) |
71 (2.8) |
75 (3.0) |
80 (3.1) |
78 (3.1) |
70 (2.8) |
74 (2.9) |
60 (2.4) |
54 (2.1) |
844 (33.2) |
数据来源:NIWA Climate Data[19] |
人口
[编辑]年份 | 人口 | ±% |
---|---|---|
2006 | 3,621 | — |
2013 | 3,552 | −1.9% |
2018 | 3,912 | +10.1% |
来源:[20] |
根據2018年度紐西蘭人口統計,凱庫拉區人口數為3912人,較2013年度人口統計的增加360人, 更比2006年度人口統計增加291人。區內總戶數為1458戶。性別方面,男性1998人、女性1911人,性別比為1.05。年齡方面, 630人(16.1%)為15歲以下、600人(15.3%)為15至29歲、1,848人 (47.2%)為30至64歲、831人(21.2%)為65歲以上。
種族構成歐裔占86.0%、毛利人占18.4%、太平洋民族占0.8%、亞裔占4.1%、其他民族占2.6%。
海外出身者占15.7%,較全國平均27.1%少。
宗教方面,49.5%沒有宗教信仰、38.9%為基督教、4.3%為其他宗教。
教育及就業方面,417人(12.7%)擁有學士或更高學歷、738人(22.5%)不符就業資格、收入中位數為$32,400紐西蘭元($22768.74美元)。1,806人 (55.0%)為全職、564人(17.2%)為兼職、39人(1.2%)為失業。
經濟
[编辑]根據2013年統計,凱庫拉區最大的行業是住宿及食品服務約19.5%、其次是農業、林業、漁業約17.7%和零售業約11.5%。[21]
其經濟收入在過去最主要是捕鯨產業,現在是以觀光業及轉型來的賞鯨產業為最主要收入來源。
文化
[编辑]在毛利人神話中,凱庫拉半島是英雄毛伊在北島大海捕魚時來到的覓境之處。[12]
塔卡杭加集會所(Takahanga Marae)是納塔胡部落位於塔庫拉的集會所。[22][23]
政府
[编辑]地方政府歷史
[编辑]依行政區劃,此區當初是屬於尼爾森省的一部分。當馬爾堡省從尼爾森省分裂出來時,凱庫拉成了馬爾堡省的一部分,而康維河成了本區的南部邊界。「省」於1876年廢止,改制為「郡」。[24]
本區在1877年組成了凱庫拉郡,[25] 1940年本郡的邊界向北調整,接管了阿沃特郡(Awatere County)東海岸大部分區域,當時有請願將切奧維特郡的土地轉移至凱庫拉郡,但失敗。1952年有人提議將在本區設為自治市鎮,但所產生的問題在皆在多年後解決而沒有設立。1971年成立胡魯努伊郡(Hurunui County)的計畫將使凱庫拉納郡失去亨達利山丘以南的地區,結果沒有實行。[26]
1989年紐西蘭地方政府重組,廢止了所有的郡,取而代之的是區和大區議會。凱庫拉便是從郡直接變為區,而亨達利山丘以南的土地轉移至胡魯努伊區,如同1971年的計畫一樣。在大區層面上,凱庫拉屬於尼爾森–瑪德堡大區議會,然而該大區議會短短三年就宣告解散,其職能轉交至數個單一管理區之議會。凱庫拉轉移至坎特伯雷大區議會之下。1993年凱庫拉區選民發起請願,要求將凱庫拉區北部59%土地轉移至瑪爾堡區,但遭到地方政府委員會拒絕。2009年再發起了一次請願,要求將凱庫拉區和胡魯努伊區合併,同樣也被拒絕。[26]
以省週年紀念日來說,凱庫拉因歷史淵源會慶祝馬爾堡省紀念日。這意味著2011年坎特伯雷地震紀念日法案規定的公共假日不適用於凱庫拉區,它僅適用於慶祝坎特伯雷週年紀念日的地區。[27]
凱庫拉區
[编辑]凱庫拉區總面積約2,046.41平方公里(790.12平方英里),包括如下地區:
|
|
|
區代表
[编辑]凱庫拉鎮在1860年時,是由尼爾森省議會的阿穆里(Amuri)社區選民當選代表。此選舉經驗促成了此後每年從本區數個社區候選,高票選出區代表的傳統。[25]
交通
[编辑]航空
[编辑]凱庫拉有一座小型簡易機場,位在城鎮中心西南方約6公里處。該機場主要迎接賞鯨旅遊觀光團,其次是用於停駐小型私人飛機和包機搭送。曾有峽灣航空的航班在此機場往返威靈頓和基督城。威靈頓的航班現在是由凱庫拉航空服務。
陸上
[编辑]凱庫拉由南島主幹線鐵路之主北線延伸通過,以北路線於1944年3月13日開通,以南路線於1945年12月15日開通,後者完成基督城至皮克頓的全線通車。
凱庫拉車站有太平洋海岸號長途客運列車停靠,向南連接基督城,向北連接皮克頓及庫克海峽渡輪。該車站亦是紐西蘭最後為乘客提供茶點的車站,於1988年停辦,該項服務是由太平洋海岸號特快列車引入的。
貨運列車也經過城鎮,主要是在基督城的米德爾頓和皮克頓的島際鐵路渡輪之間運送貨物。
圖輯
[编辑]參考資料
[编辑]- ^ 1.0 1.1 1.2 1.3 Subnational population estimates (RC, SA2), by age and sex, at 30 June 1996-2023 (2023 boundaries). 新西兰统计局. [2023-10-25]. (regional councils); Subnational population estimates (TA, SA2), by age and sex, at 30 June 1996-2023 (2023 boundaries). 新西兰统计局. [2023-10-25]. (territorial authorities); Subnational population estimates (urban rural), by age and sex, at 30 June 1996-2023 (2023 boundaries). 新西兰统计局. [2023-10-25]. (urban areas)
- ^ Archived copy (PDF). [12 December 201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8 February 2013).
- ^ Green Globe. Kaikoura District Council. [14 March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1 March 2008).
- ^ Hundreds of tourists stranded by New Zealand quake rescued by helicopter – World – CBC News. Cbc.ca. [29 March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10).
- ^ Live updates following Monday's 7.8 earthquake: A picture of devastation. The New Zealand Herald. 16 November 2016 [17 November 2016]. ISSN 1170-077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28) (New Zealand English).
- ^ New Zealand earthquake: Kaikoura evacuations under way. BBC News. 2016-11-15 [2021-04-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3) (英国英语).
- ^ Largest navy ship leaves Auckland to assist with earthquake rescue. Stuff. 2016-11-15 [2021-04-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4) (英语).
- ^ 1000 Māori place names. New Zealand Ministry for Culture and Heritage. 6 August 2019 [2021-06-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06).
- ^ 9.0 9.1 9.2 9.3 9.4 9.5 McAloon Jim, Simmons, David, Fairweather, John. Kaikoura: Historical Background (PDF). 1998 [3 April 202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9-02-04). 引用错误:带有name属性“:1”的
<ref>
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 ^ 10.0 10.1 Kaikoura District Plan – 14/12/2010 (PDF). [2021-06-2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1-02-02). 引用错误:带有name属性“:3”的
<ref>
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 ^ Solomon, R. An overview of sensitive areas in Kaikoura in response to an application for a global Archaeological Authority by Chorus Ltd (PDF). 2014 [2021-06-2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8-01-29).
- ^ 12.0 12.1 12.2 12.3 History of Kaikoura – Lonely Planet Travel Information. www.lonelyplanet.com. [2021-04-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22). 引用错误:带有name属性“auto”的
<ref>
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 ^ 13.0 13.1 13.2 The town that whales built. New Zealand Geographic. [2021-04-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4) (New Zealand English). 引用错误:带有name属性“:2”的
<ref>
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 ^ Kaikoura | NZHistory, New Zealand history online. nzhistory.govt.nz. [2021-04-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3).
- ^ Whale Watch Kaikoura Our Story (PDF). [3 April 202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9-10-12).
- ^ NZ eco-tourism: Whale Watch Kaikoura. TNZ Media. [2021-04-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5).
- ^ Fyffe House at the New Zealand Historic Places Trust. [18 May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1 April 2008).
- ^ Team Korowai – Te Korowai o Te Tai o Marokura – Kaikoura Coastal Guardians. Fishnet.co.nz. [16 Octo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14).
- ^ Climate Data. NIWA. May 2011 [2 November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17).
- ^ Statistical area 1 dataset for 2018 Census. Statistics New Zealand. Kaikōura (308900). March 2020. 2018 Census place summary: Kaikōura
- ^ 2013 Census QuickStats about work and unpaid activities. Statistics New Zealand. 31 March 2015 [20 May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5).
- ^ Te Kāhui Māngai directory. tkm.govt.nz. Te Puni Kōkiri. [2021-06-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18).
- ^ Māori Maps. maorimaps.com. Te Potiki National Trust. [2021-06-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22).
- ^ McLintock (编). Nelson Province and Provincial District. An Encyclopaedia of New Zealand. 1966 [20 November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4).
- ^ 25.0 25.1 Sherrard, J. M. Kaikoura: A History of the District. Kaikoura County Council. 1966.
- ^ 26.0 26.1 Determination on proposal for the abolition of Kaikoura District and its inclusion in Hurunui District (PDF). Local Government Commission. May 2009 [20 November 201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1-02-07). 引用错误:带有name属性“2009 Hurunui merger”的
<ref>
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 ^ Kaikoura not taking day off. The Marlborough Express. 16 March 2011 [27 June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