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宗教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3年8月16日) |
南阳做为历史上南北经济、文化交汇之地,为宗教传播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不论是源于中国的道教,或是源自国外的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南阳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1]根据南阳官方2008年的统计,南阳全市有52万多人信教,其中基督教14万多人,伊斯兰教12万多人,道教14万多人,佛教10万多人,天主教2万多人,信教群众约占全市总人口4%。
道教
[编辑]在南阳境内传播始于东汉,兴盛于唐代。清代,道教被满族统治者视为汉族的宗教予以镇压。南阳地区的道教属全真道,分支有龙门派、清静派、华山派、尹喜派、随山派、南无派和独缺嵛山派,其中龙门派人数最多,华山、南无两派次之。现存主要道观为玄妙观。
伊斯兰教
[编辑]伊斯兰教于南宋时期随着回民的流入而在南阳传播开来,明宣德年问(1426年~1435年)建立的唐州三基屯清真寺是南阳最早的伊斯兰教寺庙,现存主要寺庙有:新野的沙堰清真寺、唐河的湖阳清真东寺、新野的横堤铺清真寺、社旗的清真寺、镇平的礼拜寿清真寺、南召的云阳清真寺。
天主教
[编辑]明代崇祯十七年(1644年),法国传教士安恩利格到南阳靳岗传播天主教并设立教堂,南阳开始有了天主教活动。清康熙五年(1666年)朝廷下令没收教堂,天主教活动在南阳中断。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在《南京条约》签订后,南阳天主教得到发展,同时,罗马教廷派法国传教士安巴都(安西满)来靳岗,筹划成立天主教河南教区的“总堂府”,并与1844年正式成立,但之后南阳民众和教会之间的冲突不断。主要教堂为靳岗天主教堂(圣心修道院)。
基督教
[编辑]清代光绪六年(1880年),周口内地会派人在赊旗镇考察并筹划新教区事宜,1886年在南阳府建立起第一座基督教教堂,1895年,挪威人狄来泰受老河口路德会派遣,在镇平县城花园街建立布道所一个,后因义和团运动爆发,外国传教士撤离。1900年赊旗镇的内地会受到白莲教围攻,传教士逃离。《辛丑条约》签订后,路德会返回南阳,内地会回赊旗镇,信义会也进入南阳县境,遵道会返回桐柏县境。这四个教派,到20世纪80年代仍遍及全区各县。
佛教
[编辑]佛教何时传入南阳已无法考证,创建于东晋永昌年间公元324年的弥陀寺,为佛教在南阳最早的寺院。文化大革命时期,佛教受到严重冲击,僧尼被赶出寺院,殿宇僧舍被拆除或占用,经卷、文物遭到严重破坏。主要寺庙有:香严寺、法海寺、豫山寺、龙兴寺、菩提寺、水帘寺、福胜寺、丹霞寺、慧照寺、鄂城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