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氾勝之書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氾勝之書
全名:氾勝之書
作者氾勝之(约公元前32年至前7年)
编者輯錄者:萬國鼎、石聲漢
类型子部農家類
成书年代西漢晚期
亡佚年代北宋初期
主题該書講及當時的耕作的基本原則、播種日期、種子處理、個別作物的栽培、收穫、留種和貯藏技術、區種法等。
發行信息
保存状态篇数:18篇
卷數:2卷
收录于漢書

氾勝之書》,西漢晚期一部農學著作,共2卷18篇,作者氾勝之山東曹縣人,漢成帝時擔任議郎,於都城長安附近(今陝西關中平原地區)教民耕種,獲得豐收,後升任為御史,多年的農業經驗遂編訂成書。该書記載的作物栽培技術,反映了西漢時期所達到的較高水平,同時也開創了中國農書中作物各論的先例[1]

漢書·藝文誌》收錄「《氾勝之》十八篇」,《隋書‧經籍誌》始稱為《氾勝之書》,原書約在北宋初期散失,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多引其典故,石声汉亦著有《氾胜之书今释》;故現存編章主要得以這幾本古書,約有3500字[1]

《氾勝之書》是中國第一部由個人獨立撰寫的最早農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農學著作。總結中國北方旱作農業技術,對傳統農學產生深遠影響。該書的所記載的一些農業技術,也為後來的農學所繼承和發展。該書列舉作物的具體栽種方法,奠定中國傳統農學作物栽培總論和各論的基礎,而且寫作體例也成為中國傳統農學的重要範本[1]

內容

[编辑]

該書講及當時的耕作的基本原則、播種日期、種子處理、個別作物的栽培、收穫、留種和貯藏技術、區種法等。就現存文字來看,對禾、黍、麥、稻、稗、大豆、小豆、枲、麻、 瓜、瓠、芋、桑等十三種有較詳細論述。書中提到的溲種法、耕田法、種麥法、種瓜法、種瓠法、穗選法、調節稻田水溫法、桑苗截乾法等,其中在耕田總原則中,針對關中地區春旱多風的情況,首次提出「凡耕之本,在於趣時,和土、務糞澤、早鋤早獲」,這是直至今天仍然延用的耕作原則[1]。 

該書還有中國最早的選種法記載:「取農種,候熟可穫,擇穗大強者,斬束立場中高燥處,曝使極燥。無令有白魚,有輒揚治之」;「取禾種,擇大者,斬一節下,把懸高燥處,苗則不敗」,另外該書出現「小麥」一詞[2]

早期的滴灌系统出現在公元前的中國氾勝之書[3]

影響

[编辑]

氾勝之的農學成就在漢代已經有廣泛的影響。東漢末年學者鄭玄注《周禮》和《禮記》,曾經引用「氾勝之術」和《氾勝之書》。氾勝之對於農學的貢獻,是當時農業發展水準的代表,唐朝學者賈公彥周禮疏》所說:「漢時農書有數家,《氾勝》為上。[4]

註腳

[编辑]
  1. ^ 1.0 1.1 1.2 1.3 龔書鐸. 第四十八章延伸知識〈中國最早的農書《氾勝之書》〉. 《圖說秦漢》. 2009: 165. 
  2. ^ 胡世慶. 第二十四章第一節〈農業技術〉. 《中國文化通史》. 2009: 706-732. 
  3. ^ s:氾勝之書 以三斗瓦甕埋著科中央,令甕口上與地平。盛水甕中,令滿。
  4. ^ 王子今. 第五篇〈農學成就〉. 《秦漢史—帝國的建立》. 2009: 344-345. 

參考文獻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