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黻宸
陳黻宸(1859年—1917年7月31日),幼名芝生,一名崇礼,后名黻宸,字介石,晚年更名芾,斋名饮水斋、烛见知斋,浙江瑞安人,清末民初教育家、史学家和政治人物。他曾经在多所知名学堂任教,出版过多部报纸和杂志,在清朝末年预备立宪过程中出任浙江谘议局议长,中华民国建立后为国会议员。
生平
[编辑]陳黻宸出生于一个文人家庭。陳黻宸最初在自己的家乡设立学堂以及在不同的学堂和书院教书。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经宋恕推荐赴上海,在叶翰创办的上海速成教习学堂任教。同年,和陈虬、汪康年、蔡元培等人组织保浙会。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应杨文莹的邀请,赴杭州任教于养正书塾(1901年更名杭州府中学堂),其间学生有汤尔和、马叙伦等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杭州发生学潮、马叙伦等人被开除后,陳黻宸辞职离开杭州,赴上海应赵祖德之聘主编《新世界学报》,写了许多深受瞩目的文章,受到梁启超的赞扬。[1]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陳黻宸中进士,受聘赴北京京师大学堂任教,在此后两年中陆续兼任京师编译局总纂和京师译学馆教师。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兼任旅京浙学堂正总理。同年10月,经两广总督岑春煊奏请,陳黻宸调任广州任两广方言学堂监督。[1]
宣统元年(1909年)10月14日,陳黻宸当选浙江谘议局议长。此后在议长任上,他反对政府把商办的浙江铁路收归国有,多次要求召开议会。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发生后,陳黻宸组织省城民团,汤寿潜任民团局总理,陈黻宸任副总理,汤尔和、楼守光、马叙伦分管上、中、下城巡守。该民团曾向浙江巡抚增韫申领武器,但未获批准。杭州脱离清廷后,陳黻宸亲自劝降了杭州旗营协领贵林,还被浙江都督汤寿潜任命为浙江都督府民政长,但是此后不久辞职,到上海任世界宗教会会长。
民国元年(1912年)初,陳黻宸在温州组织民国新政社,创刊了《东瓯日报》。3月,推举章炳麟任民国新政社社长,他任副社长。[1][2][3]
民国二年(1913年)春,陳黻宸当选民元国会众议院议员,并任北京大学教授。同年10月,陳黻宸联合国会内的政德会、集益会、相友会、宪政公会、超然议员社这五个政团的议员组织大中党。袁世凯解散国会后,大中党也解体。民国四年(1915年),陳黻宸反对袁世凯称帝。民国六年(1917年)5月初,因反对中国对德国宣战,遂带头在国会弹劾段祺瑞。[1]在任议员期间,陳黻宸也在北京任教写书,冯友兰是他的学生,金毓黻是他的旁听生。
民国六年(1917年),陳黻宸因弟弟去世而回老家,并于7月31日在老家逝世。[1]
著作
[编辑]- 《独史序目》
- 《史地原理》
- 《中国通史》
- 《诸子通义》
- 《老子发微》
- 《庄子发微》
- 《列子发微》
- 《中国哲学史》
- 《经学大同说》
- 《地史原理》
- 《史学总论》
上述各书被收入《陈黻宸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