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iCCO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PiCCO (Pulse Contour Cardiac Output,脈搏波形心輸出監測)由德國慕尼黑的普生醫療系統(Pulsion Medical Systems)研發,用于监视重症病人的重要血液动力学和循环功能,商品名使用PiCCO品牌,用于监测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 (ARDS)、嚴重心衰竭、多重外傷、燒傷以及重大手術期間的血液循環和血容。

生理學基礎

[编辑]

該方法先依據Stewart-Hamilton法,使用經肺熱稀釋法進行校正,以測量心輸出。然後再由脈搏波型分析連續測量心輸出。與使用肺動脈導管相比,連續測量可提供更多的趨勢分析,用以調整輸液治療,操作簡便,價格便宜的優點。缺點是需要以肺熱稀釋法定期校正。

經肺熱稀釋

[编辑]

將固定體積的等張鹽水或葡萄糖溶液冷卻至10°C以下,然後經靜脈快速注射(最好是經由中心靜脈)。冷的液體依序通過右心房、右心室、肺血管、左心,而進入體循環。在測量點(例如股動脈)測量血液溫度,記錄熱稀釋曲線。此乃取決於心輸出量以及血管和血管外空間的液體量。心臟的前負荷可以整體舒張末期容積(global end-diastolic volume, GEDV)或胸腔內血容量(intrathoracic blood volume, ITBV)得知。另外還可以計算血管外肺水量(extravascular lung water, EVLW)以判斷病人是否即將發生肺水腫。另外還可以評估心肌的收縮力(參數為dPmax,GEF,CPI)。

根据法蘭克-史達林机制收缩力 ,前負荷和後負荷可決定心輸出量 。

脈搏波形分析

[编辑]

使用熱稀釋法校正後,便可以連續監測動脈血压,並使用脈搏波形分析以持續監測心輸出。心臟的搏出量與血壓波形曲線下方面積成比例;乘以心率便可得到心輸出。另外還可以算出心搏量與體循環血管阻力的變異數。

測量方法

[编辑]

需要裝置兩條導管:

  • 中央静脉导管,末端位于上腔静脉靠近心脏的位置,以及
  • 盡可能靠近心臟的動脈導管(其尖端附有熱敏電阻,可測溫並可監測血壓)。首選血管是腋動脈,肱動脈或股動脈。

根據冷液體由靜脈導管注入到抵達動脈導管的時間差,以及稀釋情形,可以計算出心輸出量以及有關前負荷與肺水腫的容積參數。此方法不需要使用肺動脈導管測量壓力。

判讀

[编辑]

除了前負荷的參數(ITBV和GEDV)以外,通氣期間動脈壓力曲線的波動,可以用來判斷病人是否對於輸液治療有反應(即註入的液體對循環的影響)。在無心律不整而使用呼吸器換氣的病人(無自發呼吸),使用PiCCO測得搏出量變異(stroke volume variation,SVV)大於10-12%,顯示血管內容積不足。

與基於壓力的血液動力監測(例如肺動脈導管)相比,本法測量的是「容積」參數。例如使用肺動脈導管估計前負荷時,是測量肺動脈阻塞壓(「楔壓」),但使用PiCCO時,則是基於GEDV(整體舒張末期容積)估計ITBI(胸腔內血液容積指數)進行測量。其他參數(例如心臟指數(cardiac index, CI)和全身血管阻力指數(systemic vascular resistance index, SVRI))在兩者以相同的方式得到。計算前負荷參數,心臟指數和全身阻力,有助於見別休克形式並決定適當的治療措施。由於病人體型不一,為了比較測得的參數,建議以體表面積校正(所得的參數稱為指數,例如intrathoracic blood volume 校正後為intrathoracic blood index)。

利用壓力參數變化以監測容積参数,已有證據可改善病人治療後果 [1] [2] 研究顯示,至少在預測輸液對心輸出量的影響方面,使用容積參數要比測量壓力來得有效。 [3]

PiCCO測量值乃監測供應端(對器官供應氧氣)。但是在Rivers對於早期敗血症治療的研究中[4] 還使用了中央靜脈氧含量(ScVO2)以監測耗氧量。近來監測方式乃同時監測氧合平衡(即氧氣供應量與消耗量之間的平衡),其會反映於ScVO2。

与肺動脈导管相比,PiCCO优势在于测量用导管可以放置更长的时间,导管也无需通过心脏和心脏瓣膜,因此减少安装过程中的复杂性和经济因素是重大的優點。在TISS分数中也納入了這兩個測量系統。

對於右心衰竭,肺動脈導管仍然具有重大優勢。但在其他形式的休克,PiCCO監測較佔優勢。

PiCCO系統的可校正性主要提供有關流量,前負荷、後負荷、收縮力等的生理數據。重新校正也使連續心輸出量測量能適應極端情況,因而可補償休克、血管加壓藥物等等所造成的影響。

参考文献

[编辑]
  1. ^ GMS | Homepage. www.egms.de. [2020-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1) (英语). 
  2. ^ Hämodynamisches Monitoring und Herz-Kreislauf-Therapie.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7-24). 
  3. ^ Goepfert, Matthias S. G.; Reuter, Daniel A.; Akyol, Derya; Lamm, Peter; Kilger, Erich; Goetz, Alwin E. Goal-directed fluid management reduces vasopressor and catecholamine use in cardiac surgery patients. Intensive Care Medicine. 2006-11-21, 33 (1): 96–103. ISSN 0342-4642. doi:10.1007/s00134-006-0404-2. 
  4. ^ Rivers, Emanuel; Nguyen, Bryant; Havstad, Suzanne; Ressler, Julie; Muzzin, Alexandria; Knoblich, Bernhard; Peterson, Edward; Tomlanovich, Michael. Early Goal-Directed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Sepsis and Septic Shock.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01-11-08, 345 (19): 1368–1377. ISSN 0028-4793. doi:10.1056/nejmoa01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