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洪 (明朝)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颖国武襄公杨洪像1451年(220cm x 127.5cm)

楊洪(1381年—1451年)[1],字宗道六合人。明朝名將,長期駐守宣府鎮,被蒙古人稱之為「楊王」,是正統時期北部邊疆第一武將,昌平侯[2]

生平[编辑]

楊洪的親族楊政在明朝初年因功封為漢中百戶。父親楊璟,于靖難之役中戰死靈璧。楊洪因此可承繼父親的職務,調往開平,由於善於齊射,作戰時常常身先士卒。早年跟從明成祖北征,在斡難河一役與同袍全身而退,明成祖認為是一名將才,后升千戶。宣德四年,帶領精騎二百,專巡僥塞上,后在西貓兒峪留兵戍衛,在紅山擊敗敵寇[3]

明英宗繼位后,兵部尚書王驥稱邊防部隊的戰士怯弱,但無人可訓練士兵,於是舉薦楊洪。楊洪加遊擊將軍,率領所部五百人,在開平獨石募兵訓練,后晉升爲都指揮僉事。當時前朝宿將均去世,楊洪作為後輩,以敢戰著名。為人機變敏捷,善出奇搗虛,未嘗挫敗。尚書魏源督察邊防事務,指揮杜衡誣陷楊洪有罪。明英宗聽從魏源之言,貶杜衡到廣西,且命楊洪與副都督僉事李謙守赤城、獨石,李謙年老膽怯,屢次與楊洪相左。楊洪每次調兵,李謙都私下阻擋。楊洪鼓舞將士殺敵,李謙則笑道:“敵人能殺完么?你只會讓自己人喪命。”監察御史張鵬彈劾李謙,於是詔命楊洪自代,楊洪更自奮,之後屢有戰功:逮捕朵欒帖木兒,并在西涼亭擊退兀良哈[4]。正統九年,兀良哈進犯延綏,楊洪出兵擊潰,晋升為左都督,全軍將士有九千九百余人受獎。洪嘗請給旗牌,不予批准,於是自制小羽箭、木牌令軍中。言官彈劾其專擅,明英宗不問[5]

正統十二年,擔任總兵官,代替郭竑宣府。自宣德年間以來,迤北從未有蒙古軍大舉進犯。只有朵顏三衛之眾屢次夜間偷襲騷擾,楊洪赴任后,蒙古各部憚之,稱其為「楊王」。瓦剌可汗脫脫不花、太師也先都曾寫信給楊洪,并贈送馬匹。楊洪均上報朝廷,敕令受之而以禮相報。之後屢次有贈遺,英宗倚任楊洪,不予責怪。明英宗親征北伐時,在土木堡被俘,被也先押送到宣府,命楊洪開門。城上人稱:「所守者主上城池。天已暮,門不敢開。且洪已他往。」也先無奈,只好離開。明景帝監國時,論其功勞,封昌平伯。也先再命被俘的英宗寫信給楊洪,當時景帝已經繼位,派使告訴楊洪:「上皇書,偽也。自今雖真書,毋受。」於是楊洪一意堅守。也先逼近京師時,景帝下詔命楊洪派兩萬部隊護衛。部隊剛至時,也先已經撤退。於是命楊洪、孫鏜范廣等追擊,在霸州獲勝。后因功升昌平侯,命其率領所部回到京師,并督京營訓練,兼掌左軍都督府事。當時,朝廷視楊洪為宿將,其建言多被採納。其建議禦敵策略,并奏請精簡淘汰三千諸營將校,并不得以貧弱充伍,均得以批准[6]

景泰元年,兵部尚書于謙認為邊警未息,令楊洪等呈兵策。其陳四事,均命兵部議行。都督宮聚王喜張斌此前因事連坐,楊洪與石亨均舉薦此三人均善戰,請釋放立功,得到批准。明英宗歸還后,楊洪與石亨俱授奉天翊衛宣力武臣,予世券。次年夏,佩鎮朔大將軍印,還鎮宣府。其侄子楊能楊信均充左右參將,其子楊俊為右都督,管三千營。楊洪一家父子手握重兵,為官吏所不容,遂乞求致仕離職,改請別將鎮守。明景帝不予批准。同年八月,因病召還,次月去世。贈潁國公,謚武襄。楊洪治軍嚴肅,士馬精強,然而卻不曾好殺,又頗好文學,曾經請在宣府建造學堂,教育諸將子弟[7]

有子楊傑楊俊,侄子楊能楊信楊仁均為明朝將領。

参考[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1. ^ 資料連結.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明清檔案工作室. [2011-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2). 
  2. ^ 趙, 現海. 十字路口的明朝. 北京市: 天地出版社. 2021: 104. ISBN 978-7-5455-6458-7. 
  3. ^ 明史》(卷173):“楊洪,字宗道,六合人。祖政,明初以功為漢中百戶。父璟,戰死靈璧。洪嗣職,調開平。善騎射,遇敵輒身先突陣。初,從成祖北征,至斡難河,獲人馬而還。帝曰:「將才也。」令識其名,進千戶。宣德四年命以精騎二百,專巡僥塞上。繼命城西貓兒峪,留兵戍之。敗寇於紅山。”
  4. ^ 明史》(卷173):“英宗立,尚書王驥言邊軍怯弱,由訓練無人,因言洪能。詔加洪遊擊將軍。洪所部才五百,詔選開平、獨石騎兵益之,再進都指揮僉事。時先朝宿將已盡,洪後起,以敢戰著名。為人機變敏捷,善出奇搗虛,未嘗小挫。雖為偏校,中朝大臣皆知其能,有毀之者,輒為曲護,洪以是得展其才。尚書魏源督邊事,指揮杜衡、部卒李全皆訐奏洪罪。帝從源言,謫衡廣西,執全付洪自治。尋命洪副都督僉事李謙守赤城、獨石。謙老而怯,故與洪左。洪每調軍,謙輒陰沮之。洪嘗勵將士殺敵,謙笑曰:「敵可盡乎?徒殺吾人耳。」御史張鵬劾罷謙,因命洪代,洪益自奮。朝廷亦厚待之,每奏捷,功雖微必敘。”
  5. ^ 明史》(卷173):“洪初敗兀良哈兵,執其部長朵欒帖木兒。既代謙任,復敗其兵於西涼亭。帝賜敕嘉獎。又敕宣大總兵官譚廣等曰:「此即前寇延綏,為指揮王禎所敗者,去若軍甚邇,顧不能撲滅,若視洪等愧不?」三年春,擊寇於伯顏山。洪馬蹶傷足,戰益力,擒其部長也陵臺等四人。追至寶昌州,又擒阿臺答剌花等五人。寇大敗,遁去。璽書慰勞,遣醫視,進都指揮同知,賜銀幣。尋以譚廣老,命充右參將佐之。洪建議加築開平城,拓龍門所,自獨石至潮河川,增置堠臺六十。尋進都指揮使。與兀良哈兵戰三岔口。又嘗追寇至亦把禿河。再遷都督同知。九年,兀良哈寇延綏,洪與內臣韓政等出大同,至黑山迤北,邀破之克列蘇。進左都督,軍士蒙賞者九千九百餘人。洪嘗請給旗牌,不許。乃自製小羽箭、木牌令軍中。有司論其專擅,帝不問。”
  6. ^ 明史》(卷173):“十二年充總兵官,代郭竑鎮宣府。自宣德以來,迤北未嘗大舉入寇。惟朵顏三衛眾乘間擾邊,多不過百騎,或數十騎。他將率巽愞,洪獨以敢戰至大將。諸部亦憚之,稱為「楊王」。瓦剌可汗脫脫不花、太師也先皆嘗致書於洪,並遺之馬。洪聞於朝,敕令受之而報以禮。嗣後數有贈遺,帝方倚任洪,不責也。帝既北狩,道宣府,也先傳帝命趣開門。城上人對曰:「所守者主上城池。天已暮,門不敢開。且洪已他往。」也先乃擁帝去。景帝監國,論前後功,封昌平伯。也先復令帝為書遺洪,洪封上之。時景帝已即位,馳使報洪:「上皇書,偽也。自今雖真書,毋受。」於是洪一意堅守。也先逼京師,急詔洪將兵二萬入衛。比至,寇已退。敕洪與孫鏜、范廣等追擊餘寇。至霸州破之,獲阿歸等四十八人,還所掠人畜萬計。及關,寇返鬥,殺官軍數百人,洪子俊幾為所及。寇去,以功進侯,命率所部留京師,督京營訓練,兼掌左府事。朝廷以洪宿將,所言多采納。嘗陳禦寇三策,又奏請簡汰三千諸營將校,不得以貧弱充伍,皆從之。”
  7. ^ 明史》(卷173):“景泰元年,于謙以邊警未息,宜令洪等條上方略。洪言四事,命兵部議行。都督宮聚、王喜、張斌先坐罪繫獄,洪與石亨薦三人習戰,請釋令立功。詔已許,而言官劾其黨邪撓政。帝以國家多事,務得人,置不問。上皇還,洪與石亨俱授奉天翊衛宣力武臣,予世券。明年夏,佩鎮朔大將軍印,還鎮宣府。從子能、信充左右參將,其子俊為右都督,管三千營。洪自以一門父子官極品,手握重兵,盛滿難居,乞休致,請調俊等他鎮。帝不許。八月,以疾召還京,逾月卒。贈潁國公,謚武襄。妾葛氏自經以殉,詔贈淑人。洪久居宣府,御兵嚴肅,士馬精強,為一時邊將冠。然未嘗專殺,又頗好文學,嘗請建學宣府,教諸將子弟。子傑嗣,上言:「臣家一侯三都督,蒼頭得官者十六人,大懼不足報稱。乞停蒼頭楊釗等職。」詔許之,仍令給俸。傑卒,無子,庶兄俊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