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Achanhk/沙盒/沙盒3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家春秋
The Ba Jin's Trilogy
类型民国、家族
原作巴 金
编剧郑丹瑞许淑娴香洁仪
李泽强甘惠宝原信男
编导杨锦泉李爱琼张乾文
陈志成陈绮文
助理编导冯柏源徐爱娜杨耀宗
何发明
主演伍卫国刘志荣林国雄
李 影蔡琼辉陈秀雯
叶玉萍文雪儿
集数26
主题曲1. 家春秋
2. 家春秋主题曲二
作曲1. 于 粦
2. 奥金宝
作词卢国沾
演唱汤正川
制作
拍摄/制作年份1982年8月24日-10月5日
制作统筹陈志成陈丽霞
监制梁 天
编审郑丹瑞
丽的电视第一台首播
播出日期1982年9月13日-10月22日
播出时间逢星期一至五 21:30-22:30
9月22日(周三)、
9月29日(周三)、
10月13日(周三)及
10月20日(周三)暂停播映

家春秋》(英语:The Ba Jin's Trilogy),是香港丽的电视制作的剧集,由梁天监制并于1982年9月13日首播,共26集,这是丽的电视在1982年9月27日易名为亚洲电视前最后一部首播的电视剧集。本剧是根据巴金小说《激流三部曲》(《》、《》、《》)改编,讲述民初高家三兄弟因著新旧家族观念的不同,而跟长辈产生爱情和婚姻问题上的种种冲突,最终也因这些冲突而让家族陷入崩溃边缘。

本剧是丽的电视继1974年后第二次根据上述原著而拍摄的戏剧,原本是由竞争对手无线电视监制王天林向公司提出要开拍,不过遭公司拒绝。及后远东发展集团创办人邱德根入主丽的电视,因著邱德根本人喜爱上述原著,便接手推动本剧拍摄工作。丽的又安排伍卫国刘志荣林国雄饰演高家三兄弟,及邀得部分曾在1953至54年《家》、《春》、《秋》电影及1974年版电视剧演出的演员,回来再次担任配角。

本剧被安排于9月13日至10月22日在丽的一台播出,而无线为应对本剧带来的冲击,于9月20日起在《欢乐今宵》时段增加短剧及一些过往受欢迎环节。本剧在播出时未如外界如期般取得明显优势,播毕后最终平均收视有约三成,但无论是高层抑或是邱德根本人,都对此成绩感到很满意。另外,本剧收获来自《华侨日报》和吴楚帆李晨风等人的正面评价,不过同时遭王天林质疑丽的开拍本剧是吃力不讨好。

剧情简介[编辑]

自称书香世家的高家,本是人丁甚旺的大家族,高老太爷、姨太、五个儿子媳妇与孙辈们共处一堂,各房时常为了各自的利益搬弄是非,争吵不断。觉新(伍卫国饰)、觉民(刘志荣饰)、觉慧(林国雄饰)三兄弟是长房之孙,都是崇尚新思想的有为青年,却都受到封建家庭的束缚,无法自由追求爱情。经过一连串波折,本已心灰意冷,一味顺从长辈安排的觉新,为了保住婢女翠环(马敏儿饰)不被五爷强占,决定起而反抗,觉民也与挚爱的琴表妹(陈彩云饰)共结连理,高家终于走上分家一途。[1]

主要人物[编辑]

本剧共有八位主要人物:[2]

演员 角色 关系
伍卫国 高觉新 高家长孙、先后为李瑞珏及翠环之丈夫,另外曾跟钱梅芬及周蕙相恋。
刘志荣 高觉民 高家次孙、张蕴华(琴表妹)之丈夫,最终两人成亲及到上海发展。
林国雄 高觉慧 高家三孙,跟鸣凤相恋直至其自杀,最终到上海发展。
李 影 李瑞珏 高觉新之元配,最终难产而死。后由翠环成为高觉新之继室。
蔡琼辉 钱梅芬 高觉新之表妹,曾跟对方相恋,但被迫另嫁别人,最终患病离世。
陈秀雯 鸣 凤 高家丫环,曾跟高觉慧相恋,不过最终被迫嫁给冯乐山,并在出嫁前自尽。
叶玉萍 高淑英 高家二孙女,活泼好动,后来抗婚而出走。
文雪儿 高淑华 高家三房之女,后来抗婚而到上海投靠高觉慧。

制作[编辑]

背景[编辑]

荔园及宋城是本剧外景拍摄场地之一,当时亦是丽的新任老板邱德根旗下主要娱乐事业。

本剧是丽的电视第二次拍摄《家春秋》戏剧,对上一次是1974年的半小时剧集,根据丽的在《大公报》等报章上刊登的节目广告及当年报章电视节目表,该戏剧在3月18日起至4月26日,逢周一至五晚上7:55至8:30之“755剧场”时段内播出。[3]领衔主演者包括张瑛南红江雪江图(当时艺名“江涛”)、刘志荣刘松仁等,其中江图和刘志荣有参与八年后的第二次同名剧集演出。[4]

在丽的再次拍摄本剧前一年,即1981年11月,正在无线电视效力,刚拍完《女黑侠木兰花》的监制王天林向公司提出要开拍《家春秋》,并计划在向巴金洽购版权后,邀请1976年的《书剑恩仇录》班底如汪明荃黄淑仪李司棋参与演出。[5]他又表明如果能够顺利开拍,将会暂时不拍武侠剧,专注完成此剧工作。[6]其后同样在《书剑恩仇录》演出过的郑少秋,也向传媒表示想参与此剧,又认为以自己年龄是适合饰演主角高觉新。[7]不过当时任职无线戏剧制作经理的填词人邓伟雄,却在12月表示此类由著名小说改编的作品,无论在人物和故事上都容易引起争议,尤其是当年由王天林自己监制的《杨门女将》在播出后,引发偏离史实等争议,所以邓伟雄对王天林之建议获接纳的机会不大。[8]而无线本身亦认为上述家喻户晓的故事不易讨好观众,对王天林的计划不感兴趣。[9]随著王天林开始筹划《星尘》拍摄工作,无线版本《家春秋》就这样胎死腹中。[10]

丽的要再次拍摄《家春秋》,乃由刚成为丽的董事局主席的邱德根一人促成。邱德根在1982年6月14日宣布购入丽的电视一半股权,并在7月2日入主成为董事局主席,又计划全面改革丽的并将电视台易名。[11]他在一次传媒访问中透露,电视节目不求以哗众取宠方式追求高收视,反而要著重社会教化功能,希望丽的在自己入主之后能够制作更多富教育意义之节目,以达改善社会风气之效。[12]邱德根本人喜欢《家春秋》故事,他上场之后也随即开始推动本剧拍摄前期工作,他亦借此机会将《家春秋》推广予当时的年轻观众,冀望寓教于乐,因为他认为年轻人不太认识这部著作。[13]另一方面,由于无线《家春秋》的搁置,加上外界认为丽的只擅长制作武侠剧,因此丽的人弃我取,想借此证明拍文艺剧都有水准。[14]丽的于是在8月12日宣布开拍本剧,并交由梁天监制,邱德根同时下令他尽力拍好此剧以拍出原著精神。[15]

选角[编辑]

丽的标榜“精英尽出、全台动员、倾力摄制”,并视本剧是一场“艺员大检阅”,又欲向外界展示丽的人才依然鼎盛。[16]丽的在8月12日宣布开拍本剧之后,当日参与试镜的包括陈秀雯刘志荣伍卫国卢敦林国雄等约廿人。[15]刚上任丽的制作经理的张之珏,也曾计划让余安安刘松仁朱江等三人成为主角,可是因三人先后离开丽的而作罢。[15]至于丽的首席小生万梓良本来想在《烽火情仇》拍完后随即客串本剧,但因《烽》剧拍摄进度受阻而放弃,而他在拍完《烽》剧后也转投无线电视[17]

伍卫国获饰演剧中主角“高觉新”,自言演出本剧是一次新尝试,因为跟过往他演出的忧郁角色不同,这角色的表现会较为圆滑和宽容。[18]他演出前每日熟读巴金的原著小说,为的是揣摩原著和电视版“高觉新”的异同,以及让个人演出更为深刻,不过由于不想受到演过“高觉新”的吴楚帆影响,他没有观看五十年代版的《家》、《春》、《秋》[19]刘志荣则是继1974年后第二次参与同名剧集演出,并饰演“高觉民”,他认为监制梁天意识到自己平时习惯穿西装和喜欢穿民初装,所以安排他在民初剧担当重要角色,亦觉得梁天能够发现自己能在民初剧发挥自如。[20]

另外,林国雄和陈秀雯继《骤雨中的阳光》之后,在剧中再次饰演情侣,而二人于1983年结婚直到2011年离婚。[21]林国雄饰演“高觉慧”,他觉得当初要再演“情侣档”是有些尴尬,但后来渐渐习惯甚至麻木,他希望是次安排是最后一次,因为观众会看腻。[22]在本剧中饰演“鸣凤”的陈秀雯,是她首次尝试演出民初剧,而且亦是首次被安排在剧中死去,她自言能有机会“初尝死味”,却“死得很惨”。[23]

本剧邀得部分曾在1953至54年粤语长片三部曲《家》、《春》、《秋》及1974年版《家春秋》演出的演员回来再次担任配角,其中除上述的刘志荣外,卢敦及李月清均在1953年演出并在本剧分别饰演封建守旧的老一辈,而卢敦所演的“高老太爷”更跟粤语片时的一样。卢敦坦言自己是戏剧发烧友,除了上述粤语片外,他在年轻时代赴中国大陆演出时也经常出演《家春秋》话剧,而且参演至少12次,所以自认在演出本剧已经知道应该演出和表达甚么,从而达到完美发挥。[24]吴回是上述粤语片的其中一位编剧,而他在是次电视剧则获演出反派“冯乐山”,他对此甚为兴趣之馀,又自言当年当编剧时对此角色有深刻了解,所以演出时自然挥洒自如。[25]

另一方面,在当年仍为丽的首席花旦的马敏儿,在本剧中演出婢女角色“翠环”,不单戏份较少,而且在首十五集近乎没有台词。[26]当时监制梁天不满她用华丽装扮来饰演本身衣著朴素的婢女,同时经常走错位置及在重要场景中无故失踪。[26]而她曾向传媒驳斥及指责丽的安排,更扬言即使是换了临时演员来演出此角色也可胜任,故此坦言在开拍之初曾考虑辞演,但经公司董事邱达成(邱德根儿子之一)介入下才勉强演下去。[16]

拍摄[编辑]

跨媒体制作人郑丹瑞当时是本剧的编剧及编审。

本剧由丽的以边拍边播模式进行整个制作,除了由梁天监制外,根据本剧片尾演员及制作人名单,还有张之珏担任剧集策划,时任丽的创作部门主管海滴为本剧创作主任,[27]编剧包括郑丹瑞等六人并安排他作剧本审阅,至于编导包括后来亚视及无线两台著名监制杨锦泉李爱琼张乾文等人。[15]本剧原为30集半小时节目,在拍摄前经邱德根的要求下,改为22集一小时节目,后来获延长为26集。[14]1982年8月24日,本剧剧组在邱德根旗下的荔园宋城“锦秋殿”举行开镜仪式,邱德根本人及时任丽的副总经理锺景辉也到场支持。[13]到9月12日即剧集首播前夕,丽的还举行试映会,邱德根及锺景辉同样现身,当时剧组已经有六集存货。[16]

本剧以厂景为主,主要在九龙塘广播道丽的总台内厂房录影,部分场景则在荔园、宋城范围内完成,其中在节目间场出现的家族大合照就是在“锦秋殿”外所拍的。[28]另外亦有外景是在元朗区青山公路锦绣花园现址,现已关闭的泰园渔村进行拍摄。[29]在拍摄期间,剧组为力求完美,曾经有意让原著作者巴金担任本剧顾问,还计划派人亲赴中国大陆的巴金寓所邀请他来港,或者作一个详细访问,惟因巴金健康问题缘故,此计划无疾而终。[30]另一方面,邱德根为支持本剧拍摄及增润布景,曾经提议借出自己古玩来充当厂景道具,不过梁天却以古玩价值不菲为理由而婉拒。[31]本剧原拟在10月前拍完,但为迁就剧中童星演员王书麒(饰演“周枚”,时年16岁并就读中五[32])上学时间,结果要到10月5日才杀青,当时剧集播放已踏入第四周。[33]

音乐 ​[编辑]

本剧同名主题曲〈家春秋〉(歌词首句“问浮沉谁做主”)由时任商业一台节目副主任(节目策划),本身是唱片骑师的汤正川主唱,是第一至九集片头曲。汤正川本人之前获丽的邀请演出电视剧,但他认为自己并非精通演戏而拒绝,而他灌录此主题曲后亦觉得此曲腔调太慢,粤剧味道极浓,认为观众未必能够接受,不过他没有阻止丽的播放此曲。[34]到第十集起,本身是片尾曲,并同样由汤正川主唱的无名歌曲(即后来的〈家春秋主题曲之二〉,歌词首句“何苦心生怨恨”)与前者对调,成为片头曲,片头亦随之更改。其后汤正川在翌年重新演唱节奏较快的〈家春秋〉,[35]并收录于当年推出的《娱乐群英会第三辑》专辑,由娱乐唱片发行,到2019年交由星娱乐发行专辑复刻版。[36]

曲序曲目作词作曲演唱者
1.家春秋(第一至九集片头曲、第十至廿六集片尾曲)卢国沾于粦汤正川
2.家春秋主题曲之二(第一至九集片尾曲、第十至廿六集片头曲)卢国沾奥金宝汤正川

播映[编辑]

本剧被安排于1982年9月13日起,逢星期一至五香港时间晚上九时半在丽的一台播出,9月22日、29日及10月13日、20日除外(皆改播周三夜马);该台另一剧集《烽火情仇》则继续在晚上七时播出,形成黄金时段双线剧集发展。[37]而同一时间,其竞争对手无线电视则播放五分钟的《九点半新闻报导》及紧接播映的《欢乐今宵》。[38]到9月27日即第十集起,丽的正式易名为亚洲电视,丽的一台易名为亚视中文台,[39]本剧改以亚视名义继续播出,片尾则换上亚视金钱台徽,但相关节目安排不变,直到10月22日播完最后一集,并由《再见狂牛》10月25日起接档。[40]

无线为应对本剧带来的冲击,除了表示不敢轻敌,亦将《欢乐今宵》等节目进行调动以作抗衡,[41]并在9月20日起增加“今日香港今日事”等社会性环节,又将“星星星”、“之唔系超级市场”等过往受欢迎环节回归萤幕,以及该在时段中推出梁家树监制短剧《七彩如来神掌》。[42]无线也安排同样是民初剧的《郎归晚》在黄金时段约晚间七时播放。[43]时任无线总经理陈庆祥强调,此举按照过往计划行事,无意针对丽的并构成恶性竞争,反而能改善节目质素。[44]

本剧其后获亚视多次重播,2015年10月12日至24日在数码频道岁月留声每日早、午、晚及凌晨滚动式播放,每次播映两集。最后在本港台重播的一次,则在2016年3月8日至23日深夜时段播出,也是每次播映两集,当时距离亚视免费电视牌照期满只剩下不足一个月。重组后的亚洲电视数码媒体,则在2018年OTT平台启用后将整套剧集上载至付费区,供付费会员观赏。[1]

回响[编辑]

评价[编辑]

本剧是丽的易名为亚洲电视前最后节目改革的其中一部“重头戏”,并受到台前幕后以至无线电视之重视。《华侨日报》专栏作者“七怡”表示,以整套剧来说拍得紧凑而有戏味,丽的在故事编排上都很细腻,每人都有机会在剧中发挥,还特别称赞丁茵的势利嘴脸,和邵音音将旧式女子性格发挥得很有分寸。[45]曾在粤语片《家》、《春》、《秋》中饰演“高觉新”的吴楚帆,佩服丽的能够开拍本剧,又认为本剧能够为当时年轻一代认识旧时中国封建社会;而该电影导演之一李晨风,表示本剧处理手法和节奏比自己拍的更优胜,布景设计予人清新感觉,亦有部分片段拍到原著神髓。[46]可是曾计划开拍本剧的王天林得悉丽的接手开拍后,却表示本剧重要人物众多,还要浓缩成廿、卅集剧集来交代,实为殊不容易,质疑丽的开拍本剧是吃力不讨好。[47]另外,张之珏引述部分观众所讲,剧情节奏太慢、拖泥带水及不合时宜,但他对此并不认同。[48]

收视[编辑]

本剧在播出初期观众反应不俗,据邱达成表示本剧初期有两成多收视,可是由于与《七彩如来神掌》直接对撼之关系,故此未如外界如期般取得明显优势。[49]据无线自行公布的9月27日至10月3日(即本剧播出第十至第十三集期间)AGB收视报告,与本剧同时间播放的《欢乐今宵》(包含《七彩如来神掌》)收视率约在84%,换言之本剧在两台竞争下只得16%收视。[50]这个结果公布不久就遭到张之珏否认。[48]易名后的亚视其后公布最终平均收视有约三成,但时任助理总经理高德基对此表示,此成绩较之前的剧集已有显著提升,算是踏上成功的第一步。[51]梁天则承认本剧收视曾有下降,但不认为是后劲不继,因为本剧播出后两星期已经将收视率保持著。[52]而一力主张开拍本剧的邱德根,纵使觉得无线上述节目调动是“小气”之举,却同时仍对本剧收视表现感到很满意。[33]

相关条目[编辑]

参考[编辑]

  1. ^ 1.0 1.1 家春秋. 亚洲电视数码媒体. [2022-01-19]. 
  2. ^ 丽的电视推广部. 家春秋特刊. 香港: 丽的电视有限公司. 1982-09: 1,3. 
  3. ^ 播音電視節目. 香港工商日报. 1974-03-18: 10. 
  4. ^ 廣告:今日電視節目精華. 大公报. 1974-03-18: 8. 
  5. ^ 王天林望拍家春秋 選角以書劍為班底. 华侨日报. 1981-11-11: 26. 
  6. ^ 王天林要另闢天地 家春秋版權有問題. 华侨日报. 1981-11-14: 30. 
  7. ^ 楊盼盼獲優待 得八小時休息. 华侨日报. 1981-11-16: 30. 
  8. ^ 經楊門女將一次教訓 無綫不敢拍家傳戶曉劇. 香港工商日报. 1981-12-13: 9. 
  9. ^ 拍家春秋困難重重 王天林開新劇星塵. 华侨日报. 1981-12-17: 30. 
  10. ^ 王天林要爆內幕. 香港工商日报. 1981-12-17: 9. 
  11. ^ 麗視昨宣佈新董事局成員 邱德根偕三子入主麗視. 大公报. 1982-07-03: 4. 
  12. ^ 邱德根談理想 提高節目質素. 华侨日报. 1982-06-21: 5. 
  13. ^ 13.0 13.1 邱德根暫不望賺錢 上場後收視有進步. 华侨日报. 1982-08-25: 22. 
  14. ^ 14.0 14.1 邱德根下令拍家春秋 梁天授命務要落足心機. 香港工商日报. 1982-08-21: 9. 
  15. ^ 15.0 15.1 15.2 15.3 無綫不敢拍的家春秋 麗的昨宣佈開拍 張之珏心願得償. 华侨日报. 1982-08-13: 9. 
  16. ^ 16.0 16.1 16.2 拍巴金家春秋 麗的精英盡出. 华侨日报. 1982-09-13: 22. 
  17. ^ 招振強一句公開批評 萬梓良憤而還以顏色. 香港工商日报. 1982-09-26: 9. 
  18. ^ 伍衛國再次演憂鬱角色. 工商晚报. 1982-09-20: 5. 
  19. ^ 螢影星聲. 华侨日报. 1982-09-13: 22. 
  20. ^ 區瑞強自喻是鋼條 自小好喜歡運動 難明點解咁奀瘦. 工商晚报. 1982-10-09: 5. 
  21. ^ 57歲陳秀雯復出演ViuTV劇《教束》 前夫不事生產陳秀雯結束28婚姻. 香港经济日报. 2019-06-06 [2021-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3). 
  22. ^ 再三與女友演情侶 林國雄也說覺尷尬. 工商晚报. 1982-09-06: 4. 
  23. ^ 陳秀雯演鳴鳳 初嚐拉柴滋味. 香港工商日报. 1982-08-21: 9. 
  24. ^ 家春秋演過十多次 盧敦話當年. 华侨日报. 1982-09-15: 22. 
  25. ^ 吳回與家春秋. 华侨日报. 1982-10-16: 18. 
  26. ^ 26.0 26.1 拍家春秋佔戲少 馬敏兒對安排不滿. 华侨日报. 1982-09-12: 12. 
  27. ^ 萧思思. 有一種神話叫「港劇」:亞視創作部前主管海滴訪談之二. 香港独立媒体. 2019-02-19 [2022-01-14]. 
  28. ^ 邱德根授命梁天 拍出家春秋原著精神. 华侨日报. 1982-08-18: 24. 
  29. ^ 过来人. 泰園漁村只剩虛名. 大公报. 2018-12-26 [2022-01-14]. 
  30. ^ 麗的開拍家春秋 擬邀巴金來作顧問. 香港工商日报. 1982-08-31: 9. 
  31. ^ 邱德根願以古玩做道具 梁天無膽借用古玩. 华侨日报. 1982-08-25: 22. 
  32. ^ 王書麒已唸中五 明年赴美留學攻讀電影. 华侨日报. 1982-10-14: 22. 
  33. ^ 33.0 33.1 歡樂今宵推出如來神掌 搶家春秋不少觀眾. 华侨日报. 1982-10-01: 22. 
  34. ^ 亞太廣播會議開幕 狄茂夫減磅出席 湯正川隨同取經. 香港工商日报. 1982-10-02: 9. 
  35. ^ 湯正川〈家春秋〉封面MV. YouTube. 娱乐唱片. [2022-01-15]. 
  36. ^ 娛樂群英會 第三輯 (娛樂寶典原音重現系列). YESASIA. [2022-01-15]. 
  37. ^ 家春秋來勢洶 無綫不敢輕敵. 华侨日报. 1982-09-08: 22. 
  38. ^ 今樂府(節目表). 华侨日报. 1982-09-13: 23. 
  39. ^ 亞洲電視昨晚正式啟台 邱德根盼員工協作. 大公报. 1982-09-28: 13. 
  40. ^ 今樂府(節目表). 华侨日报. 1982-09-27: 28. 
  41. ^ 邱德根指為太小氣 有失良性競爭風度. 香港工商日报. 1982-09-28: 9. 
  42. ^ 歡樂今宵好比報章 電視劇集則是小說. 华侨日报. 1982-09-10: 22. 
  43. ^ 王天林向邱德根回律師信 否認曾說過九比一 如要追究應溯本尋源. 香港工商日报. 1982-09-28: 9. 
  44. ^ 無綫只依計劃辦事 不針對麗的做節目. 华侨日报. 1982-09-15: 22. 
  45. ^ 七怡專欄:好戲. 华侨日报. 1982-09-15: 22. 
  46. ^ 吳楚帆對拍家春秋 佩服麗的有此勇氣. 华侨日报. 1982-09-13: 22. 
  47. ^ 黃蓉人選無人敢定 避免失敗由己孭鑊. 华侨日报. 1982-08-19: 14. 
  48. ^ 48.0 48.1 亞視發揚女性美德 開拍浮生六記及八美圖. 华侨日报. 1982-10-13: 22. 
  49. ^ 歡樂今宵推出如來神掌 搶家春秋不少觀眾. 华侨日报. 1982-09-15: 22. 
  50. ^ 如來神掌確犀利 家春秋收視下降. 华侨日报. 1982-10-08: 19. 
  51. ^ 麗的收視率有顯著增加. 香港工商日报. 1982-09-24: 9. 
  52. ^ 亞視籌拍八美圖 講近十年間女性故事. 华侨日报. 1982-10-21: 22.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