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根·克萊納特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哈根·克萊納特
Hagen Kleinert
2006年的哈根·克萊納特
出生 (1941-06-15) 1941年6月15日82歲)
德國特瓦爾多古拉
(現在的波蘭, 特瓦爾多古拉)
母校漢諾威大學,
科羅拉多大學波德分校
獎項馬克思-波恩獎英語Max Born Prize (2008年)
馬約拉納獎英語Marjoram Prize (2008年)
科學生涯
研究領域理論物理學
機構柏林自由大學
施影響於喬治·伽莫夫,
理查·費曼

哈根·克萊納特(德語:Hagen Kleinert, 1941年6月15日),德國柏林自由大學理論物理學教授(自1968年),俄羅斯科學院榮譽院士。克萊納特教授因其在粒子物理固體物理方面的貢獻被授予2008年馬克思-波恩獎英語Max Born Prize獎章。他對於列夫·朗道百年誕辰紀念文集的貢獻為他贏得了2008年馬約拉納獎英語Marjoram Prize獎章[1][2]

出版物[編輯]

克萊納特教授著有超過370篇學術論文,涉及數學物理基本粒子物理原子核物理固體物理液晶生物膜微乳膠聚合物市場經濟理論。 他著有多部理論物理學專著。自1990年以來,其著作「路徑積分在量子力學,統計物理,聚合物,金融物理中的應用」已被再版四次,最新的兩版包括了有關市場經濟的章節。 該書受到廣泛好評。[3]

事業[編輯]

1972年,作為一個年輕的教授,克萊納特訪問了加州理工學院,對美國著名物理學家理查·費曼的工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發現如何用費曼的路徑積分解氫原子的路徑積分形式。[4][5] 這一工作極大的擴展了費曼路徑積分的應用範圍,隨後,克萊納特與費曼教授合作進行了後者最後的工作。[6] 這導致了從發散的弱耦合級數到收斂的強耦合轉化的數學工具,即變分微擾理論。到目前為止,[7] 該理論為計算二級相變中臨界指數最為準確的理論,並且已經在超流液氦的衛星試驗中得到證實[8] 在夸克的量子場理論中,他發現了Regge代數的起源,這一起源最先為尼古拉·卡比博, L. Horwitz, 和 Y. Ne'eman所猜測[9]. [10])。

和K.Maki一起,他澄清了准晶的二十面體相結構[11]

發現[編輯]

超導體方面,他與1982年預言了超導相圖中第一類超導體和第二類超導體相變的三臨界點,在這點上相變從二級相變變為一級相變[12].該預言於2002年被蒙特卡羅計算模擬所證實 [13].

該理論基於一個新的無序場理論,該理論由克萊納特在其著作 凝聚態中的規範場中進一步發展 (如下). 在這個理論中,漲落的蝸旋或結晶缺陷的統計屬性被當作場的基本激發,其費曼圖為線狀結構。無序場理論是朗道序參量相變理論的對偶理論。

在1978年Erice暑期學校中,他提出了原子核中存在超對稱破缺,[14], 同時,該預言被試驗證實[15].

他關於集體量子場論[16] 於強子和夸克的理論[17] 已經成為凝聚態核物理,和基本粒子物理等領域中無數發展的範例。

弦論的貢獻[編輯]

1986年,他把[18] 剛度的概念引入弦論.用這種方法他極大的提高了弦的物理屬性。由於俄國物理學家波利雅科夫同時得到了類似的結果,該結果被命名為波利雅科夫-克萊納特弦

分佈理論[編輯]

和A.Chervyakov一起, 他定義了從線性空間到子群的唯一積,從而延伸了數學上的分佈理論。(數學上,只能定義線性疊加)由於物理上路徑積分形式(path integral formulation)在坐標變換下不變性的需要,該延伸成為可能。 [19]. 這一性質對於薛定諤理論和路徑積分形式的等價性 是必須的。

弦論的替換理論[編輯]

克萊納特教授在全面類比了非歐幾里德幾何和結晶缺陷之後構造出了一個新的宇宙模型,它被稱作 宇宙晶體」或「普朗克—克萊納特晶體」。「宇宙晶體」可以看做是弦理論的一個替換理論,但它在普朗克距離上又和旋理論有着不同的物理學特性。「宇宙晶體」中物質引發時空缺陷,從而產生了廣義相對論里諸如時空彎曲等一切現象。這一理論激發了意大利藝術家Laura Pesce的靈感,創作出了玻璃雕塑 「宇宙晶體」。克萊納特是國際相對論天文物理學會高級會員,該學會是國際天體物理學網絡的一部分。他還曾承擔歐洲科學基金計劃。

參考文獻[編輯]

  1. ^ 列夫·朗道百年诞辰纪念文集. [2009-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17). 
  2. ^ Majorana 奖. [2009-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6-27). 
  3. ^ Henry B.I. Book Reviews. Australian Physics. 2007, 44 (3): 110 [2008-0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4). 
  4. ^ Duru I.H., Kleinert H. Solution of the path integral for the H-atom (PDF). Physics Letters B. 1979, 84 (2): 185–188. [2008-02-15]. doi:10.1016/0370-2693(79)90280-6.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08-03-09). 
  5. ^ Duru I.H., Kleinert H. Quantum Mechanics of H-Atom from Path Integrals (PDF). Fortschr. Phys. 1982, 30 (2): 401–435. [2008-02-1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07-06-27). 
  6. ^ Feynman R.P., Kleinert H. Effective classical partition functions. Physical Review. 1986, A 34: 5080 – 5084. doi:10.1103/PhysRevA.34.5080. 
  7. ^ Kleinert H.. "Critical exponents from seven-loop strong-coupling φ4 theory in three dimensions". Physical Review D 60, 085001 (1999). doi:10.1103/PhysRevD.60.085001
  8. ^ Lipa J.A. Specific heat of liquid helium in zero gravity very near the lambda point. Physical Review. 2003, B 68: 174518. doi:10.1103/PhysRevB.68.1745. 
  9. ^ Kleinert H. Bilocal Form Factors and Regge Couplings (PDF). Nucl. Physics. 1973, B65: 77–111. [2008-02-15]. doi:10.1016/0550-3213(73)90276-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03-11). 
  10. ^ Ne'eman Y, Reddy V.T.N. Universality in the Algebra of Vertex Strengths as Generated by Bilocal Currents (PDF). Nucl. Phys. 1981, B 84: 221–233 [2008-04-06]. doi:10.1016/0550-3213(75)90547-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03-12). 
  11. ^ Kleinert, H. and Maki, K. Lattice Textures in Cholesteric Liquid Crystals (PDF). Fortschritte der Physik. 1981, 29: 219–259. [2008-02-1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04-26). 
  12. ^ Kleinert, H. Disorder Version of the Abelian Higgs Model and the Order of the Superconductive Phase Transition (PDF). Lett. Nuovo Cimento. 1982, 35: 405–412 [2008-02-1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03-11). 
  13. ^ Hove J., Mo S., Sudbo A. Vortex interactions and thermally induced crossover from type-I to type-II superconductivity (PDF). Phys. Rev. 2002, B 66: 064524 [2008-02-15]. doi:10.1103/PhysRevB.66.06452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03-14). 
  14. ^ Ferrara S., 1978 Erice Lecture publ. in. The New Aspects of Subnuclear Physics (PDF). Plenum Press, N.Y., Zichichi, A. ed. 1980: 40 [2008-02-1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04-14). 
  15. ^ Metz A., Jolie J., Graw G., Hertenberger R., Gröger J., Günther C., Warr N., Eisermann Y. Evidence for the Existence of Supersymmetry in Atomic Nuclei. Phys. Rev. Lett. 1999, 83: 1542 [2008-02-15]. doi:10.1103/PhysRevLett.83.154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12). 
  16. ^ Kleinert H. Collective Quantum Fields (PDF). Fortschritte der Physik. 1978, 36: 565–671 [2008-02-1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04-26). 
  17. ^ Kleinert H., Lectures presented at the Erice Summer Institute 1976. On the Hadronization of Quark Theories (PDF). Understanding the Fundamental Constituents of Matter, Plenum Press, New York, 1978, A. Zichichi ed. 1978: 289–390 [2008-02-1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04-26). 
  18. ^ Kleinert H. The Membrane Properties of Condensing Strings (PDF). Phys. Lett. B. 1989, 174: 335 [2008-02-15]. doi:10.1016/0370-2693(86)91111-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03-12). 
  19. ^ Kleinert H., Chervyakov A. Rules for integrals over products of distributions]] from coordinate independence of path integrals (PDF). Europ. Phys. J. 2001, C 19: 743––747 [2008-02-15]. doi:10.1007/s10052010060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08-04-08). 

著作[編輯]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