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城牆

座標40°10′03″N 115°56′31″E / 40.167395°N 115.941977°E / 40.167395; 115.941977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清光緒十二年(1886)《昌平州志》州城圖

昌平城牆為歷代昌平縣城、昌平州城城牆,自西漢置縣後數易其址,均位於今北京市昌平區境內。

歷史[編輯]

昌平為西漢置縣,最早與軍都縣同屬上谷郡,自西漢至北魏初其城址位於今址東南、溫榆河北岸(今沙河鎮辛力屯村一帶),北魏初裁撤昌平縣入軍都縣,東魏天平年間復置昌平縣,屬平昌郡,並將縣治改設在始建於戰國末期的原軍都縣故城,位於今址西南(今馬池口鎮土城村一帶,原軍都縣則改在今興壽鎮東、西新城村一帶新建,稱軍都縣新城)[1][2]。約在唐代建中年間昌平縣治又自軍都故城遷至距今址西八里的舊縣村一帶,建城名白浮圖城[3]。元代皇慶二年(1313年)一度再遷縣治至其西南六里的新店,約在至正年間仍遷回原址[4]

為加強對皇陵的守備,明代宗景泰元年正月辛巳(1450年1月18日)下令於天壽山南修築護陵城,名永安城,內駐長陵獻陵景陵三衛官軍,城周十二里(實一千四百九十二丈九尺八寸,約4777.536米)[5],高二丈一尺(約6.72米),近正方形,東、西、南三面均設瓮城,城內設十字街。景泰二年十月己卯(1451年11月7日)昌平縣治、儒學、倉庫等自舊縣村遷至永安城(州志載為景泰三年遷址),以永安城兼作護陵城與昌平縣城[6]萬曆元年(1573年)陵衛增多,又在舊城南與之相連新築一城,城周八十四丈五尺(不含舊城南牆,約270.4米),高一丈七尺(約5.44米)。崇禎九年(1636年)兵部侍郎張元佐將舊城南牆拆除,用其磚石修補東城門樓,兩城遂合為一城,城周共十里二十四步(約4838.4米),長方形,護城河深、寬均約兩丈(約6.4米)。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重築城牆,增高至三丈(約9.6米),護城河深八尺(約2.56米)、寬三丈(約9.6米)[7]

自1954年起開始拆除城牆,至1986年東、西、南、北四條環路建成後原城牆已拆除殆盡[8]

現狀[編輯]

永安城內的昌平譙樓舊照,攝於20世紀30年代

西漢至北魏初的昌平城位於今沙河鎮辛力屯村一帶,已無跡可尋,其東側有上下東郭村,即因城而得名,1985年曾在辛力屯村附近發現漢墓,或與城址有關[9]。東魏至唐代的昌平城(軍都故城)位於今城區西南8公里、馬池口鎮土城村一帶,俗稱「土城」,為長方形,南北0.75公里,東西0.5公里,僅存部分夯土城牆,2003年公佈為昌平區文物保護單位[10]。唐代至明初的昌平城(白浮圖城)位於今城南街道舊縣村一帶,原城牆材料在永安城的後續修葺過程中被逐漸拆取,至清代已不見舊城痕跡[11],村南尚存植於唐代的國槐,其後有觀音庵,為村內曾有的15座祠廟中僅存的一座,其它如紀念狄仁傑的狄梁公祠等今已不存[8]

明景泰之後的昌平城(永安城)位於今城北街道城區中心,原城牆已不存,其框架被建於1978年-1986年的東、西、南、北四條環路代替(其中西環路、北環路建於原護城河上,東環路建於原城牆基上,南環路建於原城牆外[8]),原舊城南城牆則位於今政府街南側,今鼓樓東、西、南、北街即原舊城內的十字街,此外城內仍保留了大量與駐兵相關的胡同,如城南的康陵衛胡同、城中的長陵衛胡同、城北的永陵衛胡同,以及草場胡同、營房胡同、東、西盔甲胡同、大將軍胡同、帥府牆胡同等,另一些胡同則與昔日的廟宇有關,如文廟胡同、紅廟胡同、七聖廟胡同、龍王廟胡同、鐵佛庵胡同等。原東門外有松園廣里許,遍植松檜,無一雜樹,以便向陵區內移植補缺,今僅存松園路地名[12][13]

原鼓樓東、西、南、北街交叉處曾建有譙樓(亦名鼓樓),明天順三年(1459年)由天壽山守備廖鏞奏建,為城內的重要地標,1971年因阻礙交通被拆除。此外城內的主要建築包括霸昌道署(其址今為昌平區法院,已無存)、昌平縣署(其址今為昌平區政府,已無存)、文廟(其址今為昌平二中,大成殿於1995年因擴建校舍被拆除,現僅存兩棵柏樹)[14]、燕平書院(其址今為昌平區檢察院,已無存)、城隍廟(僅存後殿,位於今昌平郵政局院內,為昌平區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解體大修[15])和關帝廟(現存前、後殿各三間及抱廈一間,位於昌平一中內,為昌平區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大修)[10]等。

霸昌道署圖
昌平州署圖
昌平文廟圖
燕平書院圖

參考文獻[編輯]

  1. ^ 清·吳履福等修,繆荃孫等纂,《光緒昌平州志·卷三·土地記》:昌平故城,《一統志》在今昌平州東南,漢置縣,……後魏初省。……此漢晉至魏初昌平當在今沙河店迆東上下東郭二村之西,村名東郭,蓋因城而得名也。軍都故城,《一統志》在昌平州西十七里,漢置縣,後魏置東燕州及昌平縣於此,《魏書·地形志》東燕州天平中置,寄治幽州軍都城,《水經注》在居庸關南、㶟余水北,當是雙塔故城,今之故城村也。軍都新城,《寰宇記》在幽州西北九十五里,本漢軍都縣,後魏移軍都於今縣東北二十里,舊志今州東四十里有軍都邨,亦曰故縣址,當是今新城村北之土城。白浮圖城,舊志今名舊縣,在州城西八里。按《元史》皇慶二年冬十月辛巳徙昌平縣於新店,元初昌平縣治白浮圖城,見宋渤梁公祠碑記,是由白浮圖城徙之,也不知何年復自新店徙回,俟考。
  2. ^ 《昌平军都城始建于战国末期 曾出土一堆堆的马骨》. 鳳凰網. 2015-06-09 [2017-1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10). 
  3. ^ 清·麻兆慶,《昌平外志·卷一·沿革》:昌平故城考:案《括地誌》居庸關在幽州昌平縣西北四十里,以關東南四十里求唐昌平城,即軍都故城是也。《元和郡縣誌》補曰昌平城在軍都關南即此城。明陵大紅門北有名擔塵殿者,為朱孝廉蕡家別業,光緒初掘得宋儼墓志銘,建中四年四月葬幽州昌平縣東北十里武安鄉,是此時已遷舊縣矣。建中三年朱滔稱冀王,滔家太尉鄉,以朱懷珪墓考之,虎谷東之太平莊也,南距舊縣八里,似昌平北遷當在此時。遼金昌平以義冢幢記考之亦舊縣也。元徙新店,至正二年徙回,明景泰三年徙永安城今州治。
  4. ^ 《昌平外志·卷一·沿革》:《元史·地理志》案皇慶二年冬十月辛巳,徙昌平縣治於新店(舊縣西南六里),新志雲未知何年徙回。考皇慶徙後,泰定二年置諫議書院於昌平縣,祀唐劉蕡,此乃治新店之昌平縣也,劉司戶祠紀略曰至正間又建祠舊縣東,此乃縣於至正時徙回舊縣,故祠隨之遷而又建也。馬房輝重修儒學記至正二年正月祭聖廟,顧盼闕壞,捐資重修,此又縣徙回之一證也。
  5. ^ 《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之一百八十七·廢帝郕戾王附錄第五》:景泰元年春正月辛巳,命於天壽山之南筑城,周圍十二里,以居長陵、獻陵、景陵三衛官軍,並移昌平縣治於內。
  6. ^ 《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之二百九·廢帝郕戾王附錄第二十七》:景泰二年冬十月己卯,徙昌平縣治並儒學倉庫等衙門於長陵衛新築土城之內。
  7. ^ 《光緒昌平州志·卷三·土地記》:今州城:州故永安城,明景泰元年築,東、西、南三門俱重門瓮城,內外各有層樓,周一千四百九十二丈九尺八寸,高二丈一尺,徙長、獻、景三陵衛於內,以護陵寢,三年並昌平治徙焉。天順三年天壽山守備廖鏞奏建譙樓於城中,萬曆元年因陵衛續設益多,於城南復築一城連之,牆減舊城四尺,只有南門瓮城,箭樓亦微小,東、西、南三面共八十四丈五尺,後屢經營造,兩城皆甃以磚,至崇禎九年,兵部侍郎張元佐拆舊城南面磚石修補東城門樓,城遂合而為一,周一十里二十四步,池深廣各二丈許。國朝康熙十四年重築新舊城,均高三丈,池深八尺、闊三丈。
  8. ^ 8.0 8.1 8.2 《昌平城之变迁》. 昌平報. 2015-05-27 [2017-1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年12月10日). 
  9. ^ 《东廓,城乎?村乎?》. 新華網. 2015-11-10 [2017-12-09]. 
  10. ^ 10.0 10.1 《昌平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北京市昌平區文化委員會. 2016-09-14 [2017-1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10). 
  11. ^ 《上海书评︱龙虎台前暑气深——罗新走向金莲川》. 澎湃新聞. 2017-01-04 [2017-1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10). 
  12. ^ 《再说昌平永安:古城肌理看胡同》. 人民網. 2015-09-01 [2017-09-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3). 
  13. ^ 清·于敏中,《日下舊聞考·卷一百三十七·京畿昌平州四》:原松園在昌平州東門外,延袤里許皆松檜,無一雜樹,以備陵樹缺移栽也,二百年來禁人樵採,遂成大林。(《燕都遊覽志》)
  14. ^ 《永安城:护卫皇陵做先锋》. 鳳凰網. 2015-05-26 [2017-09-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18). 
  15. ^ 《北京昌平城隍庙被拆后重建 市民称太折腾》. 中國新聞網. 2014-04-12 [2017-1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06). 

外部連結[編輯]

參見[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