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讨论:廖文奎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本条目页依照页面品质评定标准被评为初级
本条目页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传记专题 (获评初级低重要度
这个条目属于传记专题的一部分,用于整理和撰写维基百科中的人物条目。欢迎任何感兴趣的参与者加入这个专题参与讨论
 初级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初级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低重要度
台湾专题 (获评初级低重要度
本条目页属于台湾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台湾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初级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初级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低重要度

廖文奎的学经历[编辑]

和廖文奎相关的研究, 目前并不多, 虽然他是台湾独立理论的一个重要指标性人物. 目前找得到和廖文奎相关的二手研究, 主要就是我在正文相关资料中所列的吴叡人(1999)和张炎宪(1992, 2000). 其他在网络上还可以找到一些资料(比如说[1]), 主要应该都是参考这些书面资料而来的.

值得注意的是, 张炎宪的第一篇论文(即1992), 对于廖的学历记载有误. 廖是哲学系的哲学博士(Ph.D.), 不是社会学的哲学博士(可以查密歇根大学的Disseratation Abstract就会知道), 虽然他对社会学也颇有研究. 此外, 也有中国学者把廖写成"政治学博士"(见黄嘉树 1994, 14), 这也是不对的. 不过, 这些错误(尤其是和中国学者相关的错误, 他们还蛮喜欢用绝对负面的方式写一些台独运动人物的), 不断在网络上"再生产", 反而有反客为主的趋势, 值得注意.

参考书目:

  • 黄嘉树,1994,台湾能独立吗?:透视台独。中国海口:南海出版公司。
  • 吴叡人,1999,祖国的辩证:廖文奎(1905-1952)台湾民族主义思想初探。思与言 37:47-100。
  • 张炎宪,1992,战后初期台独主张产生原因的探讨:以廖家兄弟为例,见二二八民间研究小组 、台美文化交流基金会、现代学术研究基金会编,二二八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1),页279-304。台北:自立晚报。
  • 张炎宪,2000,廖文毅、台湾共和国与岛内活动,见张炎宪、胡慧玲、曾秋美,台湾独立运动的先声:台湾共和国(上册),页1-18。台北:财团法人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wdshu|阿呆 20:27 2004年12月3日 (UTC)

外部链接已修改[编辑]

各位维基人:

我刚刚修改了廖文奎中的1个外部链接,请大家仔细检查我的编辑。如果您有疑问,或者需要让机器人忽略某个链接甚至整个页面,请访问这个简单的FAQ获取更多信息。我进行了以下修改:

有关机器人修正错误的详情请参阅FAQ。

祝编安。—InternetArchiveBot (报告软件缺陷) 2017年9月23日 (六) 10:48 (UTC)[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