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斯塔壩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沙斯塔壩
2009年4月的沙斯塔壩
沙斯塔壩在加利福尼亞州的位置
沙斯塔壩
沙斯塔壩在加利福尼亞州的位置
國家 美國
位置 加利福尼亞州沙斯塔縣
現狀使用中
始建1938年
啟用1945年 (1945)
所有者美國墾務局
水壩和溢洪道
水壩類型混凝土重力壩
高度602英尺(183公尺)
長度3,460英尺(1,050公尺)
壩頂寬度30英尺(9.1公尺)
壩基寬度543英尺(166公尺)
溢洪道1
溢洪道類型River outlets+triple drum gates
溢洪量267,800立方英尺每秒(7,580立方公尺每秒)
形成沙斯塔湖
總容量4,552,000英畝·英尺(5,615,000立方公丈)
集水面積6,665平方英里(17,260平方公里)
表面積29,740英畝(12,040公頃)
最大水深522.5英尺(159.3公尺)
發電廠
類型傳統型
渦輪機2x 125兆瓦, 3x 142兆瓦
裝機容量676 兆瓦
年均發電量1,806.5 十億瓦時

沙斯塔壩(英語:Shasta Dam),施工前稱為「肯尼特壩」(Kennett Dam),是一個橫跨美國加州北部沙加緬度河的重力壩[1],位於沙加緬度河谷​​的北端。此壩主要用於長期儲水與其水庫-沙斯塔湖-的洪水控制,同時也用作水力發電。高達602英尺(183公尺),它成為了美國第九高的水壩,並形成了加州最大的水庫。

因為洪水和乾旱頻繁地困擾加州最大的農業地區——中央河谷,早在1919年水壩便被構想出來,1930年代,此壩首次被批准為一項州工程。可是,這恰好碰上大蕭條,水壩的建造被移交給聯邦墾務局,作為一項公共事業計劃。1937年,在首席工程師Frank Crowe的監督下,開始認真建造。建造期間,水壩創造了數千急需的就業崗位;1945年,它在計劃前26個月完工。完工後,此壩成了繼胡佛水壩之後第二高的水壩,並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大的工程壯舉之一。

即便是在落成之前,沙斯塔壩也擔任了二戰的一個重要角色,給提供電力給加州工廠,而且至今仍在州水資源管理上發揮重要作用。但是,它也帶來了對沙加緬度河環境和生態的重大改變,而且就其明顯破壞美國土著部落土地的問題上受到了爭議。近年來,出現了關於是否抬高水壩以增加儲水量和水力發電能力的爭議。

背景[編輯]

早期提案[編輯]

1941年的Pit河谷,現在在沙斯塔胡之下。這座可以在底部看到的橋曾經承載著美國99號公路,之後它被pit河橋替代了(這張圖片是在它的橋面上照的)。

在19世紀,中央谷地是廣大自美國東部向加州的移民的主要目的地。河谷的土地因其土地肥沃,氣候溫和,地形起伏,也許最重要的是——水源豐富,而被覬覦。[2]此州流量最大的河——沙加緬度河,流經了此谷北部的三分之一——沙加緬度谷。此河向南流過445英里(716公里)後注入一個大河口——沙加緬度-聖華金三角洲,此洲向Suisun灣,Carquinez海峽,舊金山灣排去,最終流入太平洋。至19世紀末,河谷和三角洲地區已被大舉種上了穀物,其中包括小麥,棉花,水稻,柑橘,瓜類。[3]

此地區的農業重心使它非常容易遭受乾旱,低的地勢也造成了洪水泛濫的危險。雖然沙加緬度河每年排放將近22,400,000英畝·英尺(27,600,000百萬公升)水,[4]不過大部分的流量都隨著融雪和風暴而發生在冬季和早春,而且可在乾旱時期的夏季末期和秋季減小成細流。[5]隨著谷中的灌溉增加,低的流量降得更低,導致河流的排量比不上自舊金山灣而來的高潮的速度。因此,三角洲地區的水鹽度開始上升,給三角洲許多地區的農場製造了問題,同時也導致了一種鹽水蟲——船蛆的大量繁殖,於是在1919年至1924年之間的乾旱期,破壞了碼頭和船隻。[6]

由於亟需解決鹽度的問題,當地居民首次提議在suisun灣口建造攔潮壩,但是在1919年,美國地質調查局的Robert Marshall提出的Marshall計劃給出了一個不同的解決方案。[7]計劃主體為在沙加緬度河與pit河交匯點的正下游處建造一個大壩,位置靠近肯尼特的銅礦鎮,在沙加緬度入海口之上幾百英里處。與直接阻擋鹽水入侵三角洲相反的是,此壩可儲存冬天的洪水以供乾旱月份使用,提供了穩定,有節制的水流量,同時也有利於沙加緬度谷的灌溉和防洪。[8][9]

州水計劃(SWP)和中央谷地計劃(CVP)[編輯]

標價粗略為8億美元Marshall計劃沒有得到廣泛的支持;當1921年提交給美國國會的時候,它通過了參議院,但是沒能通過眾議院。然而,加州人的問題後來並未沒有被理會——1931年,州工程師Edward Hyatt提出了一個類似,但是不那麼高昂的建議,名叫州水計劃,預計成本約為5.5億美元。[10]Hyatt的計劃包括了位於肯尼特的水壩和自三角洲向南至乾旱的聖華金谷與南加州沿岸的水渠,此計劃為當今的中央谷地計劃(Central Valley Project)和加州水資源計劃奠定了基礎。[11]

老肯尼特採礦鎮,大約1944年被上漲的沙斯塔湖水淹沒

州水計劃的成本原本是要落在加州納稅人肩上的,他們才是需求水的人。不幸的是,這和1930年代的大蕭條碰上了,並且州政府也無法為計劃集資建設水壩和運河。[12]馬上,加州的失業率就徘徊在了20%,而且一場嚴重的乾旱襲擊了西海岸。現在,因為其可能提供就業 控制急需的水的原因,中部和北部加州人極度渴望CVP被議會批准。該項目最終以微弱的差距獲得批准——南加州人大都反對此計劃,因為他們已經獲得了從科羅拉多河來水的權利,而非沙加緬度河,而且他們想要加強這些權利。[13]1933年,加州的議會授權銷售收益債券以資助CVP,而CVP的主體則會是沙斯塔壩。[2][6]

由於無法獲得資金,加州政府轉向華盛頓特區求助,希望聯邦政府能提供金融資助或者購買此債券。最終,加州請求政府接管此項目。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總統批註,因為沙斯塔壩和該項目的其他部分的建造工作會提供數千計急需的工作。[14]羅斯福首先考慮讓美國陸軍工程兵團建造此項目,不過後來轉將它給了在早幾年時胡佛水壩(Boulder Canyon)工程中證明其技術水平的墾務處(Reclamation Service,後來更名為墾務局,Bureau of Reclamation)。[15]墾務處選擇了胡佛水壩的監管,Frank Crowe,來指導沙斯塔壩的操作。[14][16]

建造[編輯]

準備和營地[編輯]

pit河橋,它被建造來承載沙斯塔湖上的5號州際公路與南太平洋鐵路。
太平洋建造公司營地,拍攝於1940年11月。左側的H型的建築是食堂,可容納2,000人。

1937年9月12日,沙斯塔壩的官方命名與動土儀式發生在壩上游的不遠處的肯尼特的小鎮上。五年之內,肯尼特就會被淹沒在上漲的湖水之中。雖然此壩原本叫做肯尼特壩,不過名字被改成了沙斯塔壩。國會給此工程批准了1200萬美元。[17]此壩的最終選址是在沙加緬度河的一個陡峭,狹窄的峽谷,此處深1,000英尺(300公尺),位於廢棄的冶煉鎮Coram上方約一英里,位於肯尼特下方2.5英里處。大壩計劃將超過800英尺(240公尺)高。[18]太平洋建築公司(Pacific Constructors Inc.),一個由12個較小公司組成的企業聯合,以35,939,450美元得標。[19]

建造開始時,從臨近施工現場的峽谷壁挖掘數百萬噸的基岩,騰出鍵槽以奠定水壩的根基。[14]經過此地的南太平洋鐵路的沙斯塔路線被改到了東邊,經過了鋼桁架的Pit河橋——當時所造的最高的雙層橋。此橋被建得高出Pit河500英尺(150公尺),在水壩地址東北邊約7英里(11公里),以適應沙斯塔湖上漲的湖水。[20]從Redding到沙斯塔處鐵路的剩餘部分被用作一條支線,用於建材列車來往工地,而且此路線通過了水壩南側墩部下的一條隧道。[21]

墾務(局)原本認為redding市是一個設立總部的好地方,不過由於距離原因,一個新計劃好,名叫Toyon的社區被建造了起來,這是1938年由從Porter Seaman手裡買來的農場建起來的。Toyon純粹是用於給墾務人員,政府部門與倉庫服務的;在它的地界內不允許任何的商店和餐廳。[22]的帳篷和棚屋,而是城市的特點是舒適的二,三,四房木結構房屋。此鎮的特色是舒適的兩三四間房的木屋,而非帳篷和棚屋。

建造沙斯塔壩的主要公司——太平洋建築(公司)在沙斯塔壩工地的基部旁邊設立自己的營地,名叫「建築營地」或者「沙斯塔壩村」("Contractor's Camp"或"Shasta Dam Village")。該公司在水壩工地建立了一個巨大的2,000人的食堂,醫院,活動中心和其他場所全州希望在沙斯塔壩得到鑽工,起重機手,機修工,卡車司機,木工,焊工,及其他工作的人使附近三個另外的臨時營地——「中央谷」,「未來城」,「頂峰城」也很快滿員("Central Valley")。[23][24]

地基[編輯]

沙斯塔壩的傳送帶——世界上之最長

1938年11月,施工以一個將水轉到到河流東(左)邊的分水渠為開始,使地基可以奠定在西側。河流左岸被炸藥拓寬,加深,而且還建了一個圍堰來使被繞過的部分乾涸。[25]為了提供砂子石礫在工地製造混凝土,太平洋建築公司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傳送帶系統[14]——長達9.5英里(15.3公里),從Redding一直到水壩現場。這能夠每小時傳送1,100噸的材料,在整個施工過程中,它拖了多達1.2千萬噸的石頭。[26]傳送帶總共有16,000個輥,被分為26個部分,其中有23個是由單獨的200匹馬力(150千瓦特)的發動機驅動。其餘三個是下山的,並不需要動力;實際上他們被改裝成為其他部分提供動力。[27]

隨著地基的完工,主壩體可以開始澆灌混凝土。為達到目的,一組鋼索塔系統被立起,用來運載混凝土澆灌鋼桶。塔的搭建包括了一個主塔,從基部算起高465英尺(142公尺),從河流水面算起高700英尺(210公尺),包括了7個可移動的輔塔;鋼索從主塔拉向每個其他的塔。[14]建築隊使用此系統可以把混凝土從攪拌廠(靠近位於傳送帶末端的主塔)運輸到水壩的上升結構,這比其他的任何方法都快捷和便宜。[28][29]

混凝土澆灌與河流改道[編輯]

主塔465英尺(142米),用於支撐水壩工地的索道系統
1942年6月的施工工程,中部空缺即將成為溢洪道。

纜索系統建成以及攪拌廠開始運轉後,建造水壩主混凝土結構於1940年開始。可以運載8立方碼(6.1立方公尺)混凝土的鋼桶,裝滿時重達16噸,沿線路來回移動。三年來,數千人為重大的壩墩勞作,將混凝土灌入面積50英尺(15公尺)和深5英尺(1.5公尺)的大模「塊」內。這些「塊」是由木模板定型,當混凝土凝固後,木板拆出,為在它之上的下個塊重新搭建。混凝土是用特別裝置「震動」到位的,以填滿任何可能的空洞與氣泡,確保密度和強度的最大化。混凝土乾燥後,表面就通過噴砂來清潔和平滑。同時,行經河流西側1,800-英尺(550-公尺)臨時隧道的鐵路被重新改道。[14][30][31]

1941年12月,日本人襲擊珍珠港,促使美國加入二戰。因為數千人入伍,沙斯塔壩址很快勞動力嚴重短缺。戰爭時期,許多在水壩工作的人是婦女和高中生,幹得是「非危險的工作」。[32]即便是在完工前,此壩在二戰中亦擔當重要部分,為中部加州的船塢和飛機工廠提供急需的電力。[33]然而,某些原本給沙斯塔的發電機最後卻去了北華盛頓大古力水壩,因為西北的鋁熔煉廠需要大量的電力。[34]供應與勞力緊張迫使墾務局將水壩的最終高度由800英尺(240公尺)減至602英尺(183公尺)。[18]

隧道清空後,被重新鋪設以及修改,以適應河流的力量而非鐵路。直到這個時候,沙加緬度仍然流經壩址中間,流經這兩個近乎完工的壩墩。由土和岩填出的圍堰攔河而建,河流就開始流經隧道,使壩址處乾涸,於是可以讓含有溢洪道口的水壩中部開工。洩洪道及其18個高壓河流排出閥與大型的三鼓形閘門在1943年夏完工。屆時,水壩總計已經使用了1500萬噸的混凝土,這些混凝土形成了16,900塊50英尺的方塊。[14][35]

完工[編輯]

1943年3月6日的水壩景觀,可看到電站的施工(河流左邊)

1944年2月,分流隧道被封閉,沙斯塔壩開始儲水。隨著身後的湖水上漲,水壩也最終成型,而最後一桶混凝土是在1945年1月2日傾瀉的。在此期間,379兆瓦(MW)的沙斯塔壩發電廠也在建設之中。5個直徑15英尺(4.6公尺)的鋼製水管被安置以提供用來驅動電廠渦輪的水。發電房是鋼筋混凝土結構,位於水面上153英尺(47公尺)處;第一次發電是在1944年。[36]水壩在1945年的開端完工。[37]

沙斯塔壩完工時,它是世界上第二高壩——僅次於科羅拉多的胡佛水壩——同時也是加州最高的人工結構。論體積,它也是第二大的水壩,僅次於華盛頓哥倫比亞河的大古力水壩。據稱,一個匿名工人說,「老沙斯塔差不多是最2的水壩了。」[38]水壩完工時,首席工程師 Frank Crowe以如下宣稱為人熟知,「看那沙斯塔壩。那個水壩會立在這裡永遠阻擋河水。那個發電房會一直製造果汁直到有人發現怎麼用太陽發電。」[38](諷刺的是,在1950年代發明的太陽能光伏推翻了Crowe的宣稱,因為沙斯塔壩繼續發和以往一樣多的電。)

設計和運行[編輯]

沙斯塔壩電房內部

沙斯塔壩主要用於洪水控制和為乾旱季節儲水,它為沙加緬度河谷的灌溉,沙加緬度河的航行,以及使沙加緬度-聖華金三角洲的淡水水平線保持得足夠高以便能夠偏流到加州高架渠和三角洲——Mendota運河作出了偉大貢獻。此壩的其他主要目的為水力發電。此壩以330英尺(100公尺)的水頭(液面差),足以從5個渦輪中發出676兆瓦的功率(一對125兆瓦和3個142兆瓦)。[39]每個渦輪機都由一個受直徑15英尺(4.6公尺)的壓力水管供水的高壓水嘴驅動。兩個較小的渦輪機為水壩本身的運作發電。電廠為北部沙加緬度河谷的用電高峰發電。[39]Keswick壩,約在下游9英里(14公里)處,用作沙斯塔壩的afterbay,以常規化其波動的放水量。[40]

此重力結構的水壩從地基算起高602英尺(183公尺),離河流最大高度為522.5英尺(159.3公尺)。水壩長3,460英尺(1,050公尺),最厚達到543英尺(166公尺);水壩總共含有6,270,000立方碼(4,790,000立方公尺)的材料。[41]水壩可以通過溢洪道表面上一個有18個流出閥的系統釋放洪水。這些閥門放置三個層中,每個層都貫穿主壩體,並且向溢洪道的表面放流。較高層有四個流出口,每個流量為6,534立方英尺每秒(185.0立方公尺每秒)。中間層有8個導管,每個可承擔3,100立方英尺每秒(88立方公尺每秒),最底層有4個出口,每口可放流4,450立方英尺每秒(126立方公尺每秒)所有流出閥總計可放流81,800立方英尺每秒(2,320立方公尺每秒)。[42]溢洪道是一個巨大的混凝土斜槽,長487英尺(148公尺),寬375英尺(114公尺),由3個110-英尺(34-公尺)寬,重500美噸(454噸)的的鼓形閘門控制。當水庫滿時,閘門並不能完全阻止洩露,不過可以將水位抬高到洩洪道頂部之上28英尺(8.5公尺)處。[40]溢洪道承載量為186,000立方英尺每秒(5,300立方公尺每秒),使得水壩的最大溢出量達到267,800立方英尺每秒(7,580立方公尺每秒)。[43]

沙斯塔湖的眾多臂展之一

水壩形成的水庫叫做沙斯塔湖,它是最大的人工湖,也是加州第三大的水體,容量為4,552,000英畝·英尺(5,615,000立方公丈)[43],表面區域最大為29,740英畝(12,040公頃)。沙斯塔湖的臂展亦有得到從McCloud河,Squaw河,Salt河,及其他眾多小溪而來的水。[44]沙斯塔壩所控制的徑流來自一個面積6,665平方英里(17,260平方公里)的流域,[43]大約是面積為27,580-平方英里(71,400-平方公里)沙加緬度河流域的四分之一。[45]

未來擴展[編輯]

一場極度潮濕的冬天之後,沙斯塔湖在1965年7月達到了最大容量

1990年代,中央谷地和一些加州最大的農業聯盟(包括Westlands灌區,它要求提供更可靠的供水)的水資源很快發生短缺,墾務局提議擴大沙斯塔壩。[46]擴大被認為是可行的,因為水壩的地基原本是建成能承受800-英尺(240-公尺)重的結構,但是二戰開始導致的物資短缺使之未能達到最終的高度。[18]

墾務(局)為水壩的提高給出了三個選項,範圍則是從少於20英尺(6.1公尺)一直到200英尺(61公尺)。[47]「低項」為簡單地在水壩頂部加上一個垂直的混凝土堤,這可以提供最大的額外儲量卻最小化對沙斯塔湖周邊的建築和設施重建的要求。「中項」則要求給頂部增加超過100英尺(30公尺)的高度並且替換掉水壩前面部的升降台,而且Pit河橋與湖邊的小鎮若是不作調整和遷移,則會被淹沒。最後則是「高項」,此項將會把水壩抬高200英尺(61公尺)以上,那麼水庫的容積則會是原來的三倍,面積會是兩倍。中和高項都要求在沿湖的關鍵地點建設鞍壩(saddle dam)以防止水溢出。[47]

水壩的中和高項會使得水力發電增加。兩者都會要求建設新的電機房以容納5個新渦輪機;中項則會增加5個215兆瓦的發電機,總功率達1,751兆瓦,高項則需要5個260兆瓦的電機,最大功率達1,976兆瓦。下游的Keswick壩也需要被提高,其電站也需要翻修,才能適應沙斯塔更大的峰值釋放量。[48]

沙斯塔壩的抬高規格[47][48]
選項 總高度 儲量增加 總儲量 功率增加 總發電功率
6.5英尺(2.0公尺) 608.5英尺(185.5公尺) 290,000英畝·英尺(360,000立方公丈) 4,840,000英畝·英尺(5,970,000立方公丈) N/A 676兆瓦
102.5英尺(31.2公尺) 704.5英尺(214.7公尺) 3,920,000英畝·英尺(4,840,000立方公丈) 8,470,000英畝·英尺(10,450,000立方公丈) 1,075兆瓦 1,751兆瓦
202.5英尺(61.7公尺) 804.5英尺(245.2公尺) 9,340,000英畝·英尺(11,520,000立方公丈) 13,890,000英畝·英尺(17,130,000立方公丈) 1,300兆瓦 1,976兆瓦

抬升水壩的提議遭到了地區居民,漁人,土著人,休閒人士,環保人士的強烈反應。首先,水壩的高度有任何提升,pit,沙加緬度,Mccloud河的流經區域就會被淹沒。mccloud是一片有特殊利害關係的區域,因為它是加州最好的鱒魚漁場之一,也因為有許多神聖的土著遺址位於其沿岸。[49]反對水壩抬升者認為,花費會比收益更多(起步就要換掉超過600個會被湖水淹沒的結構,其中包括了pit河橋)。提升這樣的高度會使供水變得昂貴,若是中央谷地的農民減少一小部分水的用量,則能夠省下這部分供水。它會給下游的沙加緬度生態導致更多的問題,特別是正在消失的鮭魚洄游。[50]

水壩擴張反對者提出最重要的觀點之一是,提高水壩不能增加水(實際上會因為蒸發而導致一部分水的損失),只會增加儲水能力。所以,水庫很少會被填滿,因為無論墾務局如何擴張水壩,河流的流量都不會增加。水壩的提升成本預計為5至10億美元。提升水壩會破壞許多他們僅存的土地。[51][52]

水壩擴展已經取得了一些進展,其中包括有墾務局完成了一份昂貴的EIR(Environment Impact Report,環境影響報告)——以及Westlands灌溉區購買Mccloud河沿岸超過3,000英畝(1,200公頃)的土地以幫助墾務局獲得擴展水壩的權利;Westlands認為,新增的水壩儲量會大大有利於其農民。截至2007,灌溉區已經花費了3500萬美元。[53]然而,Westlands已經有了環境責任上的污點記錄,也因為此區運作的農場中流出的含有高度殺蟲劑和的水而環保人士批評。[54]

爭議[編輯]

生態效應[編輯]

水壩背部的TCD(溫度控制裝置),在1990年代早期安裝

自1943年沙斯塔壩的閘門首次關閉以來,它就對太平洋鮭魚種群有了嚴重的負面效應。這個大型的結構完全阻擋了鮭魚從河流下游向上游沙加緬度,pit,mccloud和其他支流的遷徙。據估計,沙加緬度盆地里最好的鮭魚棲息地有一半在沙斯塔壩上游。同時,沙斯塔壩導致了河流的溫度上升,因為從它那裡釋放的水是來自較高處的沙斯塔湖,湖水比原來建壩前河流表面得到太陽的加熱要多得多。暖水對更喜好較低溫度的鮭魚有害,同時也衝擊了其他魚群,如虹鱒和野生加州鱒魚[55][56]

聯邦政府試圖拯救暴跌的桂魚種群,於是1942年在戰鬥溪(Battle Creek)建立了Coleman國家魚類孵化場。孵化場的位置大概在Redding西南方20英里(32公里),每年產下大約13,850,000個卵——其中大約有87%是秋季的奇努克鮭洄游產下的。[57]墾務局於1991年執行了另一個補救方法——在沙斯塔壩背面安裝一個名叫TCD(Temperature Control Device,溫度控制設備)的大型設施。這個結構使水壩操作員能夠決定向壓力水管供水的水庫的深度。越深入沙斯塔湖,水就越冷,因為受到的陽光越少。TCD裝有15個開口名叫「shutter」,沿著此結構的背部排成一排。這些排位海平面上1,022英尺(312公尺),922英尺(281公尺),817英尺(249公尺)處。(沙斯塔壩的海拔為1,077英尺(328公尺)。)此系統在減少水壩下面的沙加緬度河的溫度中表現出了顯著成效,不過它也出現了洩露情況。[42]

就此河的總體健康來說,此壩當然是有間接影響,因為它促使了沿岸的城市和農場的增長。然而,此壩的建造也直接影響了沿岸的形態學和植被帶。夏季的流量提高到自然水平之上,多數洪水的效應被調節,壩後的河流每年給河濱提供了均衡的水量,結果植物侵入了河道。[58]水壩大大地減少了沙加緬度河沉積量,而河岸的侵蝕也遭到了降低,這使得曲流與側河道。[59]此外,幾乎所有用來攪拌混凝土的沙石都是從水壩下遊河流挖來的,這就更加耗費掉了它的沉積物補充。[60]

溫圖之地(Wintu lands)[編輯]

從空中看到的沙斯塔湖,水庫幾乎已經滿了

在沙斯塔湖水的下面埋藏著Winnemem Wintu——北加州九個較大的溫圖種族之一,的傳統土地。據估計此谷殖民前的人口大約為14,000;截至1900,因為疾病與殖民者的侵入,它被減少到了395。395個活下來的人的男性中,有許多人在二戰期間參加美國軍隊。當他們在1945年返回時,發現他們的家庭成員被沙斯塔湖上漲的水趕出了傳承的村莊。他們原來的土地超過90%都失去了,遺留下的10%現在位於McCloud河下游沿岸。[53][61]

許多村莊的遺址,埋葬遺址和其他神聖的地點現在都在沙斯塔湖面下幾百英尺之下。部落成員認為,美國政府在1850年代設立的多個保留條約後來被打破,以便沙斯塔湖的填充可以開始;之後,那部份土地只有一小部份留給了他們。此外,Winnemem並不被聯邦政府認可,他們已經為正言這個疏漏尋求了一個多世紀。[62]最近,土著人對水壩的敵意已因抬高水壩而高漲——因為這會淹沒餘下的神聖遺址的20個,其中包括兒童岩,青春岩,這兩個都是用於成年儀式的,還包括一個給kaibai溪屠殺遇難者的埋葬地。[63]此部落在2004年9月上演了117年來的第一場戰陣舞,以反對水壩和墾務局的抬升計劃;此事據說激發了許多環保團體支援此部落的姿態。[64]

旅遊和休閒[編輯]

墾務局全年都有沙斯塔壩的有導遊遊覽,每場花2到3個小時。那裡也有個遊客中心和禮堂。旅遊包括了乘坐一個428-英尺(130-公尺)的電梯去水壩基部,和參觀水壩的內部畫廊與電房,以及其他區域。[65]沙斯塔湖滿池時面積為30,310英畝(12,270公頃),而且被沙斯塔——三一國家森林(Trinity National Forest)環繞。許多公共和私人的船塢,營地,露營車公園,度假地和發船地點都與此水庫相接,這是加州最流行的休閒湖之一。房船,滑水,游泳和釣魚是眾多此湖有的活動之一;遠足,野餐,山地自行車,打獵,紮營則流行於其周邊山地地區。[66][67]

2006年1月6日的沙斯塔壩

參見[編輯]

  • California Aqueduct
  • Federal Power Commission v. Sierra Pacific Power Company
  • John L. Savage
  • List of dams and reservoirs in California
  • List of power stations in California
  • List of tallest dams in the world
  • List of the tallest dams in the United States
  • List of United States Bureau of Reclamation dams
  • 羅斯福新政
  • Water in California

參考文獻[編輯]

  1. ^ Dams Owned and Operated by Federal Agencies (PDF). 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Water Resources, Division of Safety of Dams. [January 2, 2013].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2年10月5日). 
  2. ^ 2.0 2.1 Stene, Eric A. Project History. Central Valley Project. U.S. Bureau of Reclamation. 2009-08-31 [2011-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13). 
  3. ^ Billington and Jackson, pp. 263–66
  4. ^ Sacramento River Basin NAWQA: Environmental Setting. National Water Quality Assessment. U.S. Geological Survey. 2007-05-08 [2011-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5-31). 
  5. ^ Buer, Koll; Forwalter, Dave; Kissel, Mike; Stohler, Bill. The Middle Sacramento River: Human Impacts on Physical and Ecological Processes along a Meandering River (PDF). Pacific Southwest Research Station. U.S. Forest Service. [2011-01-2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1-10-26). 
  6. ^ 6.0 6.1 Central Valley Project. U.S. Bureau of Reclamation. 2009-08-31 [2011-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15). 
  7. ^ Billington and Jackson, p. 256
  8. ^ Billington, Jackson and Melosi, p. 305
  9. ^ Hundley, p. 243
  10. ^ Hundley, p. 246
  11. ^ History of Water Development and the State Water Project. California State Water Project. 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Water Resources. 2008-10-28 [2011-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8-23). 
  12. ^ Hundley, p. 247
  13. ^ Hundley, p. 255
  14. ^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Shasta Dam: A Tour Through Time (PDF). U.S. Bureau of Reclamation. [2011-01-2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1-02-25). 
  15. ^ Hundley, pp. 255–257
  16. ^ Stevens, p. 253
  17. ^ de Roos, pp. 40–41
  18. ^ 18.0 18.1 18.2 Darling, Dylan. Shasta Dam expansion plan: Flood of concerns. redding.com. 2007-02-19 [2011-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0-28). 
  19. ^ POWER: Shasta Dam. TIME Magazine. 1938-09-19 [2011-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2-02). 
  20. ^ Reclaming a Farm Empire. Popular Mechanics. 1941-05. 
  21. ^ Images of America: Shasta Lake , p. 16
  22. ^ Images of America: Shasta Lake , pp. 12–13
  23. ^ de Roos, pp. 228–233
  24. ^ Images of America: Redding , p. 109
  25. ^ Images of America: Shasta Lake , p. 22
  26. ^ (unknown, various). Shasta Dam and its builders. Pacific Constructors. 1945: 147. 
  27. ^ Ten-Mile Belt Hauls Material for Shasta Dam. Popular Mechanics. 1940-09: 334. 
  28. ^ Shasta Dam and its builders , p. 43
  29. ^ de Roos, p. 234
  30. ^ de Roos, p. 233
  31. ^ Billington, Jackson and Melosi, p. 336
  32. ^ Images of America: Redding , p. 110
  33. ^ The Shasta Dam: Huge hydroelectric plant serves California's many war industries. LIFE Magazine. 1944-08-28: 69–70 [2011-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08). 
  34. ^ Grand Coulee Dam and the Columbia Basin Project USA (PDF). World Commission on Dams. 2000-11 [2011-01-2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0-06-13). 
  35. ^ Billington, Jackson and Melosi, p. 337
  36. ^ Water Project Authority of the State of California. Feasibility of State ownership and operation of the Central Valley Project of California: report prepared pursuant to Senate concurrent resolution no. 48, Legislature of 1951. California State Senate. 1952 [2011-01-22]. 
  37. ^ Billington, Jackson and Melosi, p. 341
  38. ^ 38.0 38.1 de Roos, p. 242
  39. ^ 39.0 39.1 Shasta Powerplant. Central Valley Project Shasta/Trinity River Division. U.S. Bureau of Reclamation. 2009-05-13 [2011-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14). 
  40. ^ 40.0 40.1 Shasta/Trinity River Division Project. Central Valley Project. U.S. Bureau of Reclamation. 2010-02-01 [2011-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30). 
  41. ^ Shasta Dam Dimensions. Central Valley Project Shasta/Trinity River Division. U.S. Bureau of Reclamation. 2009-06-04 [2011-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2-04). 
  42. ^ 42.0 42.1 Higgs, James A.; Vermeyen, Tracy B. Shasta Temperature Control Device CFD Modeling Study (PDF).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Laboratory. U.S. Bureau of Reclamation. 1999-10 [2011-01-23].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2-10-03). 
  43. ^ 43.0 43.1 43.2 Shasta Dam Hydraulics & Hydrology. Central Valley Project Shasta/Trinity River Division. U.S. Bureau of Reclamation. 2009-06-04 [2011-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2-04). 
  44. ^ USGS Topo Maps for United States (地圖). Cartography by 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 ACME Mapper. [2011-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10). 
  45. ^ Boundary Descriptions and Names of Regions, Subregions, Accounting Units and Cataloging Units. U.S. Geological Survey. [2011-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27). 
  46. ^ Shasta Dam and Reservoir Enlargement: Appraisal Assessment of the Potential for Enlarging Shasta Dam and Reservoir, Part 1 (PDF). U.S. Bureau of Reclamation. 1999-05 [2011-01-24].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0-04-10). 
  47. ^ 47.0 47.1 47.2 Shasta Dam and Reservoir Enlargement: Appraisal Assessment of the Potential for Enlarging Shasta Dam and Reservoir, Part 2 (PDF). U.S. Bureau of Reclamation. 1999-05 [2011-01-24].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0-04-10). 
  48. ^ 48.0 48.1 Shasta Dam and Reservoir Enlargement: Appraisal Assessment of the Potential for Enlarging Shasta Dam and Reservoir, Part 3 (PDF). U.S. Bureau of Reclamation. 1999-05 [2011-01-24].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0-04-10). 
  49. ^ Shasta Lake Water Resources Investigation. Surface Storage Investigations. 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Water Resources. 2010-03-15 [2011-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1-27). 
  50. ^ Shasta Dam Raise and Reservoir Enlargement (PDF). Friends of the River. Sacred Land Film Project. 2005-03-01 [2011-01-24].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1-07-18). 
  51. ^ More information on the Shasta Dam raise. Environmental Justice Coalition for Water. [2011-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26). 
  52. ^ Darling, Dylan. Shasta Dam's place in water plans uncertain: State task force recommends increasing reservoir capacity to feed Southern California channels. redding.com. 2008-08-25 [2011-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12). 
  53. ^ 53.0 53.1 Lucas, Greg; Stienstra, Tom. Land sale leads to worries over dam.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2007-01-28 [2011-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25). 
  54. ^ Chandler, Tom. Westlands Wants to Raise Shasta Dam And Grab $40 Billion in Subsidized Water. Trout Underground. 2007-08-30 [2011-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17). 
  55. ^ Spencer, John. Coleman Fish Hatchery keeps salmon, steelead thriving. redding.com. 2011-01-16. 
  56. ^ Water quality: Shasta Dam, USA (PDF). Sustainable Hydropower. [2011-01-2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1-02-19). 
  57. ^ Hatchery History. Coleman National Fish Hatchery. U.S. Fish & Wildlife Service. 2010-02-11 [2011-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0-28). 
  58. ^ Warner and Hendrix, p. 158
  59. ^ Warner and Hendrix, p. 59
  60. ^ Benke and Cushing, p. 552
  61. ^ Ferraro, p. 404
  62. ^ Martin, Glen. Tribe sees dam plan as cultural genocide: Raising lake level would drown sites sacred to the Winnemem Wintu.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2005-01-27 [2011-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2-27). 
  63. ^ Guedel, Greg. Winnemem Wintu Fear Losing Their Heritage If Shasta Dam Raised. Native American Legal Update. 2008-11-04 [2011-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1-17). 
  64. ^ Maryann, Ullmann. Winnemem Wintu Hold War Dance Against Shasta Dam. Cultural Survival Quarterly. Cultural Survival. 2004-09-23 [2011-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9-27). 
  65. ^ Shasta Dam Tour. U.S. Bureau of Reclamation. 2010-09-24 [2011-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7-20). 
  66. ^ Shasta Lake facts, statistics and data. ShastaLake.com. [2011-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16). 
  67. ^ Shasta Lake Area. U.S. Forest Service. [2011-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05). 

引用作品[編輯]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