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不准原理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譯不准原理(英語:Indeterminacy of translation)又稱翻譯的不確定性,由20世紀美國分析哲學威拉德·范奧曼·蒯因提出。該理論最早見於其1960年的Word and Object一書中,該書也匯集並完善了蒯因之前關於邏輯和集合論以外的大部分成就。他在他的著作Ontological Relativity中也討論了譯不准原理。英國哲學家克利斯丁·賴特稱「在近現代分析哲學領域,譯不准原理的討論最為廣泛,同時這也是最具爭議的理論」。美國哲學家希拉蕊·懷特哈爾·普特南對此頗為贊同。「(此爭論是)自康德《純粹理性批判》 - 『範疇之先驗的演繹』問世以來,最為迷人的哲學辯論。」

自哲學不確定性的概念出現以來,在翻譯領域與譯不准原理相關聯的理論有:參照物的不確定性(inscrutability of reference),句子翻譯的不確定性(holophrastic indeterminacy),認知整體論(the underdetermination of scientific theory )。第一條指的是對單個詞語或分句翻譯的不確定性。第二條指的是對整個句子或對話翻譯的不確定性。第三條指的是單個的發現並不能決定科學理論的發現與發展。因為不同的理論——由於個體觀察上的等價性(Observational equivalence)可能被用來解釋同一件事。

句子翻譯的不確定性[編輯]

第二條理論,句子翻譯的不確定性,蒯因有時也會將其稱作「獨立句翻譯的不確定性(holophrastic indeterminacy)」,這裡暫不做討論。有一種說法,指的是,在句子翻譯上,有不止一種的正確方法。這其中,兩種翻譯不僅在歸因於不同的子句詞類的含義,而且在整個句子的淨輸入(指表達的方式)上也不同。 這種說法涉及整個語言體系,例子不勝枚舉。

令人困惑的是,蒯因對獨詞句(holophrastic)的解釋,將其與子句短語進行對比——似乎與其在語言學中公認的含義背道而馳,他想「用單個單詞或固定短語表達複雜的想法」。

蒯因考慮採取一種可行的方法來翻譯他稱之為 Arunta 的未知語言。他建議,在翻譯的過程中,可以將句子分為一個一個的單詞來解析——對於句中(分離開來)的單詞,也應該為其賦予不同的功能。此外,對於翻譯結果的假設,應當建立在源文本及其在母語裡的確切含義的基礎上。問題顯而易見——當被假設的前提夠多,結果就會離真相愈來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