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三張犁: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內容擴充 調整格式、排版 增加或調整參考來源 增加或調整內部連結
修飾語句 內容擴充 增加或調整參考來源
标签加入博客链接
第14行: 第14行:
| caption =
| caption =
}}
}}
'''三張犁''',在[[臺灣歷史]]文獻中時稱「三犁」,為[[臺北]]古地名之一,清代設有三張犁庄,日治中期改制為不設町的郊區「[[大字]]」。今[[臺北市]]設有[[臺北市次分區列表#信義區|三張犁次分區]],但主要範圍為北邊的[[興雅]],不包含傳統三張犁地區。
'''三張犁''',在[[臺灣歷史]]文獻中時稱「三犁」,為[[臺北]]古地名之一,清代設有三張犁庄,日治中期改制為不設町的郊區「[[大字]]」。今[[臺北市]]在三張犁北邊的[[興雅]]設有[[臺北市次分區列表#信義區|三張犁次分區]],但包含傳統三張犁地區。


本區位於為[[臺北盆地]]東南邊緣,[[象山 (台北市)|象山]]西面、[[六張犁山]]北面、[[臺北市]][[信義路_(台北市)#歷史|松勤街]]{{efn|信義路五段南側之平行道路,在1980年信義路五段開拓前,為當地主要幹道。}}以南、[[光復南路]]{{efn|實際邊界為光復南路西側的巷弄間。}}以東<ref>{{cite web |title=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日治行政區_街庄(1900年代) |url=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aspx |website=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accessdate=2019-03-06}}</ref>的區域。大致包含現今三張、惠安、雙和、嘉興、景新、景聯、景勤、三犁、六合、泰和等里<ref>{{cite web |title=發現信義 |url=https://www-ws.gov.taipei/001/Upload/334/relpic/16123/2550863/b59a9899-a614-45eb-9d8c-ef8160ef678f.jpg |website=臺北市政府 |accessdate=2019-03-05 |ref=清代、日據時代街庄界}}</ref>,即[[臺北市]][[信義區 (臺北市)|信義區]][[臺北市次分區列表#信義區|吳興次分區]]全境及[[臺北市次分區列表#信義區|六張犁次分區]]東北部{{efn|六張犁山北方,名稱不帶黎字的雙和、嘉興、景聯、景勤4里。}}。
本區位於為[[臺北盆地]]東南邊緣,[[象山 (台北市)|象山]]西面、[[六張犁山]]北面、[[臺北市]][[信義路_(台北市)#歷史|松勤街]]{{efn|信義路五段南側之平行道路,在1980年信義路五段開拓前,為當地主要幹道。}}以南、[[光復南路]]{{efn|實際邊界為光復南路西側的巷弄間。}}以東<ref name="臺灣百年歷史地圖">{{cite web |title=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日治行政區_街庄(1900年代) |url=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aspx |website=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accessdate=2019-03-06}}</ref>的區域。大致包含現今三張、惠安、雙和、嘉興、景新、景聯、景勤、三犁、六合、泰和等里<ref>{{cite web |title=發現信義 |url=https://www-ws.gov.taipei/001/Upload/334/relpic/16123/2550863/b59a9899-a614-45eb-9d8c-ef8160ef678f.jpg |website=臺北市政府 |accessdate=2019-03-05 |ref=清代、日據時代街庄界}}</ref>,即[[臺北市]][[信義區 (臺北市)|信義區]][[臺北市次分區列表#信義區|吳興次分區]]全境及[[臺北市次分區列表#信義區|六張犁次分區]]東北部{{efn|六張犁山北方,名稱不帶黎字的雙和、嘉興、景聯、景勤4里。}}。


地名由來與[[臺灣清治時期|清治時期]]開墾[[臺灣]]的[[墾照]]有關。[[清廷]]發放墾照時,常使用[[犁 (單位)|犁]]作為面積單位,而一犁耕地面積約有五[[臺甲|甲]]地。因為該地區開墾區域面積為「三犁」十五甲,故稱為三張犁。
地名由來與[[臺灣清治時期|清治時期]]開墾[[臺灣]]的[[墾照]]有關。[[清廷]]發放墾照時,常使用[[犁 (單位)|犁]]作為面積單位,而一犁耕地面積約有五[[臺甲|甲]]地。因為該地區開墾區域面積為「三犁」十五甲,故稱為三張犁。

==歷史==
台灣清治末期至日治前期,該地區為一街庄,稱為「三張犁庄」,隸屬於[[大加蚋堡]]。該庄北與[[興雅庄]]為鄰,東北與[[五分埔 (臺北市)|五分埔庄]]的永春陂為鄰,東南邊隔著[[拇指山]]與[[後山庄]]相對,南邊為[[坡內坑 (臺北市)|陂內坑庄]],西南邊鄰接[[六張犁 (臺北市)|六張犁庄]],西北邊接[[大安 (臺北市)|大安庄]]<ref name="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

1901年(日治[[明治]]三十四年)11月,該庄隸屬於[[臺北廳]],編為第五區。1906年(明治三十九年)1月,第五、六兩區合併,並改名「錫口區」。1920年(大正九年)三張犁庄改制為「三張犁」[[大字]],隸屬於[[臺北州]][[七星郡]][[松山庄]]。1938年4月,松山庄併入州轄市[[臺北市 (州轄市)|臺北市]]<ref name="地圖會說話">[http://mapstalk.blogspot.tw/2010/10/1901-2010.html 《臺北市沿革 1901-2010》,地圖會說話網站]</ref>。

戰後臺北市改制為省轄市。1946年2月臺北市劃分為10個區,三張犁地區隸屬[[松山區]],大字改制為里<ref>{{cite web |title=信義故事-信義與松山扯不清 |url=https://xydo.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FC7AEBC2DA8D1F21&sms=E0DAFAE5000D3183&s=0042CDA68BF35B2C |website=臺北市信義區公所 |accessdate=2019-03-07}}</ref>。1968年7月臺北市改制為院轄市。1990年3月,臺北市各區重劃,三張犁地區改隸信義區。<ref name="地圖會說話"/>


==學校==
==學校==

2019年3月7日 (四) 06:41的版本

三張犁
漢字 三張犁
白話字 Saⁿ-tiuⁿ-lê
臺羅拼音Sann-tiunn-lê

三張犁,在臺灣歷史文獻中時稱「三犁」,為臺北古地名之一,清代設有三張犁庄,日治中期改制為不設町的郊區「大字」。今臺北市在三張犁北邊的興雅設有三張犁次分區,但未包含傳統三張犁地區。

本區位於為臺北盆地東南邊緣,象山西面、六張犁山北面、臺北市松勤街[a]以南、光復南路[b]以東[1]的區域。大致包含現今三張、惠安、雙和、嘉興、景新、景聯、景勤、三犁、六合、泰和等里[2],即臺北市信義區吳興次分區全境及六張犁次分區東北部[c]

地名由來與清治時期開墾臺灣墾照有關。清廷發放墾照時,常使用作為面積單位,而一犁耕地面積約有五地。因為該地區開墾區域面積為「三犁」十五甲,故稱為三張犁。

歷史

台灣清治末期至日治前期,該地區為一街庄,稱為「三張犁庄」,隸屬於大加蚋堡。該庄北與興雅庄為鄰,東北與五分埔庄的永春陂為鄰,東南邊隔著拇指山後山庄相對,南邊為陂內坑庄,西南邊鄰接六張犁庄,西北邊接大安庄[1]

1901年(日治明治三十四年)11月,該庄隸屬於臺北廳,編為第五區。1906年(明治三十九年)1月,第五、六兩區合併,並改名「錫口區」。1920年(大正九年)三張犁庄改制為「三張犁」大字,隸屬於臺北州七星郡松山庄。1938年4月,松山庄併入州轄市臺北市[3]

戰後臺北市改制為省轄市。1946年2月臺北市劃分為10個區,三張犁地區隸屬松山區,大字改制為里[4]。1968年7月臺北市改制為院轄市。1990年3月,臺北市各區重劃,三張犁地區改隸信義區。[3]

學校

區內著名歷史建築四四南村,現為臺北市信義區公民會館。

文化資產

公共設施

宗教場所

註釋

  1. ^ 信義路五段南側之平行道路,在1980年信義路五段開拓前,為當地主要幹道。
  2. ^ 實際邊界為光復南路西側的巷弄間。
  3. ^ 六張犁山北方,名稱不帶黎字的雙和、嘉興、景聯、景勤4里。

參考資料

  1. ^ 1.0 1.1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日治行政區_街庄(1900年代).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2019-03-06]. 
  2. ^ 發現信義. 臺北市政府. [2019-03-05]. 
  3. ^ 3.0 3.1 《臺北市沿革 1901-2010》,地圖會說話網站
  4. ^ 信義故事-信義與松山扯不清. 臺北市信義區公所. [2019-03-07]. 
  5. ^ 四四南村. 國家文化資產網.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2019-03-05]. 
  • 信義區公所,《清代時期─五分埔、興雅庄、三張犁聚落》

相關條目

  • 三張犁支線(台鐵已廢路線,以三張犁為名但未經過三張犁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