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中國婚姻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国婚姻习惯及制度从古至今历经多番演变,亦伴随社会制度的不断变化发展至今。

语源

[编辑]

古时人們以黃昏為吉時,因此「昏」是男女結親的時辰。[1]「婚」本來寫作「昏」,而「姻」本來也沒有女字旁,女子因有了丈夫,父母因子嫁女,所以才叫因。[2]《禮記》注疏說:「婿曰婚,女曰姻。婚以昏時來迎,女則因之而去,故名『婚姻』」。中國婚姻史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雜亂婚、外婚制、對偶婚和文明婚。[3]

史前時期雜亂婚

[编辑]

在七八十萬年乃至百萬年的歷史中,人與其他動物婚姻形態基本接近的。沒有倫理,也沒有道德。如《呂氏春秋》所云:「其民聚生群處,知母不知父,無親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別,無上下長幼之道。」《白虎通義》亦記載:「古之時未有三綱六紀,民但知其母,不知其父。」

原始社會,婚姻本來就無上下長幼之序,而是聚生群處,正如《列子。湯問》所云:「男女雜遊」。 [4]

外婚制的產生

[编辑]
伏羲與女媧

隨著社會發展,在生產力上出現了自然分工,不同年齡階層劃分了不同的團體,對不同輩分不願發生關係,故此開始出現「性禁忌」。縱使如此,亦保留了同輩的血親婚配。如中國許多文獻記載中伏羲女媧的兄妹結婚再造人類的故事。[5]亦有關於兄妹葫蘆的神話傳說[6]

步入西周後,社會制度開始健全,群婚制逐步受到限制。首先血親相姦的亂婚被禁止,隨之後來亦禁止了同胞兄弟姊妹的婚配,接著便是禁止相同姓氏的通婚,古代所謂「同姓不婚」從此源起[7]。關於族外婚的起源有多種見解:它是人類為了避免血親婚配的危害而產生的,自然選擇在排除血親婚配中起重要作用;亦有可能是為了加強鄰近部落間的社會經濟聯繫而產生的;也可能為了克服兩性關係中因猜忌而產生的衝突,逐漸定出婚姻禁忌,最終形成外婚制;還有一種可能就是陌生的異性彼此不熟悉,有一種吸引力導致外婚。[8]

先秦時期婚姻形態

[编辑]

嫁娶制的產生

[编辑]

嫁娶制興於何時已無法考證,惟漢後學者認為此出於對先王系統的偏好。據墓葬考古發現,新石器時代末期已形成較固定的婚配關係,但其時嫁娶是否成形則尚未知道。

嫁娶制象徵實行父系制度下的從夫居,亦代表和平而禮儀地成婚。[9]

直至先秦時,已有六禮之雛型,只是尚未完備。如《周禮》:「凡嫁子娶妻,入幣純帛無過五兩。」[10]可見當時已有六禮當中之納徵。又有《春秋左傳》記載:「秋,公子翬如齊逆[註 1]女」[11]是為六禮當中之親迎

離婚和再婚

[编辑]

周前婚姻若有似無,似成不成,因此亦無法談上離婚或再婚,原初不過男離女家而已。[12]直至春秋戰國才慢慢正式化,但亦不代表離異有限制,如孔門三世出妻。[13]

西漢時的婚姻制度

[编辑]

六禮的完善

[编辑]

到了漢代,六禮可謂經已完成,婚姻程序亦漸漸繁瑣。從上流至平民階級也是崇尚婚嫁奢侈之風。有些家境清寒無法拿出聘金的,也不得不借貸交出聘金。[14]

魏晉時門當戶對的婚姻

[编辑]

婚姻制度極端化

[编辑]

魏晉南北朝時,因行九品中正制,形成「尊世冑、卑寒士」[15] ,故此嫁娶亦開始轉向出身門第世家,而魏高祖時更出現皇親國戚與士民之家屬於非類婚姻。[16]

注釋

[编辑]
  1. ^ 逆,通迎。

參考文獻

[编辑]
  1. ^ 區進. 婚禮源自「昏禮」?. 燦爛的中國文化. 香港: 中國文化研究院. 2019-08-26 [2020-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15) (中文(繁體)). 
  2. ^ Donald Sturgeon.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網絡. [2006年].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5) (中文(繁體)). 
  3. ^ 俞奭勳. 人類從亂婚發展到族外婚姻原因何在?. 般若人生. 中國內地. [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15) (中文(简体)). 
  4. ^ 鴻宇. 鴻宇 , 编. 婚嫁 2006年初版. 香港: 漢榮書局有限公司. 2006年: 2. ISBN 962-18-0057-9 (中文). 
  5. ^ 區進. 血緣婚. 中國婚嫁習俗. 中國內地. [2020-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1) (中文). 
  6. ^ 鄭成剛. 神話故事(中). 中國內地: 吉林大學出版社. 2005 (中文(简体)). 
  7. ^ 鴻宇. 第一章. 鴻宇 (编). 婚嫁 初版. 香港: 漢榮書局有限公司. 2006年: 6. ISBN 962-18-0057-9 (中文(繁體)). 
  8. ^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委會 (编). 中國大百科全書 第二版. 中國內地: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013-01-01. ISBN 9787500090748 (中文(简体)). [失效連結]
  9. ^ 蘇冰、魏林. 中國婚姻史 初版. 臺北: 文津出版社. 民國八十三年四月 (中文). 
  10. ^ 孔子. 地官司徒. 周禮. 互聯網. [2020-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1) (中文(繁體)). 凡嫁子娶妻,入幣純帛無過五兩。 
  11. ^ 孔子. 《桓公三年》. 春秋左傳. 互聯網 (中文(繁體)). 公子翬如齊逆女 
  12. ^ 蘇冰、魏林. 中國婚姻史 初版. 臺北: 文津出版社. 民國83年4月 (中文(繁體)). 
  13. ^ 孔子. 檀弓. 禮記. 互聯網. 東周 [2020-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29) (中文(繁體)). 子上之母死而不喪。門人問諸子思曰:「昔者子之先君子喪出母乎?」曰:「然」。「子之不使白也喪之。何也?」子思曰:「昔者吾先君子無所失道;道隆則從而隆,道污則從而污。汲則安能?為汲也妻者,是為白也母;不為汲也妻者,是不為白也母。」故孔氏之不喪出母,自子思始也。 
  14. ^ 司馬遷. 史記. 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臺灣 (中文(繁體)). 因為陳平窮,張家就借錢給他行聘,還給他置辦酒宴的錢來娶親。 
  15. ^ 呂思勉. 徐昕宇 , 编. 呂思勉講中國政治思想史、文化史 初版. 香港: 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2017年7月. ISBN 978 962 07 5744 0 (中文(繁體)). 魏氏立九品,置中正,尊世冑,卑寒士 
  16. ^ 魏收. 帝紀第七,高祖紀上. 魏書. 互聯網. 北齊 [2020-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5) (中文(繁體)). 又皇族貴戚及士民之家,不惟氏族,高下與非類婚偶。先帝親發明詔,為之科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