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华氏中藏经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华氏中藏经》又名《中藏经》,共一卷,约成书于汉代,原托名“汉华佗撰”,后疑为华佗弟子将华佗所授理法方药集腋成裘、自珍自用之作,是一部兼述医学理论与治疗方剂的早期医学著作。学术思想渊源于《内经》、《难经》,而又以脉证气诀生死、以脏腑辩证为中心独树一帜,学术思想独到、阐释医理简明、切合临床实用。[1]

成书时间

[编辑]

今本《中藏经》虽题为汉代华佗所撰, 但该书的作者与成书时代还是很有问题的。目前看来, 《中藏经》并非出自东汉华佗之手,,原因有二:第一, 书中出现不少东汉后期甚至六朝都没有的语言;第二,宋代以前, 《中藏经》之名不见于他书, 直至南宋时期方有人提及。以此推断, 《中藏经》的最后成书时间当在宋代,最迟为南宋高宗绍兴17年前才最后定型。但正如元人戴良所言:“然脉要及察声色形证等说必出元化遗意, 览者细为审谛, 当自知之”,因此《中藏经》中保存有华佗经脉诊证的思想是很可能的,,不排除是后人根据其弟子所集华氏药方附益而成的可能。[2]

作者

[编辑]

据传,祖本可能为华佗所撰,至少可认为存有华佗遗作片段。后多认为该书经后人整理、增附,且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3]

成就

[编辑]

《中藏经》全书所论以脏腑脉证为中心,以《内经》、《难经》以及上古医经中的理论为圭皋,简明、精辟、实用、完整,是理法方药兼备之最完整之医经, 指导临床医理用药, 对现今临床医学及教学都是经典之作,点化及入门之径。[4]《中藏经》首以“虚实寒热生死逆顺”将脏腑病证分为八类,以“虚实寒热”为辨证的基本纲要,初步形成脏腑辨证理论框架,是脏腑辨证理论的第一次系统总结。书中有关急危重病证决生死的内容,特别是死症、死脉的内容,对现代中医急症医学的发展仍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5]

版本沿革

[编辑]

《中藏经》一书在宋代以前, 传本情况不详, 宋代以后在流传过程中, 除1卷本外, 又有2卷本、3卷本及8卷本, 均为1卷本析出。现存最早版本为元代书法家赵孟頫写本,通行本为明代吴勉学校、勘后收于《古今医统正脉全书》的八卷本与清代孙星衍刊本系统的三卷本 (收入《平津馆丛书》) 。此外,精校本有道光十四年 (1834) 何尤英永德堂抄本 (湖南中医学院藏) ,批校本有民国间柯逢时手抄本 (中国中医研究院收藏)。[6]

參考資料

[编辑]
  1. ^ 杨, 建宇. 论孙光荣教授对《中藏经》——“从顺其宜”治疗思想的继承与创新. 第四届中国中医药信息大会论文集 (国医大师孙光荣中和医派传承工作室). 2017-07-28: 6. 
  2. ^ 赵, 晨. 《中藏经》成书时代考述. 语文学刊 (牡丹江师范学院图书馆). 2017-06-25, 37 (03). 
  3. ^ 华佗《中藏经》校注后记.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2012-12-23, 10 (24): 1-4. 
  4. ^ 李, 晓艳. 浅谈从《中藏经》的版本系统见其流传. 黑龙江史志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2015-06-23, (12): 35. 
  5. ^ 许, 国振. 《中藏经》急危重病证脉象研究. 湖南中医杂志 (湖北省武汉市中医医院). 2015-12-28, 31 (12). 
  6. ^ 李, 晓艳. 浅谈从《中藏经》的版本系统见其流传. 黑龙江史志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2015-06-23, (12):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