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畏号铁甲舰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历史
意大利王国
艦名 Terribile
動工日 1860年6月
下水日 1861年2月16日
完工日 1861年9月
结局 拆解
技术数据
艦級 强大级
艦型 铁甲舰
排水量
全長 65.8米(215英尺11英寸)
全寬 14.44米(47英尺5英寸)
吃水 5.45米(17英尺11英寸)
動力輸出
動力來源
速度 10(19公里每小時;12英里每小時)
續航距離 10節(19公里每小時;12英里每小時)航速下,可达1,300海里(2,400公里)
乘員 371名
武器裝備
  • 4门203毫米(8英寸)舰炮
  • 16门164毫米(6英寸)舰炮
装甲 水线装甲带:109毫米(4.3英寸)

“可畏”号铁甲舰Terribile[c]意大利皇家海军最早开始建造的铁甲舰,也是强大级铁甲舰的第二艘。“可畏”号及其姊妹舰“强大”号都是在法国建造的。本舰于1860年6月开工建造英语Keel laying[d],1861年2月下水,同年9月竣工。作为一艘船旁列炮铁甲舰[e],该舰是意大利第一批装备4门203毫米(8英寸)舰炮和16门164毫米(6.5英寸)舰炮的铁甲舰之一。

在1866年的第三次意大利独立战争期间,该舰参加了在利萨岛附近的攻击行动。在作战中,该舰负责的任务是削弱保护科米扎港口的奥地利岸防炮台。由于战略位置十分靠南,该舰无法参加随后爆发的利萨海战。战后,由于意大利海军预算大幅削减以及更多现代化装备的出现,本舰的服役生涯受到了限制。1885年,该舰退役并改作训练船。1904年最终被拆解

设计[编辑]

“可畏”号全长65.8米(215英尺11英寸),舷宽14.44米(47英尺5英寸),平均吃水5.45米(17英尺11英寸),在常规载荷下排水量2,682長噸(2,725公噸),满载情况下2,807長噸(2,852公噸)。该舰的推进系统由包括一台单胀船用蒸汽机,该蒸汽机驱动一具单螺旋桨,蒸汽则由六座燃煤矩形火管锅炉提供,锅炉产生的废气通过单座烟囱排出。在1,100匹指示馬力(820千瓦特)的功率输出下,本舰最高航速为10(19公里每小時;12英里每小時)。在最高航速下,本舰续航里程可达1,300海里(2,400公里;1,500英里)。作为蒸汽机动力的补充,本舰还装备了纵帆装具[f]。在常规配置下,本舰一般配备371名军官和士兵。[7]

在计划建造阶段,本舰被设计成为装甲水上炮台英语Floating battery[g],但是在建造开始后被重新设计成一艘可远海航行的船旁列炮铁甲舰。其装载的主炮组也由一开始的30门减少为20门,其中4门203毫米(8英寸)、16门164毫米(6.5英寸)來福線前膛砲英语Muzzle-loading rifle[h]。这些舰炮都以传统的舷侧[i]方式布置。1878年,舰上的火炮被减少为8门203毫米(8英寸)炮。1885年,“可畏”号重新装备了两门6英寸(152毫米)炮,两门5.9英寸(150毫米)炮,以及四门4.7英寸(119毫米)炮,并被改用作训练舰。本舰的舰体为木制,外面包裹着109毫米(4.3英寸)厚的熟铁装甲。[7]

服役历史[编辑]

法国拉塞讷地中海鐵工及造船公司英语Société Nouvelle des Forges et Chantiers de la Méditerranée[j]建造,于1860年6月铺设龙骨,是为该舰级中最早开工的舰只。该舰于1861年2月16日下水,同年9月竣工。订购方原本是撒丁王国海军英语Royal Sardinian Navy[k],但在建成时撒丁王国海军已经被重组为刚成立意大利王国皇家海军[12]。1866年6月意大利在第三次独立战争中向奥地利宣战,与此同时普奥战争也在进行中[13]。意大利舰队指挥官卡洛·佩利翁·德·佩尔萨诺英语Carlo Pellion di Persano[l]海军上将在战争爆发初期采取谨慎策略,尽量避免与奥地利舰队的交战,而事实上奥地利舰队比意大利要弱很多。尽管佩尔萨诺公开表示只是要等待从英国建成回来的撞角铁甲舰“铅锤”号英语Italian ironclad Affondatore[m]入队,但他的不作为极大的削弱了舰队的士气,也遭到很多下属公开指责其懦弱[16]

1866年6月27日,奥地利海军舰队指挥官威廉·冯·特格特霍夫[n]将舰队带到安科纳以试图引开意大利方面的注意力。这一时间意大利舰队处于混乱状态,“可畏”号此时只安装了一半的火炮,而舰队中其他舰只也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佩尔萨诺在“卡里尼亚诺王子”号铁甲舰英语Italian ironclad Principe di Carignano[o]上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以决定是否出兵与特格特霍夫交战。然而此时特格特霍夫已经从安科纳撤退,这使得佩尔萨诺的决定变得毫无意义。时任意大利海军部长阿戈斯蒂诺·德普雷蒂斯敦促佩尔萨诺采取有效行动并建议他主动出击占领利萨岛以帮助意大利军队内部在库斯托扎战役英语Battle of Custoza (1866)[p]中失利后恢复军心。于是佩尔萨诺在7月7日离开安科纳在亚得里亚海域进行了一次徒劳无获的扫荡行动并最终于13日返回。[20]

利萨海战[编辑]

显示1866年7月20日利萨海战中两军舰队部署情况的地图:“可畏”号被部署在更南的地方

1866年7月16日,佩尔萨诺率领意大利舰队离开安科纳前往利萨岛并于18日抵达,随队还有装载3000名士兵的运载船。意大利方面以军舰对奥地利在岛上的要塞进行炮击,意图在要塞被压制后让士兵登陆。此时的“可畏”号与其姊妹舰“强大”号、铁甲舰“葡萄牙国王”号英语Italian ironclad Re di Portogallo[q]“玛利亚·皮亚皇后”号英语Italian ironclad Regina Maria Pia[r]以及岸防舰“瓦雷泽”号義大利語Varese (cannoniera 1866)[s]一起编在第三分舰队内。作为回应,奥地利海军派出特格特霍夫率领的舰队攻击意大利舰只[23]。炮击奥地利要塞的作战失败后,意大利军队于18日撤退,准备第二天早上再次发起进攻。佩尔萨诺命令“可畏”号和“瓦雷泽”号炮击科米扎的防御工事,其余舰只则进攻维斯港的奥地利炮台。然而这些作战行动并未击溃奥地利守军。[24]

佩尔萨诺在7月20日再次命令“可畏”号和“瓦雷泽”号负责压制科米扎的炮台。在意大利发起进攻之前,通信船英语Dispatch boat[t]“探险”号義大利語Esploratore (avviso)[u]传来了特格特霍夫舰队逼近的消息,这引发了佩尔萨诺舰队的一片混乱。“可畏”号和“瓦雷泽”号在主力舰队以西9英里处准备攻击科米扎,而另外三艘铁甲舰则在东北部。为此,佩尔萨诺立即召回“可畏”号和“瓦雷泽”号,同时命令舰队先排成并列队形,然后排成战列线前进。在行动开始前不久,佩尔萨诺离开了他的旗舰“意大利国王”号英语Italian ironclad Re d'Italia[v],转移到“铅锤”号英语Italian ironclad Affondatore[w],然而在其他舰上的指挥官都不知道这一变化。因此,这些舰只开始各自作战。[27]

“可畏”号在战斗中没有记录到特别的行动,仅有向奥地利风帆战列舰“皇帝”号英语SMS Kaiser (1858)[x]远距离发射了一枚炮弹。该舰响应佩尔萨诺的命令较为迟缓,直到“意大利国王”号被撞沉,岸防舰“帕莱斯特罗”号義大利語Palestro (cannoniera)[y]起火并很快就被弹药库殉爆沉没后才到达战场。此时虽然佩尔萨诺手中的舰只数量依然超过奥地利,但他仍然拒绝反击并率队撤退。奥地利舰队紧跟在意大利舰队后面直到完全脱离战场,两队分别向安科纳和普拉进发。[32]

晚期生涯[编辑]

战斗结束后,佩尔萨诺被乔瓦尼·瓦卡英语Giovanni Vacca (naval officer)海军上将接替,后者接到命令攻击奥地利在普拉的主要海军基地,但是在正式行动开始之前战争就结束了[33]。战争结束后,意大利政府对海军舰队的作用失去了信心,并大幅削减了海军预算。由于预算削减严重,导致在1870年9月意大利统一战争中,海军在调动其铁甲舰队进攻奇维塔韦基亚时遇到了极大的困难。相反的是,很多舰只被搁置起来,被征召来当船员的水手也被遣送回家[34]。被搁置的“可畏”号先后被中央炮房舰英语Central battery ship[z]炮塔舰英语Turret ship[aa]超越,和其作为第一代铁甲舰的姊妹舰“强大”号一起被迅速淘汰[38]

1872年12月3日,“可畏”号在那不勒斯的一场风暴中被冲上岸[39]。在1872-1873年间,该舰装备了新的锅炉。1878年,舰载武装减少为8门8英寸炮[7]。1885年,“可畏”号被改为训练船,重新装备了两门6英寸(152毫米)炮,两门5.9英寸(150毫米)炮,以及四门4.7英寸(119毫米)炮以及两具鱼雷发射管。该舰一直担任该职务一直到1904年被从海军序列中除籍并拆解。[7][40]

脚注[编辑]

注释[编辑]

  1. ^ 建成时的数据
  2. ^ 译名参考自《中华科学技术大词典 工程技术卷 上》[1]
  3. ^ 译名参考自《铁甲舰与前无畏舰百科图鉴》[2]
  4. ^ 译名参考自《英汉舰船科技词汇》[3]
  5. ^ “broadside ironclad”译名参考自《中国军舰图志 1855-1911》[4],另有来源译作“舷侧列炮式铁甲舰”[5]
  6. ^ (Schooner-rigged)译名参考自《英汉舰船科技词汇》[6]
  7. ^ 译名参考自《英汉船舶近海工程词典》[8]
  8. ^ 译名参考自《東方堡壘:香港軍事史1840-1970》[9]
  9. ^ 译名参考自《英汉船舶近海工程词典》[10]
  10. ^ 译名参考自《戰車 : 陸戰之王的過去與未來》[11]
  11. ^ 译名待补充参考来源。
  12. ^ 译名参考自《欧洲外交史 1815-1914》[14]
  13. ^ 译名参考自《铁甲舰与前无畏舰百科图鉴》[15]
  14. ^ 译名参考自《战舰图文史 第3册 从1850年到1950年 彩色典藏版》[17],另有来源译作“威廉·冯·特盖特霍夫”[18]
  15. ^ 译名参考自《铁甲舰与前无畏舰百科图鉴》[19]
  16. ^ 译名待补充参考来源。
  17. ^ 译名参考自《铁甲舰与前无畏舰百科图鉴》[21]
  18. ^ 译名参考自《铁甲舰与前无畏舰百科图鉴》[22]
  19. ^ 译名待补充参考来源。
  20. ^ 译名参考自《英汉航海词典 试用本》[25]
  21. ^ 译名参考自《世界舰船视觉百科全书》[26]
  22. ^ 译名参考自《铁甲舰与前无畏舰百科图鉴》[21]
  23. ^ 译名参考自《铁甲舰与前无畏舰百科图鉴》[15]
  24. ^ 译名参考自《船舰》[28],另有来源译作“凯撒”号[29]或者“凯泽”号[30]
  25. ^ 译名参考自《舰船百科全书》[31]
  26. ^ 译名参考自《泰恩河上的黄龙旗》[35],另有来源译作“船腰炮房铁甲舰”[4]、“船腰炮室铁甲舰”[36]或者“中腰炮室铁甲舰”[37]
  27. ^ 译名参考自《泰恩河上的黄龙旗》[35]

引文[编辑]

  1. ^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2019,第240頁.
  2. ^ 张恩东 2018,第230頁.
  3. ^ 《英汉舰船科技词汇》编辑组 1975,第352頁.
  4. ^ 4.0 4.1 陈悦 2015,第234頁.
  5. ^ 李昊 2020,第15頁.
  6. ^ 《英汉舰船科技词汇》编辑组 1975,第551頁.
  7. ^ 7.0 7.1 7.2 7.3 Fraccaroli,第337頁.
  8. ^ 袁随善 & 何志刚 1992,第159頁.
  9. ^ 鄺智文 & 蔡耀倫 2018,第39頁.
  10. ^ 袁随善 & 何志刚 1992,第239頁.
  11. ^ 鄭觀 & 張孝達 2010,第37頁.
  12. ^ Fraccaroli,第334, 337頁.
  13. ^ Sondhaus 1994,第1頁.
  14. ^ 毛红梅 2020,第598頁.
  15. ^ 15.0 15.1 张恩东 2018,第237頁.
  16. ^ Greene & Massignani,第217–222頁.
  17. ^ 朱鸿飞 2016,第58頁.
  18. ^ 布鲁斯·泰勒 2021,第265頁.
  19. ^ 张恩东 2018,第232頁.
  20. ^ Wilson,第216–218頁.
  21. ^ 21.0 21.1 张恩东 2018,第233頁.
  22. ^ 张恩东 2018,第234頁.
  23. ^ Sondhaus 1994,第1–2頁.
  24. ^ Wilson,第219–223頁.
  25. ^ 大连海运学院《英汉航海词典》编写组 1980,第171頁.
  26. ^ 西风 2019,第122頁.
  27. ^ Wilson,第223–225, 231–233頁.
  28. ^ 郭威 2007,第122頁.
  29. ^ 西风 2019,第226頁.
  30. ^ 郭威 2007,第204頁.
  31. ^ 顾慧丽 1998,第236頁.
  32. ^ Wilson,第238–241, 250頁.
  33. ^ Wilson,第251頁.
  34. ^ Fraccaroli,第336頁.
  35. ^ 35.0 35.1 张黎源 2020,第222頁.
  36. ^ 张恩东 2018,第1頁.
  37. ^ 李昊 2020,第57頁.
  38. ^ Sondhaus 2001,第112頁.
  39. ^ The Storm at Naples. The Times (27565) (London). 1872-12-20. col D, p. 7. 
  40. ^ Ordovini, Petronio, & Sullivan,第328頁.

参考书目[编辑]

  • Fraccaroli, Aldo. Gardiner, Robert , 编.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860–1905需要免费注册. London: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79: 334–359. ISBN 978-0-85177-133-5. 
  • Greene, Jack; Massignani, Alessandro. Ironclads at War: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rmored Warship, 1854–1891. Pennsylvania: Da Capo Press. 1998. ISBN 978-0-938289-58-6. 
  • Ordovini, Aldo F.; Petronio, Fulvio; Sullivan, David M. Capital Ships of the Royal Italian Navy, 1860–1918: Part I: The Formidabile, Principe di Carignano, Re d'Italia, Regina Maria Pia, Affondatore, Roma and Principe Amedeo Classes. Warship International. Vol. 51 no. 4. December 2014: 323–360. ISSN 0043-0374. 
  • Sondhaus, Lawrence. The Naval Policy of Austria-Hungary, 1867–1918. West Lafayette: Purdue University Press. 1994. ISBN 978-1-55753-034-9. 
  • Sondhaus, Lawrence. Naval Warfare, 1815–1914. New York: Routledge. 2001. ISBN 978-0-415-21478-0. 
  • Wilson, Herbert Wrigley. Ironclads in Action: A Sketch of Naval Warfare from 1855 to 1895. London: S. Low, Marston and Company. 1896. OCLC 1111061. 
  • 陈悦. 巡洋舰. 中国军舰图志 1855-1911 第1版. 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5-11. ISBN 978-7-5458-1154-4. OCLC 932045897 (中文(中国大陆)). 
  • (英)布鲁斯·泰勒 (编). 战舰世界:世界海军强国主力舰图解百科:1880-1990. 邢天宁译. 南京: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1-02. ISBN 978-7-5594-5404-1 (中文(中国大陆)). 
  • (英)大卫·K.布朗(David K. Brown). 英国皇家海军战舰设计发展史 第2卷 1860-1905 从“勇士”级到“无畏”级. 指文海洋文库. 李昊(译). 南京: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0-08. ISBN 978-7-5594-4605-3 (中文(中国大陆)). 
  • (英)克里斯·马歇尔. 舰船百科全书. 顾慧丽(译).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8-06. ISBN 7-114-02882-2 (中文(中国大陆)). 
  • (英)克里斯·马歇尔. 世界舰船视觉百科全书. 西风,徐玉辉(译). 北京: 海洋出版社. 2019-01. ISBN 978-7-5210-0178-5 (中文(中国大陆)). 
  • (英)罗伯特·巴尔曼·莫厄特. 欧洲外交史 1815-1914. 华文全球史. 毛红梅.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20-01. ISBN 978-7-5075-5262-1 (中文(中国大陆)). 
  • (英)山姆·威利斯. 战舰图文史 第3册 从1850年到1950年 彩色典藏版. 朱鸿飞 译 第1版. 北京: 金城出版社. 2017-01. ISBN 978-7-5155-1348-5 (中文(中国大陆)). 
  • (英)托尼·吉本斯(Tony Gibbons). 船舰. 走进博物馆. 郭威 主译.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7-01. ISBN 7-5439-3042-0 (中文(中国大陆)). 
  • 大连海运学院《英汉航海词典》编写组. 英汉航海词典 试用本 [ENGLISH-CHINESE MARITIME DICTIONARY].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1980-11 (中文(中国大陆)). 
  • 袁随善; 何志刚. 英汉船舶近海工程词典.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2-03. ISBN 7-80513-966-0 (中文(中国大陆)). 
  • 张恩东. 铁甲舰与前无畏舰百科图鉴 第1版.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8-07. ISBN 9787111599326. OCLC 1097889587 (中文(中国大陆)). 
  • 张黎源. 泰恩河上的黄龙旗.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0-05. ISBN 978-7-108-06822-4 (中文(中国大陆)). 
  •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华科学技术大词典 工程技术卷 上.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9-06. ISBN 978-7-100-17102-1 (中文(中国大陆)). 
  • 《英汉舰船科技词汇》编辑组. 英汉舰船科技词汇. 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 1975-09. CSBN 17034·25 (中文(中国大陆)). 
  • 鄺智文; 蔡耀倫. 東方堡壘:香港軍事史1840-1970. 香港: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2018-07. ISBN 9789888513666 (中文(香港)). 
  • 羅傑.福特(Roger Ford). 戰車 : 陸戰之王的過去與未來 [The World's Great Tanks (From 1916 to the Present Day)]. 鄭觀, 張孝達. 台北县: 風格司藝術創作坊. 2010. ISBN 9789578320789. OCLC 815071532 (中文(臺灣)).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