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台湾兔儿伞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Fu-Chun Yang留言 | 贡献2023年4月7日 (五) 02:02 (修正筆誤)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台湾兔儿伞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植物界 Plantae
演化支 维管植物 Tracheophyta
演化支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演化支 真双子叶植物 Eudicots
演化支 菊类植物 Asterids
目: 菊目 Asterales
科: 菊科 Asteraceae
属: 兔儿伞属 Syneilesis
种:
台湾兔儿伞 S. intermedia
二名法
Syneilesis intermedia
(Hayata) Kitam., 1937

臺灣破傘菊(學名:Syneilesis intermedia (Hayata) Kitam.)為臺灣特有的兩種破傘菊屬植物之一(另一種為高山破傘菊),又稱臺灣兔兒傘。相較族群相對穩定的高山破傘菊,本種於戰後曾因超過半世紀沒有採集紀錄,被推測已滅絕,直至2008年左右才又重新確認仍生存於苗栗低地草原。因族群數量稀少,《2017年臺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名錄》將其受脅等級評定為「嚴重瀕危 (Critically Endangered, CR)」。

形態

中大型草本,植株高度可達80至160公分,全株光滑。葉近革質,節間由植株基部往上漸次變長;近基部之葉呈圓盾狀,徑長約35公分,葉柄細長且做盾狀著生、葉身掌狀深裂,猶如豎立地面之破傘,裂片一般5至9枚,裂片本身復又二裂(一至二回),先端銳尖,葉緣帶不規則缺刻齒;植株上部莖生葉體積較小、葉柄短、葉身細狹、葉裂較不明顯。頭狀花序淡粉色,繖房狀著生於花序軸上;單一頭花約由14至16朵管狀花構成,外覆兩輪總苞;單朵花之花冠五裂、白色,花梗5至16公釐[1]

本種與臺灣另一特有植物高山破傘菊(學名:Syneilesis subglabrata (Yamam. & Sasaki) Kitam.)為同屬關係,兩者可透過地理分布、花序與葉裂形態有效區分:臺灣破傘菊僅分布苗栗低地草原,植株較壯碩,頭花繖房狀排列,葉裂邊緣齒裂較淺(偏屬鋸齒緣);高山破傘菊特產本島中部海拔1200至2800公尺山區林下,植株較纖細,頭花圓錐狀排列,葉裂邊緣齒裂較深(有時已接近裂片)[1][2]

分布與棲地

破傘菊屬(學名:Syneilesis Maxim.)為一特產東亞地區的菊科種群,全球已知6種[3],臺灣已知2種,均為臺灣特有,其中臺灣破傘菊侷限分布苗栗海拔300至500公尺開闊草原,多位於低地丘陵或公墓環境[1][3]

分類

發現與早期分類

臺灣破傘菊最早由法國傳教士佛歐里神父(Urbain Jean Faurie)於1903年來臺時採自"Bioritsu",即今日苗栗[3],該標本於1906年為早田文藏引證,發表新種Senecio intermedius Hayata[2],後改列入蟹甲草屬Cacalia L.),修訂學名為Cacalia intermedius (Hayata) Hayata[4]。直至1937年,本種才由北村四郎重新分類作Syneilesis intermedia (Hayata) Kitam.,並沿用至今。

本種採集紀錄一向稀少,日治時期僅知3份標本,分別為1911年川上瀧彌佐佐木舜一、1923年島田彌市、1940年鈴木時夫,採集地均位於苗栗通霄一帶[3];戰後截至1998年《臺灣植物誌第二版》菊科篇章出版,未新增任何採集紀錄[1][3]彭鏡毅等人曾於《臺灣植物誌第二版》註記「已逾70年未有採集紀錄,可能已滅絕」(原文:not collected for more than 70 years, possibly extinct)[1]

再發現

2008年,臺灣生態觀察家蔡志忠先生於苗栗調查捕魚木屬(學名:Grewia L.)植物期間,意外發現臺灣破傘菊野生族群,分布範圍約50至100平方公尺,確認本種仍生存於臺灣,並與漏盧(學名:Echinops grijsii Hance)、島田氏雞兒腸(學名:Aster shimadae (Kitam.) Nemoto)、庭梅Prunus pogonostyla Maxim.)、臺灣野茉莉Styrax matsumurae Perkins)、高氏柴胡Bupleurum kaoi T.S.Liu, C.Y.Chao & T.I.Chuang)等稀有植物相互伴生[5][6]。《2017年臺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名錄》根據族群佔有面積小於10平方公里、棲地數目僅有一處、成熟個體數少於50株等現況,評定受脅等級為「嚴重瀕危 (Critically Endangered, CR)」[7]

爭議

本種自2008年再發現以來,原棲地成為許多植物愛好者重點造訪的地點之一,卻也帶來爭議性結果,如2010年疑似遭大規模挖掘、濫採,過程更波及伴生的漏盧族群[6]

參考文獻

  1. ^ 1.0 1.1 1.2 1.3 1.4 Peng, C.-I; Chung, K.-F.; Li, H.-L. Syneilesis Maxim. in Flora of Taiwan ed. 2. vol. 4.. Taipei, Taiwan. 1998: 1075–1077. 
  2. ^ 2.0 2.1 Hayata, B. Enumeratio Plantarurn In Insula Formosa sponte crescentium hucusque rite cognitarum adjectis descriptionibus et figuris Specierum pro regione novarum.. Journal of the College of Science, Imperial University of Tokyo. 1906, 22: 208. 
  3. ^ 3.0 3.1 3.2 3.3 3.4 廖, 俊奎; 李, 權裕; 洪, 國翔. 野兔專用:台灣破傘菊. 科學人知識庫. 2019, (207). 
  4. ^ Hayata, B. Cacalia LINN. in Icones Plantarum Formosanarum vol. 8.. 1918: 66. 
  5. ^ 蔡, 志忠. 消失七十年的台灣破傘菊再現記. 生態臺灣. 2010, (26): 54-57. 
  6. ^ 6.0 6.1 蔡, 志忠. 失落的植物─台彎破傘菊. 生態臺灣. 2010, (27): 62-67. 
  7. ^ 2017臺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名錄 (PDF).